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網友會混淆漢光武帝和漢武帝的關系,有些認為漢光武帝即漢武帝,其實不然。兩者都是漢朝的佼佼者,似乎劉秀更甚。武林軍事今日分析漢光武帝劉秀和漢武帝劉徹。
漢光武帝劉秀和漢武帝劉徹是什么關系
漢光武帝劉秀的爺爺的爺爺的爸爸長沙王劉發是漢武帝劉徹的哥哥。
劉秀為何廟號是漢光武帝,與漢武帝有聯系嗎?
中國古代的帝王,凡是抗擊過外敵,評定國內亂的,死后以“武“為號。漢武抗擊過外敵,光武評定國內亂,故稱武。
為什么光武帝劉秀的廟號比漢武帝劉徹的廟號大?
“祖”和“宗”只是有前后相繼的關系,并不是說誰大誰小.按照“昭穆制度”,皇帝的廟號要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則授予.一般來說,一個王朝的開國皇帝有“開國之功”,所以稱“祖”;而王朝后來的皇帝有“守成之德”,所以稱“宗”。
按照最嚴格的昭穆制度,一個王朝只有一個“祖”,也就是“太祖”(或稱“高祖”),也就是王朝開國的第一個皇帝.但歷史上有很多特殊情況,比如一個王朝存在中斷重建(如西漢、東漢),或者最初建國的君主和最終統一王朝全部疆域的君主不是同一個人(如元朝的鐵木真和忽必烈).在以上兩種情況下,重建王朝的君主和最終完成王朝統一的君主也是有資格稱“祖”的,而為了區別于前面已經有的“太祖”,所以就稱為“世祖”。
劉秀雖然輩分比劉徹低,但他建立東漢王朝,是開國之君,所以要稱“祖”;而劉徹雖然文治武功十分重大,但從封建王朝的角度來說他沒有開創王朝的新時代,所以要稱“宗”。
漢光武帝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簡介
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出生于陳留郡濟陽縣,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后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吊唁。”劉秀死后,其子劉莊繼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于原陵,上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漢武帝劉徹簡介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擊潰匈奴、東并朝鮮、南誅百越、西愈蔥嶺,征服大宛,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
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劉徹下罪己詔。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