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念行為療法的定義:
正念行為療法是正念療法和行為技術的整合。
是由蓋德強迫癥研究中心主任東振明創立的一種針對于強迫癥的有效療法。
東振明對正念的定義:正念是對當下的專注、了知和接納。
這里有四個關鍵詞:當下、專注、了知、接納。
當下:此時此地正在發生著的內外部事件。外部事件是指環境中正在發生著的事件,內部事件是指個體內部正在進行著的想法、情緒、軀體感受。
專注是一種狀態:是一種注意力完全集中于當下的狀態。
了知是一種智慧:是一種能夠看清楚當下正發生著的內外部事件本質的智慧。
接納是一種態度和能力:是一種愿意去經歷當下正發生著的一切的態度和能力。
接納需要我們愿意去經歷但不需要我們去喜歡。接納不是讓我們逆來順受無所作為而是增加我們的心理空間和心理靈活性從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和行動。
行為技術主要包括行為試驗、行為選擇、和基于正念的暴露練習。
基于正念的暴露練習和傳統暴露練習的區別在于:傳統的暴露練習是使來訪者反復長時間的處在能引發其恐懼和焦慮的情境中,以期達到不再恐懼和焦慮為目的。基于正念的暴露練習是以提高其對恐懼和焦慮的接納指數為目的,恐懼焦慮的降低和消失不是我們的直接目的,只是一個副產品。
二、 正念行為療法的兩個理論基礎
1、 想法不等于事實。
人的有些想法是客觀事實的恰當反映,而有些想法并不是客觀事實的恰當反映。
例如杞人憂天的例子:杞國這個人有個想法認為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這僅僅是他的想法并不是事實。
就算我們認為某些想法是事實也不代表著這樣的想法就真的是事實。下面這個故事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有一個精神病人,以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撐著一把傘蹲在房間的墻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樣。心理醫生想了一個辦法。有一天,心理醫生也撐了一把傘,蹲坐在了病人的旁邊。病人很奇怪地問:你是誰呀?醫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點點頭,繼續做他的蘑菇。過了一會兒,醫生站了起來,在房間里走來走去,病人就問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來走去?醫生回答說:蘑菇當然也可以走來走去啦!病人覺得有道理,就也站起來走走。又過了一會兒,醫生拿出一個漢堡包開始吃,病人又問:咦,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東西?醫生理直氣壯地回答:蘑菇當然也可以吃東西呀!病人覺得很對,于是也開始吃東西。幾個星期以后,這個精神病人就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了,雖然,他的想法還是認為自己是一只蘑菇。”
強迫癥的一個問題就是把想法當成了事實。“門沒鎖好”只是個想法不是事實;“不干凈可能傳染疾病”只是個想法不是事實;“這個問題必須想明白”只是個想法不是事實;“有一種想傷害別人的沖動”只是想法不是事實;等等。
2、 人類大多數行為都離不開情緒的驅動。
人類只有少數直接滿足基本需要的行為是受內驅力驅動的,更多的社會行為是必須有情緒參與的。認知和情緒的相互作用,才使人的決策生動有力和付諸行動。情緒的核心是對計劃采取某種迅速行動的準備狀態。單純的認知是蒼白無力的,它不足以形成強有力的行動動機。
從強迫癥來說,可以分兩種情況。一種就是明知道強迫思維是不合理的無意義的,但還是會陷入到強迫當中。這種情況就是情緒在起關鍵作用。另一種情況是在強迫的時候并不能非常明確的知道強迫思維是不合理的無意義的(這就是上面所說的把想法當成了事實),這種情況是認知和情緒的交互作用在起關鍵作用。
三、 正念行為療法對強迫癥的解釋
二階段理論模型
1、 想法認同。
2、 情緒驅動。
想法認同指的是人們認同了自身頭腦里的想法,而不管這些想法是不是對當下客觀事實的恰當反映。通俗的說就是不管人們自身頭腦里的想法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人們都一律認為是對的是真的。想法認同使得人們只能對自身頭腦里的想法做出反應,而不能充分的考慮和顧及現實的客觀情境。這樣就造成人們的心理失去彈性和空間,反應變得刻板和狹窄。
對于強迫癥來說,造成強迫癥的真正原因不在于闖入性想法本身, 而在于個體對闖入性想法錯誤的認知評價----認同。在一項經典研究中顯示90%沒有強迫癥的正常人也會出現和強迫癥患者的強迫思維相似的闖入性想法(Menzies,& Silva,2003)。之所以大多數人沒有成為強迫癥是因為這部分人沒有認同他們的闖入性想法。例如某人在使用公共廁所時出現這樣的闖入性想法:“使用公共廁所會使我感染疾病”。如果他/她對這個想法的評價是:“這簡直是胡說八道根本不可能的”,即沒有認同這個想法,他/她就不會產生焦慮情緒,也不會回避使用公共廁所或者在使用公廁之后過度清洗。但,如果他/她認同了這個想法,對這個想法的評價是:“恩,確實有這種可能”,那么他/她就會因此而產生焦慮情緒,從而回避使用公廁或者使用之后需要過度清洗。這樣長期下去就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強迫清洗的病人。再如某人在鎖門的時候出現這樣的闖入性想法:“門沒鎖好,后果會很嚴重”。如果他/她不認同這個想法,對想法的評價是:“這是胡思亂想,門已經所好了”,那么他/她也不會發展為強迫癥。只有他/她認同了這個想法,認為門確實有可能沒鎖好,才有可能發展為強迫癥。對于窮思竭慮、強迫情緒、強迫意向等情況稍有不同。這幾種情況個體面臨的情境不是外界的情境而是自身內部的情境,即這時的情境本身就是一個想法一個圖像或者是一種沖動。比如,某個學生頭腦里突然冒出個問題:“1加1為什么等于2呢?”這時這個問題本身相當于一個情。這時的闖入性想法是:“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必須想明白它”,如果個體不認同這個想法,對想法的評價是“這是吃飽撐的,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我根本沒必要去想它”,那么他就不會發展成為窮思竭慮。只有他/她認同了“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必須想明白它”,才會一直去思考這個問題而發展成為強迫癥。再如某人在高處時突然有種想要跳下去的沖動。這時的闖入性想法是:“我真有可能會跳下去,那就完蛋了”,如果他/她不認同這個想法,對這個想法的評價是:“這簡直是天方夜譚,我怎么會自己跳下去呢”,那就不會發展為強迫意向。只有認同了可能跳下去的想法,才會產生恐懼情緒和回避行為,才可能發展成為強迫癥。可見,想法認同是從正常演變為強迫癥的第一個階段。
情緒驅動指的是我們不愿意去感受、擁有和經歷自身的某些情緒,而是想方設法改變或者消除情緒。我們的行為不僅受到思維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情緒的影響。人們會在情緒的驅使下去實施某些行為,其目的是為了緩解或者消除這種情緒。
在想法認同的基礎上就會產生相應的恐懼焦慮等情緒,如果個體愿意去感受、擁有和經歷這種情緒,而不是通過實施無關的或者過度的行為來緩解和消除這種情緒的話,就不會出現強迫行為和回避行為,也就不會發展成為強迫癥。正是由于個體受情緒的驅動去實施了某些行為,這些行為又成功的緩解或消除了痛苦的情緒,這樣這些行為就得到了負強化,從而一直保持下來,成為了強迫行為。這個為了緩解和消除痛苦情緒而實施行為的階段叫做情緒驅動階段。可見,情緒驅動是產生強迫行為和回避行為的重要因素。這個階段也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么很多強迫癥患者明知道自己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但還是沒法停止強迫行為,就是因為他們只打破了思維認同階段而沒有打破情緒驅動階段。
綜上所述,想法認同階段是強迫思維產生的階段,情緒驅動階段是強迫行為和回避行為產生的階段。
例一:
A、 情境:用了公共廁所。
B、 自動想法:廁所不干凈,可能會傳染疾病。
C、 對自動想法的評價:嗯,是有這種可能。
D、 情緒:焦慮
E、 行為:洗手
這里由B到C這個過程是想法認同,由D到E的過程是情緒驅動。
例二:
A、 情境:離開家鎖好門。
B、 自動想法:門可能沒鎖好,小偷進來就糟了。
C、 對自動想法的評價:嗯,可能真的沒鎖好,真的可能有小偷會進來。
D、 情緒:焦慮
E、 行為:反復檢查門鎖
這里由B到C這個過程是想法認同,由D到E的過程是情緒驅動。
至于為什么會產生這兩個階段和另外兩大因素有關。一個因素是“性格基礎”,性格基礎是一個易感因素,它決定著一個應激事件給個體實際造成影響程度的大小。性格基礎的好壞好比是一個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強弱,發生地震時,一個抗震能力弱的建筑物會比一個抗震能力強的建筑物受到更嚴重的破壞。同樣面臨一個應激事件,性格基礎差的個體會比性格基礎好的個體受到更大的影響或傷害。一個人性格基礎的好壞受到遺傳和環境因素(如文化、父母教養方式、早期生活經歷等)的雙重影響。一項使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MMPI)的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多為內向、神經質個性性格,情緒不穩定十分突出。另一項使用三維人格問卷(TPQ)的研究發現強迫癥患者的人格特征表現為:做事循規蹈矩,經常害怕、焦慮、悲觀,回避不熟悉的場所和人,更容易疲勞,更需要情感支持。另一個因素是“應激事件”,應激事件是指給個體帶來緊張和壓力的偶發事件,或者慢性長期壓力事件。當一個具有易患強迫癥性格基礎的人經歷一個或者一系列應激事件時,想法認同和情緒驅動階段就產生了。如圖1所示。如果這兩個階段是一過性的,那么個體仍然是正常人,只有這種模式長期存在并且明顯的影響了個體的社會生活功能才會成為強迫癥。
五、 正念行為療法如何對強迫癥起作用
如前面的二階段理論模型所述,強迫癥的兩個核心問題就是想法認同和情緒驅動。這里又涉及到如下一些常見問題:
1、 對想法沒有了知的能力。不能看清楚想法的本質,不能分清楚該相信哪些想法和不該相信那些想法。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正念練習里的覺知想法來解決。
2、 對情緒沒有接納的能力。不愿意去面對、擁有、經歷自己的焦慮情緒,而是嗔恨和厭惡,需要通過強迫行為和回避行為緩解和消除焦慮情緒。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正念練習里的“堅定的一小時”、覺知情緒、基于正念的暴露練習來解決。
3、 沒有活在當下的能力。經常活在對過去的悔恨自責里或者活在對未來的擔憂焦慮里。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正念練習里的覺知呼吸來解決。
4、 沒有活在現實中的能力。大部分時間都是活在想法里,活在那些看似思維嚴謹推導合理的胡亂聯系、邏輯推理、純理性思維里。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正念練習里的覺知呼吸和軀體掃描來解決。
5、 能夠知道但無法做到。知道強迫思維是不合理的無意義的,知道強迫行為是不應該做的,但卻無法停下來。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正念練習里的覺知情緒、基于正念的暴露練習以及行為選擇來解決。
6、 追求完美、害怕失敗、追求萬無一失、追求兩全其美。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正念練習的內部掃描培養的對變化的了知和體悟能力以及覺知呼吸培養的活在當下的能力來解決。
7、 過度責任感、過度道德感。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正念練習里的覺知想法和軀體掃描培養的了知能力來解決。
六、 正念行為療法治療強迫癥的總體原則
總體原則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
看清想法
選擇行為
經歷情緒
看清想法,就是要能夠看清楚哪些想法是該相信的哪些想法是不該相信的。要達到的目的是每次強迫思維出現時都能知道這些想法是強迫癥的表現,是過度的或者是虛假空的,不是事實,不需要理會更不需要去解決。
選擇行為,我之所以用“選擇行為”而沒有使用“控制行為”或“阻止行為”,是因為要表達對強迫癥朋友的充分尊重,而不是把我們認為正確的觀點強加給對方;更是因為要培養強迫癥朋友對自己癥狀以及生命的負責能力。我們需要讓對方知道每一種選擇 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做出行為的選擇意味著同時也選擇了去承擔行為所帶來的后果。要達到的目的是選擇那些對自己癥狀好轉有幫助的行為,選擇那些對自己的生命有積極意義的行為。而不選擇強迫行為和回避行為。
經歷情緒,當我們選擇了正確的行為時,就是選擇不實施強迫行為和回避行為時,我們會很焦慮。這時我們需要的是去完整的經歷這種情緒,去覺知這種情緒。我們需要用一顆好奇的心、溫柔的心、和善的心、慈愛的心去探索、去經歷、去包容這種情緒。讓這種情緒按其自身的規律發展變化,而我們只是去覺知去經歷,而不是去改變和消除。
七、 正念行為療法的一般療程設置
一般療程設置為22次會談,分三個階段(根據情況不同可以有所調整)。
第一階段:正念練習及心理教育階段。共5次會談,每周1次會談。
第二階段:強化治療階段。共15次會談,每周3-5次會談。
第三階段:鞏固和防復發階段。共2次會談,每周1次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