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0后的畢業生紛紛涌入各行各業,一批新鮮血液在社會上蔓延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頗有要將前浪打在沙灘上的架勢。幾年前,評價90后任性的言論層出不窮,這幾年又換調侃95后的自負了。好像年輕總是不安分,但為什么90后總能和“任性”掛鉤呢?
首先,90后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對于獨生子女的各種偏見與吐槽已經夠多了,好像提到這個詞后面就得跟上“霸道”、“叛逆”、“自私”來做修飾一樣。其實獨生子女確實有被溺愛的傾向,他們表現出來的叛逆也并不是因為他們是獨生子女,而是被教育的方式不同而已。如果在有一群孩子的家庭里,家長獨寵某一個,往往那一個孩子也會表現出逆反。所以“任性”并不是因為他們是獨生子女的事實。那么是因為家庭的教育嗎?筆者認為有很大程度上的影響是和教育分不開的。
從90后的名字上,就能看出來這些家長對他們的期待。我們不叫“建國”不圖他能建設祖國,我們不叫“偉業”不期望他能宏圖偉業,我們不“國慶”,我們不“功成”,家人只盼著我們能健康開心的生活。所以我們叫“悅悅”,我們叫“樂樂”。當家長懷著這樣的心態去教育,孩子們得到的信號也是追求快樂而非物質,期盼幸福而非名利。所以大部分的90后長大后總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追求。而且這種追求大都是以快樂為目的,這也算是不辜負父母的期待吧!然而這樣一種追求,往往被人們稱作是“自私”的,不考慮別人感受,不為大人擔憂。就這樣90后莫名其妙淪為被操心的對象,實在是委屈他們了。
從小被關愛得多了,其實也算不上溺愛。我覺得,沒有《歡樂頌》里樊小美那樣的經歷算是挺幸運了,怎么能說獨生子女恃寵而驕呢?那種驕傲帶一絲辯解來說,往往也不是慣出來的,只是從小到大養成的一種自信。我身邊一些年齡偏大的朋友有時會抱怨父母當初的教育總是批評大于表揚,好像做什么事都得不到認可,這也造成了性格中潛在的自卑與不安。然而在我身邊活躍的年輕朋友總是會把“放心吧!”、“沒問題!”、“我可以!”掛在嘴邊,給人一種自信從容的感覺。我相信這也是來自于家庭的引導與關愛吧!
隨著這一期實習季襲來,很多公司也都開始了與90后和95后的深度接觸。往往反饋的都是他們的驕傲與放縱。不免感嘆那些“端茶送水”式的實習已成往事不禁回首。取而代之的是平起平坐的平等待遇與權利。90后們常常要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傾訴,有野心也敢說敢干,就算得到否定也不會自暴自棄,反而更有獨到的見解。這讓一些領導層很是不爽,并感到不適應。不過想想挺有趣的,實習的新人沒有對新環境不適應,反而是公司要去適應他們了。
很多人覺得這樣的年輕人夠奇葩,但我做為年輕人的一員卻不覺得奇葩是一件壞事。相比那些規規矩矩走向社會,又隨波逐流的前輩們,我們更有熱情和期待,我們的不安分是因為有夢想,我們的驕傲是因為家庭賦予我們的滿滿幸福感。我們性格上健康,思維上活躍,有追求又充滿好奇心的90后,本來就有理由“任性”!
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