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就在今天下午,從澎湃新聞處得知,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中郵基金”)總經理周克,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年僅45歲。
這位年輕有為的基金精英在圈內無人不知,名言是這一句“如果我死了就算了,但凡我還有一口氣在,我就一定要把投資者的錢賺回來。”,不幸的是,一語成讖。
周克,1973生人,畢業于湖南財經學院,碩士研究生,工作起步是在中信銀行,從基層做起,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上領導崗位,2001年至2005年任首創證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之后成立中郵基金今,周克一直親歷親為,將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基金公司打造成在公募市場上個性突出的中郵風格。
中郵基金是由原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變更而來,于2006年5月在北京成立,初建時公司注冊資本僅僅為1億元。2015年完成股份制,股票簡稱:中郵基金,股票代碼:834344,股東發起方為首創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和三井住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精英離場,讓人不勝唏噓,但隨意百度一下,精英猝死已經不算大新聞了。
2012年5月初,中信證券(600030.SH)法律部王姓高級副總裁因腦溢血猝死,年僅34歲,其在中信證券主管債券法律事務。
2012年5月14日凌晨,主管湘財證券投行業務的副總裁章彪,因心臟病突發醫治無效過世,享年44歲。
還是在2012年5月,東海證券資產管理部原總經理龔小祥也因病去世,年僅39歲。
不說遙遠的2012,說回剛剛過去的2017和還在過的2018。
2017年1月,萬和電氣(002543)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盧宇陽因病去世,年僅32歲;
2017年2月,東莞證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張運勇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54歲;
2017年2月,大禹節水創始人王棟因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53歲;
2018年1月15日,朗科智能(300543.SZ)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經理劉顯武先生因突發疾病醫治無效于14日逝世。
除了精英的金融圈,還有其他圈。
2016年10月,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張銳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享年44歲;
2016年6月,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北京地鐵6號線站臺上突然暈倒,最終沒能蘇醒過來,年僅34歲;
2015年12月,前實德集團、實德俱樂部董事長徐明因急性心肌梗塞去世,終年44歲;
2015年11月,金萊特創始人田疇因突發心肌梗塞逝世,年僅43歲;
白領過勞死、金領過勞死、醫生過勞死、科學家過勞死,頻頻出現的過勞死新聞說明我國因心臟疾病猝死的問題可能比已知的統計結果更為嚴重。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學習壓力大和工作任務多,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指出,我國每年由于心臟疾病猝死的人數多達55萬人,每天猝死的人數在1500人左右,相當于4到5架波音747飛機墜毀。形象地說,即每約一分鐘就有一人猝死。
眾所周知,社會精英往往是百里挑一甚至是萬里挑一,社會培育花費了大量的資源,同時精英也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社會精英英年早逝,不僅給家庭帶來無法承受之傷痛,更是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從上述統計來看,“心肌梗塞”已經成為社會精英的頭號殺手。精英階層的生活條件相對于普通人來說是更加優越的,而為何生活優越卻“短命”了?
據《科技日報》分析,中青年通常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為前途打拼經常體力透支,加上吸煙、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這是發生心梗的基礎。當面對一些突如其來的誘因時,就可能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或冠狀動脈痙攣導致血管閉塞、心肌梗死。
年輕人發作心梗時致命性更高,這是因為,年輕人常常自認為身體“健康”,容易忽視自身出現的早期癥狀,即便出現早期胸悶、胸痛癥狀也不易引起重視,推遲就醫,從而錯過急救的最佳時機。
猝死誘發因素常見的就是大量吸煙,飲酒、情緒波動、運動過量、極度疲勞,以上因素可以導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血栓形成等急性病變,也會導致冠狀動脈痙攣或使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患者心肌氧耗量明顯增加,出現急性心肌缺血,從而發生猝死。
胸悶胸痛是猝死前兆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猝死前兆,對于那些有前兆的人,有利于及時發現和治療。與冠心病有關的猝死前兆往往是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作,一般是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的胸部或胸部附近感到悶、壓迫感、燒灼感,不到1/3的病人有胸痛感;此外,還有一些人表現為頸部的緊堵感、甚至是背部的不適感。這些癥狀雖然不典型,但也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