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潘麟先生講授:“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的真實內涵

編者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此乃被誤讀的千古真理。潘麟先生和盤托出其真實內涵:不為提升自己的品德、心性而學習,必將人格渙散,心性顛倒,處于“天誅之,地滅之”的混亂與黑暗之中。唯有走上“明明德”“親民”的內圣外王之道,彰顯自律道德,才能過一個自由、光明、幸福的人生,即儒家所說的德化人生?,F將先生的講學音頻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潘麟先生講授:“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的真實內涵

點擊下方收聽音頻:

“為己之學”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中的“為己”是什么意思?

“為己”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孔子在《論語》中的一句話:“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此處“古”指的是孔子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的古人;“今”指的是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春秋之前,所有人學習都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覺悟而學習;但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人們學習的目的和動機,不再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心性而學習了。而是為了功名富貴而學習,為了獲得一些社會名利而學習,這就叫“為人”的學習,即我學習的動機和目的是為了多學點知識,出去以后當大官,找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或差事)。至于我這個人怎么樣,我也不想管,我只想長大以后,看看能不能利用我所學到的知識、所學到的技能去獲取功名,這才是我的目的。

所以孔子就感嘆說,在他生活的時代,已經沒有人“為己”而學習了,所有人都是“為人”而學習??鬃訛槭裁锤袊@呢?因為這是社會墮落的一種象征,孔子認為古人都是“為己之學”,現在的人墮落了,都是“為人之學”。自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開始,一路下來到現在,情況并沒有獲得任何的好轉,反而越演越烈。到了我們現在,學習的動機無一不是“為人”,從來不是“為己”。當我們去大學里做一個“你為什么學習?”的調查就會知道,得到的答案無非是:我想出去找個好工作;或我想獲得一個好前程。很少有人是出于興趣和愛好,或出于提升自己的品質和人格而學習的。

在孔子生活的時代,盡管已經出現了一批人,他們的學習目的就是“為人”,但還有很多人依然保持著孔子之前的傳統,即“為己之學”的傳統。像孔子的三千弟子,尤其是七十二賢人,他們都不是為了當官,或者說不是為了獲得一些功名富貴,而去跟孔子學習的;他們完全是出于對知識的尊重,對品質的愛好而去學習的。如果孔子生活在當今時代,再講學收弟子,估計孔子是很難收到弟子了。因為當今時代,很少有人能合乎孔子收弟子的標準??鬃邮盏茏硬幌拗粕鐣匚?、出身、階級、年齡,唯一標準是你學習有沒有“為己”。而當今時代,幾乎所有的人學習都是“為人”而學,沒有人“為己之學”??鬃尤绻钤诋斀駮r代,肯定不會有杏壇講學的盛況?,F代人學習,都是為了學一門技術到社會上能找一個好工作,只想著能夠在社會上獲得什么,很少有反觀內視。所以我們今天就針對時代問題來講一下“為己之學”。在古代,如果一個人的學習不是為了他自己,他就會成為一個野生野長的人,成為一個知識的倉庫,而不是知識的主人。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他就是一個活動著的,長著腳的“書櫥”而已,他只是把知識機械地塞到大腦中。因為他對知識本身并沒有尊重和熱愛,那他為什么要吸收、掌握這些知識呢?不過是為了出去找個好工作。如果一個人在吸收知識的時候,不是出于“為己”,而是出于“為人”。那么這樣的人,將會怎么樣呢?古人的回答是“天誅之,地滅之”,這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我們現在正在遭受著“天誅之,地滅之”的厄運。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我們現在人的學習動機幾乎都是“為人之學”,我們把自己放逐出去,將自己丟棄在荒郊野嶺。我們上中學、上大學、上研究生、上博士,看似好像學習吸收了一堆知識,但這些知識并沒有給我們人格的塑造和心性的提升帶來任何幫助,而完全是記述之學。即我們把這些知識記憶在大腦中,是為了出去找個好工作,求得一個好前程。由于我們把自己丟掉了,就要遭受“天誅之,地滅之”?!疤煺D之,地滅之”的結果就是,我們身心荒蕪、人格渙散、心性顛倒、認知錯亂,《心經》里面將此類現象稱之為“顛倒妄想”。我們時時刻刻處在顛倒妄想之中,這種顛倒妄想給我們帶來的是無窮的災難,導致我們分不清對錯,不知好壞;導致我們處在重重的混亂與黑暗之中。這種混亂與黑暗就是懲罰,就是“天誅之,地滅之”。

現在的人,知識越來越多,但生存的質量、心性的品質越來越低,人格越來越渙散,越來越低劣。我們的人格幾乎是癱瘓的,就像一個軟體動物一樣癱瘓在地面上。過去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現在是路見不平趕緊躲。為什么我們不能夠堅持正義,堅持是非,堅持對錯?現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相互絞殺,親情、愛情、友情在貶值,在變得越來越商品化、金錢化,出賣朋友理所當然,正因為是朋友,才有機會出賣,因為相互走得近,才好出賣。為什么親情、愛情、友情都變得如此低劣?歸根結底是我們的人格沒有挺立起來,支撐不起這些情感,親情、愛情、友情這些通通都屬于情感。情感是要靠人格、靠純潔的心性來支撐的,沒有純潔的心性,高貴的人格來支撐,友誼就很難持續下去。在利益面前,愛情、親情、友情很快就會崩塌,這就是“天誅之,地滅之”。

怎樣“為己”呢?儒家給我們開出的方案就是“為己之學”。首先要在動機上明確我們為何而學,一定是要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發明自己的心性而學習。我們古人用“內圣”這兩個字來概括,“為己之學”換一個名字就叫“內圣之學”。儒家的宗旨叫“內圣外王”。“王”這個字在這里不是名詞,而是動詞。“外王”的意思是:向外能夠辦成很多事業。這個事業主要概括為三類,即“立功、立言、立德”這么三類事業。“立言”就是有著作,而且這些著作的影響力很大,投放到社會上去,對社會人心有所幫助,對人類文明的推動有所幫助,這叫立言;我的一些好的言行作為表率,讓我周圍的朋友受到好的影響,給他人、社會帶來正能量,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又叫“三不朽”,三者合在一起,統稱之為“外王”。外王是建立在內圣的基礎上,沒有內圣就不可能有外王。要想外王,先得內圣。內圣之學就是“為己之學”。

《大學》對“如何為己”這個問題講得非常清楚。大學的“為己”之道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幾句話。什么是“大學之道”?即“內圣之學”“為己之學”。

“大學”有兩重含義?!按髮W”的第一重含義是:《大學》的作者曾子(曾參)是“大賢”,是“大人”。曾子是孔子晚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是七十二賢人之一,是“大人”。《大學》是曾子著作的,也就是“大人”寫的書,是“大人”傳出來的學問,因此叫《大學》。什么是“大人”?“大人”的對立面是“小人”,什么樣的人叫“大人”?什么樣的人叫“小人”?對此,《孟子》一書中有明確的定義:“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的這句話并沒有具體所指,說得有點籠統,因為不太好具體說,“從其大體”中的“大”指的是很多方面的,一旦具體,這個“大”就反而變小了。但“大”也有一個原則,就是大境界、大胸懷、大氣魄、大意志、大眼光等,合在一起就叫“大”。如果一個人的氣魄、胸懷、境界、眼光、志向都很大,這個人就是“大人”。反過來,如果一個人,境界、眼光、胸懷都很小,這個人就是“小人”。這里的“小人”與后來人們說的“小人”是不一樣的,后來人們說的“小人”指的是在背后拆你臺的人,在背后做小動作的人。其實小人涵蓋的范圍是很廣的,不僅僅指在背后說小話,在背后搞小動作,心胸小、境界小、志向小等等,只要在某一個方面小,就是小人。有的人一輩子沒什么志向,一生就是吃飽、穿好、喝足看電視,對為社會、為民族作貢獻沒有興趣的,盡管沒有去害別人,但這也是屬于小人。

“大學”的第二重含義是:《大學》是用來培養大人的書。我想成為一個大人,但我如何才能成為大人呢?請閱讀學習《大學》?!洞髮W》就是指導我們如何由一個小人變為一個大人的參考書,參照《大學》,你就可以變成大人。所以說,《大學》是培養大人的一部經典著作,是培養大人的書。

如何成為“大人”?

成為大人的前提是要在動機和目的上要樹立一個觀點,即我們在學習《大學》的時候,不是在為別人而學,不是為了學習以后,向別人炫耀。學習《大學》是“為己之學”,是為了提升我們內在的心性,與別人沒關系。無論別人是贊美還是誤解,都堅持學習《大學》。學習《大學》是對自己負責任。每個人生下來就有很多與生俱來的責任,其中最為根本的責任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大人”,變成一個圣賢。我們今天坐在這里學習《大學》,只是完成我們與生俱來的責任而已。從前我們沒有去承擔實現這個責任、義務,一直拖拉著往后推,一直推到半輩子以后的今天,我們才正式面對這個責任和義務。這個責任和義務就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實自己的品質,發明自己的心性。如果不履行承擔這個與生俱來的責任,就會“天誅之,地滅之”,就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無窮無盡的痛苦煩惱、顛倒混亂,我們的一生就會過得坎坷、愚昧、低劣,沒有質量,沒有光彩。要想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有光彩,有智慧,有境界,就必須要進行一番深切的“為己”工夫,深切地學習“為己之學”。

《大學》給我們指明了一條成為“大人”的道路。什么是“大學之道”?引用《大學》原文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道”就是道路,就是方向,就是目的。大學之道的第一步就是“在明明德”;第二步就是“在親民”;第三步就是“在止于至善”。通過這三步,就可以成為“大人”。


明明德

“明明德”中的第一個“明”為“明白”,衍伸義為彰顯、發明、展現、落實、實現;第二個“明”是與“德”配合在一起的,作為形容詞,形容“德”的光明性,形容“德”就像光明一樣,太陽一樣,衍伸義為光明的德,光明的本性。把我們本有的、光明的道德本性彰顯出來,實現出來,發明出來的過程就叫“明明德”?!暗隆奔礊椤暗赖隆薄?/p>

道德分為兩種,一種叫他律道德,一種叫自律道德。他律道德是什么意思呢?“他”指的是“客體”,來自于我之外的一個客體,如政府、政黨等,“他”在此指的是國家憲法;“律”指的是法律、約束。他律道德就是在國家的法律強制約束下產生的道德。若是不遵守法律,若是知法犯法,觸犯法律,就會受到法律的懲罰,會被判刑,會失去人身自由,所以這個時候,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法律,你都得遵守法律。如果你不遵守,就會付出代價。你觸犯哪一條法律,就用哪一條法律來懲罰你,這叫他律。即外在給你一個強有力的規范,命令強求你必須遵守,一旦你不遵守,馬上就會給你種種懲罰,這叫他律道德。

還有一種道德叫自律道德。自律道德從哪里來?來自于內在,來自于主體,來自于我們生命的內部,來自于我們的心性、本性。所以,“德”后面要加個“性”,這就是“德性”,簡稱為“德”。在我們的心性之中,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道德規范,這種與生俱來的道德規范被儒家發現了,也被道家、佛家發現了,就連西方的基督教也發現了。

佛家把這種內在的道德稱為“因果報應”。什么叫因果報應?例如,某人殺了一個人,因為沒有破案,逃脫了法律的懲罰。但就沒有人來懲罰此人了嗎?當然有,還有一個道德來懲罰此人。按照佛家內在因果律來說,你在殺人的這一瞬間,就種下了一個因。這個因會像種子一樣埋在你的身心內部,也許隔上30年、50年以后,這種子就會開花、發芽?!伴_花、發芽”只是一個比喻,象征這個種子要出來報應你。如何報應?假如你當初做了好事,就給你好的回報;假如你當初做了壞事,就給你壞的回報。假如一個人殺了人,可能就會莫名其妙地被另外一個人殺死。這就叫“因果報應”。佛家是通過因果報應的方式來闡明:除了外在的、社會的、政府的法律法規之外,還有一個內在的、更為清晰、嚴厲的法律,這種法律叫做因果律,即老百姓所說的“因果報應”。

儒家也發現了自律道德,而且儒家所有的思想、學說都是建立在自律道德之上。儒家將自律道德稱之為“德性”。儒家認為,德性是與生俱來,不是我們后天培養的。儒家為自律道德起了很多別名,最常用的就是“仁”;孟子取名為“良知”;《大學》里面叫“德”,或“明德”。我們現代哲學稱呼為“自律道德”。

明德就是自律道德。自律道德比他律道德更嚴厲、更永恒、更持久、更有力。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他律道德總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而變遷,例如我們當代的法律與過去清朝的法律不一樣,清朝的法律與唐朝的法律又不一樣,而來自于我們心性中顯化出來的自律道德卻是不變的、永恒的。自律道德比他律道德更加嚴厲。嚴厲到什么程度呢?嚴厲到“天誅之,地滅之”的程度,嚴厲到可以把你整個人毀掉。如果你觸犯了法律法規,只要不是很嚴重,就是一些小懲罰,如挨一頓板子。但你一旦觸犯了內在的自律道德,后果就會很嚴重,嚴重到“天誅之,地滅之”的程度,而且是一直在“天誅之,地滅之”,一直懲罰到死為止。這種“天誅之,地滅之”的懲罰在每個人那里,表現得并不一樣。雖然這種懲罰從表面上看是千差萬別,但也可以進行一些概括,大概可以歸納、概括為幾點:

第一是空虛感,空虛感又叫無聊感。不要以為空虛是個小事,其實空虛這種病沒藥可治,無人能治。當一個人非??仗摕o聊的時候會怎么辦?只有去打麻將,打完麻將依然無聊,只好繼續打麻將,稍一停下來還是無聊。又怎么辦?只好去看電視,但看電視也治不了他的無聊?,F在有很多電視劇很受歡迎,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垃圾劇、泡沫劇,這些電視劇動不動就是八十集、一百集,播放完就需要三、五個月,很多人就花了三、五個月的時間津津樂道地追劇。為什么?因為這個世界上無聊的人太多。

社會上有很多事情都起源于無聊。如,卡拉OK,很少有人是因為熱愛音樂藝術而去唱卡拉OK,大部分是因為無聊才去卡拉OK,試圖通過“使勁吼”來掩蓋內心的空虛與無聊。人們總是想找一個東西來填充那空虛的心靈,但是空虛的心靈哪有那么容易填充。我們內在的空虛就像太空,無論用多少東西去填充,都像是在太空中扔一根毫毛,無濟于事。巨大的空虛依然會包圍著我們,一直包圍到死。我們不斷地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去填充空虛無聊,但越填充越無聊,然后又要去找更多的東西來填充,陷入惡性循環。我們一輩子忙碌勞累,直到臨終。依然空虛無聊。這無處不在的空虛無聊,會像老鼠啃噬骨頭一樣地啃噬著人們的靈魂,直到把我們對生活的激情、熱愛,以及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全部啃噬掉。這就是“天誅之,地滅之”的懲罰中的一種,它比法律更可怕。

第二是對死亡的恐懼。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是無處不在的。這種恐懼感不是到死的時候才有,而是自我們懂事的時候就開始有。此后,死亡的陰影就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無處不在。對死亡的恐懼幾乎摧毀我們,讓我們總覺得一切都沒有價值和意義。因為人們恐懼死亡,所以自古至今,全世界有很多的人都是在吃喝等死,他們如行尸走肉,沒有理想和激情,一輩子除了吃飯,就是睡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你以為他活了80年,其實他就活了一年,或者說一天。為什么他要過著一種行尸走肉的生活,為什么他要過一種沒有激情、情感、理想,乃至于沒有生命氣息的人生?因為他的人生里面沒有一點活力與陽光。如果你去勸他不要這樣活,勸他要去努力奮斗一下,他會說“反正人生總要一死,我為什么要努力呢?”他這一句話就會把你堵得無話可說。是?。∪松还軍^斗努力與否,都是這樣短暫的一生,最終總是要死,而我又享受不到,我何必累死累活呢?這就是90%以上的人選擇吃喝等死的終極理由。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對于他們來講,流血流汗是一輩子,好逸惡勞也是一輩子,反正最終都沒有什么區別,死亡一來,一切皆會灰飛煙滅。但究其深層次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對“死亡”的恐懼。死亡之恐懼會摧毀我們人生中所有美好的東西。

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死亡這種東西。死亡的本質是一個幻覺,是一個看上去十分真實的幻覺,就像海市蜃樓。用海市蜃樓來比喻死亡最為恰當,遠遠看去,空中有山、有樓,還有活動的人,但實際上,那是一種光影上的幻覺,既沒有山,也沒有樓,也沒有人。死亡就是海市蜃樓。如何才能告訴所有人,讓人們相信海市蜃樓僅僅就是海市蜃樓,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發明心性,即明德。當我們內在的德性,內在的自律道德彰顯出來以后,再來看死亡,就會發現死亡是不存在的??鬃泳筒慌滤劳?,一切圣賢都不怕死亡,為什么?因為死亡的本質早就被圣賢們洞察出來了。因此在圣人那里,生死如一,視死如歸。什么叫“歸”?歸就是回家。風里來,雨里去,在外面跑了一天,終于回家了,這是一件愉快高興的事情。但我們常人看死亡是恐懼。

為什么圣人與常人在看待死亡問題上有這么大的差別?因為圣人發現世界上根本沒有死亡,圣人視死亡為人生的一次大結局、大圓滿、大升華、大回歸。圣人會非常高興愉快地去迎接死亡的到來,就像我們去迎接最想念的人那樣。而常人總是在逃避死亡,恐懼死亡。所以說,對死亡的恐懼也屬于“天誅之,地滅之”的懲罰中的一種。這種懲罰就是讓我們一輩子生活在巨大的死亡陰影中,也比他律道德更可怕。

這種“天誅之,地滅之”的懲罰是無處不在的,尤其是對于我們當代人。我們當代人很少有人是“為己之學”,我們總是向外奔馳,向外看,向外走,從來沒有看一眼自己,也沒有好好地與自己呆在一起過。我們把自己像垃圾一樣地丟棄,對我們內在的身心不聞不問,任其野生野長。因此身心得不到應有的照顧與呵護,也得不到應有的培育,更得不到應有的彰顯和開發。我們拋棄自己,一輩子生活在自己的身心之外,一輩子沒有深情地看自己一眼,總是把目光投入到麻將與低水平的電視劇上,我們內在是一片荒蕪,如同沙漠一般,如同一潭死水一般。我們始終沒有“為己”,始終沒有內圣。內圣就是開發自己本有的、與生俱來的心性、道德,也就是自律道德。

平時我們一講道德,就會感覺這是束縛、教條。讓我們感到束縛、壓迫的道德是他律道德,尤其是像外在的法律、習俗、傳統等,是這些讓我們感到束縛、壓迫。一些農村,或者是山區里面,有一些經過千百年傳下來的惡習是很束縛、壓迫人的。我小的時候在農村生活過,我們當地農村有很多小伙子家里窮一點就娶不起媳婦。為什么呢?因為娶媳婦的彩禮太貴,有時候要十萬、二十萬,據說現在都要百萬了。誰給的彩禮高,就把閨女娶到誰家去?;ハ嗯时?,漫天要價,娶媳婦的彩禮高到一般家庭都承受不起。彩禮本身是我們中國古代婚嫁的一種禮節,這種傳統已經有幾百年、上千年了,慢慢地在一些地區就演變成一種惡習。在農村,類似于這樣的惡習還有很多。

來自于外在社會的道德就是他律道德,他律道德的結果就是束縛。但自律道德給我們帶來的是解放,是人格的解放,道德的解放,心性的解放;自律道德能讓我們輕易地看穿、洞察死亡的虛假面目,從此以后不再被死亡的陰影所籠罩、威脅。要想過好人生,首先就要解決死亡問題。一個解決不好死亡問題的人,是不可能過好人生的。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像行尸走肉一般地混吃等死?因為死亡問題沒有解決。只要把死亡問題解決了,人們就會積極進取,積極向上,就會擁有一個非常精彩的人生。要想將生命活出一種精彩來,活出一種人格來,活出一種創造來,非得解決死亡問題不可。

如何解決死亡問題?只有彰顯內在的心性。內在的心性一旦彰顯,我們就會從內心最深處洞察到死亡的虛幻,便不再畏懼死亡,便超越了死亡。人是欺騙不了自己的,你假設自己不畏懼死亡,那是沒有意義的。而是要真正地洞穿死亡如海市蜃樓般虛幻的特性,這樣才不會被海市蜃樓的表象所迷惑。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得“明明德”,不斷地做“明”的工夫,(“明”此處作動詞,意為:彰顯、發現)直到我們內在的、與生俱來的自律道德彰顯出來。

自律道德一旦彰顯出來,我們就是圣人,就是“大人”。那時就再也不屑去過那種“小人式”的生活;那時我們的心胸自然就大起來了,境界自然就高起來了,品德自然就純潔起來了,就會自律自覺地踐行人間的美德。那時我們遵循人間的美德不是因為畏懼法律,而是出自良知,出自內在。良知驅使著我們過真善美的生活,過有品質的生活,過奮斗奉獻的生活,這種生活不是誰壓迫我們的,而是自愿的?,F在,我們內在的德性還沒有彰顯出來,即使是拿著刀架在脖子上逼著去做好事,哪怕勉強做了也沒有什么用,因為明天沒有人監督了,也就不再做了,總不能威逼一輩子。這些都屬于他律道德。

在自律道德下,一切皆出于自覺,一切皆出于自愿。因為我們知道,一旦違背自律道德,就會被“天誅之,地滅之”;一旦遵循、臣服于自己內在的自律道德,我們將獲得“天贊美之,地成全之”的生活,我們就會擁有高尚的人格,就會過上無生無死,自由自在,創造光明的生活。兩相比較,我們還是愿意選擇過臣服于、遵守于內在自律道德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道德都是束縛我們的,只有外在的他律道德是束縛我們的。儒家給我們提供的是內在的自律道德,自律道德是成就我們、充實我們、解放我們的。自律道德與他律道德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道德,所以不能用他律道德的眼光來看待自律道德,不要一提到道德,就認為是一種道德說教,就認為是一種很討厭的東西,一種給我們帶來枷鎖和束縛的東西。


親民

“明德”后就會自然地過渡到“親民”。親民是什么?“親民”就是外王。內圣做好了,我們就可以在內圣的基礎上,開始做外王的工作。親民的具體表現就是“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立功、立德、立言皆是指向別人的,即為了天下人的福利而做的工作。

親民就是愛民,用佛家的話說叫普度眾生。要盡最大的可能幫助他們,關愛他們,這種幫助和關愛都是要建立在自律道德的基礎上。如果我們內在的自律道德沒有彰顯和開發,關愛一定是假愛,一定是出于某種目的而產生的一種虛假的愛,不會像孔子、孟子那樣真愛眾生。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會有真愛呢?只有在內在的自律道德彰顯出來以后,才會真切地去愛他人,關懷他人,成就他人。

可以說,“親民”是建立在“明明德”的基礎上。有多少“明明德”,我們就會有多少自覺的“親民”。如果我們內在的“明德”徹底彰顯,我們就徹底的“無我”,眼中只有他人,沒有自己。


止于至善

把內在的明德和外在的親民兩者都發揮到了極致,不斷地擴充、深化、升華,當擴充、深化、升華到了極致的時候,會怎么樣呢?這種極致的狀態就是“止于至善”?!爸痢本褪菢O致,“善”是贊嘆,意為:到了極致就好了。

不斷地“明明德”,不斷地“親民”,“明明德”與“親民”到了極致的時候,也就是內圣和外王都達到了極致的狀態。這就叫“至善”的狀態,“至善”的境界。意思就是:“明明德”與“親民”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


德化人生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三句話其實是兩句話,第三句話是配合著前兩句話說的。對內是“明明德”,對外是“親民”,合在一起叫“內圣外王”,或“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一言以蔽之就是“為己之學”?!盀榧褐畬W”完成到盡善盡美、止于至善的程度,我們就會扭轉“天誅地滅”為“天助地成”,就會過一種自由光明、不斷升華創造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儒家稱呼為德性人生,或者叫德化人生。

德化人生就是不斷地把自己融入到自律道德之中,把我們的身心言行當成自律道德的顯化器。我們就是自律道德的化身。自律道德在儒家又有一個別名,叫“仁”。因此,自律道德的化身也可以稱呼為“仁的化身”。歷史上,“仁”的化身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孔子。仁與孔子是分不開的,孔子就是仁,仁就是孔子。我們要想理解什么是仁,就要了解孔子一生的言行??鬃右簧难孕屑釉谝黄鹁徒小叭省?,仁貫穿在孔子的一切身心言行中,孔子的身心言行都是仁的外化,“仁”的具體化。也就是說,孔子把“仁”活出來了。

東方文化,包括儒佛道的經典、理念等,都不是用來學習的,而是用來“活出來”的?!洞髮W》也不是用來學習的,也是用來“活出來”,也就是把“仁”,把自律道德通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言談舉止活出來。今天活出來一點,明天活出來一點,后天再活出來一點,不斷地彰顯,不斷地具體化,這就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樣的人生就叫德化人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真實內涵(上)
潘麟先生講授《大學》連載十二:止于至善
《大學》之道及其三個向度
四書要義
曾子與《大學》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 教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游| 克东县| 肥城市| 金沙县| 贵阳市| 托里县| 柯坪县| 奎屯市| 赤峰市| 葫芦岛市| 雅江县| 湄潭县| 曲松县| 城固县| 尖扎县| 新绛县| 高雄市| 扎囊县| 鄂州市| 龙游县| 灯塔市| 兴隆县| 门源| 汝州市| 玉山县| 宁海县| 海盐县| 城市| 子长县| 新田县| 平潭县| 大庆市| 疏附县| 孟州市| 太仆寺旗| 赤城县| 大邑县| 广水市| 乌兰察布市| 桑日县|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