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兒”,即母體內陸幼體。人類的胎兒明明是在孕婦腹內,孕婦是胎兒的“載體”,實施胎教自然是孕婦的事。胎教與丈夫何干?這是不是在開“國際玩笑”?
不是。絕非戲言,這是在談論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
胎兒是夫婦愛情的結晶。當得知妻子懷孕,喜從天降,夫婦欣喜至極,激動不已。還會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立即把這個喜訊傳遍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讓大家共同分享。從那第一天起,夫妻二人便是熱切地盼望著、急切地期待著孩子降生那幸福的一刻。
丈夫完成“播種”的任務,萬事大吉,就期待著“候補爸爸”轉正的那一天了。可做妻子的可沒丈夫那么“瀟灑脫略”、“悠哉游哉”、“一身輕松”了。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這漫長的三百個日日夜夜,孕婦將伴隨著胎兒的成長發育,困難重重,憂心忡忡,心神不定:
妊娠的強烈反應,惡心、嘔吐不止,口中無味,不思飲食;隨著腹部漸漸隆起,孕婦手腳腫脹,步履日益艱難,行動越來越不便;對胎兒的發育狀況、產程安全、胎兒的性別,以及產后的形體變化等一系列問題的擔心和焦慮情緒,往往給孕婦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精神緊張,情緒異常,心理負擔日益沉重。這一切,孕婦本人,當然可以獨自進行調整;但是,全靠孕婦個人是遠遠不夠的。
胎兒生存在孕婦體內,其生長發育的狀況是否良好,與孕婦的營養、生活方式、勞動強度等是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更為重要的因素是孕婦的情緒。科學研究表明,孕婦的積極情緒,可以增加血液中有利健康的化學物質,其血液循環、內分泌和心律都處于一種平衡、和諧的狀態。正常孕婦的心律是胎兒“最美妙、最動聽的音樂”。在這種狀態下,胎兒的身心都能得到最佳的發育。
而孕婦在發怒、焦慮、緊張或憂郁的時候,胎兒立即會表現出不安。孕婦持續而劇烈的緊張情緒,會使胎兒出生后發生多動、挑食、多吐、多哭、多腹瀉和體輕瘦弱等現象,甚至導致胎兒畸形發育。因此,有效地調節孕婦的情緒是至關重要的。
那么,孕婦的情緒由誰來調節呢?
美妙和諧的音樂,能調節孕婦的心情;高雅的文學作品,能陶冶孕婦的情操;適當的活動和鍛煉,也能改善孕婦的情緒。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這些作用都是有限的。調節人的情緒,作用最大,效果最好的,卻是人際關系的改善與和諧。其中,與孕婦關系最親密、感情最親近的人,對孕婦的情緒影響最直接,調節作用最大。除了媽媽、婆婆這些長輩以外,首當其沖的當然是朝夕相處、相濡以沫的丈夫。
丈夫是妻子關系最為親近、感情最為親密的人。丈夫由衷地愛妻子,把正在懷孕的妻子當成自己心目中的“功臣”,深刻理解,精心照料,殷勤服侍,無微不至地關心、體貼,妻子的起居、冷暖、痛癢、飲食、安危時刻都掛在心上,隨時隨地陪伴在身邊,充當“保護神”,事事處處替妻子排憂解難,時時刻刻寬慰妻子,鼓勵妻子……丈夫所做的這一切,最能使孕婦情緒穩定,精神愉悅,心情舒暢。而種種的擔心、焦慮、緊張、憂郁,都會煙消云散,化無烏有,心中總是蕩漾著幸福的漣漪,眼前總是一派明媚的陽光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假如丈夫對懷有身孕的妻子忽視怠慢,不關心其冷暖痛癢,缺乏耐心,時不時地惹妻子生氣。那么,妻子就是自我克制和自我調節能力再強,也難以有個良好的心情,任何的自娛自樂,都是無濟于事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胎教。然而,每每提及胎教,都認為那是孕婦一個人的事,與旁人無關,旁人也愛莫能助。比如,古人提出的“調情意”、“忌房事”、“節飲食”、“適勞逸”、“慎寒暑”、“戒生冷”等胎教措施,全都是給孕婦一個人提出的禁忌,似乎胎教就是孕婦一個人的事。其實,這些要求或禁忌,都不是孕婦一人獨自所能為的。
比如“調情意”,首要的是丈夫、家人對孕婦態度要好,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忌房事”,沒有丈夫的配合,那也只能是一句空話。至于“節飲食”、“適勞逸”、“慎寒暑”、“戒生冷”等飲食起居、生活方式方面的要求和禁忌,也樣樣離不開丈夫的體貼、關心、愛護和精心照料。這一切,都是在進行胎教。
當今,雖然人們常說:“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但“傳宗接代”的意識并沒有肅清,不少人還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特別是農村,由于生產方式相對落后,生產勞動中體力勞動的成分還比較重,這種思想還比較嚴重。如果丈夫只想要男孩,不想要女孩,總是不給懷孕妻子好臉色,那將是極大的壓力。
必須明白,胎教的核心,不在于教胎兒學會什么能耐、本領和知識;而在于胎兒大腦發育的關鍵期能受到良好的刺激,使大腦發育得更為健全,更為完善,使胎兒先天的素質發育得更好。在妻子懷孕之后,丈夫自始至終要使妻子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心胸豁朗,努力避免憂慮、焦躁和恐懼。家庭關系要和睦,氣氛要和諧,婆婆要體諒、體貼兒媳,丈夫要寬容、愛護妻子。對妻子說話要輕柔、和善、甜蜜,避免嘈雜、震動、雜亂,努力創造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胎兒的父親可以經常與沒見面的孩子說說話,輕輕撫摸妻子的腹部,給胎兒以溫存、深沉的愛,使胎兒有安全感。利用閑暇時間,多陪妻子說說話,聊聊天,聽聽音樂,散散步,替妻子做一些不便做的事,充當妻子的貼身“保鏢”。
胎教絕不是孕婦一個人的事,而是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丈夫必須參與胎教。在一定條件下,丈夫參與胎教,甚至可以起決定性的作用。
正如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先生所說:
“也許說妊娠的身心狀況,完全取決于父親的力量,也不會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