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談社會上的一些教育現象:
“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撲,使他畏葸退縮,彷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海上的兒童》
這么多年了,這個現象還是一直存在的,真難得看到有什么大改變。注意,魯迅先生講的對象,是“中流的家庭”,這個是絕大多數的社會分子。
每一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未必每一個父母,都明白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后,就是發揮想當然的意識,覺得是好的,就按照這個方式走下去。
想當然的意識是迷茫的,魯迅先生說的“中流的家庭”教育,就是這樣產生了。
這樣的教育,當然也不會是成功的。
教育是不是成功的,最終看什么來證?一個字:“行”。二個意思:一個是你行,有能力,做得來;另一個還是你行,你有依教奉行。
如果教育的結果,人反而是不行、無能的,大家都不是按照教誨來做,那還要教育干什么?
如果像“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提驢字。”——《顏氏家訓·勉學》。這樣的教育,看似書讀了一肚,實際是半點能力也沒有,不行。
知而未能行,不是真知。很多中國人有一個劣根性,他學知,是為了逃避規則獲取自己的最大利益。這是明理而不循理篤行,不是真正的明理,只是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地步。從教育的角度上看,不能篤行,根本的原因還是未教明。王陽明講“知行合一”,就是這個理。
這樣的教育結果,也是不行的。
魯迅先生《海上的兒童》講的教育現象,體現出來的結果,是在“行”上。一個是能力,人不行;一個是沒有教明,人不知依什么篤行。
教育,從《四書五經》上看,人未明理時,須培養“力行”,學文之后明理,須“篤行”,以行證自己明理。
《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一個人的教育,最先要教育的是“力行”,(行)做什么?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幫家庭洗地洗碗,也是孝悌。做事細致有正道的信條準則,不胡做亂為,就是謹信。團結友愛,就是愛眾,人懂得修養自己,培育自己的仁心,使人可以親近自己,就是親仁。
“力行”,是有指向的,有可實事做的。除了道德的方向,還有自己的修身,擺正自己的心態,養成自己的行動習性。
當代的教育,不懂“力行”,不相信孔子講的“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意義。
學校,讀好書的孩子就是好學生;家庭,孩子,你只要讀好書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改革開放在廣東打工的工人,子女成長后,走進社會,很少有人愿意進入工廠,從低端的工作中鍛煉自己成長;中國的大學生,畢業即是待業,回家啃老。因為,從小的教育,從來就沒有“力行”這回事。沒有磨練,心態就不會擺得正,看自己都是高偉的,看能做的都是低賤的。
這樣教育出來的人才,是什么都行,只有二個不行,做這個不行,做那個也不行。也真的是二個不行,一個是做不來的不行,一個是不想做的不行。
違背規律的事,終會有一個結果去償還的。
朱熹《小學》序:古者小學,敎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穉之時。
《小學》,“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習于幼穉之時。”這真的是修身之要,平天下之本。當代人的浮躁之氣,來之于幼穉之時不“力行”。
教兒初生,教婦初來。社會的浮躁之氣,在幼穉之時,就已經給造出來了。
教育,不先教授“力行”,最終是修身失當,造成習氣浮躁。這樣的教育,沒有到收獲的時節,就已經在失敗了。從成績和修為來看,九年的義務教育,一二年級大家一樣優秀,四五六年級多數平平,初中只有個別優異,走到社會,看各人造化。
當代的教育,偏重于教知。教人知道(道理道德)和知識,不懂教人明白,這里的區別很大。“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明”是“篤行”的前提,沒有真正明白前因后果的事,很少有人會“篤行”。而“篤行”,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終成,沒有“篤行”,前面的四項通通歸零。
舉例,有時,災難是最好的教育,災難,使人印象深刻,深入明了,就真正的得到教育了,個個都會“篤行”。
家鄉十多年前,小孩子過年的時候,總喜歡撿沒有爆炸的炮仗玩,玩的花樣很多,小燙傷炸傷的,沒有人在意,大人也不怎么樣管。有一個孩子,就收集了很多炮仗的火藥,放在一個碗里,用火柴去點燃,火藥發性很大,把他整個手掌燒成一團了。后來,沒有人撿炮仗玩了,誰看到鞭炮都躲得遠遠的。“自明誠,謂之教。”《中庸》,給教明了,就會按照這個做,誠,就是不會改變擺動。
道理上不教明,總會有事實的慘重代價去教明。是不是真正的明了,在行動上體現出來。
讀書重在明理,明白人文道理,科學道理等等。是不是真明白,最終體現在于行。
教育上,如果沒有教明,收效是很微弱的。知而未能行,不是真知。
教育的結果,如果不能體現在行上,那就是白費工夫,一江春水向東流去了。“明”和“誠”(篤行)是互為倒證的,“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
教育的成功體現在于人的行:我能行,我奉行。
每一個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首先必須是“力行”之修身,次為學文。學習之道,貴在學明,終能以篤行來證明。
教育,終是在行上作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