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真正的自由。”
這是我常常自我安慰的說辭。
“人,是勤于動心,卻懶于動腦的物種。”
這是我常常掛在心里的一句話。
“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
這是我常常自我解讀和理解他人的基本認知。
下午和好朋友,暢聊“人生”,發現了很多人生,很欣慰。
總結了一個公式:"技術+市場思維=人才”,人才往往是容易被大眾接受、欣賞進而膜拜的對象。人才,往往是具有改變自我人生的能力和運籌帷幄格局的人。人才,是用年這個時間計量單位布局一切規劃和理想的人。人才是用趨勢看懂時勢的人,所以和平年代,人才即是一個小時代的“英雄”。
每個人才(英雄),都應該有自身的“時間戰場”。
每個人才,都應該考量,自身的角色和人生“定位”。
我堅持,一直一直在寫,從未有一刻想放棄。
沒什么情懷,也不談什么理想,這就是我。
不知道為了什么,也許就是為了遇見“你”。
實際到無法自拔。
實際到學會了見現象,即到本質的一針見血。
1.相對主義
最近,自我創造了一詞匯,叫“相對主義”。其實叫,“立場主義”也可以吧。反正,叫什么無所謂,關鍵在于弄懂,核心含義。
核心含義既是:
人最難做到的是實事求是,妄念、貪念、雜念一大堆,就算想實事求是,你也不知道怎樣實事求是。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經驗、教條,要走因果、走條件的可能。
見路不走是讓你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別人不一樣,因為很多人一看到跟別人不一樣就覺得不正常了,心里不踏實。也不要怕跟別人一樣,因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別人一樣顯不出自己高了。
見路不走是解決實事求是的可操作性問題,實事求是的態度、觀念、思想,是一切正確認識和決策的基礎。
真理,永遠是相對的,不是對的。我忍著痛,給你舉個例子:誠實,是人類的高貴的品質。但要分條件和立場。在學校之類的環境和立場下,你是誠實,是高貴的品質。
上了社會,你選擇誠實,則是一種“人生策略”。
四大枷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們采取某種思路思考和處理問題獲得成功之后,以后思考和處理問題很容易采取同樣的思路,而且每成功一次,此種思路就愈加牢固,以至形成不容易改變的思維慣性和固定化思路。失敗亦是如此。此種思維慣性和固定化思路一旦形成,采取創新思路的可能性就會隨之減少。這種習慣于沿著某種慣性和固定化思路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現象,便是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對于常規決策和例行性工作具有積極意義,它會使思考和工作在以往經驗和模式的基礎上駕輕就熟,提高效率。然而,思維定勢對于非常規決策則具有很大的消極作用,它很容易造成某些主觀框框,使人思路阻塞、思域狹窄,難以爆發出創新的火花。因此,有人也把思維定勢叫做創新思維的枷鎖。
1、從眾型思維枷鎖
思維枷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從眾枷鎖”。“從眾”就是服從眾人,順從大伙兒,隨大流。在“從眾枷鎖”的指導下,別人怎樣做,我也怎樣做;別人怎樣想,我也怎樣想。
思維上的“從眾定勢”,使得個人有一種歸宿感和安全感,能夠消除孤單和恐懼等有害心理。另外,以眾人之是非為是非,人云亦云隨大流,也是一種比較保險的處世態度。你想,自己跟隨著眾人,如果說的對、做得好,那自然會分得一杯羹;即使說錯了、做得不好也不要緊,無須自己一人承擔責任,況且還有“法不責眾”的習慣原則。所以,仔細觀察一下,社會上人們大部分的行為選擇其實都是盲目從眾的結果,而很少經過自己獨立的深思熟慮。
2、權威型思維枷鎖
在思維領域,不少人習慣于引證權威的觀點,不加思考地以權威的是非為是非;一旦發現與權威相違背的觀點或理論,便想當然地認為其必錯無疑。這就是思維的枷鎖之一——權威枷鎖。從創新思維的角度來說,權威定勢顯然是要不得的。在需要推陳出新的時候,人們往往很難突破舊權威的束縛,有意無意地沿著權威的思路向前走,總是被權威牽著鼻子。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任何權威都只是一時的權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舊權威不斷讓位于新權威,今天的權威取代了昨天的權威,而明天的權威又將取代今天的權威。另外,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存在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都屬于一定的利益集團。因此,即使是一位真正的權威,而且是在他的專業領域內發表意見,我們也需要審查一下,看看他的診斷是否與他的自身利益有關。
3、經驗型思維枷鎖
在一般情況下,經驗是我們處理日常問題的好幫手。只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經驗,那么在應付這一方面的問題時就能得心應手。特別是一些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工作,非要有豐富的經驗不可,老司機比新司機能更好地應付各種路況;老會計比新會計能更熟練地處理復雜的帳目。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另一個方面,經驗又是相對穩定性的東西,因而又有可能導致人們對經驗的過分依賴乃至崇拜,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結果就會削弱頭腦的想像力,造成創新思維能力的下降。從思維的角度來說,經驗具有很大的狹隘性,束縛了思維的廣度。
4、書本型思維枷鎖
書本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般來說,一個人讀的書越多,他的知識就越豐富,本領也就越大。但是需要指出,由于書本知識反映的是一般性的東西,表示的是理想化的狀態,與客觀現實之間往往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處理問題時,如果忽視這種差距,無視實際情況,不加思考地盲目運用書本知識,一切從書本出發,那么書本在為我們帶來無窮好處的同時,也會招來不小的麻煩。諳熟兵法”的馬謖在守衛街亭的戰斗中,不聽王平的勸阻,在山上屯兵,認為這樣可以“憑高視下,勢如破 ”;如敵兵截斷水道,我軍亦會“背水一戰,以一當十”。馬謖的這些觀點,都能在兵書上找到跟據,可白紙黑字的兵書與刀光劍影的戰場畢竟是兩回事。蜀軍在被圍后,不僅不能“以一當十”,反而“軍心自亂,不戰而潰”,最后失去了街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