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5.2020
▽
▽
傳統節日總是帶著濃厚的氣氛撲面而來,除了春節,印象中最喜歡的節日便數端午節了。
小時候每到端午節這天,我都會和爸爸起早去采艾蒿,記憶里的這天清晨總是黑漆漆的,因為昨夜的約定,所以便在天還未亮時就躡手躡腳地梳洗出門。帶著夢鄉的些許遺憾,眼睛還有點粘粘的,就急迫地乘著風,一路走到了城市邊緣。
那時候我家有一臺小摩托,爸爸便騎著它載我迎著清晨的薄霧出發。我們每年去的地方都不一樣,有一處是在我家的東面,那里的曠野很近,但采艾蒿的成功率很低,經常是乘興而去,無功而返。更可氣的是,回來的路上還總能看見那些滿載而歸的人,他們的車筐里都塞著滿滿登登的艾草,簡直羨煞旁人。于是有一次爸爸便問他們,是在哪里采的,沒成想人家卻說是在路邊買的,這下便解開了我們這些年來的疑慮,因此才長長松了一口氣。
回家路上會遇到許多賣五彩繩和小葫蘆的推車,這時候我最開心了,迫不及待地擠進人群里,興高采烈地挑來挑去。最后,興致沖沖地帶著三人份的禮物回家,偶爾還會買一把新鮮的艾蒿。我和爸爸說好了,就跟媽媽說是我們采到的,可是無論我們說的多么堅定,每次還是會被媽媽識破,理由是艾蒿又高又粗太完美了。
記憶里真正采到艾蒿的次數屈指可數,印象最深的是后來有了小轎車,我們開車才去了更遠的地方,在那里才真正看到了一棵棵泛著白色的蒿草于曠野中屹立。那時候的我如獲至寶,一下車就沖了出去,大把大把地采著,似乎要把這些年錯過的艾蒿都彌補回來一樣。不過,采艾蒿的人也很多,我們肆無忌憚地爭搶,感到格外有趣。
不過,那天的艾草都是矮小的,和路邊賣的艾草相差懸殊。后來才知道,原來爺爺奶奶已經提前兩天就來采過了,他們和賣艾蒿的人一起爭奪這片土地,于是這才有了我們每年回家時,在家門口看到的“爺爺騎車送來的禮物”。
記憶里,端午還有一項有趣的比拼,那就是每年奶奶和姥姥包的粽子要一起打擂臺,并在節日這天早上決出勝負。奶奶包的粽子軟糯,姥姥包的粽子堅挺,我喜歡吃堅挺的,于是每年都告訴奶奶:“粽子要勒緊呀!” 可是奶奶每年都說,沒關系煮出來就緊實了。
端午節這天早晨的節目最多,除了我和爸爸的任務:采艾蒿、戴彩繩、掛葫蘆,媽媽的主要任務還有煮粽子和雞蛋。而且,不僅粽子要進行比拼,雞蛋我們也要磕出個勝負。媽媽偷偷告訴我一個訣竅,就是挑身上帶斑點的雞蛋,這樣的雞蛋皮更硬,更容易贏。
最后,“雞蛋王”會被保留下來,作為端午節的印證,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會被人們淡忘了它的榮譽。
今年的端午節,我又不能回家過節了,想想已經很久沒有早起踏青過了。如今城市里也能偶爾見到蒿草,我每次看到都會拍照給爺爺,問他這是不是艾蒿,結果每次都不是,城市里很少能見到真正的艾蒿。盡管我如今還能和家人們一起過節,但依舊只有真正回到家里的時候,我才能再次作為“孩子”的角色融入在家人們備受呵護的節日氛圍里,享受家庭的溫暖和節日的喜慶。
我想,這就是傳統節日的意義吧,我們一代代將家庭的儀式延續下去,因此每年都會滿懷思念和憧憬,一邊沉浸于家人的陪伴,一邊感受著節日的祝福。如此循環往復,才使節日走向了經久不衰、源遠流長。
祝正在讀文章的你,
端午節安康!
雨萌小站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