本文理論依據:《溫病條辨》
近段時間,我們接連為您刊發了不少關于治療胃病的方法、門道,諸如《老胃炎怎么止疼?一張驗方藏兩招絕活,值得學習!》等,受到廣大網友的高度關注(您可以訂閱本號詳加翻閱)。可見,胃病作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的確令太多人苦惱。
今天,我們針對大部分胃病患者的實際情況,再為您說上一張養胃的良策。
這篇文說,到底有多大的價值,看官仔細閱讀之后,心中自然明了。
從哪說起呢?從一張中醫方劑學里面十分著名的補益劑說起。這張方子,您翻開任意一本中醫方劑學著作,都會看到它的身影。組方如下——
沙參9克,麥冬15克,冰糖3克,生地15克,玉竹4.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此等用量,由筆者參考自“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
此方的名號,叫做“益胃湯”,最早見于《溫病條辨》。
實際上,此方最早就是治療溫病,或者說是治療溫病后期胃陰損傷所致各類癥狀的一張方劑。不過,后世醫家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發現此方直接用于治療消化系統疾病,有著卓越效果。所以到了現在,此方也就成了治療胃病的良策。
看官,我們為什么要把這張方子介紹給你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您仔細回想,生活中是否有下列現象——
1,胃部疼痛,但是疼得不太厲害,總是隱隱灼痛。
2,有的時候感覺有些餓,但要是吃飯吧,卻往往沒什么食欲,不想吃,吃不下。
3,一天到晚,嘴巴里面發干,咽喉也有些干燥。
4,大便干燥。這毛病已經很長時間,見怪不怪了。
5,常常覺得干嘔、反胃,總打嗝,舌頭紅紅的。
好了,這些現象,您如果是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潰瘍病患者,亦或是糖尿病患者等等,不用說,出現幾率很高。
嗯。這個時候,看官就要考慮一下上面我們提到的益胃湯了。這張方子,可能就是古人無意之中,為看官準備的。
因為益胃湯,作為一張補益劑,就是專門來補我們的胃陰的。上述癥狀,就是胃陰匱乏的典型表現。
什么是胃陰匱乏呢?看官如果對中醫學了解,應該知道,這脾胃兩家,雖然功能緊密相連,性情不太一樣。脾喜燥惡濕,它最受不了的就是濕氣,越是干燥它越喜歡。但胃就不一樣了。胃為喜歡潮濕的環境,最受不了干燥,所以說胃喜濕惡燥。也就是說,胃里面濕潤,它才可以更好受納、腐熟食物,發揮功能。胃陰匱乏,就是胃里面的“水分不足”。
這個時候,我們會有什么表現呢?因為胃陰不足,胃部脈絡失養,所以我們就會胃部隱隱灼痛。因為胃陰不足,所以胃氣不降,不再順利受納和腐熟食物,因此我們就吃不下東西。胃陰不足,沒有足夠的津液疏布給口腔,所以我們就會口干舌燥。津液不能疏布給大腸,所以我們就會便秘。胃的氣機紊亂了,我們就會干嘔、呃逆。至于說舌苔黃紅等,就是典型的胃陰虛癥候。
那么,什么樣的人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就是經常吃辛辣食物,喜歡吃大魚大肉等溫熱食物,喜歡熬夜喝酒的人,喜歡抽煙的人,以及平素思想壓力較大,容易著急上火的人。而這樣的人,在當今社會,實在是太多見了。有相當多的胃病患者,都有胃陰匱乏的傾向。所以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十個胃病九個燥”。
好,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就知道前面所述益胃湯的價值所在了。為了您看著方便,再把好方贅述一下——沙參9克,麥冬15克,冰糖3克,生地15克,玉竹4.5克。
這里面,生地、麥冬是主藥。生地,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功在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一般來說是滋養腎陰的要藥。麥冬,性味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可以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兩者都是補陰的能手,為上品,所以是君藥。
再看沙參和玉竹。沙參,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功在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玉竹,性味甘,微寒,歸肺、胃經,善于養陰潤燥,生津止渴。兩味藥也善于滋補胃陰,所以用作臣藥。
最后,加上冰糖潤肺養陰,效果可以更好。
細心的看官可能會發現了,不是說胃陰虛嗎?為什么上面這些藥材,有的入肺,有的入胃,還有的入心腎呢?其實,肺、胃、腎三臟,都是對一身津液生成疏布有著重要影響的臟器。這些藥材,以滋補胃陰為主,兼顧肺陰和腎陰,其實周正妥帖之法。
所以說,這個辦法,可以對胃陰虛所致的癥候有很好的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就是胃部隱隱灼痛、饑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燥、干嘔呃逆、舌紅少津,脈象細數。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小兒厭食、糖尿病等出現了胃陰虛癥候的人,就可以考慮應用。
可以說,它是古人無疑之間留給當代人的養胃之寶——誰叫我們的生活習慣,容易傷害胃陰呢?
文中方劑,看官需要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應用,切不可盲目應用。針對不同病情,還需適量加減。
好了。到這里,此篇文說即將靠一段落。看官是否讀懂了呢?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