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漢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景縣廣川大董古莊)人。專治《春秋公羊傳》。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為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1]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四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80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
人物生平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人。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后辭職回家。
此后,居家著書,朝廷每有大議,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問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時的貢獻。
幼年好學
董仲舒的老家廣川在衡水東南,鄰近齊魯,北靠燕趙,西界三晉。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階級家庭。[3-4]
傳授儒學
董仲舒在30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
傳授儒學
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面。通過講學,董仲舒為漢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學生后來有的當了諸侯王國的國相,有的成了長吏。由于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5]
漢景帝時為博士。他曾走出家門,設壇教授,課講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傳弟子甚至只是聽說過他的大名,但沒見過他的面。他一門心思教學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沒回家看一下。他的行為舉止,都遵循禮節,很多讀書人都尊他為師。漢武帝繼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國的國相。他治理江都國,主要是以《公羊》為指導,通過推究“自然災異”、“陰陽運行錯誤”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時能關閉陽氣,釋放陰氣,使天下雨;止雨時,能關閉陰氣,釋放陽氣,使雨停止。在江都國,他這樣做,從來都沒出現誤錯。后來,他被廢為中大夫。(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6]
天人三問
董仲舒像
漢武帝即位后,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系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問,漢武帝問的主要是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問,武帝主要是問治理國家的政術,第三次策問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
董仲舒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系,并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5]
規勸劉非
董仲舒對策后,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劉非那里當國相。劉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蠻橫,一介武夫,但因為董仲舒當時聲望很高,是舉國知名的大儒,所以對董仲舒非常尊重。而且劉非把董仲舒比作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輔助齊桓公一樣來輔助自己,以篡奪中央政權。
但董仲舒是主張'春秋大一統'的,因此,對于劉非的發問,他借古喻今進行了規勸,指出“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眾而使社會風氣大變,才是仁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于提到五霸,因為五霸是先行欺詐后行仁義。只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義的人提及。”暗示劉非不要稱霸。董仲舒為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澇之類的活動。[5]
罷官教書
漢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長陵高園殿、遼東高廟發生了大火,董仲舒認為這是宣揚天人感應的好機會,于是帶病堅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兩次火災說明上天已經對漢武帝發怒。結果奏章還沒上,正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見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給了漢武帝。武帝看后大怒,決定將董仲舒斬首。后憐其才,又下詔赦免,但江都王相卻被罷免,從此,董仲舒不敢再說災異之事,而是干起了老本行,從事教學活動,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5]
東山再起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公孫弘又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劉端也是漢武帝的哥哥,他比劉非更兇殘、蠻橫,過去不少做過他國相的人都被殺掉,或毒死。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劉端對他還比較尊重。[5]
稱病辭官
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唯恐時間長了遭到不測,遂于四年后以年老有病為由,辭職回家。從此以后,也就結束了他的仕祿生涯。董仲舒晚年對什么事情都不過問,只是埋頭讀書、著作。
雖然他辭去了官職,但朝廷有大事,還常派人到他家向他請教,董仲舒都有很明確的看法。后來,張湯把詢問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為《春秋決獄》一書。董仲舒雖然養病在家,但仍十分關心朝政大事,甚至在臨終之前,還寫奏章給漢武帝,堅決反對鹽鐵官營的政策。[5]
家中病逝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于家中病卒,葬于西漢京師長安西郊,有一次漢武帝經過他的墓地,為了表彰其對漢王朝的貢獻,特下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為'下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