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白斑的中醫治療的論文
皮膚白斑的中醫治療的論文
【摘要】皮膚出現點、片狀白色改變,系大小不一的限局性脫色斑,其邊緣清晰,部分毛發患處亦可變白者。中醫稱為白駁風、白癜風等。皮膚白斑又有汗斑者,好發于胸、腹、背、四肢伸側,夏重冬輕,斑點游走成片,患處紫白相兼,上有細碎白屑且伴瘙癢,可與白癜風相鑒別。汗斑多見于溫熱潮濕地區,由暑濕浸漬、腠理閉阻而致。一般不用內服藥,僅以外治即可。
【關鍵詞】皮膚白斑中醫治療 皮膚出現點、片狀白色改變,系大小不一的限局性脫色斑,其邊緣清晰,部分毛發患處亦可變白者。中醫稱為白駁風、白癜風等。《諸病源候論》:“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不痛,謂之白癜。此亦是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由內傷七情,外感風邪,或跌打損傷,或日久曝曬,氣血不和,肌膚所養所致。數目多少不一,范圍大小無定。以手指、腕、臂、面、頸、胸腹、前陰為好發部位。 皮膚白斑又有汗斑者,好發于胸、腹、背、四肢伸側,夏重冬輕,斑點游走成片,患處紫白相兼,上有細碎白屑且伴瘙癢,可與白癜風相鑒別。汗斑多見于溫熱潮濕地區,由暑濕浸漬、腠理閉阻而致。一般不用內服藥,僅以外治即可。 血虛風燥 1.臨床表現:皮膚圓形白斑,逐步擴展,邊緣膚色加深,中心或可有褐色斑點,日曬后灼熱發紅,好發于上半身或泛發全身。W.11665.舌淡紅,脈緩。 2.病因病機:風邪外侵肌膚,氣血不和,絡脈不充,肌膚失養。 3.治法:養血祛風。 4.方劑:除駁丸加減。 藥物:生熟地各90g,補骨脂60g,當歸90g,川芎60g,浮萍60g,姜黃30g,何首烏90g,白鮮皮60g,蟬衣30g,研末蜜丸,每丸10g,日服2次。 方義:生熟地、川芎、當歸、何首烏養血潤燥,浮萍、蟬衣、白鮮皮祛風化濕止癢,姜黃、補骨脂為本病經驗有效藥物,可治皮膚白斑。 5.變通法:可用二至丸、白癜風丸等合用加減,藥如旱蓮草、女貞子、黑芝麻、首烏、生熟地、姜黃、白鮮皮、赤白芍、白蒺藜等,亦養血祛風之劑。 肝郁腎虛 1.臨床表現:皮膚白斑淡紅或如白瓷,可局限于一處,或泛發全身,病
情進展與情緒抑郁、思慮過度或勞累、房勞有關,婦女可伴月經不調、胸脅不適,男子可伴陽痿眩暈。舌淡紅苔少,脈弦細或細弱。 2.病因病機:情志不調,肝氣郁結,氣血失和,肌膚失養,好發于女性。若因勞累過度,房事過頻,肝腎不足者,則多見于男子。亦有兩者兼有者。 3.治法:肝郁用疏肝解郁,肝腎虛以滋腎養肝。 4.方劑:逍遙散加減。 藥物: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0g,茯苓15g,白術10g,熟地10g,郁金10g,薄荷6g,甘草6g,補骨脂15g,白蒺藜10g。 方義:柴胡、郁金理氣疏肝,當歸、白芍、熟地養肝和血,薄荷升散疏風,甘草調中,白術、茯苓健脾益氣。補骨脂補腎,白蒺藜息風,是本病經驗藥物。 加減:月經量少者加茺蔚子、澤蘭活血,月經量多者加茜草、蒲黃涼血。乳脹加王不留行、玄胡、川棟子理氣。 五子衍宗丸合四物湯加減。 藥物:五味子10g,覆盆子10g,沙苑子10g,枸杞子10g,車前子10g,蛇床子10g,生熟地各10g,白芍10g,當歸10g,何首烏15g,補骨脂15g,白蒺藜10g。 方義:覆盆子、沙苑子、枸杞子補腎益精,車前子、蛇床子利濕,五味子安神養心,生熟地、白芍、當歸、首烏養肝和血,補骨脂、白蒺藜為有效經驗藥。 加減:若有陽痿者加陽起石,遺精加龍骨、牡蠣。 5.變通法:若肝郁、腎虛兩者兼有,可以逍遙散、四物湯、五子衍宗丸三方合用。 皮損以頭面部為主,可加羌活、藁本、升麻、桔梗,胸部加瓜蔞、薤白,腹部加木香、香附、烏藥,下肢加牛膝、木瓜、蠶砂,上肢加姜黃、桂枝。皮疹泛發全身加蟬衣、浮萍、豨薟草,因外治所致加乳香、沒藥、蘇木,伴有家族病史加服六味地黃丸等。亦病位、病因之治。 瘀血阻絡 1.臨床表現:皮膚白斑日久,或因外傷而起者,兩目黯黑,肌膚不潤,口渴不欲飲,胸脅刺痛。舌黯紫有瘀點,脈弦、澀。 2.病因病機:病久入絡,外傷損絡,瘀血阻滯,肌膚失養。 3.治法:活血化瘀。 4.方劑:桃紅四物湯加減。 藥物: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當歸15g,赤芍15g,補骨脂15g,白蒺藜15g,姜黃10g,地鱉蟲6g,白芷15g。 方義:桃仁、紅花活血祛瘀,當歸、赤芍、川芎和血活血,地鱉蟲搜絡攻逐,白蒺藜、白芷祛風增色,姜黃、補骨脂經驗有效藥。 加減:瘀重加丹參、澤蘭、茜草活血。 5.變通法:發于頭面用通竅活血湯,胸部用血府逐瘀湯,四肢用身痛逐瘀湯,腹
部用膈下逐瘀湯加減,據部位選用以活血化瘀。 風濕熱蘊 1.臨床表現:皮膚白斑呈淡褐色或粉紅色,多位于顏面五官周圍或頸項區域,并有夏秋進展快、冬春不擴展之趨勢,日曬或遇熱皮膚瘙癢加劇。舌淡紅,苔薄黃微膩,脈濡數。 2.病因病機:風濕久蘊化熱,肌膚腠理痹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致。 3.治法:除濕清熱,祛風通絡。 4.方劑:胡麻丸加減。 藥物:胡麻仁10~15g,蒼術10g,豨薟草15g,苦參10g,白附子10g,白芷10g,蛇蛻6g,防風10g,石菖蒲10g,紅花6g。 方義:白芷、白附子、防風、蛇蛻祛風通絡,蒼術、苦參清熱化濕,豬薟草除濕祛風,胡麻仁潤燥養膚,石菖蒲通絡,紅花活血。 加減:皮疹泛發加浮萍、蟬衣,發于頭面加藁本、川芎,均以祛風。 5.變通法:可用蒼耳莖、葉、子各等量曬干研末,蜜丸代之,日3次,每次3g,亦祛風除濕解毒之劑。 寒凝血絡 1.臨床表現:皮膚白斑晦黯,多發于下半身或四肢末端,進展慢,多年或終年不愈。舌淡苔白,脈沉細。 2.病因病機:寒邪久居,血絡凝閉,氣血不暢,肌膚失養。 3.治法:散寒通絡。 4.方劑:神應消風散合麻黃加術湯加減。 藥物:白芷10g,全蝎3g,麻黃6g,桂枝6g,杏仁10g,蒼術15g,紅花6g,路路通10g,姜黃10g,補骨脂15g,牛膝10g。 方義:麻黃、桂枝祛寒發散,白芷、蒼術祛風除濕,牛膝引藥下行,紅花、路路通活血通絡,姜黃、補骨脂經驗有效藥,全蝎剔絡搜邪。 加減:血虛加首烏、雞血藤養血,血瘀加丹參、澤蘭化瘀。 5.變通法:可用陽和湯加減,藥如麻黃、白附子、鹿角、熟地、桂枝、補骨脂、姜黃等,亦散寒通絡之劑。 1.潼蒺藜60g,研細末,鮮豬肝爆炒,蘸藥末食之。 2.紫背浮萍,曬干研細末,煉蜜為丸,日2次,1次4。5g,溫開水送下。 3.蒼耳莖、葉、子各等量,曬干研末,煉蜜為丸,日3次,1次3g,溫開水送下。以上用治白癜風。 4.消白方?號:黨參15g,黃芪、茯苓、何首烏、丹參、白蒺藜各20g,白術、紅花、當歸、防風、白扁豆、山藥各10g,砂仁6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兒童用量酌減適于氣血虧虛,風邪外襲者。 5.滋陰通絡丸:生地黃250g,旱蓮草、當歸、黑芝麻、補骨脂、菟絲子、枸杞子、桑螵蛸各120g,何首烏、熟地黃、桑椹子各50g,龍膽草、知母、丹參、赤芍、檀香、紅花、路路通各60g,諸藥共研細粉,煉蜜為丸重
10g。成人每日4丸,早晚分服,溫水送下。適于肝腎陰虛者。 6.白蒺藜80g,蒼術50g,苦參40g,麻黃50g,白鮮皮80g,旱蓮草100g,皂角刺80g,桃仁80g,紅花80g,檀香40g,片姜黃80g,生熟地黃各120g,何首烏100g,黑芝麻100g,赤芍80g,補骨脂80g,川芎80g,桑螵蛸80g,當歸80g,桑椹子100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次10g,日2次內服。適于風濕外侵,經脈不利者。 7.補骨脂15g,生地30g,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丹參、桔梗、懷牛膝各15g,水煎服,日1劑,隨癥加減。同時配合中藥浸劑,補骨脂、何首烏、生姜各10g,旱蓮草15g,桂枝、當歸、紅花各5g,紫草15g。以高純度米酒或優質白蘭地密封避光浸泡1個月外搽。適于氣滯血瘀者。 8.炒柴胡、白芍、香附、當歸、防己、蒼耳草各15g,川芎20g,刺蒺藜45g,炙何首烏、黃芪、自然銅各30g,紅花、補骨脂各10g,每日1劑,水煎服。適于肝郁氣滯者。 9.涼血地黃湯:生地30g,赤芍、丹參、當歸尾、川芎、桃仁、黃芩、生地榆、荊芥、防風、豨薟草、白鮮皮、地膚子、烏梢蛇各9g,生甘草3g,每日1劑,水煎服。適于血熱者。 10.克白靈2號:黃芪、人參葉、熟地黃、當歸、川芎、肉桂、雞血藤、補骨脂、淫羊藿等制成片劑,每片含生藥30g,口服。成人每次6~8片,黃酒加熱或溫開水送服。適于寒凝陽虛者。 討論 除汗斑之外,皮膚白斑臨床多以白癜風為常見。該病較為頑固,應堅持治療。一般而言,局限型、穩定期、皮損范圍小者,可選用局部外治法;而泛發型、進展期、皮損大而多者可選用內服或內外合治法,中西醫結合等綜合療法。從預后來看,病程短、范圍小、顏面部皮損預后較好;而病程長、范圍大、進展期、節段型皮損預后較差。 上述諸方可制成丸、散,以便服用。又,用藥可據病位、病因加減。如白斑發生于面部者,加升麻、柴胡或白芷,頭部加羌活或川芎,項背部加葛根,腰骶部加續斷,胸腹部加瓜蔞皮、郁金,上肢加姜黃,下肢加牛膝,泛發者加威靈仙。進展期者加烏梅、五味子等。肝腎陰虛者加旱蓮草、黑芝麻;血瘀明顯者加水蛭、丹參等。 配合局部按摩,有助于本病恢復。切忌日光暴曬和濫用外治藥。多吃黑色食品,亦有幫助。 通過研究常用中藥對黑色素生物合成過程中的關鍵酶-酪氨酸酶的激活或抑制作用,可為臨床用中藥治療白癜風提供借鑒。
如用比色法對48種中藥進行檢測以檢定其對酪氨酸酶的作用,結果有13種中藥對酪氨酸酶有激活作用,由大到小順序排列依次為旱蓮草49;,無花果38;,丹皮34;,潼蒺藜34;,蛇床子33;,補骨脂31;,地膚子25;,桃仁24;,白鮮皮23;,白術22;,紫草22;,肉桂21;,白芍20;。 參考文獻 孫華娣.中藥內外兼治治療白癜風42例;中醫藥臨床雜志;2005年05期. 周存才,薛艷,王曉英.自體表皮移植治療白癜風110例;長治醫學院學報;200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