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尚勇周公中醫學筆記》
  ??一陰陽學說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是人們借以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陰陽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時代,陰陽學說的形成,則不晚于春秋戰國。《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陰和陽這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貫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根源及其規律。成書于戰國至秦漢之際的《黃帝內經》引入陰陽學說以闡述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將陰陽學說與醫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陰陽學說。??(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內部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面。陰陽最初的含義是指日光的向背,即朝向日光者為陽,背向日光者為陰。在此基礎上,認識到向陽的地方光明、溫暖,背陽的地方黑暗、寒冷,于是古人即以光明與黑暗、溫暖與寒冷分陰陽,出現了陰陽的引申義。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先民們遇到種種兩極現象,于是不斷地引申其義,將天地、上下、日月、水火、晝夜、動靜、升降、內外、雌雄等相反的事物和現象,都以陰陽來加以概括。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如白晝和黑夜,晴天與陰雨,炎熱與寒冷。由于陰陽的變化構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動著事物的發生發展。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币蜿庩柺菍ψ匀唤缫磺惺挛飳α⒔y一雙方屬性的概括,所以它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事物。一般來說,凡是運動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溫熱的、功能的、興奮的、機能亢進的,都屬于陽的范疇;凡是靜止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質的、抑制的、機能減退的,都屬于陰的范疇。如以天地而言,則“天為陽,地為陰”;以水火而言,則“水為陰,火為陽”;以動靜而言,則“靜者為陰,動者為陽”;以物質的運動變化而言,則“陽化氣,陰成形”。 
事物的陰陽屬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陰陽雙方是通過比較而分陰陽的,因此,單一事物就無法定陰陽。
    參照物變了,事物的陰陽屬性也就變了。另一方面,表現為陰陽中復有陰陽。
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類,任何一種事物內部又可分為陰和陽兩個方面,而每一事物內部的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還可以再分陰陽。也就是說,陰和陽是具有特定屬性的一分為二。
??(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可以從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及相互轉化等方面加以說明。 
??1.陰陽的對立制約 
陰陽相反導致陰陽相互制約,陰陽制約的結果,使事物之間達到動態平衡。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并非平靜地各不相關地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爭的過程中完成著人的生長壯老已的變化。 
??2.陰陽的互根互用 陰陽的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中相互對立著的陰陽兩個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為根本的關系。即陰和陽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
陽依存于陰,陰依存于陽;每一方都以其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陰陽間的這種相互關系,稱為陰陽的互根。陰陽互用,是指陰陽雙方不斷地滋生、促進和助長對方。《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奔词菍﹃庩柣ジビ玫母叨雀爬?/div>
??3.陰陽的消長平衡 
消,即減少;長,即增加。陰陽消長是指事物中所含陰陽的量和陰陽之間的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地消長變化著。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若因某種緣故,使陰陽中的任何一方增長而強盛,勢必對另一方產生過強的制約,從而引起對方的消減,稱之為“此長彼消”。若陰陽中任何一方不足,無力制約f對方,勢必引起對方的增長,稱之為“此消彼長”?;ジビ玫年庩栯p方,若互用得當,一方旺盛,則可促進另一方亦隨之增長,稱之為“此長彼長”。陰陽雙方中任何一方虛弱,無力滋生助長對方,結果對方亦隨之消減而虛弱,稱之為“此消彼消”。只有不斷地消長和不斷地平衡,才能推動事物的正常發展,對人體來說,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如果這種“消長”超過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對平衡,就會出現陰陽的偏盛偏衰,在人體則呈現“陽盛則熱”、“陰盛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的病理狀態。 
??4.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如自然界的氣候,屬陽的夏天可以轉化為屬陰的冬天,屬陰的冬天亦可轉化為屬陽的夏天;人體的病證,屬陽的熱證可以轉化為屬陰的寒證,屬陰的寒證可以轉化為屬陽的熱證。陰陽的轉化是當陰陽消長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事物內部陰與陽的比例出現了顛倒,使該事物屬性發生了轉化。所以說,陰陽轉化是陰陽消長出現質變的結果。《內經》用“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來闡釋陰陽轉化的機理。 
??(三)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貫穿于中醫學的各個領域,用來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用于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就大體部位來說,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屬陽,體內屬陰;外側屬陽,內側屬陰。就體內臟腑來說,六腑屬陽,五臟屬陰;上部的心肺屬于陽,下部的肝腎屬于陰。具體到每一臟腑,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對于人體的生理功能,無論就其整體還是局部而言,都是陰陽保持協調平衡的結果。任何一臟功能的正常,均取決于陰陽兩種物質的平衡。
??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內陰陽之間的消長平衡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而陰陽失調則是一切疾病發生的基本原理之一。疾病的發生關系到人體的正氣和邪氣兩方個方面,正氣分陰陽,包括陰氣與陽氣;邪氣也分陰陽,包括陰邪和陽邪。陽邪致病,就會導致陽盛傷陰的熱證;陰邪致病,就會引發陰盛傷陽的寒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标枤馓搫t不制陰,而出現虛寒證;陰液不足則不制陽,而出現虛熱證?!端貑枴ふ{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庇捎谡暗目範帲∏榈难茏儯瑱C體陰陽雙方虛損到一定程度,常導致對方的不足,即所謂“陽損及陰”、“陰損及陽”,甚至出現“陰陽兩虛”。在某些慢性病的發展過程中,常見由于陽氣虛弱而累及陰精的生化不足;或由于陰精的虧損而導致陽氣的生化無源的病理變化。 
??4.用于疾病的診斷 

由于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在于陰陽失調,所以任何疾病盡管其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千變萬化,都可用陰陽來加以概括說明。正確的診斷首先要分清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崩缤\中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聞診中聲音洪亮者屬陽,低微斷續者屬陰;問診中身熱、口干而渴者屬陽,身寒、口潤不渴者屬陰;切脈中浮、大、滑、數、實者屬陽,沉、小、澀、遲、虛者屬陰。《景岳全書·傳忠錄》說:“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故證有陰陽,脈有陰陽,藥有陰陽……設能明徹陰陽,則醫理雖玄,思過半矣?!?nbsp;
??5.用于疾病的防治  
由于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調整陰陽,使之維持或恢復相對平衡,是用于養生和疾病治療的基本原則,也是陰陽學說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內容,具體地說有指導養生、確定治療原則、概括藥物性能三方面的內容。 
??(1)指導養生  
養生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要“法于陰陽”,即遵循自然界陰陽變化的規律來調理人體之陰陽,使之能適應外界的變化,保持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以延年益壽。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指出了調養四時陰陽的基本原則。 
??(2)確定治療原則  
由于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因此,調整陰陽,恢復陰陽的協調平衡,就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對于陰陽偏盛而致的實證,應采取“實則瀉之”的治則,即損其有余;對于陰陽偏衰而致的虛證,應采取“虛則補之”的治則,即補其不足;對于陰陽互損而致的陰陽兩虛,應采取陰陽并補的治則。 
??(3)概括藥物性能 
藥物的四氣、五味和升降浮沉,皆可用陰陽來歸納說明。藥物有寒、熱、溫、涼四氣,寒涼藥屬陰,溫熱藥屬陽。藥物有辛、甘、酸、苦、咸五味,辛、甘屬陽,酸、苦、咸屬陰。藥物有升降浮沉四種作用趨向,升浮藥屬陽,沉降藥屬陰。 
??二、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亦屬古代哲學范疇,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規律來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探求宇宙規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學說運用于中醫學領域,主要是闡述人體臟腑生理、病理及其與外在環境的相互關系,從而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五,指構成客觀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即木、火、土、金、水;行,即是運動變化。 五行的最初含義與“五材”有關,即木、火、土、金、水五種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物質。人類對五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程,是伴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以及對每種物質的發現和應用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至《尚書·洪范》始對五行的特性作了經典的闡釋,其謂“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
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并以五行各自的特性為標準,將自然界萬事萬物歸屬五行,并以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和間隔制約規律作為闡釋各種事物普遍聯系的基本法則,從而形成了五行學說。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行學說是以五行的抽象特性來歸納各種事物,以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來說明事物之間的正常關系,以五行的相乘和相侮來闡釋事物間關系的異常。  
??1.五行的特性 
五行雖然來自于木、火、土、金、水,但實際上已超越了五種具體事物的本身,具有抽象的特征和更廣泛的含義。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指樹木的枝條具有生長、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炎,具焚燒、熱烈之義;上,指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升騰、明亮、化物的特性。引申為具有溫熱、向上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土爰稼穡”。爰通曰;稼,指種植谷物;穡指收獲谷物。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從革”。從,由也;革,即變革。從革,即說明金的產生是通過變革而實現的。金質地沉重,且常用于殺戮,引申為具有收斂、肅殺、下降、清潔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潤下”。潤,即滋潤、濡潤;下,指下行、向下。潤下乃指水滋潤下行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寒涼、滋潤、下行性質或作用的事物,皆歸屬于水。 
?? 2.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  
五行學說采用比類取象的方法,將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和形態與五行的特性進行比較、歸類,從而分別屬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五行學說對事物屬性的歸類推演法則是: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其屬性進行歸納。凡具有升發、柔和、條達、舒暢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于木。具有陽熱、炎上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于火。具有承載、長養、化生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于土。具有清肅、堅韌、收斂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于金。具有寒涼、滋潤、向下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于水。從而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聯系起來,形成了與人體內外環境相互關聯的五行結構系統,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及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 3.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學說以五行相生、相克來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事物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 相生,有遞相資生、助長、促進之意。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環往復。
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兩方面的關系,即“母子”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以土為例,生我者是火,火能生土,故火為土之母;我生者是金,土能生金,故金為土之子,以此類推。 相克,有遞相制約、抑制之意。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循環往復。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兩方面的關系,這種關系《內經》中稱之為“所不勝”和“所勝”的關系??宋艺邽椤八粍佟?,我克者為“所勝”。以木為例,克我者是金,則金為木之所不勝;我克者是土,則土是木之所勝,以此類推。 在五行相生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皆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關系同時存在,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的協調和發展。因此,必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維持和促進事物的平衡協調和發展變化。正如《類經圖翼》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  
??4.五行的相乘相侮  
五行學說以五行之間相乘、相侮,說明事物之間關系的異常狀態,以及人體的病理現象。相乘,乘有乘虛侵襲之意。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克制。相乘的次序與相克的次序相同。如木偏亢,而金對木又不能正??酥茣r,太過的木便去乘土,使土虛。相侮,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稱“反侮”。相侮的次序與相克的次序相反。如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稱為“木旺侮金”?;蛘?,由于金本身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為“金虛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制約現象,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區別是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生的太過克制,相侮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生相反的克制。其聯系是相乘、相侮可同時發生。如木過盛時,既可乘土,又可侮金;金虛時,既可受到木的反侮,又可受到火乘。 總之,五行相生、相克維持了事物整體的平衡和穩定,屬于正?,F象;五行相乘、相侮則破壞了事物整體的平衡和穩定,屬于反?,F象。在中醫學中,相生相克主要用以說明人體生理功能,相乘相侮則主要用以闡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理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起到了三方面作用:一是說明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五行屬性;二是說明各臟腑系統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互關系;三是闡釋各臟腑系統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1.說明生理現象  
        五行學說在生理方面的應用,可以概括為如下三點:
??第一,五臟配五行,五臟又聯系著自己所屬的五體、五官、五志等,從而把機體各部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中醫學的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體,體現了人體的整體觀。如肝喜條達而惡抑郁,與木之升發、條達、舒暢之性相似,故肝屬木。心陽具有溫煦之功,與火之溫熱向上之性相似,故心屬火。
??第二,根據五行生克制化規律,闡釋機體肝、心、脾、肺、腎五個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進一步確立了人體是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的基本觀念。如木生火,肝藏血可以濟心;火生土,心陽可以助脾運。用五行的相克關系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如水克火,腎陰承制著心陽,使其不致過于亢盛;火克金,心火的溫煦有助于肺氣的宣發,制約肺氣過于肅降;金克木,肺氣清肅下行可抑制肝氣的過分升發等。
??第三,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歸屬,說明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一性。五行學說應用于生理,就在于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一性。  
??2.說明病理傳變 五行學說可用于解釋一些病理情況,特別是用以說明病理情況下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變”。 
??(1)相生關系的傳變是指病變順著或逆著五行相生次序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個方面。母病及子,是指疾病從母臟傳及子臟。如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腎為母臟,肝為子臟,故腎病及肝即是母病及子。子病犯母,是指疾病的傳變由子臟傳至母臟。如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肝為母臟,心為子臟,故心病及肝即是子病犯母。  
??(2)相克關系的傳變是指病變順著或逆著五行相克次序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兩個方面。引起相乘的原因不外兩種:一是某臟過盛,而致被克之臟受到過分制約;二是某臟過弱,不能耐受所不勝之臟的制約,從而出現克伐太過。如肝木過旺可乘脾土,脾土過弱易被肝木所乘(土虛木乘)。引起相侮的原因亦不外兩種:一是某臟過盛而使所不勝之臟受到反向制約;二是某臟過弱,其所勝之臟對其反向制約。如肝火旺盛反侮肺金,稱之為“木火刑金”;脾土虛衰不能制約腎水,稱之為“土虛水侮”??傊?,臟腑之間病變的相互影響,可用五行的母子相及和乘侮規律來闡釋。 
??3.用于疾病的診斷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內臟有病,可以反映于體表,并表現為色澤、聲音、形態、脈象等方面的異常,由于五臟與五色、五音、五味等皆有特定的聯系,所以診斷就可以綜合四診資料,根據五行的歸屬及其生克乘侮的變化規律來推斷病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即可診斷為肝病;面赤,口苦,脈洪數,即可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弦細,則可診斷為肝乘脾。 
??4.用于疾病的治療 
??(1)指導臟腑用藥不同藥物,有不同顏色與氣味。色有青、赤、黃、白、黑“五色”,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根據五行歸屬理論,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黃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腎。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經以補肝,黃連味苦以瀉心火,白術色黃味甘以補益脾氣,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經以清肺熱,玄參、熟地色黑味咸入腎經以滋養腎陰等。但這種用藥方法是較片面的,臨床臟腑用藥,除色味外,必須結合藥物的四氣(寒、熱、溫、涼)和升降浮沉等理論綜合分析,辨證用藥。 
??(2)控制疾病傳變一臟受,病,可以波及他臟而致疾病發生傳變。因此,在治療時,除對本臟病進行治療外,同時還要根據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臟腑的太過和不及,以控制其進一步的傳變?!督饏T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本褪钦f,肝病時,如肝氣太過,木旺則必乘脾土,根據木乘土的規律,治療時就要先一步健脾,以防肝病傳脾。 
??(3)確定治則治法根據相生規律確定治則、治法。運用母子相生規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與“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主要適用于母子關系的虛證,常用方法有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補土法等。實則瀉其子,主要適用于母子關系的實證,如肝火瀉心法、心火瀉胃法。 根據相克規律確定治則、治法。相克異常有相乘和相侮兩種病理變化。雖然有相克太過、相克不及和反克等情況,但總的可歸納為“強”、“弱”兩個方面??苏邽閺?,表現為機能亢進;被克者屬弱,表現為機能衰退。因此治療時采用“抑強”與“扶弱”的法則。抑強用于相克太過,扶弱用于相克不及。常用的方法有抑木扶土法、瀉南補北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等。 除此之外,情志相勝療法是中醫學的一大優勢,人的情緒分屬五臟,五臟之間相互制約,因而入的情緒也有相互抑制作用,故在臨床上可以用情志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達到治療的目的,如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悲等。 
??臟腑經絡學說  
??一、臟腑 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照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臟、腑、奇恒之腑三類。臟,即心、肺、脾、肝、腎,合稱為“五臟”;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合稱為“六腑”;奇恒之腑,即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子宮)。藏象學說,即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一)五臟  
     五臟共同生理特點是化生和貯藏精氣。  
??1.心 心居于胸腔,有心包衛護于外。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和主藏神。心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絡屬,故心與小腸相為表里。 “心的生理功能”心具有兩大主要功能,分述如下:  
??(1)心主血脈 
心主血脈,是指全身的血,都在脈中運行,依賴于心氣的推動而輸送到全身,發揮其濡養的作用。心主血脈正常時,人體面色紅潤光澤,舌質淡紅,脈象和緩有力。若心氣不足,則血脈空虛,面色無華,脈象細弱無力。若心脈為淤血所阻,則出現面色晦暗,唇舌青紫,心前區憋悶和刺痛,以及脈象結、代、促、澀等改變。  
??(2)心主藏神 心藏神主要指心具有主宰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一切生理活動和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運化,肝之疏泄,腎之藏精,胃之受納,小腸之化物,大傳之傳導,三焦運行津液及元氣,膀胱貯尿與排尿,膽貯存與排泄膽汁,以及四肢之屈伸,軀干之俯仰,目之視物,耳之聞聲,口之攝食,舌之感味等等人體的所有生理活動,無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進行的。心神主宰和協調人體的生理活動。若心神正常,人體各部分功能互相協調,彼此合作,互相互用,則全身安泰。心主宰人體的心理活動。首先,心是人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主要內臟,《靈樞·邪客》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逼浯危倪€是人體情志的發生之處和主宰者,《類經》云:“憂動于心則肺應,思動于心則脾應,怒動于心則肝應,恐動于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庇终f:“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心主血脈和主藏神兩大功能之間關系密切。首先,心主血脈的功能受心神的主宰;同時,心神又必須得到心血的濡養才能正常地工作。如果心血不足,心神失養,則會出現精神恍惚,思想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甚至譫狂等臨床表現。 心與體竅志液的關系”以心為中心,構成了人體的心系統。  
??(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開竅于舌心合脈,指全身血脈都歸屬于心。華,是光彩的意思。心的功能正常與否,可以從面部的色澤反映出來。心氣旺盛,心血充盈,則面部紅潤光澤;心氣血虧虛,則面白無華;心脈淤阻,則面色青紫。 心經的別絡上系舌本,心的氣血與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賴于心主血脈和主藏神的功能,所以說“心開竅于舌”。心的氣血充足,則舌體紅潤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心陽不足,則舌質淡白胖嫩;心陰不足,則舌質紅絳干瘦;心火上炎,則舌尖紅,口舌生瘡;心血淤阻,則舌質紫暗或有淤斑。  
??(2)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喜為心之志,心的生理功能與精神情志“喜”有關。一般來說,喜有益于心的功能,但喜則氣緩,喜樂過度,又可使心神受傷。汗為津液化生,津液是血的重要組成部分,血為心所主,所以說“汗為心之液”。心氣不足,衛表不固,可見自汗;心陰虧虛,火熱內擾,可見盜汗。 “附”心包 心包,又稱心包絡,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所以外邪侵襲于心,首先包絡受病。如熱邪內陷,出現神昏、譫語等癥,稱之為“熱入心包”或“蒙蔽心包”。 
??2.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宣發、肅降,主氣司呼吸,通調水道,肺朝百脈。外合皮毛,開竅于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互絡屬,故肺與大腸互為表里。 肺的生理功能”肺具有四大主要功能,分述如下。  
??(1)主宣發和肅降宣發是指肺氣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周的布散作用。肅降是指肺氣的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凈的作用。 ??肺主宣發的生理作用,主要體現于三個方面:
??一是通過肺氣的升宣,形成呼氣,排出體內的濁氣。
??二是將脾所轉輸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達于皮毛。
??三是宣發衛氣于體表,使其發揮溫煦防御和調節腠理之開合,將代謝后的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的作用。因此肺失于宣散,可出現呼氣不利,胸悶,咳喘,以及鼻塞、噴嚏和無汗等病理現象。 
    ??肺主肅降的生理作用,也體現于三個方面:
??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氣。
??二是將吸入的清氣和脾轉輸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散布于全身。
??三是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潔。因此,肺失肅降,即可出現呼吸短促和表淺、咳痰、咯血等病理現象。  
??(2)主氣、司呼吸肺的主氣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 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之氣的作用。首先體現于氣的生成方面,特別是宗氣的形成,主要依靠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相結合。其次,肺主一身之氣,還體現于對全身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肺有節律的一呼一吸,有利于全身之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協調平衡。 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了體內外氣體的交換。肺通過不斷的呼濁吸清,吐故納新,促進著氣的生成,調節著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肺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實際上都隸屬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呼吸均勻和調,是氣的生成和氣機調暢的根本條件。反之,呼吸功能失常,必然影響宗氣的生成和氣的運動,肺主持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的作用也就隨之減弱。如果肺喪失了呼吸的功能,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人的生命活動也就終結了。 ??(3)通調水道 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發和肅降對體內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的作用。肺主宣發,將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達皮毛,代謝后以汗的形式由汗孔排泄;肺主肅降,將體內的水液不斷地向下輸送,而成為尿液生成之源,經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外體。如果肺的通調水道功能減退,就可發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飲,甚則水泛為腫等病變。 ??(4)肺朝百脈 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匯聚于肺,經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然后再將富含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使全身血液通過百脈匯聚于肺,則為向內;肺將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則為向外。也就是說,肺朝百脈的功能,是肺氣的運動在血液循環中的具體體現。說明心氣雖然是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但尚需肺的協助。肺主氣司呼吸,肺吸入的清氣與脾胃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結合,生成宗氣,而宗氣有“貫心脈”以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在病理上,肺氣壅塞,可導致心的血脈運行不暢,甚至血脈淤滯,出現心悸,胸悶,唇舌青紫等癥狀。 “肺與體竅志液的關系”以肺為中心,構成了人體的肺系統。  
??(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皮毛,為一身之表,是人體抵御外邪侵襲的屏障。肺宣發衛氣,輸布水谷精微以溫養和潤澤皮毛。 鼻與喉相通而聯于肺,是呼吸的門戶,外邪襲肺,多從鼻喉而入,所以說“肺開竅于鼻”、“喉為肺之門戶”。鼻和喉的通氣、鼻的嗅覺和喉的發音,都依賴于肺氣的作用。 ??(2)在志為憂,在液為涕憂、悲為肺之志。憂、悲則氣消,易于傷肺;而肺虛時,也易產生憂、悲的情緒。涕源于鼻,肺有病變,可反映于涕,如在正常情況下,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寒,則鼻流清涕;肺熱,則涕渾濁;肺燥,則鼻干。 
??3.脾  
    脾位于中焦,主要功能是主運化、升清和統攝血液。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主肌肉、四肢,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互絡屬,故脾與胃相表里。 “脾的生理功能”脾具有三大生理功能,分述如下:  
??(1)脾主運化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轉輸營養物質的作用,包括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面。 運化水谷,即消化水谷、吸收和運輸水谷精微。飲食物經胃的受納熟腐之后,由脾進一步消化,化生營養物質,并吸收營養物質,再上輸于肺,由肺臟注入心脈,通過經脈輸送到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形體百骸。所以脾的運化功能健全(習稱脾氣健運),則生化之源豐富,全身精氣也就充足。若脾的運化功能衰減(習稱脾失健運),則可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便溏等癥;久之,可因氣血生化之源不足,進而影響其他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而出現相應的病證。因此,脾又有“氣血生化之源”和“后天之本”之稱。 運化水液,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和轉輸作用。水谷中的水(飲食中的飲),也是通過脾的運化功能,不斷地轉輸致肺,再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運動,輸送到肌膚和腎,化為汗和尿液排出體外。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可導致水濕潴留而引起痰飲、水腫等病證。 脾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兩方面的功能,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在生理上,兩者是同時進行的;在病理上,兩者可以相互影響或同時并見。  
??(2)主升清脾 主升清,是指脾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吸收,并上輸于心、肺,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此外,脾氣的升舉,還具有防止人體內臟下垂的作用。若脾氣不能升清,則水谷不能運行,氣血生化無源,可出現神疲乏力、頭目眩暈、腹脹、泄瀉等癥;脾氣(中氣)下陷,則可見久泄脫肛,甚或內臟下垂等病證。 ??(3)主統血脾 主統血,是指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運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是通過脾氣的固攝作用實現的。脾氣健運,則氣的固攝功能得以正常發揮,血液就不會逸出脈外而致出血;反之,脾失健運則氣的固攝功能減退,可使血逸出脈外而導致各種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肌衄等,稱作脾不統血。 ??“脾與體竅志液的關系”以脾為中心,構成了人體的脾系統。 ??(1)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四肢均靠其來營養,所以說脾主肌肉、四肢。脾氣健運,則肌肉豐滿、壯實,四肢輕勁有力。若脾失健運,則肌肉瘦削,甚或痿廢不用。 脾開竅于口,指食欲、口味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如脾氣健運,則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脾失健運,則食欲減退,口淡乏味;濕邪困脾,則口膩口甜。口唇的色澤能反映出脾主運化的功能和化生氣血的狀況。若脾氣健運,氣血充盈,則口唇紅潤光澤;脾失健運,氣血虛少,則口唇淡白無華。  
??(2)在志為思,在液為涎思為脾之志。思慮過度,所欲不遂,可導致氣滯、氣結,影響脾的運化和升清。涎為口津,為唾液中黏稠而少沫的部分,它具有濕潤口腔,保護口腔黏膜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增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則津液上注于口而為涎,以助脾胃消化,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流口水的現象。  
??4.肝  
    肝位于脅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開竅開目,主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相互絡屬,故肝與膽相表里。 肝的生理功能”肝具有兩大生理功能,分述如下: ??(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發散。所謂肝主疏泄,是指肝氣通過其升發作用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肝的疏泄作用對人體產生以下五個方面的影響: ??其一,對氣機的影響:肝主疏泄,其疏,可使氣的運行通而不滯;其泄,可使氣散而不郁,這對于氣機的疏通、暢達、升發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亦即肝主疏泄有使氣機調暢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的運動疏散通暢,血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也隨之而暢通無阻,經絡通利,臟腑器官的活動也正常和調。如果肝失疏泄,氣機的疏通和發散不力,因而氣行郁滯,氣機不暢,出現胸脅、少腹等脹痛不適,常稱作“肝氣郁結”。氣機郁滯,血液的運行障礙,則可形成血淤,而出現胸脅刺痛,或為癥積。氣行郁滯,也可導致津液的輸布代謝障礙,或聚而為痰,或停而為水。  
??其二,對脾胃運化功能的影響: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及將水谷精微吸收轉輸,將糟粕排出體外的功能,是以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即脾胃的氣機升降來概括的。脾胃氣機疏通暢達,脾升胃降之間協調,才能使飲食物的消化運動正常進行,而脾胃的升降是全身氣機的一個組成部分。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氣機疏通暢達,有助于脾升胃降和二者之間的協調??梢?,肝的疏泄功能是脾胃氣機疏通暢達,脾升胃降的一個重要條件。若疏泄功能異常,影響于脾,脾氣不升,則飧泄,脾氣不通則腹痛,而成為痛瀉之證;影響到胃,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噯氣、呃逆、惡心嘔吐,胃氣不通則脘腹脹痛。  
??其三,對情志的影響:情志活動主要是心神的生理功能,但亦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這是因為正常的情志活動,主要依賴于氣血的正常運行;情志異常對機體生理活動的主要影響,也在于干擾正常的氣血運行。故肝主疏泄功能之所以能影響人的情志活動,實際上是由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促進血液運行的生理功能所派生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心情亦開朗。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在情志上則表現為郁郁寡歡,情志壓抑。反之,情志活動的異常,導致氣機失調,也常影響肝的疏泄功能。 
??其四,對膽汁排泄的影響:膽汁來源于肝,為肝之余氣所化,而膽汁泄注于小腸,又有賴于氣機的調暢。所以膽的活動,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實際上取決于肝主疏泄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排泄通暢,有助于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就可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致膽汁量少而稠,排泄不暢,從而引發脅下脹痛、口苦、納食不化,甚至出現黃疸等癥。 ??其五,對男子排精、女子月經的影響: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月經和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密切的關系。男子精液的正常排泄,是肝腎二臟合作的結果。肝疏泄功能正常,則精液排泄通暢有度,肝失疏泄,則排精不暢。而氣機調暢是女子經血的排泄能否通暢有度的重要條件之一,因而亦受肝主疏泄功能的影響。肝疏泄功能正常,則月經周期正常,經行通暢;若肝疏泄功能不及,則月經周期紊亂,經行不暢,甚或痛經。 綜合肝主疏泄的功能表現,其中對全身氣機的影響是最根本的,其他作用都是在此基礎上而派生的。  
??(2)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貯藏血液是指肝可以將一定量的血貯存于肝內,以供機體各部分活動時所需。調節血量,是指肝對于調節人體各部分血量的分配,特別是對外周血量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人在不同的機能狀態下,各部分所需血量是不同的,當機體劇烈運動、情緒激動時,所需外周血量多,當休息、情緒穩定時,所需血量相對減少,這時,相對多余的血液就歸藏于肝。肝調節血量的功能,是以貯藏血液為前提。肝主藏血的另一層含義是肝具有收攝血液于血脈之中,不使之溢出脈外的功能,即防止出血的作用。若肝藏血功能失常,如肝氣虛弱,收攝無力,或肝火旺盛,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均可引發吐、衄、咯血或月經過多、崩漏等出血征象。  
??“肝與體竅志液的關系”以肝為中心,構成了人體的肝系統。 ??(1)在體合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筋司運動的功能有賴肝血的滋養。肝血充盈,筋得所養,關節運動靈活有力。肝血的盛衰,可影響爪甲的榮枯。肝血充足,爪甲堅韌明亮,紅潤光澤。肝的經脈上聯目系,目的視力有賴于肝氣疏泄和肝血濡養,所以說“肝開竅于目”。肝血不足,筋失所養,則手足震顫,肢體麻木,屈伸不利。若熱邪燔灼肝經,血不養筋,則四肢抽搐,牙關緊閉,角弓反張。肝血不足,爪失所養,則爪甲薄軟,枯萎脆裂。肝陰血不能上養于目,則兩目干澀,視物不清,畏光羞明。  
??(2)在志為怒,在液為淚怒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志變化,屬于對不良刺激的一種反應。怒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是“氣上逆”,這勢必引起肝陽上亢,甚至肝風內動,故稱“怒傷肝”。反之,在肝氣上逆,或肝火上炎時,也往往使人急躁易怒。肝開竅于目,淚從目出,故淚為肝之液。淚具有濡潤眼睛,清潔眼球,排出目內異物的作用。肝的病變,可導致淚的異常,如肝血不足時兩目干澀,實質上是淚液的分泌不足;肝經風熱,亦可見目眵與流淚增多。 ??5.腎  
   腎位于腰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和納氣。腎主骨生髓,外榮于發,開竅于耳和二陰,在志為恐與驚,在液為唾。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互絡屬,腎與膀胱在水液代謝方面亦直接相關,故腎與膀胱相為表里。 腎的生理功能”腎具有三大生理功能,分述如下:  
??(1)腎主藏 精腎藏精是指腎對于精氣具有閉藏的作用。腎所藏的精氣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跋忍熘笔欠A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與生俱來,是構成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昂筇熘笔侵赋錾院螅瑏碓从跀z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運化功能而產生的水谷之精氣,以及臟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腎。“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的來源雖然有異,但均同歸于腎。二者相輔相成,在腎中密切結合而組成腎中精氣。
??腎中精氣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兩個方面,
??其一,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機體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機體的齒、骨、發的生長狀態是觀察腎中精氣的外候,是判斷機體生長發育狀況和衰老程度的客觀標志。當精氣不足時,小兒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青年人則見生殖器官發育不良,性成熟遲緩;中年人可見性功能減退,或出現早衰;老年人則衰老加快。臨床上稱這種病理變化為“腎精虧虛”。
??其二,調節機體的代謝和生理功能活動。腎氣的這一功能活動是通過腎中精氣所含的兩種功能相反的成分——腎陰和腎陽來實現的。腎陽,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推動、溫煦作用。腎陰,是人體陰液的根本,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滋養、濡潤作用。腎陰、腎陽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共同維持各臟陰陽的平衡。若腎陽不足,則全身的新陳代謝降低,產熱減少,產生能量減少,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均減弱,因而表現為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脈無力而遲緩、津液運行減慢而浮腫、精神萎靡、反應遲鈍等一般的陽虛癥狀;同時,還會出現腰酸、腿軟、陰冷、生殖機能減退等腎陽虛特殊的表現。若腎陰不足,則津液分泌減少而見干燥;失于寧靜,則心煩意亂、血行加快;陰不制陽,陽偏亢則新陳代謝相對亢盛,產熱增加,因而出現內熱。同時,還會出現腰酸、腿軟,陽事易興和遺精、早泄等腎陰虛特殊的表現。  
??(2)腎主水 腎主水,是指腎具有主管水液代謝的功能。即腎對人體內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生理情況下,由肺之肅降作用而下歸于腎的水液,經腎氣腎陽的氣化作用,分清泌濁,使清者上升,復歸心肺以滋養全身,濁者為尿液,下降膀胱,經尿道排出體外。這一過程,主要依賴于腎之陽氣的蒸騰與固攝作用,使清者上升;溫化與推動作用,使濁者下降。如果腎的陽氣虛弱,氣化作用失常時,則會引起水液代謝障礙而出現小便不利、水腫或尿多、尿失禁等癥。  
??(3)腎主納 氣納,即固攝、受納的意思。人的呼吸雖由肺所主,但腎能幫助肺吸氣下降,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所以稱為“腎主納氣”,也就是說,腎有配合肺以完成呼吸運動的功能。故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之說。若腎的納氣功能減退,攝納無權,便可出現以呼多吸少為特點的呼吸困難,動則喘甚等癥,這稱為“腎不納氣”。  
??“腎與體竅志液的關系”以腎為中心,構成了人體的腎系統。 ??(1)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于耳和二陰骨的生長發育,依賴于骨髓的滋養,而骨髓為腎中精氣所化生。腎中精氣充足,骨髓充盈,骨骼發育正常,堅固有力;腎精不足,骨髓空虛,則骨軟無力。髓除骨髓外,還有脊髓、腦髓,均由腎中精氣所化生。脊髓上通于腦,腦為髓海,由髓聚而成,所以,腦的功能與腎有關。 齒為骨之余,由腎中精氣所充養。牙齒的生長與脫落,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腎中精氣充足,牙齒堅固有力。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松動易落。 發的生長依賴于精血的滋養。腎藏精,精能化血,精血充足,發長而潤澤,故說腎“其華在發”。由于發有賴于血的濡養,故又稱“發為血之余”。腎精不足,發失所養,則須發早白,枯槁易脫。 耳的聽覺功能主要依賴腎中精氣的充養。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聽覺靈敏;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聽力減退,耳鳴耳聾。故說“腎開竅于耳”。 二陰,即前陰和后陰,前陰包括尿道和外生殖器,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陰即肛門,是排泄糞便的通道。尿液的排泄雖屬膀胱的功能,但必須依賴腎的氣化才能完成。糞便的排泄雖屬大腸的傳化功能,但亦與腎的氣化有關。腎氣不固,封藏失職,則久泄滑脫。 ??(2)在志為恐,在液為唾恐為腎之志,恐則氣下,易于傷腎,使腎氣不固,可致二便失禁。唾為腎精所化,咽唾可滋養腎精;多唾或久唾,則耗損腎精。 “附”命門 命門一詞,首見于《靈樞·根結》,說“命門者,目也”。自《難經·三十六難》始將其作為內臟而言之,遂為后世醫家所重視并對其形態、部位及其功能提出不同見解。從形態而言,有有形與無形之論;從部位言,有右腎與兩腎之間之辨;從功能而言,有主火與非火之爭。但對命門的生理功能與腎息息相通的看法是沒有分歧的。故一般認為,腎陽亦即命門之火,腎陰亦即命門之水。古代醫家所以稱命門,無非是強調腎中陰陽的重要性而已。  
??(二)六腑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六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  
??1.膽  
    膽,居六腑之首,又隸屬于奇恒之腑。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膽汁、主決斷。 ??(1)貯存和排泄膽汁膽內藏清凈之液,即膽汁。膽汁味苦,色黃綠,由肝之余氣所化生,泄于小腸,可助飲食消化。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排泄暢達,利于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若肝失疏泄,導致膽汁排泄不利,膽汁上逆則見口苦,膽汁外溢可引發黃疸,同時可致消化機能減退,癥見腹脹、腹瀉等。 ??(2)主決斷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若膽氣虛弱則可見膽怯怕事,或數謀慮而不能決,善恐易驚,失眠多夢等。 膽為六腑之一,但它貯藏精汁而不接受水谷或糟粕,所以與其他五腑有所不同,故又屬于奇恒之腑。     
??2,胃  
    胃位于中焦,上口為賁門接食道,下口為幽門通小腸。胃分三部,分別稱為上脘、中脘、下脘,統稱胃脘。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谷和主降濁。 ??(1)受納與腐熟 水谷水谷入口,經過食道,容納于胃,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水谷經過胃的腐熟,下傳于小腸,其精微經脾之運化而營養全身。若胃之受納與腐熟水谷功能失常,則見胃脘脹痛,納呆厭食,或多食善饑等癥。  
??(2)主降濁胃 主降濁,指胃氣通降將食物殘渣下輸于小腸、大腸的功能。胃氣以降為和,以通為用,從而保證水谷的不斷下輸和消化吸收。胃主降濁是其受納的前提。若胃失通降,則脘腹脹滿疼痛;若胃氣上逆,則見惡心、嘔吐、噯氣。 胃的生理功能源于胃氣。由于胃氣的盛衰、有無,直接影響營養的來源,關系到臟腑的功能活動和生命的存亡。因此,臨床上診治疾病,亦十分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診脈須察胃氣的有無,治療以保護胃氣為重要的原則。  
??3.小腸  
    小腸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門與胃相通,下端接闌門與大腸相連。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1)受盛化物 小腸受盛是指小腸接受經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小腸的化物功能,指食物在小腸內進一步消化、吸收。  
??(2)泌別清濁 小腸的泌別清濁的功能,主要體現于:將經過小腸消化的飲食物,分別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個部分;將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水液。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若小便泌別清濁功能異常,則可致大便稀溏,小便短少。 ,
??4.大腸  
    大腸亦位于腹中,上端在闌門處與小腸相接,下端緊接肛門。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化糟粕。傳化,即傳導、變化。大腸接受小腸下輸食物殘渣,向下傳導;同時,吸收其中部分水液,將糟粒變化為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大腸的傳化功能失調,可引發糞便或溏或秘的改變。 
?? 5.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為貯尿的器官。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尿液。水液經腎的氣化生成尿液,下輸于膀胱。膀胱內的尿液貯存到一定容量,經腎和膀胱的氣化作用,可及時自主地排出體外。膀胱的病變,多與腎功能失常相關,主要表現為尿急、尿頻、尿痛;或小便不利,尿有余瀝,甚至尿閉;或是遺尿,甚則小便失禁。 
?? 6.三焦  
     三焦概念有二,其一為六腑之一;其二為單純的部位概念,即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作為六腑之一,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氣和運行水液。 ??(1)通行元氣 元氣是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根源于腎,通過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所以說三焦是元氣運行的通道。三焦通行元氣的功能,關系到全身的氣化作用。  
??(2)運行水液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三焦的水道通利,水液才能正常代謝。 作為部位概念的三焦,其上焦、中焦、下焦的功能特點可概括如下。 上焦如霧:上焦為膈以上,包括心、肺和頭部。上焦主宣發衛氣,輸布水谷精微和津液,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如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中焦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分,包括脾、胃。中焦主受納腐熟水谷,運化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氣血,如釀酒一樣,故稱“中焦如漚”。 下焦如瀆:下焦為臍以下,包括肝、腎、小腸、膀胱、女子胞等臟腑。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瀆”形容水濁不斷地向下、向外排泄的狀態。 ?? (三)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在形態上多屬中空而與腑相似,在功能上則不是飲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而且又貯藏精氣,與臟的生理功能特點相類似。奇恒之腑中,除膽為六腑之一外,其余的都沒有表里配合,也沒有五行的配屬,這是不同于五臟六腑的又一特點。脈、髓、骨、膽的生理前面已有論述,這里僅論述腦與女子胞。  
??1.腦 腦為奇恒之腑之一,位于顱內,由髓匯集而成,故《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薄?腦是精神活動的器官,并主司著視、聽、運動等,故明·李時珍說:“腦為元神之府”?!鹅`樞·海論》指出:“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清·王清任則在其所著《醫林改錯》中明確指出了人的思維、記憶以及嗅、視、聽、言等功能都為腦所主。 前人雖然對腦的生理、病理有一定的認識,但在中醫臟象學說中,則把與腦有關的生理和病理,分別歸屬于五臟,尤其強調與心、肝、腎的關系。如論述五臟生理的心主神志,肝主調節情志活動,腎藏精、生髓充腦;辨證中的痰火擾心,肝氣郁結,腎精不足等證,就包含了腦的生理與病理在內。
?? 2.女子胞 女子胞又稱胞宮、子宮,位于小腹,有主持月經有孕育胎兒的作用。胞宮的脈絡系于腎,沖、任二脈皆起于胞中。腎主生殖,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當腎氣旺盛,沖任氣血充足時,月經才能正常,具有生殖和養育胞胎的作用。如果腎氣虛弱,沖任脈氣血不足,就會出現月經不調、經閉或不孕等證。胞宮與心、肝、脾三臟亦有重要關系。因為月經、胎孕均以血為本,而心能主血,肝能藏血,脾主統血。所以當心、肝、脾功能失調時,亦可影響胞宮的正常功能。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可見月經量少、經行后期,甚至閉經;脾氣不足,不能攝血,可見崩漏;肝氣郁結,疏泄失職,也常致月經不調。  
??(四)臟腑之間的關系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它是由臟腑、經絡、形體和官竅所構成的。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在生理功能上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和相互為用的關系,而且臟腑之間是以經絡為聯系通道,在氣血津液環周于全身的情況下,使各臟腑組織形成了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 
??1.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五臟各有生理功能,但任何一臟與其他四臟都有密切的關系。
  其中有三條是五臟所共同的:??首先,腎陰腎陽是五臟陰陽的根本,腎中精氣的盈虧決定著五臟陰陽的盛衰;
??其次,脾胃是五臟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機能的盛衰決定著五臟氣血的多少;
??第三,心是五臟之大主,五臟的功能活動都是在心的主宰下進行的。除此之外,五臟之間還存在著特有的其他關系。  
“心與他臟的關系”心與其他四臟關系密切,分述如下: 
??(1)心與肺 心與肺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 心主血,肺主氣,血的運行依靠氣的推動,而氣也必須靠血的運載才能輸布全身,心與肺相互配合,血與氣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從而保證了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了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心肺之間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響。無論是肺氣不足或肺失宣肅,均可導致心血運行異常而見胸痛、心悸、唇舌青紫等心血淤阻證候。反之,心氣不足或心脈淤阻,也會影響肺的宣發和肅降,出現咳嗽、喘息等病證。由于心血不足和肺氣虛弱多互為因果,故臨床上心悸、心煩、少氣賴言等心血肺氣虧損證,?;ヒ姴⒋?。 ??(2)心與脾 心與脾的關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與運行上。心主血,脾統血而生血,脾氣健運則化生血液之源旺盛,而心血自能充盈。血液之所以能正常運行于經脈之中,既賴心氣的推動,又需脾氣的統攝,否則就會運行失常。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血的化源不足,或脾不統攝而外逸失血,均可導致心血虧耗的各種病證;反之,思慮過度,耗傷心血,影響脾的健運,則可形成以心悸、失眠、食少、肢倦、面色少華等為主要表現的心脾兩虛證。  
??(3)心與肝 心與肝的關系主要體現在血液的運行和情志活動兩個方面。在血液運行方面,心主血脈,是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肝主藏血,調節血液循環,防止血液溢出脈外。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則血運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則心無所主,血液的運行必致失常。正是由于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關,故臨床上心肝血虛常同時出現,表現為心悸、失眠等心血不足癥狀與視物昏花、月經澀少等肝血不足的癥狀并存。在情志活動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調節情志活動,都與精神情志活動密切相關。因而,在情志所傷,化火傷陰,造成心肝陰虛或心肝火旺的病理變化中,可出現心煩失眠與急躁易怒等心肝情志癥狀。 ??(4)心與腎 心與腎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方面。心在五行屬火,位居于上而屬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居于下而屬陰。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在下者以上升為順,在上者以下降為和。心火必須下降于腎,與腎陽共同溫煦腎陰,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與心陰共同涵養心陽,使心火不亢。心腎陰陽升降的動態平衡,維持著心腎功能的協調,稱為“心腎相交”,或“水火既濟”。心腎陰陽升降的平衡失調,心腎的生理功能就會失去協調,而發生病變。如腎陰不足,不能上濟于心,而導致心火偏亢,癥見心煩、心悸、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或男子夢遺、女子夢交,稱為“心腎不交”。若心陽不振,不能下溫于腎,而導致腎的陽虛水泛,引發水腫、驚悸不安,稱為“水氣凌心”。 
   肺與他臟的關系”肺與心的關系已如前述,與其他三臟亦密切相關。  
??(1)肺與脾 肺與脾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兩個方面。在氣的生成上,肺吸入的清氣,脾化生的水谷精氣,是人體正氣的兩大來源,所以前人稱之為“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肺氣的盛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脾氣的強弱。一旦脾氣虛損,常可導致肺氣不足,而見體倦無力,少氣懶言等癥。在水液代謝方面,肺主宣降,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液,共同參與水液代謝。肺的宣降和通調,有助于脾的運化,脾轉輸水液于肺,是肺通調水道的前提,也是肺中津液的來源。若脾失健運,水液停聚,則生痰成飲,影響肺的宣降而咳喘痰多,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肺病日久,亦可影響脾臟,如肺不宣降,濕停中焦,脾陽受困,出現水腫、倦怠、腹脹、便溏等癥,也是常見的。  
??(2)肺與肝 肺與肝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氣機的協調方面。肺居上焦,其氣肅降,肝居下焦,其氣升發;肝升肺降,相互協調,以維持人體氣機的升降運動。若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則會出現肝氣上逆,癥見脅痛、易怒、咳逆、咯血,即所謂“肝火犯肺”。反之,如果肺失清肅,燥熱內停,亦會導致肝氣郁結,引發咳嗽、胸脅脹滿、頭暈頭痛等癥。  
??(3)肺與腎  
       肺與腎的關系,主要體現在水液代謝和呼吸運動方面。腎為主水之臟,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宣肅正常,則水道通調無阻;腎的氣化功能正常,則膀胱開闔有度。肺腎協調,對人體水液的正常代謝起著重要作用。病理上,如果肺與腎的功能失職,就會造成水液代謝的障礙。例如,腎氣不足,不能制水,水溢肌膚,不但可致水腫,若水氣上迫肺臟,還可出現咳嗽、喘息不得平臥等病證。 在呼吸運動方面,肺之司呼吸的功能需要腎的納氣功能來協助。腎氣充足,才能使肺所吸入之氣下納于腎,故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的說法。若腎的精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于上,或肺氣久虛,傷及腎氣,均可出現以氣喘無力,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為主要表現的“腎不納氣”證。 另外,肺陰與腎陰具有相互滋養的關系。肺的功能正常,則精氣輸布于腎,而腎陰又為一身陰液之根本,可上滋肺陰,這種關系稱之為“金水相生”。故在病理上,肺陰虛可損及腎陰,腎陰虛則不能上滋肺陰,如此則見顴紅、潮熱、盜汗、干咳、腰膝酸軟等肺腎陰虛的表現。 “肝與他臟的關系”肝與心、肝與肺的關系已如前述,肝與其他兩臟亦相關。  
??(1)肝與脾 肝與脾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對飲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運行兩個方面。在消化方面,脾的運化,有賴于肝的疏泄。若肝失疏泄,無以助脾之升散,可引起“木不疏土”的病理變化,癥見精神抑郁,胸脅脹滿,腹脹腹痛,泄瀉便溏等。在血液的運行方面,脾生血、統血,肝藏血、調節血液循環。若脾虛氣血生化無源,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均可導致肝血不足,形成肝脾兩虛。  
??(2)肝與腎 肝與腎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精血互化、藏泄互用及陰液相通方面。首先,肝藏血,腎藏精,血的化生,有賴于腎中精氣的氣化;腎中精氣的充盛,亦有賴于血液的滋養。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稱之為“精血同源”、“肝腎同源”。其次,肝主疏泄,腎主封藏,藏泄作用相反相成,在女子的月經和男子的排精方面起協調作用。若肝失疏泄,則不利于月經的來潮和男子排精,從而引發經遲、經閉、痛經和陽強不泄;若腎失封藏,則會引發經期縮短、遺精滑泄等癥狀。 肝腎之陰息息相通,腎陰充盈,滋養肝陰,可制約肝陽使之不亢,稱“水能涵木”。若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可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反之,肝火太盛,也可耗傷腎陰,導致腎陰不足,形成肝腎陰虛的病理狀態。 “脾與他臟的關系”脾與心、肺、肝的關系前已述及,脾與腎關系亦非常密切。 脾與腎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先后天相互促進、資助及水液代謝兩個方面。脾是氣血的生化之源,為后天之本;腎主生長發育和生殖,為先天之本。二者的相互資助,相互促進,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條件。由于脾之健運須借助于腎中陽氣的溫煦,腎藏之精必賴于水谷精微的充養,故在病理上二臟?;ハ嘤绊?。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或脾陽久虛進而傷及腎陽,均可形成脾腎陽虛而見腹部冷痛、五更泄瀉、腰膝酸冷、浮腫等癥。脾主運化水液,須有腎陽的溫煦蒸騰氣化;腎主水,又賴脾氣的制約,脾腎兩臟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水液代謝。若脾虛不運或腎虛不化,均可致水腫、尿少。  
??2.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五臟與六腑之間的關系,主要是陰陽表里互相配合的關系。五臟為陰,六腑為陽;陽者為表,陰者為里。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里一表相互配合,由其經脈互為絡屬,使得五臟與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聯系,病理變化方面相互影響。  
??(1)心與小腸 心的經脈屬心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二者為表里關系。表現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實火,可移熱于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排尿灼熱澀痛等小腸實熱的病證;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于心,而見心煩、舌尖紅赤、口舌生瘡等心火熾盛病證。  
??(2)肺與大腸 肺與大腸,互有經脈絡屬而為表里關系。生理上,肺與大腸相互協助,肺氣肅降,大腸之氣亦隨之而降,使傳導功能保持正常;大腸傳導通暢,亦有助于肺氣的清肅通利。病理上如肺氣肅降失職,影響大腸傳導,可致大便秘結;大腸壅滯不暢,也會影響肺的肅降功能,而引起咳喘、胸悶等。 
??(3)脾與胃 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互有經脈絡屬而構成表里關系。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氣上升,胃氣主降;脾屬濕土,喜燥而惡濕,胃屬陽土,喜潤而惡燥。兩者納運相配、升降相因、燥濕相濟、陰陽相合,相反相成,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轉輸。病理上,二者常相互影響,如脾不健運,清氣不升,可影響胃的受納和降,出現納呆、惡心嘔吐、脘腹脹痛等癥;反之,若飲食失節,食滯胃脘,濁氣不降,也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而見腹脹、腹瀉、肢體困倦等癥。  
??(4)肝與膽 膽居肝下,二者互有經脈絡屬,為表里關系。生理上,肝與膽的功能密不可分,互相協調。膽汁來源于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能保證膽汁的暢通排泄;膽汁排泄無阻,又有助于肝的疏泄。病理上,肝病常影響及膽,膽病也常影響及肝,形成肝膽同病,如肝膽火旺、肝膽濕熱等證。  
??(5)腎與膀胱 腎與膀胱互有經脈絡屬,為表里關系。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和排尿,這種功能有賴于腎陽腎氣的作用。腎陽充足則氣化通利,腎氣充足則固攝有權,從而使膀胱開合有度,不但能正常貯存尿液,而且能使尿液正常排出體外,從而維持水液的正常代謝。若腎陽不足,氣化失常,或腎氣不足,固攝無權,則膀胱之開合失度,可見小便不利或失禁、遺尿、尿頻等病證。例如老年人常見的多尿、尿失禁等,多與腎氣不足有關。  
??3.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六腑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于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系和密切配合。飲食入胃,經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傳于小腸,通過小腸的進一步消化,泌別清濁,其清者為精微物質,經脾的轉輸,以營養全身;其剩余之水液吸收后,成為滲入膀胱的尿液之化源;其濁者為糟粕(食物之殘渣),下達于大腸。滲入膀胱的尿液,經氣化作用及時排出體外;進入大腸的糟粕,經傳導與變化,而由肛門排出體外。在飲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還有賴于肝膽的疏泄以助飲食的消化;三焦不僅是津液和元氣運行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三焦的氣化,推動和支持著元氣和津液的正常運行。 六腑之間在病理上,亦可相互影響。如胃有實熱,消灼津液,則可導致大腸傳導不利,大便秘結不通;而大腸燥結,便閉不行,亦可影響胃的和降,而使胃氣上逆,出現惡心、嘔吐等癥。又如肝膽之火熾盛,常可犯胃,導致胃失和降而見嘔吐苦水。脾胃濕熱,熏蒸肝膽,而使膽汁外泄肌膚,可發生黃疸病證。  


二、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它們既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產物,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血津液學說是研究人體基本生命物質的生成、輸布及其生理功能的學說。  
??(一)氣  
??1.氣的基本概念 在古代,人們認為氣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由氣的運動變化所產生。這種觀點被引進醫學領域,就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并以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人的生命活動。  
??2.氣的生成和運動 氣的來源,總的來說,不外乎三個方面,即藏于腎中的先天之精氣、化生于飲食物的水谷之氣和來自于自然界的清氣。由此看來,氣的來源,除與先天稟賦有關外,與后天飲食營養以及自然環境等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其生成,與肺、脾、腎三臟的功能密切相關。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人體的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其運動的形式,不外乎升、降、出、入四種,而氣運動的升降出入過程是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實現的,所以又稱臟腑的氣機升降,如肝之升發,肺之肅降,心火下降,腎水上升,脾氣上升,胃氣下降等等,以升降出入形式運動的氣,只有在相對協調平衡狀態下,才能發揮其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作用,“氣機調暢”是對氣的運動平衡協調的生理狀態的描述。當氣的運動失去了這種平衡時,人的生命活動就要出現異常而成為病理狀態,即“氣機失調”。 
??3.氣的生理功能 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作用 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的生成和運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都要依靠氣的推動作用。如氣虛則推動作用不足,生長發育就會遲緩,或出現早衰;臟腑、經絡的功能就會減退,出現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運行遲緩以及津液輸布、排泄障礙等病理變化。 
??(2)溫煦作用 氣是人體熱量的來源之一,人體體溫的恒定,依靠氣的溫養作用來維持;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要在氣的溫煦作用下,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血和津液等液態物質,也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維持正常的運行。如果氣的溫煦作用失常,就會出現畏寒喜熱、四肢不溫、體溫低下、血和津液運行澀滯等表現。  
??(3)防御作用 氣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還可驅邪外出。所以,氣的防御功能正常時,邪氣不易入侵;或雖有邪氣入侵,也易于治愈。氣的防御功能減弱時,機體抵御邪氣的能力就要下降,一方面,機體易受邪侵;另一方面,患病后難愈。  
??(4)固攝作用 氣對體內的液態物質具有固攝、統攝和控制,不使其無故丟失的作用。這種作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固攝血液,防止其逸出脈外;固攝汗液與尿液,使其有節制的排出;固攝腎精,防止其妄泄。 氣的推動作用與固攝作用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方面。比如氣對血,一方面能推動血液運行,另一方面又能統攝血的運行,這樣才能使血液得以正常循行于全身脈管之中。如果氣虛而推動作用減退,可以導致血行不利,甚至產生淤血;氣虛而固攝作用減退,便可導致出血。  
??(5)氣化作用 氣化,是指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具體地說,氣能促使精、氣、血、津液的化生和相互轉化,如食物先轉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成精、氣、血、津液;津液經過代謝,可轉化成汗和尿液等等,都是氣化作用的具體體現。如果氣化功能失常,便可影響到氣、血、津液的新陳代謝,影響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等,從而形成各種代謝異常的病變。由此可見,氣化作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內物質化謝的過程,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  
??(6)營養作用 指氣為機體臟腑功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的作用。脾胃運化飲食物而化生水谷精氣,此氣中的精粹部分為營氣、稠厚部分為衛氣,其中,營氣與津液結合而成為血液,經脈管輸送至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而發揮營養作用。衛氣經肺敷布全身,能溫養肌肉、筋骨、皮膚、腠理。水谷精氣為全身提供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  
??4.氣的分類 人體的氣,從整體而言,是由腎中精氣、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在肺、脾胃、腎等臟腑的綜合作用下而生成的,并充沛于全身,無處不到。中醫學對氣的分類,其方法而二,即按氣分布的場所進行分類,如肺氣、胃氣、肝氣、太陽經經氣等;另一種是按氣的組成成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點的不同分類,因而又有不同的名稱。主要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等。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的作用分別在相關章節中講,這里僅論述后者。  
??(1)元氣 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根于腎,由腎精化生,以先天之精氣為基礎,又賴后天水谷精氣的不斷滋養和補充,通過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無處不到。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溫煦和激發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元氣充沛,則臟腑功能強盛,身體健康而少??;若元氣不足,則人體臟腑氣衰,抗邪無力,體弱而多病。  
??(2)宗氣 宗氣是由肺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相互結合,聚于胸中而成。宗氣的盛衰與肺、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其主要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貫心脈以行氣血。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以及氣血的運行、心搏的強弱和節律、肢體的活動等,皆與宗氣的盛衰有關。  
??(3)營氣 營氣是循行于脈中,具有營養作用的氣。因營氣運行于脈中,化生為血,與血不可分離,故常稱“營血”。營氣與衛氣相對而言,營屬于陰,故又稱“營陰”。營氣來源于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中的精專部分。營氣化生后,循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運行全身,終而復始,營周不休。其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和營養全身。  
??(4)衛氣 衛氣是循行于脈外,具有保衛機體,不使外邪侵犯作用的氣。衛氣與營氣相對而言,屬于陽,故又稱“衛陽”。衛氣來源于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中的剽悍滑利部分,其活動力強,流動迅速。衛氣經肺的宣發,行于脈外,內至胸腹臟腑,外達皮膚分肉,無所不到。其主要功能有三方面:一是護衛肌表,抗御外邪;二是溫煦臟腑,潤澤皮毛;三是調節肌腠的開合、汗液的排泄,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  
??(二)血  
??1.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脈中的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樣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血必須在脈中正常運行,才能發揮其生理功能。脈是血液運行的管道,又稱“血府”。血液在脈中循行于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肢節,為生命活動提供營養物質。
??2.血的生成 血是由飲食物經胃的腐熟和脾的運化,轉化為水谷精微,上輸于肺,通過心肺的氣化作用,注入于脈,化赤為血。如《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贝送猓?,精可以化血。由此可見,血液的生成與脾胃的運化功能、肺的司呼吸功能、心陽的化赤功能以及腎藏精功能都相關,與肝主疏泄助脾胃的消化亦相關。若上述物質基礎不足或氣化功能減退,均可形成血虛的病理變化。  
??3.血的運行 血液正常循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血液充盈;二是脈管系統的完整而通暢;三是全身各臟腑生理功能正常,特別是與心、肺、肝、脾四臟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氣是推動血行的基本動力;肺主氣而朝會百脈,調節全身的氣機,協助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肝藏血,能調節人體外周血量,使血液供給更符合生理需要,循環在脈中的血液維持在一個恒定水平上;脾主統血,脾氣固攝血液,使之循行于脈道之中而不溢于脈外。因此,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兩種力量;即推動力和固攝力。當推動力不足時,則血行減慢或淤滯,出現血淤的病變;當固攝力不足時,則血溢脈外,出現各種出血病證。  
??4.血的功能 血液可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骨,對全身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各組織器官必須得到血的濡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鹅`樞·本臟》說:“血和則……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如果血液不足,就可能出現視力減退、眼睛干澀、關節不利、四肢麻木、皮膚干燥等癥。 血是神志活動的重要物質基礎。氣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所以不論何種原因,導致血虛、血熱、血淤等,均可出現神志方面的病變。  
??(三)津液  
??1.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內在體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腸液、涕、淚、唾等。在機體內,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液體都屬于津液的范疇。 津和液有一定的區別。一般說來,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于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灌注于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中,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但由于津和液可以互相轉化,關系密切,所以常津液并稱。 
?? 2.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理過程,涉及多臟腑一系列生理活動。《素問·經脈別論》曾將津液的生成、輸布與排泄簡要的概括為“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并行。”由此可見津液的生成,主要是通過胃對飲食水谷的“游溢精氣”,小腸的“分清別濁”,大腸吸收部分水液,其清者經脾運化,即為津液,散津于肺而布散全身。 津液的輸布,主要是通過脾的運化,肺的通調水道和腎的蒸騰氣化而實現,此外,與肝的疏泄,調暢氣機;三焦的決瀆,通利水道亦密切相關。 津液的排泄,主要是通過肺將宣發至體表的津液化為汗液,肺在呼氣時帶走部分水液,腎將水液蒸騰氣化后的廢物形成尿液,糞便經大腸排出時,帶走一些殘余的水分。 津液輸布和排泄過程中,肺、脾、腎三臟起著重要的作用。肺為水之上源,主行水,通調水道。肺通過宣發輸布津液于皮毛,化生汗液;通過肅降將多余及含濁的水液下輸腎與膀胱。脾主運化,一方面將飲食水谷中水液的清者運化為津液,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另一方面將多余及含濁的水液輸轉到肺。腎為水臟,主津液,對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起著極其重要的主宰作用。肺氣肅降下輸到腎的水液,經腎的蒸騰氣化,清者化為津液蒸騰上升,向全身布散;濁者化為尿液,下降入膀胱。而尿液的排泄,對全身津液的代謝平衡,起著主要的調節作用。同時,胃的游溢精氣,肺的通調水道,脾的運化,小腸的分清別濁,膀胱的氣化和開闔,都依賴于腎的蒸騰氣化。  
??3.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主要功能是滋潤和濡養作用。津液布散于體表,則滋潤肌膚毛發;流注于孔竅,則滋養和保護眼、鼻、口等;灌注于臟腑,則滋養內臟;滲入骨髓,則充養骨髓、腦髓和脊髓等;流注于關節,則對關節屈伸起著潤滑作用。此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起著滋養和滑利血脈的作用。津液的代謝,能把機體的代謝產物排出體外,能運載全身之氣,并對調節機體陰陽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四)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1.氣與血 氣與血之間存在著氣能生血、行血、攝血和血能載氣、養氣五個方面的關系。 (1)氣能生血 氣能生血,是指血的組成及其生成過程中,均離不開氣和氣化功能。營氣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們均來自水谷之精氣。人從吃進飲食物,到轉化成水谷之精氣,再轉化成營氣和津液,進而轉化成赤色的血,這一過程均離不開氣的運動變化。因此說,氣能生血。氣旺,則化生血的功能亦強;氣虛,則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則可導致血虛。因此,在臨床上治療血虛的病證時,常常配合用補氣的藥物以提高療效。 (2)氣能行血 血屬陰而主靜,不能自行,有賴于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血液的循行,有賴于心氣的推動,肺氣的朝百脈,脾氣主統血以及肝氣的藏血和疏泄條達。因此,氣虛則推動無力;氣滯則血行不利、遲緩,甚則阻滯于脈絡,結成淤血。氣機逆亂,血行亦隨氣的升降出入異常而逆亂。如血隨氣升,可見面紅、目赤、頭痛,甚則吐血;血隨氣陷,可見脘腹墜脹,甚則下血、崩漏等。臨床治療血行失常的病證時,常分別配合應用補氣、行氣、降氣等藥物,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3)氣能攝 血攝血,是氣固攝功能的具體體現。血在脈中循行而不逸出脈外,主要依賴于氣對血的固攝作用。如果氣虛而固攝血液的作用減弱,可導致各種出血病證。治療時,必須用補氣攝血的方法,才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三個方面是氣對血的作用,可概括為“氣為血之帥”。 
(4)血能載氣 血為氣的載體,氣必須依附于血。由于氣的活力很強,易于逸脫,所以氣必須依附于血,而存在于體內。如果氣失去依附,則浮散無根而發生氣脫。所以,血脫者,氣亦逸脫。在治療大出血時,往往采用益氣固脫之法,其機理就在于此。  
(5)血能養氣 氣存在于血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營養,使氣得到不斷的補充,血旺則氣盛,血衰則氣少。若血虛時,氣亦易衰,治宜養血益氣。 以上兩個方面是血對氣的作用,可概括為“血為氣之母”。  
??2.氣與津液氣與津液之間存在著氣能生津、行津、攝津和津能載氣、養氣的關系。  
??(1)氣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來源于攝入的飲食物,有賴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脾胃之氣健旺,則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氣虛衰,則影響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因此,在臨床上亦??梢姎饨騼蓚C。  
??(2)氣能行津 氣的運動變化是津液的輸布排泄的動力。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作用于臟腑,表現為臟腑的升降出入運動,而肺、脾、腎、肝等臟腑的升降出入運動完成了津液在體內的輸布、排泄過程,所以,氣行水亦行。當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異常時,津液的輸布、排泄過程也隨之受阻。由氣虛、氣滯而導致津液停滯,為氣不行水,這是臨床行氣與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論依據之一。  
??(3)氣能攝津 氣的固攝作用控制著津液的排泄。體內的津液在氣的固攝作用控制下維持著一定的量。若氣的固攝作用減弱,則體內津液過多地經汗、尿等途徑外流,出現多汗、多尿、遺尿等病理現象。  
??(4)津能載氣 津液是氣的載體之一,氣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則就會渙散不定而無所歸。如暑病傷津耗液,不僅口渴喜飲,且氣隨津液外泄導致氣亦不足,而見少氣懶言,肢倦乏力等氣虛之象。若因汗、吐、下太過,使津液大量丟失,則津液也隨之外脫,形成“氣隨液脫”之危候。  
??(5)津能養氣 水谷化生的津液,通過脾氣升清散精,上輸于肺,再經肺之宣降通調水道,下輸于腎與膀胱。在元陽之氣的蒸騰下,可化而為氣,散布于臟腑,保證臟腑組織的正常生理活動。  
??3.血與津液的關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來源于水谷精氣,由水谷精氣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說。津液貫注于脈中,即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在病理情況下,血和津液之間也多相互影響。如在出血過多時,脈外之津液,可滲注于脈中,以補償脈內血液容量的不足;與此同時,由于脈外之津液大量滲注于脈內,則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現口渴、尿少、皮膚干燥等病理現象。反之,在津液大量損耗時,不僅滲入脈內之津液不足,甚至脈內之津液亦可滲出于脈外,形成血脈空虛、津枯血燥等病變。因此,對于失血患者,臨床上不宜采用汗法,故《傷寒論》有“衄家不可發汗”和“亡血家不可發汗”之誡;同時對于多汗奪津或津液大虧的患者,亦不可輕用破血、逐血之峻劑,故《靈樞·營衛生會》又有“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之說。  

??三、經絡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形體官竅、氣血津液等相互關系的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絡學說是古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從針灸、推拿、氣功等方面積累的經驗,并結合當時的解剖知識,逐步上升為理論而形成的。它不僅是針灸、推拿、氣功等學科的理論基礎,而且對指導中醫臨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歷代醫學家都十分重視經絡學說?!鹅`樞·經脈》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薄夺t學入門·運氣》說:“醫者不明經絡,猶人夜行無燭?!倍紡娬{了經絡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一)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  
??1.經絡的概念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的意思,經脈是經絡系統中縱行的主干線,大多循行于深部,有固定的循行路線;絡,有網絡的意思,是經脈的分支,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經脈和絡脈,相互溝通聯系,將人體所有的臟腑、形體、孔竅等緊密地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2.經絡系統的組成 經絡系統由經脈、絡脈及連屬部分組成。經脈和絡脈是主體,在內連屬于臟腑,在外連屬于筋肉皮膚。 ??(1)經脈經脈分正經和奇經兩大類,為經絡系統的主要部分。此外,還有十二經別。 十二正經:即手足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和手足三陽經(陽明、少陽、太陽),又稱“十二經脈”。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在肢體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規律,與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系,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 奇經八脈: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等脈的合稱。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奇經八脈的分布不像十二經脈那樣規則,且無臟腑絡屬關系,與正經有別,故名奇經。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它們分別起于四肢,循行于體腔臟腑深部,上出于頸項淺部。十二經別的作用,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之間的聯系,還由于它能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2)絡脈絡脈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 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脈與督、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的主要功能是加強表里兩經之間在體表的聯系。 浮絡:是循行于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 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  
??(3)連屬部分包括十二經筋、十二皮部。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與筋肉的連屬部分。人體的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即是十二經脈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統的總稱。它有連綴四肢百骸,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的連屬部分,即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部位的反應區。全身的皮膚,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應于體表的部位,也是經絡之氣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部分,分屬于十二經脈,故名“十二皮部”。  

??2.走向與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的走向與交接是有一定規律的。《靈樞·逆順肥瘦》說:“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即: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三陽經從頭面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陰經。也可歸納為“舉手直立,陰升陽降”(升指上行,降指下行)。這樣就構成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靈樞·營衛生會》)的循環徑路。  
??3.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 頭部:手足陽明經行于面部、額部;手足少陽經行于頭側部;手足太陽經行于面頰、頭頂和頭后部。由于手足三陽經皆會頭面,故有“頭為諸陽之會”的說法。 軀干部:手三陽經行于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于前(胸、腹面),太陽經行于后(背面),少陽經行于側面;手三陰經均從腋下走出;足三陰經均行于腹面。 四肢部:陰經行于內側面,陽經行于外側面。內側三陰經,太陰在前緣,厥陰在中線,少陰在后緣。但下肢內側陰經分布為內踝八寸以下,厥陰在前,太陰在中線,少陰在后。下肢外側陽經分布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關于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和分布規律,可簡單地概括為四句話,即:手之三陰胸內手,手之三陽手外頭;足之三陽頭外足,足之三陰足內腹。  
??4.表里配合 手足三陰三陽經,通過各自的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里相合”關系。  
??5.流注次序 氣血系由中焦水谷精氣所化生,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分布在人體各部,經脈中氣血的運行是依次循環貫注的,即經脈在中焦受氣后,上注于肺,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復注于手太陰肺經,首尾相貫,如環無端,構成十二經循環。
?? 6.循行路線 十二經循行路線如下。  
??(1)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下行絡大腸,復返向上沿著胃上口(賁門),通過膈肌,直屬于肺,上至喉部,橫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從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側前行,走向食指橈側端(商陽穴),交于手陽明大腸經。 ?? (2)手陽明大腸經起于食指橈側端(商陽穴),沿食指橈側上行,通過第一、二掌骨之間(合谷穴),向上行于上肢外側前緣,至肩關節前緣,過肩后,到項后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進入鎖骨上窩(缺盆穴),進入胸腔絡肺,向下通過膈肌下行屬于大腸。 分支:從鎖骨上窩(缺盆穴)上行,經頸部至面頰,進入下齒中,復返出挾口角兩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對側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陽明胃經。 ??(3)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挾鼻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內眥(睛明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向下沿鼻柱外側,過承泣、巨髎,進入上齒齦內,還出,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左右相交于頦唇溝(承漿穴),再向下沿下頜骨后下緣到大迎穴處,上行過耳前,經上關穴,沿著前發際,到達額前(頭維穴)。 分支:從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嚨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過膈肌,屬胃,絡脾。 直行者:從缺盆出體表,沿乳中線下行,挾臍兩旁(旁開二寸),下行至腹股溝處氣街穴。 分支: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街穴,與來自缺盆的直行之脈會合,而后下行于大腿前外側,經過膝臏,沿下肢脛骨前緣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側端(厲兌穴)。 分支: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側端。 分支:從足背上沖陽穴分出,進入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交于足太陰脾經。 ??(4)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沿足背內側赤白肉際上行,經過內踝前緣,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叉,行于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至沖門穴入腹部,屬脾、絡胃。再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上行,挾咽兩旁,連于舌根,散于舌下。 足太陰脾經分支:從胃分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陰心經。  
??(5)手少陰心經起于心中,出行后屬心系,下穿過膈肌,絡小腸。 分支:從心系分出,挾食道上行,連于目系。 直行者:從心系出來,退回上行經過肺,再向下淺出腋下(極泉穴),沿上肢內側后緣,經肘過腕,入掌后銳骨端,自掌后內側直至小指橈側端(少沖穴),交于手太陽小腸經。  
??(6)手太陽小腸經起于小指外側端(少澤穴),直上過腕部外側陽谷穴,沿上肢外側后緣上行,過肘部,出肩關節后面的肩貞穴,繞行于肩胛部的肩中俞后,交會大椎穴,向前經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絡心,再沿食道,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 分支:從缺盆出,沿頸部上行到面頰部,至目外眥后,折入耳中。 分支:從面頰分出,斜向目眶下緣直達鼻根部,至目內眥(睛明穴),交于足太陽膀胱經。  
??(7)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睛明穴),向上經過額部,直達巔頂,左右交會于頭頂部(百會穴)。 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從頭頂部分出,向后下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重返出來,下行到項部(天柱穴),再交會于大椎穴,然后分左右沿肩胛內側,脊柱兩旁(距背側中線一寸五分),到達腰部(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腹腔,絡腎,屬膀胱。 分支:從腰部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后側外緣下行至腘窩中(委中穴)。 分支:從項部分出下行,經肩胛內側,從附分穴挾脊,沿背中線三寸下行,直至髀樞,經大腿后側至腘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后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后的昆侖穴,在足跟部折向前,沿足背外側緣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于足少陰腎經。 ??(8)足少陰腎經起于足小趾端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之下的然谷穴,沿內踝后,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后緣,至腘內側,直上股內側后緣,至尾骨部(長強穴),穿過脊柱,入屬腎,絡膀胱。 直行者:從腎上行,穿過肝和膈肌,進入肺中,沿喉嚨上達舌根兩旁。 分支:從左右股內側后緣大腿根部分出,向前夾陰部兩側,至下腹部,沿腹部中線兩側(距正中線0.5寸)上行,夾臍,抵胸部前,直到鎖骨下(俞府穴)。 分支:從肺中分出,絡于心,注于胸中(膻中穴處),交于手厥陰心包經。 ??(9)手厥陰心包經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肌,依次絡于上、中、下三焦。 分支:從胸中分出,沿胸淺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池穴),向上至腋窩下,沿上肢內側中線入肘,過腕部,入掌中(勞宮穴),沿中指橈側,出中指橈側端(中沖穴)。 分支:從掌中(勞宮穴)分出,沿無名指尺側至其指端的關沖穴,交于手少陽三焦經。  
??(1O)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尺側端(關沖穴),向上沿無名指尺側至手腕背面外側(陽池穴),上行于上肢外側尺骨和橈骨之間,通過肘尖,沿上臂外側上行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絡心包,向下穿過膈肌,依次屬上、中、下三焦。 分支: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項后,左右交會于大椎穴,上行至項,沿耳后(翳風穴),直上于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 分支:從耳后翳風穴分出,進入耳中,出走耳前,經上關穴前,在面頰部與前一分支相交,至目外眥(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陽膽經。
?? (11)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眥(瞳子髎穴),向上至頭角(頷厭穴)。再向下到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經額部至眉上(陽白穴),又向后折至耳后風池穴,再沿頸部側面下行至肩上,于項后左右交會于大椎穴。然后前行入缺盆。 分支:從耳后完骨穴處分出,經翳風穴進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前,過聽宮穴至目外眥后方。 分支:從目外眥分出,下行至下頰部的大迎穴處,同手少陽三焦經分布于面頰部的支脈相合,復行至目眶下,再向下經過下頜角部(頰車穴),下行到頸部,經頸前人迎穴,與前脈會合于缺盆后,下入胸腔,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脅里淺出氣街,繞毛際,橫向至髖關節環跳穴處。 直行者:從缺盆分出,下行至腋,過淵腋穴,沿胸側部(日月穴),過季脅,下行至環跳穴處與前脈會合,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膝關節外緣,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外側端(竅陰穴)。 分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側端,折回穿過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交于足厥陰肝經。  
??(12)足厥陰肝經起于足大趾爪甲后叢毛處,下至足大趾側端(大敦穴),沿足背向上,至內踝前一寸處的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側前緣,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后,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繞陰器,抵少腹,上行至章門穴,循行至期門穴入腹,挾胃兩旁,屬肝,絡膽。 向上穿過膈肌,分布于脅肋部,沿喉嚨之后,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于目系,出于額,直達頭頂部,與督脈交會于巔頂百會穴。 分支:從目系分出,下行于頰里,環繞在口唇之內。 分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中,交于手太陰肺經。
  
??(三)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由于它們的分布不像十二經脈那樣規則,同臟腑沒有直接的相互絡屬,相互之間也沒有表里關系,十二正經不同,故稱“奇經”。 奇經八脈縱橫交叉于十二經脈之間,主要具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密切十二經脈的聯系。奇經八脈在循環過程中,與其他各經交叉相接,加強了各條經脈之間的相互聯系。如督脈“總督諸陽”,任脈為“諸陰之?!?;沖脈通行上下,滲灌三陰、三陽;帶脈“約束諸經”;“陽維維于陽”,組合所有的陽經;“陰維維于陰”,組合所有的陰經等。二是調節十二經脈的氣血。奇經八脈錯綜分布、循行于十二經脈之間,當十二經脈氣血旺盛有余時,則流注于奇經八脈,蓄以備用;當人體活動需要或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可由奇經“溢出”,予以補充。古人把正經譬作江河,奇經猶如湖澤。三是與某些臟腑密切相關。奇經與肝、腎等臟及女子胞、腦、髓等奇恒之腑的聯系較為密切,在生理和病理方面有一定的聯系。 

 ??1.督脈  
(1)循環部位起于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后面上行,至項后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帶(齦交)處。 分支:從脊柱后面分出,屬腎。 (2)基本功能督,有總督、統率的含義。其功能有二:一是調節陽經氣血。督脈行于背部正中,手足三陽經都與督脈交會于大椎穴,督脈對全身陽經氣血起調節作用,稱之為“陽脈之?!?。二是反應腦、髓和腎的功能。督脈絡腦,屬腎,腎生髓,腦為髓海。故督脈與腦、髓和腎的功能活動密切相關。 

?? 2.任脈  
(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從胞中出,向后與沖脈偕行于脊柱前。 (2)基本功能任,有擔任、妊養的含義。其功能有:①調節陰經氣血。任脈行于胸腹面正中線,多次與手足三陰經及陰維脈交會,對陰經氣血起調節作用,故稱之為陰脈之?!?。②妊養胎兒。任脈起于胞中,任,含妊養之意。任脈能調節月經,促進女子生殖機能,與女子妊娠有關,為生養之本,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3.沖脈 (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后,從氣街起與足少陰腎經相并,挾臍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繞口唇,到目眶下。 分支:從氣街部分出,沿大腿內側進入腘窩,再沿脛骨內緣,下行到足底;又有支脈從內踝后分出,向前斜入足背,進入大足趾。 分支:從胞中出,上行于脊柱前,向后與督脈相通。 (2)基本功能沖,有要沖的含義。其功能有:①調節十二經氣血。沖脈上行于頭,下至于足,前行于腹,后至于背,貫患全身,成為氣血的要沖,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之為“十二經脈之?!?。②調節月經,主生殖功能。沖脈起于胞中,又稱“血?!?,有促進生殖的功能,與婦女的月經有著密切的關系。 4.帶脈 (1)循行部位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在腹面的帶脈下垂到少腹。 (2)基本功能①約束縱行諸脈。帶脈圍腰一周,狀如束帶,以約束縱行諸脈,調節脈氣,使縱行諸脈之脈氣不下陷。②主司婦女帶下及固護胎兒。 5.陰蹺脈與陽蹺脈 (1)循行部位蹺脈左右成對,內外相對。陰蹺脈、陽蹺脈均起于足踝下。 陰蹺脈起于內踝下照海穴處,沿內踝后直上下肢內側,經前陰,沿腹、胸過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陽蹺脈會合。 陽蹺脈起于外踝下申脈穴處,沿外踝后上行,經腹部,沿胸部后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陽經、陰蹺脈會合,再上行進入發際,向下到達耳后,與足少陽膽經會于項后。 (2)基本功能①主下肢運動。蹺脈從下肢內外側分別上行頭面,有調節肌肉運動、使下肢運動靈活蹺健的功能。②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陰陽蹺脈交會于目內眥,故認為蹺脈具有濡養眼目和司眼瞼開合的作用。③分主一身左右之陰陽。蹺脈從下肢內外側分別上行于頭面,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氣的功能。陰蹺脈主一身左右之陰,陽蹺脈主一身左右之陽。 6.陰維脈與陽維脈 (1)循行部位陰維脈起于小腿內側足三陰經交會之處,沿下肢內側上行,至腹部,與足太陰脾經同行,到脅部,與足厥陰肝經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與任脈相會。 陽維脈起于外踝下,與足少陽膽經并行,沿下肢外側向上,經軀干部后外側,從腋后上肩,經頸部、耳后,前行到額部,分布于頭側及項后,與督脈會合。 (2)基本功能維,有維系、維絡的含義。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四)經絡的生理功能及經絡學說的應用  

?? 1.經絡的生理功能  
    經絡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及調節人體各部分機能平衡等方面。  
??(1)聯系作用經絡的聯系作用,主要體現在聯系臟腑器官,溝通上下內外。人體是由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組成的,它們雖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共同進行著有機的整體活動,使機體內外、上下保持協調統一,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有機配合、相互聯系,主要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作用實現的。由于十二經脈及其分支的縱橫交叉,入里出表,通上達下,相互絡屬臟腑;奇經八脈聯系溝通十二正經;十二經筋、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從而使人體的各個臟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內外、左右、上下彼此之間緊密聯系、協調共濟的統一體。所以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保ā鹅`樞·本臟》)  
??(2)濡養作用經絡的濡養作用,主要體現在通行氣血。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均需氣血濡養,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通過經絡循環貫注通達全身,發揮其營養臟腑組織器官、抗御外邪、保衛機體的作用。所以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保ā鹅`樞·本臟》)  
??(3)感應作用經絡不僅有運行氣血營養物質的作用,而且還有感應傳導作用。所以,經絡也是人體各組成部分之間的信息傳導網。當肌表受到某種刺激時,刺激量就沿著經脈傳于體內有關臟腑,使該臟腑的功能發生變化,從而達到疏通氣血和調整臟腑功能的目的。臟腑功能活動的變化亦可通過經絡而反應于體表。經絡循環四通八達而至機體每一個局部,從而使每一局部成為整體的縮影。針刺中的“得氣”和“行氣”現象,就是經絡傳導感應作用的表現。  
??(4)調節作用經絡能運行氣血和協調陰陽,使人體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平衡。當人體發生疾病時,出現氣血不和及陰陽偏勝偏衰的證候,可運用針灸等治法以激發經絡的調節作用,以“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保ā鹅`樞·刺節真邪》)實驗證明,針刺有關經絡的穴位,對各臟腑有調節作用,即原來亢進的可使之抑制,原來抑制的可使之興奮。
?? 2.經絡學說的應用  
    經絡學說廣泛應用于中醫學,用以闡釋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闡釋病理變化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所以在病理情況下,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應病變的途徑。
①外邪由表入里的傳播途徑。經絡內屬臟腑,外聯皮膚、筋骨。外邪侵襲體表,通過經絡傳遞,可內傳臟腑。如外邪侵襲肌表,初見寒熱頭痛等癥,若外邪循經內傳于肺,則可出現咳喘、胸痛、胸悶等肺病證狀。故《素問·皮部論》說:“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客于絡脈,絡脈滿則入舍于臟腑也?!?/div>
②內臟病變反,應于體表的途徑。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徑,而且也是臟腑與體表組織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內臟病變通過經絡傳導,反應于體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竅,如肝病可見兩脅或少腹疼痛;胸痹、真心痛可表現為心前區疼痛,且疼痛沿左側手少陰心經循行路線放射至手臂內尺側緣;胃火上炎則牙齦腫痛;肝火旺則耳聾耳痛。③臟腑病變相互傳變的途徑。由于臟腑之間通過經絡溝通聯系,所以經絡還可成為臟腑之間病變相互傳變的途徑。互為表里的臟與腑病變之間的傳變,如心火循經下移小腸;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可使肺氣不利而出現咳喘胸滿等。非表里關系的臟腑病變的傳變,如肝失疏泄可影響脾胃運化,因為足厥陰肝經挾胃;腎虛水泛可凌心射肺,因為足少陰腎經入肺、絡心。  
??(2)指導疾病的診斷
①循經辨證,判斷病位。由于經脈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臟腑,因此,臨床根據疾病證狀出現的部位,可提示病在何經、何臟、何腑。如腰部疼痛多與腎有關;兩脅疼痛多為肝膽疾??;缺盆中痛常是肺臟病變。又如頭痛一癥,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屬少陽經病變;痛在后頭部及項部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厥陰經有關。
②按察俞穴判斷病位。俞穴是經氣聚集的地方,臟腑病變時,病氣??稍谔囟ǖ挠嵫ú课怀霈F反應,或表現為壓痛,或呈現為結節狀、條索狀的反應物,或局部出現一些形態變化等。因此,根據這些病理反應,可幫助進行診斷。如肝病時,肝俞穴及期門穴多有壓痛;膽病時,在膽俞穴及膽囊穴附近常有壓痛;胃痛時,在胃俞穴及足三里穴會有明顯的痛覺異常;肺臟有病時可在肺俞穴出現結節;長期消化不良者,可在脾俞穴見到異常變化等等。  
??(3)指導疾病的治療
①循經取穴。針灸和按摩療法,主要是針對某一經或某一臟腑的病變,在其病變的鄰近部位或經絡循行的遠隔部位上取穴,通過針灸或按摩,以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而穴位的選取,首先必須按經絡學說來進行辨證,斷定疾病屬于何經后,再根據經絡的循行分布路線和聯系范圍來選穴,這就是“循經取穴”。
②分經用藥。藥物治療也是以經絡為渠道,通過經絡的傳導轉輸,使藥達病所,發揮其治療作用。古代醫家根據某些藥物對某一臟腑經絡所具有的特殊選擇性作用,創立并形成了“藥物歸經”理論。還根據經絡學說,創立了“引經報使”理論。如治頭痛,屬太陽經的可用羌活,屬陽明經的可用白芷,屬少陽經的可用柴胡,因為羌活、白芷、柴胡不僅分別歸手足太陽、陽明、少陽經,且能作為他藥的向導,引導他藥歸入上述各經而發揮治療作用。 (李曉輝) 第三節 病因病機 病因病機學說主要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原因與機制,包括病因、病機兩大內容。其以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以臟腑、氣血津液理論為基礎,探討致病因素的特性與致病特點,揭示疾病的發生、形成、演變、轉歸的機理所在,為辨證論治提供理論依據。 一、病因 病因又稱為致病因素,中醫認識病因的方法,一是詳細地詢問發病的經過及有關情況,推斷其病因,如傳染因素、情志因素、外傷等等,又叫“問病求因”;二是以臨床表現為依據,通過對癥狀、體征的分析來推求病因,又叫“辨證求因”。

        引起疾病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外感、內傷、病理產物和其他病因四類。  

??(一)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癘氣等。  
1.六淫 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致病的邪氣。淫有太過、浸淫之意。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共同特點。
①外感性:六淫之邪傷人,多從肌表、口鼻而入。
②季節性:六淫致病常有明顯的季節性。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③地域性:六淫致病常與居住地區或環境有關。如西北高原地區多寒病、燥病;東南沿海地區多濕病、溫病。
④相兼性:六淫邪氣既可單獨侵襲人體,又可兩種以上相兼侵犯人體致病。如風寒表證、濕熱泄瀉等。
⑤轉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條件下,其證候可發生轉化。如寒邪入里化熱,暑濕日久可化燥傷陰等。 此外,臨床上還有一些因臟腑功能或氣血津液失調,而表現出類似風、寒、濕、燥、火的證候,將此稱為內風、風寒、內濕、內燥、內火,統名“內生五邪”。以下介紹六淫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1)風邪 風邪為病,春季多見,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其性質和致病特點有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風性輕揚開泄,易傷陽位:風邪具有輕揚、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風性開泄是指風邪侵人體易使腠理疏泄開張;易傷陽位是指風邪傷人易犯人體上部頭面和肌表。故風邪致病多見頭痛、項背痛、汗出惡風等臨床表現。  
其二,風善行而數變:善行是指風邪致病病位游移,發無定處,如以游走性關節疼痛為特征的行痹。數變是指風邪致病起病迅速、變化無常的特點,如風疹之起病急驟,旋即波及它處,或此起彼落,發無定處。  
其三,風性主動:風邪具有使物體搖動的特性,故其致病往往表現出動搖不定的癥狀。如眩暈、震顫、驚風抽搐,每與風邪動經相關。 
 其四,風為百病之長:風邪致病極為廣泛,六淫之中的寒、暑、燥、濕、火又多依附于風邪而侵入人體,如風寒、風濕等,故稱風為百病之長。 
??(2)寒邪 寒邪為病,以冬季多見。寒邪傷于肌表稱為“傷寒”,寒邪直中臟腑稱為“中寒”。寒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故寒邪最易傷及人體陽氣,證候呈現寒象。如寒邪傷表,衛陽郁遏,則見惡寒;寒邪直中,中陽受損,則脘腹冷痛,四肢不溫。  
??其二,寒性凝滯: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之意。寒邪侵襲人體,令經脈氣血凝滯不通,從而出現各種疼痛的癥狀。如寒邪束表,則頭痛身痛;寒傷中陽,則脘腹冷痛;寒邪阻滯經絡,則肢體關節冷痛。  
??其三,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邪侵襲人體,易使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筋脈肌肉收縮攣急。如寒客關節、筋脈,關節屈伸不利,拘攣作痛等。  
??(3)暑邪 暑是夏天的主氣,有明顯的季節性。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的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是夏令火熱之氣所化,其性炎熱,故為陽邪。暑邪為病,可出現身熱、頭痛、煩渴、脈洪大等火熱炎盛之象。 其二,暑性升散,耗氣傷津:暑邪屬陽,易升易散。暑邪傷人,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汗出過多,則易傷津液;大量汗出的同時,往往氣隨津脫而致氣虛。故臨床上除見大汗出、口渴喜飲、小便黃赤短少等傷津表現外,還可見到氣短乏力,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耗氣或氣脫的癥狀。 其三,暑多挾濕:暑令氣候炎熱,多雨潮濕,故暑邪傷人,每兼濕邪。癥見發熱煩渴,同時伴有頭身困重,胸脘痞悶,惡心嘔吐,大便溏瀉等濕阻表現。  
??(4)濕邪 濕是長夏主氣,長夏正當夏秋之交,濕氣最盛,故多濕病。外濕傷人,除與季節有關之外,還與工作、生活環境有關,如居住潮濕,以水為事等均可招致濕邪。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四: 其一,濕性重濁:感受濕邪而發病,其癥狀表現常有沉重或重著感的特點。如濕邪襲表,可見周身困重,四肢倦怠,頭重如裹;濕邪留滯關節,可見關節酸沉。濕邪為病,常出現分泌物、排泄物穢濁不清的表現,如面垢眵多、小便混濁、婦女帶下白濁、濕疹潰爛流水等。 其二,濕性黏滯:黏,即黏膩;滯,即停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癥狀的黏滯性,如濕邪致病舌苔垢膩,大便黏滯不爽,小便滯澀不暢;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即濕邪不易速去,病程較長,遷延難愈。 其三,濕易傷陽,阻礙氣機:濕為陰邪,重著黏滯,最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濕邪阻遏脾陽,則脾失健運,水濕泛于肌膚而為腫;脾不升清,水濕滲于腸間則為泄;濕邪流注經脈,經絡阻滯,則肢節疼痛沉重。 其四,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性屬水,水性下行,故濕邪有下趨的特性,每易傷及人體下部。如水濕所致的浮腫,多以下肢為明顯;此外,淋病、尿濁、瀉痢、帶下等疾病多由濕邪下注所致。  
??(5)燥邪 燥是秋天的主氣,故又稱秋燥。燥邪致病,有溫燥、涼燥之分。初秋尚熱,挾有夏火之余氣,多為溫燥;深秋已涼,近于冬寒之涼氣,多為涼燥。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二: 其一,燥易傷津:燥邪為斂肅之氣,其性干澀,最易傷人津液,出現種種干燥表現。如鼻燥咽干,口唇皺裂,舌紅少津,干咳少痰等。燥而偏熱,則為“溫燥”;燥而偏寒,則為“涼燥”。 其二,燥易傷肺:肺為嬌臟,喜潤惡燥,其主氣司呼吸與天氣相通。而燥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最易傷肺,常出現干咳少痰、痰中帶血等癥狀。 ????(6)火(熱)邪 火為熱之極,二者程度不同,性質則一,故火與熱常并稱。風、寒、濕、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過程中化熱成火,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有五個方面: 其一,熱為陽邪,其性炎上:熱性升騰上炎,故屬陽邪。熱邪侵犯人體其癥狀多表現在人體上部。如風熱上壅可見頭痛、耳鳴,咽喉紅腫疼痛;陽明熱盛可見齒衄,唇口糜爛等。 其二,熱易傷津耗氣:熱邪侵襲人體,既能迫津外泄,又可消灼津液,使機體的津液耗傷,故熱邪致病,多見壯熱、煩渴、面赤、脈洪等一派熱象,并伴有口渴喜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液耗傷的癥狀。同時,陽熱亢盛的火熱邪氣,最能損耗人體的正氣,熱邪迫津外泄,往往氣隨津泄,使氣更傷,故臨床上常兼見體倦乏力少氣等氣虛癥狀。 其三,熱易生風動血:熱灼陰津,筋脈失養,而致肝風內動,稱之為“熱極生風”。表現為壯熱、四肢抽搐、兩目上視、角弓反張等。另外,熱邪侵犯人體,可加速血行,灼傷脈絡,甚至迫血妄行,而致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膚發斑及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病證。 其四,熱易擾心神:心在五行中屬火,熱邪陽熱躁動,與心相應,故熱邪入于營血,尤易擾動心神。輕者心神不寧而心煩失眠;重者神失舍守而狂躁不安、神昏譫語。 其五,熱易致瘡癰:熱邪侵犯人體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蝕血肉發為癰癤瘡瘍等癥。  
2.癘氣 癘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外邪。癘氣主要是通過空氣傳染,從口鼻而入致病,也可隨飲食、蚊蟲叮咬及其他途徑而致病。癘氣致病,具有發病急驟,病情危重,癥狀相似,傳染性強,易于流行等特點。癘氣致病的種類很多,如大頭瘟、疫痢、白喉、天花、霍亂、鼠疫等。癘氣的發生與流行,除與人群正氣強弱有關之外,也與氣候反常,環境污染,飲食不潔,預防不力和社會因素等密切相關。  
??(二)內傷病因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過度、勞逸及飲食失宜等三個方面。 
1.七情過度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人體對外界客觀事物的不同情緒反映。在一般情況下,七情屬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動,并不是致病因素,但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刺激,或情志活動過久,超過了人體生理所能調節的范圍,引起陰陽失調,氣血不和,臟腑功能紊亂,便可導致疾病的發生。因七情致病是直接影響內臟,故屬內傷病因。七情致病特點有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七情致病損傷五臟:不同的情志變化,對人體內臟有不同的影響?!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J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闡明了情志因素所傷臟腑具有一定的特異性。但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大怒雖可傷肝,也可傷脾,因肝旺則乘脾;憂思雖可傷脾,也可傷心,因“心主神明”,“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情志病中,以傷及心、肝、脾為多見。 其二,七情致病可影響臟腑氣機,導致氣血運行紊亂:“怒則氣上”,臨床上多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嘔血甚則昏厥卒倒;“喜則氣緩”,暴喜過度可致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悲則氣消”,損傷肺氣,出現氣短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則氣下”,腎氣不固,出現二便失禁,甚至昏厥、遺精;“驚則氣亂”,損傷心氣,出現心悸、驚恐不安;“思則氣結”,脾失健運,出現納呆、便溏等癥。 其三,七情致病,其病勢變化與七情關系十分密切:良好和穩定的情緒可使病情好轉,而劇烈不良刺激往往可使病情加重,甚至急劇惡化。如七情內傷導致肝氣失調出現的梅核氣、胃痛以及腹瀉等病證,常會因情志刺激而病情明顯加重。 2.勞逸不當 包括過勞和過逸兩個方面。  
(1)過勞 過勞,包括勞力過度、勞神過度和房勞過度三個方面。勞力過度是指較長時間的過度體力勞動或運動。勞力過度主要耗傷機體正氣,出現少氣懶言,四肢困倦,神疲乏力等癥。勞神過度是指思慮太過,耗傷心血,損傷脾氣,可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及納呆,腹脹,便溏等癥。房勞過度是指性生活不節,房事太過,則耗傷腎精,出現腰膝酸軟,眩暈耳鳴,或遺精、早泄、陽痿,或月經不調等病證。  
(2)過逸 過逸,是指長期不參加勞動,又不進行體育鍛煉。過逸主要導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受納運化功能減弱,而出現食欲不振,肢體軟弱,甚則形體虛胖,動則心悸、氣喘、汗出等,或繼發他病。 
 3.飲食失宜 飲食是攝取營養維持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失宜,是導致疾病的原因之一。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水谷精微,故飲食所傷,主要病及脾胃。包括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三個方面。  
(1)飲食不節 飲食以適量為宜,饑飽失常就會引發疾病。過饑,則飲食攝取不足,氣血生化之源缺乏,氣血得不到足夠的補充,久則必然衰少而為病。氣血不足,則正氣虛弱而抵抗力降低,又易繼發其他病證。過飽或暴飲暴食,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可導致飲食物阻滯,腸胃損傷,脾失健運,出現脘腹脹滿、噯腐泛酸、厭食、吐瀉等病證。故《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這種病證,小兒更為多見,因為小兒缺乏進食常識,稍不注意節制,則易發病。且其脾胃較成人為弱,食滯日久,可郁而化熱。嬰幼兒食滯日久還可以釀成疳積,出現手足心熱,心煩易哭,脘腹脹滿,面黃肌瘦等癥。過食肥甘厚味亦屬飲食不節范疇,多見于成年人。肥甘厚味滋膩礙脾,影響脾之運化功能,久之可致痰濕內生,此所謂“脾為生痰之源”。痰濕之邪無處不利,阻塞皮下則見肥胖,阻塞經絡則見肢體麻木、甚則萎廢,阻塞臟腑,可引發臟腑功能失常。 
(2)飲食不潔 進食不潔,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出現腹痛、吐瀉、痢疾等?;蛞鸺纳x病,如蛔蟲、蟯蟲、絳蟲等,常見腹痛、嗜食異物、面黃肌瘦等癥。若蛔蟲竄入膽道,還可出現上腹部劇痛,時發時止,四肢厥冷,或者吐蛔的蛔厥證。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之物,常出現劇烈腹痛、吐瀉等中毒疾患,嚴重者可造成昏迷、死亡等不良后果。 
 (3)飲食偏嗜 飲食要均衡,才能獲得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若長期偏嗜,或飲食過寒過熱,則容易引起部分營養物質的缺乏或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從而發生疾病。如佝僂病、夜盲癥就是由于長期偏嗜而引起某些營養物質缺乏所致的疾病。偏嗜生冷,易于損傷脾陽,使寒濕內生,發生腹痛、泄瀉等病證。偏嗜辛溫燥熱,則可使胃腸積熱,引起腹滿脹痛、便秘或痔瘡等病證。偏嗜煙酒,易致濕熱內生,氣血壅滯,可引起癰疽瘡毒等病證。 
 
??(三)病理產物形成的病因  

     由病理產物形成的病因,稱為繼發性病因。常見的繼發病因有痰飲、淤血和結石。 
1.痰飲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一般把較稠厚的稱為痰,較清稀的稱為飲。 (1)痰飲的形成痰飲多由外感六淫或飲食及七情內傷等,使肺、脾、腎及三焦等臟腑氣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水濕停聚而成。  
(2)痰飲的致病特點痰飲致病其特點有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阻滯氣機、阻礙氣血:痰飲既可阻滯氣機,影響臟腑氣機升降;又可流注經絡,阻礙氣血的運行。如痰飲停留于肺,使肺失宣肅,可出現胸悶、咳嗽、喘促等癥;痰飲流注經絡,易使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癥。 其二,致病廣泛、變化多端:痰飲形成之后,飲多留積于胸脅、胃腸及肌膚,而痰則隨氣升降流行,內而臟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種病證,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痰飲致病不僅病證廣泛,而且變化多端,如癲癇為痰所致的病證,平時病人無明顯癥狀,一旦發作,痰濁內動,則突然昏仆,四肢抽搐,牙關緊閉,口吐白沫等,故又有“怪病多痰”的說法。 其三,重濁、黏滯:痰飲由水濕停聚而成,同樣具有濕邪重濁黏滯的特性。所致病證,大多具有沉重、穢濁或黏滯不爽的癥狀。同時,痰飲致病均表現為病勢纏綿,病程較長。臨床上常見由痰飲所致的咳嗽、眩暈、胸痹、癲癇、中風、痰核、瘰疬、陰疽等,多反復發作,纏綿難愈。 其四,易上蒙心神:心主神明,心之氣血充盈,則神明正常,神志清晰,思考敏捷。若痰飲內停,往往上蒙心神,引發神志失常的病證。如痰迷心竅可見胸悶、心悸,或癡呆、癲證等;痰火擾心可見失眠,喜笑不休,甚則發狂。 其五,多見滑膩舌苔:痰飲內停,可引發各種各樣的癥狀,但就舌苔而論,則相對固定,一般多見到膩苔和滑苔,此為胃氣熏蒸體內的痰飲濁邪,上泛于舌而形成。  
2.淤血淤血是指體內血液停滯,不能正常循行,它既指積于體內的離經之血,又包括阻滯于血脈及臟腑內的運行不暢的血液。 (1)淤血的形成淤血作為繼發病因,其形成的原因不外乎外邪入侵、情志所傷、飲食勞逸不當及外傷等,當各種病因作用于人體后,引發氣血功能失調,或氣虛、氣滯、或血寒、血熱,使血行不暢而凝滯;或使血離經脈,積于體內而形成。  
(2)淤血的致病特點淤血致病特點可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其一,疼痛:一般多表現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夜間痛甚。 其二,腫塊:腫塊固定不移,在體表局部青紫腫脹,在體內多為塊,質硬。 其三,出血:血色紫暗或夾有塊狀。 其四,舌質紫暗:舌質有淤斑、淤點,或舌下靜脈曲張,或舌體紫暗。 其五,紫紺:面色、口唇、爪甲青紫。 其六,脈澀或結代:淤血證常見沉澀、細澀、弦澀等脈象。
  3.結石凡體內濕熱濁邪,蘊結不散,或久經煎熬,形成砂石樣的病理產物,稱為結石。  
(1)結石的形成 飲用硬水及難消化食物,包括長期服用鈣、鎂、鉍等藥物,可蘊結為石;它如嗜食肥甘、情志所傷等,均可導致氣機不利,濕熱內生,久經煎熬而成結石。  
(2)結石的致病特點 結石的致病特點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其一,阻滯氣機,易致疼痛:結石為有形病理產物,停留臟腑之內,多易阻滯氣機,影響氣血、水谷、水液等運行與排泄。不通則痛,常表現有局部脹痛、按壓痛、叩擊痛等,甚至發生絞痛。 其二,病位不同,病證不一:結石由于停留部位的不同,所致病證各異。如腎與膀胱結石,可致腰痛、尿血等;膽結石可致脅痛、黃疸等病證。 其三,病程較長,時有反復:結石是濕熱之邪蘊積,久經煎熬而成,除胃柿石外,其余結石的形成過程均較長。由于病程長,結石停留在體內日久,有時病情較輕,甚至無任何癥狀,有時病情較重,癥狀也更為明顯、復雜。 二、病機 病機,是指疾病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機理。盡管疾病的種類繁多,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各種疾病都有其各自的病機,但從總體來說,皆不越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及津液代謝失調等基本規律。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致病邪氣與機體抗病能力之間相互斗爭所發生的盛衰變化。這種變化,不僅關系著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影響著病證的虛實變化,而且直接影響著疾病的轉歸。 1.邪正盛衰與發病疾病的發生,是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但概括起來,不外乎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是指人體的機能活動及其產生的抗病力、康復能力,簡稱為“正”。邪氣,則泛指各種致病因素,簡稱為“邪”。疾病的發生,都是在一定條件下正邪斗爭的結果。 (1)正氣不足是發病的內在根據正氣旺盛,氣血充盈,衛外固密,病邪難于侵入,疾病無從發生。當人體正氣相對虛弱,衛外不固,防御能力低下時,邪氣乘虛而入,使人體陰陽失調,臟腑經絡功能障礙,氣血功能紊亂,從而發生疾病。 
 (2)邪氣侵襲是發病的重要條件強調正氣在發病中的主導地位,但并不排除邪氣對疾病發生的重要作用。邪氣是發病的條件,在一定的情況下,甚至可能起主導作用,如燒傷、凍傷、飲食中毒、槍彈傷、毒蛇咬傷等,即使正氣強盛,也難免被傷害。 (3)正邪相爭的勝負決定發病與否邪氣侵襲人體,正氣即起抗邪。若正氣旺盛,抗邪力強,則病邪難于侵入,則疾病無從發生;若正氣不足,抗邪無力,則邪氣乘虛侵入而發?。蝗舾行岸玖遥虏∽饔脧?,正氣顯得相對不足,亦可導致疾病的發生。 2.邪正盛衰與證的虛實所謂實,主要指邪氣亢盛,是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應。主要表現為致病邪氣比較亢盛,而機體的正氣未衰,尚能積極與病邪抗爭,故正邪相搏,斗爭劇烈,反應明顯,在臨床上可出現一系列病理反應比較劇烈的證候表現。 實性病變,常見于外感六淫為病的初期或中期,或見于痰、食、水、血等滯留于體內而引起的內傷病證,如痰涎壅盛、食積不化、水濕泛濫、淤血內阻等皆是。臨床常見體質壯實,精神亢奮,或壯熱狂躁,或煩躁不寧,或疼痛劇烈而拒按,或聲高氣粗,二便不通,脈實有力等癥狀,都屬于實性的病理反映。 所謂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是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反應。主要表現為機體的精、氣、血、津液虧少和功能衰弱,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機體正氣對于致病邪氣的斗爭,難以出現較劇烈的病理反應,所以,臨床上可出現一系列虛弱、衰退和不足的證候表現。 虛性病變,多見于外感疾病的后期,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過程中,或汗、吐下太過、大出血之后,以及素質虛弱或年老虛損之人。臨床常見身體瘦弱、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癥。 3.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 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由于邪正斗爭,從而使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不斷產生消長盛衰的變化,這種變化,對于疾病發展的趨勢與轉歸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正勝邪退正勝邪退,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奮起積極抗御邪氣,正氣日趨強盛或戰勝邪氣,邪氣日益衰減或被驅除,疾病向好轉或痊愈方向發展的一種轉歸,也是許多疾病常見的一種結局。
  (2)邪祛正虛邪氣被驅除,病邪對機體的作用已經消失,但疾病過程中正氣被耗傷而虛弱,有待恢復。這種狀態多見于重病的恢復期。
  (3)邪盛正虛邪盛正虛,是指邪氣亢盛,正氣虛弱,機體抗邪無力,病勢迅猛發展的病理過程,其病勢往往呈現由表入里、由陽入陰、由淺而深、由輕而重的傳變和發展,最終可迅速引起五臟虧虛,元氣衰敗的危重局面,若搶救不及,則會導致死亡。
  (4)邪正相持邪正相持,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機體正氣不甚虛弱,而邪氣亦不太強盛,則邪正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致使病勢處于遷延狀態的一種病理過程。
  (5)正虛邪戀正虛邪戀,指正氣大虛,余邪未盡,主要以正氣難復,致使疾病處于纏綿難愈的病理過程。多見于疾病后期,且常是多種疾病由急性轉為慢性,或慢性病經久不愈,或遺留某些后遺癥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與疾病的寒熱性質密切相關。在疾病過程中,由于陰陽的偏盛偏衰,形成了“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虛則熱、陽虛則寒”等病理變化,由之決定了疾病的寒熱性質。 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比較復雜,但其主要形式是陰陽偏盛和偏衰。
 1.陰陽偏盛 陰陽偏盛,是指人體陰或陽偏盛所引起的病理變化。主要見于“邪氣盛則實”的實證。病邪犯人,各從其類,即陽邪侵襲人體,可形成陽偏盛;陰邪侵犯人體,可形成陰偏盛。 (1)陽偏盛 陽偏盛,亦即陽邪勝,是指在疾病過程中所出現的陽邪偏盛,機能亢進,熱量過剩的病理變化。多由于感受溫熱之邪,或感受陰邪從陽化熱,或情志內傷、五志過極化火,或因氣滯、血淤、食積等郁而化熱所致。 由于陽以熱、動、燥為其特點,因此,陽偏盛時就出現熱象,如壯熱、煩躁、面紅、目赤、舌紅、脈數等,即所謂“陽勝則熱”。陽熱亢盛日久,勢必耗傷人體陰液,故在出現熱象的同時,還會見到口渴、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陽盛傷陰、津液不足的癥狀,即所謂“陽勝則陰病”。
  (2)陰偏盛 陰偏盛,亦即陰邪勝,是指機體在疾病過程中出現的陰邪偏盛,機能障礙或減退,產熱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變化。多由于感受寒濕之邪,或過食生冷以及痰飲、淤血等陰邪內結所致。 由于陰以寒、靜、濕為特點,所以,陰偏盛時就出現寒象。如形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脈遲等,即所謂“陰勝則寒”。陰寒內盛,久則必損陽氣,故陰盛實寒病證,??砂橛袡C體生理功能減退,陽熱不足等陽虛征象,如面色白光白、溲清便溏等癥,即所謂“陰勝則陽病”。 
 2.陰陽偏衰 陰陽偏衰,是指人體陰或陽虧虛所引起的病理變化。主要見于“精氣奪則虛”的虛證。人體陰陽之間,相互制約,互根互用,維持著相對平衡。如果某種原因使陰或陽的一方衰減,則會導致陰不制陽或陽不制陰,從而形成“陰虛則熱”、“陽虛則寒”的病理變化。 (1)陽偏衰 陽偏衰,亦即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熱量不足的病理變化。多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偏衰時,由于熱量不足,溫煦作用減弱,因而出現寒象,如畏寒喜暖、身冷臥,面色白光白,四肢厥逆等;陽虛失于推動激發,興奮作用減弱,則可見精神委頓、喜靜少動、脈象無力等;陽虛氣化失司,蒸騰無力,以致水谷不化,水濕停聚,而見溲清便溏、水腫等癥?!瓣柼搫t寒”與“陰盛則寒”不同,前者是虛寒,以虛為主,后者是實寒,以實為主。  
(2)陰偏衰 陰偏衰,亦即陰虛,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變化。多由于陽邪傷陰,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 陰偏衰時,由于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而使陽的功能虛性亢奮,呈現出虛熱之象。如午后潮熱、五心煩熱、兩顴潮紅、脈象細數等;陰液不足,失其滋潤濡養之功,而見形體消瘦、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結等癥?!瓣幪搫t熱”與“陽盛則熱”不同,前者是虛熱,以虛為主,后者是實熱,以實為主。  
(三)氣血失常 氣血失常,概括了氣和血的虧損不足、生理功能異常及氣與血關系失調等病理變化。人體氣血運行于全身,是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氣血失常,必然會影響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同時,氣血又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產物,因此,臟腑發生病變,不但可以引起本臟腑的氣血失常,而且會影響到全身的氣血,引起全身氣血的病理變化。所以,氣血失常的病機,同邪正盛衰、陰陽失調一樣,是臟腑經絡等各種病變機理的基礎,也是分析研究各種臨床疾病病機的基礎。 1.氣的失常 氣的失常包括氣虛和氣機失調兩個方面。  
(1)氣虛 氣虛,是指氣不足,導致臟腑組織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變化。其形成的原因主要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或外感之淫、內傷七情、飲食勞逸不當至肺脾腎的功能失調,使氣的生成不足;或勞倦內傷,慢性病消耗,使氣的消耗太過所致。 氣虛的病理表現涉及全身各個方面。由于不同的氣功能各不相同,因而氣虛的表現十分復雜多樣,如衛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見怕冷、自汗、易于感冒;元氣虛則激發推動作用減弱而致生長發育遲緩,生殖功能低下,機體所有生理活動衰退;各臟腑氣虛則可導致各臟腑功能減退或失調,從而表現為一系列臟腑虛弱征象。盡管如此,氣虛總以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脈虛無力為重要特點。 由于氣與血、津液的關系極為密切,因而在氣虛的情況下,必須會影響到血和津液,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種病變。如氣虛可引起血虛、血淤和出血,也可致津液代謝障礙形成痰飲、水腫等。  
(2)氣機失調 氣機失調是指氣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和氣脫等病理變化。 氣滯,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痰、濕、食積、淤血等阻滯,影響到氣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氣機不暢或阻滯不通,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臨床以肺氣壅滯、肝郁氣滯、脾胃氣滯為多見,可見脹滿、疼痛等癥。 氣逆,是指氣機升多降少,臟腑之氣上逆的一種病理變化。多由于情志所傷,或因飲食冷熱不適,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濕壅阻所致;亦有因虛而致氣機上逆者。氣逆最常見于肺、胃、肝等臟腑。如肺氣上逆,可見咳逆、氣喘;胃氣上逆,可見惡心、嘔吐、噯氣、呃逆;肝氣上逆,可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甚則血隨氣逆而見咯血、吐血、昏厥。 氣陷,是以氣虛無力升舉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病理變化。多由氣虛病變發展而致,與脾氣虛損關系最為密切。脾氣虛弱,升舉無力,從而形成氣虛下陷的病證,又稱“中氣下陷”。主要表現為內臟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并可伴見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少氣懶言、疲乏無力、脈虛無力等氣虛之癥。 氣閉,即氣的出入障礙,主要指氣郁太過,上壅心胸,閉塞清竅,以致突然昏厥,或濁邪閉塞氣道,氣之出入受礙,肺氣郁閉,呼吸困難的病理狀態。 氣脫,指氣不內守,大量向外脫逸,從而導致全身性嚴重氣虛不足,出現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氣脫病變形成之因,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慢性病,長期消耗,正氣衰竭,以致氣不內守而外散脫失;或因大出血、大汗出、頻繁吐下等,致使氣隨血脫或氣隨津泄等所致。氣脫的病理表現,主要是由于氣的大量外散脫失,全身之氣嚴重不足,氣的各種功能突然全面衰竭,可出現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不止,目閉口開,全身軟癱,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癥。  
2.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主要包括血虛、血淤、血熱三個方面。 (1)血虛 是指血液不足,濡養功能減退的一種病理變化。其形成原因,一是血的生成不足,如脾胃虛弱,或營養不足;二是血的消耗太過,如大出血、久病、寄生蟲感染、思慮過度等。 血虛的病理反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血液虧虛,臟腑組織失榮、失養,癥見形體瘦弱、面色不華、唇舌爪甲色淡、眩暈心悸,或手足麻木、關節屈伸不利,或兩目干澀、視物昏花等;二是血虛不足,心神失養,魂失安藏,臨床可見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甚則精神恍惚、驚悸不安等癥。此外,血為氣之母,血虛則氣少,故血虛病人常伴有氣虛之癥。 
(2)血淤 血淤,是指血液運行遲緩,流行不暢,甚則血液淤結停滯成積的病理變化。多因氣滯而使血行受阻;或因氣虛而使血行遲緩;或因痰濁阻于脈絡,阻礙血行;或因寒邪入血,血為寒凝;或因邪熱煎熬,血液黏稠,運行不利等,均可形成血淤,甚則血液淤結而成淤血。 血淤病變,主要表現為血行不暢,既可發生于全身,亦可發生于局部。當血淤阻滯在臟腑、經絡某一局部時,則使局部經脈不通,而發為疼痛,多為刺痛而有定處,得寒溫而不減,甚則可形成腫塊,稱之為“癥積”。同時,可伴見面色黧黑,肌膚甲錯,或蛛絲紅縷,唇舌紫暗,或見舌質淤斑淤點,脈澀等血行遲緩和血行淤滯的征象。由于血淤病變反過來加劇了氣機的阻滯,使氣的流通障礙,又可見氣滯表現,如脹滿、疼痛;亦可引起津液運行不暢,而見局部組織水腫等癥。  
(3)血熱 血熱,是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的一種病理狀態。多由于邪熱入血所致,也可因情志郁結,五志過極化火所致。 血分有熱,灼傷營陰,而見身熱夜甚、舌質經絳、脈象細數;擾及心神,則見心煩躁擾,甚則譫語神昏;灼傷脈絡,迫血妄行,則見各種出血之癥,如吐血、衄血、斑疹、尿血、月經提前量多等??傊?,血熱的臨床表現,以既有熱象,又有動血、出血等為其特征。
  3.氣血關系失常氣血關系失常主要表現為氣滯血淤、氣虛血淤、氣不攝血、氣隨血脫,以及氣血兩虛幾個方面。 
 (1)氣滯血淤 氣滯血淤,是指由于氣的運行郁滯不暢,以致血液運行障礙,繼而出現血淤的病理狀態。 氣滯血淤,多由情志內傷,抑郁不遂,氣機阻滯而致血淤;或因閃挫外傷等因素,傷及氣血,因而氣滯和血淤同時存在。 氣滯血淤病變與肝的生理功能失調關系極為密切。肝主疏泄而藏血,若肝氣郁結不暢,疏泄失職,則氣機郁滯,肝脈布于兩脅,故可見胸脅脹滿疼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氣滯血淤,或使經脈淤阻而不通,或淤血結聚而成形,故多見疼痛,淤斑,以及瘕聚、癥積等病證。 (2)氣虛血淤 氣能行血,氣虛則推動無力而致血淤。輕者,氣虛無力,但尚能推動,只不過血行遲緩,運行無力;重者,在人體某些部位,因氣虛較甚,無力將血運行至該處發揮濡養作用,則見人體某部癱軟不用,甚至萎縮。  
(3)氣不攝血 氣不攝血,主要是指由于氣虛不足,統攝血行功能減退,血不循經,逸出于脈外,從而導致各種失血的病理狀態。 多由于久病傷脾,脾氣虛損,中氣不足,脾不統血;亦可因肝氣不足,收攝無力,肝不藏血;二者同虛,則統藏失司,皆可導致各種出血證候。 氣不攝血而出血者,除失血癥狀外,多伴有面色不華,疲乏倦怠,脈動無力,舌淡胖等氣虛的表現。 (4)氣隨血脫 氣隨血脫,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隨血液的突然流失而脫散,從而形成氣血并脫的病理狀態。 多由外傷失血、嘔血或婦女崩中,或產后大出血所致。癥見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暈厥,脈微欲絕等氣脫陽亡表現。 
 (5)氣血兩虛 氣血兩虛,是指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組織器官失養而致人體機能衰退的病理狀態。多因久病耗傷,氣血兩虧所致。臨床可同時并見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干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癥(四)津液代謝失常 津液代謝失常,包括津液虧虛和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兩個方面。 
 1.津液虧虛 津液虧損不足,是指機體津液的數量虧少,使全身得不到充分的濡潤、滋養和充盈,因而產生一系列的干燥枯澀的病理狀態。其形成原因有三:一是熱盛傷津,如外感熱邪,灼傷津液,或陰虛內熱,耗傷津液;二是津液丟失過多,如汗、吐、下太過;三是慢性疾病耗傷。臨床癥見一系列干燥的表現,如皮膚、口舌、咽喉干燥,重則引發目眶內陷,大肉盡脫等表現。
  2.津液的輸布、排泄障礙 津液的輸布障礙,是指津液不能正常的轉輸和布散,在體內升降環流遲緩,因而濕濁內生,或在體內某一局部發生滯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濕內阻,或釀痰成飲之病理狀態。導致津液輸布障礙的原因很多,不外肺失宣發或肅降;脾運化和轉輸功能減退、腎蒸騰作用不足;或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氣滯而水停;或三焦水道不利,津液環流障礙等所致。 津液的排泄障礙,主要是指津液氣化不利,轉化成汗液或尿液的功能減退,從而導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膚發為水腫的病理狀態。一般地說,津液化為汗液排出,主要靠肺的宣發;化為尿液排出,則主要靠腎的氣化和肺的通調,故肺腎功能減退,則均可導致水液之潴留,發為水腫病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鹰潭市| 北海市| 崇信县| 莲花县| 东丰县| 安庆市| 格尔木市| 佛山市| 兴隆县| 贡嘎县| 固镇县| 常熟市| 城固县| 黑山县| 九龙坡区| 通河县| 宜城市| 永宁县| 吴桥县| 南昌县| 黄陵县| 柳林县| 南城县| 合川市| 湄潭县| 河北省| 太湖县| 云和县| 汝州市| 桂林市| 贵州省| 东乡族自治县| 如皋市| 牙克石市| 天镇县| 鄂尔多斯市| 桐庐县| 海林市| 永新县| 江西省| 东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