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新厭舊”可能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天性,對于新生事物大家也總是充滿著好奇與向往。反應在居住環境的改善方面,正是在這種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中,我們的住房先后經歷了茅草房、磚瓦房、電梯房這3次歷史性跨越。而每一次居住環境的改變,都讓我們的居住體驗得到更好的提升,生活也變得更加的美好。
時至今日,無論城市大小,30層以上的高層住宅比比皆是,之所以成為社會主流居所,原因眾所周知,除了城市化建設需要以高層住宅補充房住缺口,與低層住宅相比較,高層住宅在通風采光、空氣質量、私密性、房型布局等方面,都具有低層住宅無法超越的優勢,同時更適應城市化生活。
然而就在大家向城市高層住宅聚集的時候,細心的你也許已經發現,身邊的鄰居中,那些有錢的人,已經開始搬離高層,回到了過去的小高層、多層,以及花園洋房和別墅中去居住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逆潮流”的傾向和選擇呢?據那些已搬離高層的人介紹,高層住宅有4道“硬傷”,今后很難得到有效解決,搬離也是一種無奈選擇。跟隨筆者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是疫情。誰也沒想到,去年發生的一場新冠疫情能將我們的生活節奏徹底打亂,經歷過禁足那段日子的人想必記憶深刻,雖然水電正常,上網娛樂不受影響,但是真的讓一個家庭成員窩在一個百余平米的空間,在一個多月時間不能外出、不能正常消費購物,其所受的煎熬、寂寞,乃至由此產生的焦慮、焦躁情緒,是普通人難以承受的。而從全球疫情病毒的發展變異情況看并不樂觀,有專家就認為,此次的新冠疫情很難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徹底消滅,今后很可能像流行性感冒一樣出現反彈。高層住宅小區由于人口過于密集,空間活動范圍狹小,上下樓又僅限于狹窄的電梯間,恰巧是病毒交叉感染的最危險區域。但是人口和建筑低密度社區的多層、小高層以及花園洋房和別墅等類的住宅,相對來說受感染的風險系數就小了很多。
二是戰爭。和平是大家的共同愿景,沒有人喜歡戰爭。但是居安思危的去考慮,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保證本國永遠不發生戰爭,否則根本不需要保留軍事力量。而戰爭一旦打響,高層住宅的短肋立刻就會暴露。直白地說,特別是人口密度大的頂級城市,最容易受到敵方火力的飽和攻擊。雖然國際法嚴禁轟炸平民區,但是一旦戰爭升級,打紅了眼的敵我雙方,隨時都有可能出現“誤炸”。而中小城市一樣不容忽視。有人說小城市不值一枚導彈的錢,敵方不會 浪費金錢去轟炸,因此是最安全的城市。這種看法其實是不懂戰爭及戰時的真實打法。如果僅用一枚導彈去摧毀某座小城市的一處住宅,必然會產生相應的漣漪作用,因為你不知道是否還會有另一枚導彈落在自家的小區。如此一來,整座城市就可能因為停水停電以及人員慌亂而陷入癱瘓。但是低層住宅不一樣的地方是,相對來說受攻擊的概率更低,且越是遠離城市的地方,有山川溝壑作為掩體,人員生存的幾率會更高。當然了,如果你認為這樣的觀點是杞人憂天,甚至是危言聳聽,此段文字可以忽略。
三是地震。地震的發生幾率和戰爭一樣都很低,但是地震災難所造成的破壞一點不會次于戰爭。有人可能認為現在的住房建筑質量對抗震提出了很高要求,只要不發生較高等級的地震,一般情況下人員的傷亡數量會很低。搬離高層的人也表示贊同這個觀點,因為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一般居民住宅的抗震等級要求達到八級以上,應該說這樣的抗防能力足夠保障人員的生命安全。但是,由于各地的地質結構和房屋所處位置的地形地貌上的差異,地震所產生的破壞性是不一樣的;另外,鋼結構的房子,與剪力墻結構、框架結構、磚混結構的房子,其抗震性能也是不一樣的,前者抗震能力最強,后者抗震能力最弱。關鍵的問題是,抗震性能高的房子,雖然對人員的生命安全有保障,但是即便樓宇沒有倒塌,但是出現整體性傾斜,或者墻體出現裂縫了,這樣的房子肯定就不能再住了,震后就需要拆除重建。而在我們買房的保險中,對于自然災害損失銀行是規避風險的。如今房產占據了家庭財產的7成以上,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損失巨大。但是,多層、小高層、花園洋房和別墅的抗震性能優勢,相比于高層而言,不僅容易逃生,其損害程度也會大幅降低。
四是火災。火災發生的幾率相對就高了很多。根據相關機構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每年全國都會發生各類火災事故數十萬起,其中僅去年住宅火災事故就占到了總火災事故起數的4成以上。現在不僅各個城市的消防救援器材及人員救助能力存在很大差異,大多數普通城市其高壓消防水泵的投射高點都在50米以下,也就相當于高層住宅的18層以下。超過這個高度就需要消防員冒著生命危險負重登高去救援,但是有效救援通常也不會超過20層。而火災是有最佳自救時間點的,如果是電氣類火災事故,有效自救時間通常也就3~5分鐘內,但是這個時間點消防員幾乎是無法到達的,那么身處火災險境的高層住戶,就只能靠運氣和自我救助能力去度過災情了。加之一些小區物業疏于日常管理,住戶風險防范意識不足,如果車輛及雜物堵塞消防通道,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就會擴大。而多層住宅、小高層,洋房及別墅類住宅,同樣發生火災事故后,其優勢在于人員密度低易疏散,樓層低便于逃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高層住宅有別于多層住宅,除了樓梯及墻體的公攤部分面積,還有電梯間、消防連廊、避難夾層、配電房、值班室、設備間等等公共部分的面積,而這些面積是要加在總購房款中分攤到每一位業主頭上的。存在的問題:一是業主為此要承擔20%~30%的費用,增加了購房成本,但并沒有得到“實實在在”的使用面積;二是在公攤面積的計算上存在一定的“水分”,雖然“公攤面積=公攤系數??套內建筑面積”這個計算公式看似簡單,但是由于房屋類型和配套上的不同,目前的公攤系數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因此不同小區納入公攤的面積也不同,比如12~33層的公攤系數通常在15%~25%之間,這里面就存在一定的“彈性”。別說是非專業人員,即便是專業人員計算出來的結果也會存在一定差異,由此購買高層的業主就會面對一筆“糊涂賬”,有二三成的錢“打了水漂”。不僅如此,后期的物業費、取暖費、衛生費等,統統要按照建筑面積來收取,經年累月就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這對業主來說顯然很“受傷”。而多層住宅的公攤面積通常在10%左右,別墅的公攤面積在0~8%之間,花園洋房、小高層次之。因此有錢人也是要計算這筆賬的,就不如購買公攤面積小很多的其他類型住宅了。
新建高層住宅短期內不會出現大的質量問題,但是由于住戶眾多,一些類似于電梯井、配電室、防盜門等設施使用頻率太高,長期處于高負荷的運轉狀態,經過幾年的使用以后,這些設備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期間要不停的維修,其中電梯的使用時間超過15年就要更換一次,由此產生的材料費、維修費、人工費、設備更換費,算起來分攤給每戶業主的都不會少。加之一二十年以后的外墻保暖、防水,內部管道、電線,以及供暖、供水等設備少不了要維護、更換,累積的費用可能會超出預算,而業主所交的房屋維修基金,很可能在20年之內就會被消耗殆盡,往后再想維修,就要對每戶業主進行集資。但是需要集體掏錢的事情往往最不易協調,一些投資類房子長期空置,想找到業主不易,讓其掏錢更難,一旦有少數業主不愿出錢,整個維修計劃就會擱淺。但是多層、小高層等住宅的情況不同,住戶少公共設備使用率低,損耗小、易維修,特別是別墅類住宅,通常一戶一院,即便房子需要維修,也不用挨門挨戶的去協調籌款,業主們自己就會主動掏錢維修保養了。
在過去,拆除一座二三層的民宅,可以建造二三十層的高層,對于開發商而言是有利可圖的,因此開發商拿地開發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現在已經建成的二三十層高樓,今后到了建筑使用年限以后,再想拆除加蓋更高層是不現實的:一是現在的房源已經出現整體性過剩,有機構數據顯示,存量房已經足夠20億人居住,而新生人口又在連年下降,今后的住房需求會明顯減少,建更高樓層會賣不出去;二是中小城市的人口流失嚴重,住房空置率居高不下,也根本不需要再建造那么多的高層;三是國家已經出臺“限高令”,明確中小城市以多層和小高層為主,其中縣城以6層以下的多層住宅為主,占比要達到75%以上。如此一來,今后多數城市的高層住宅拆遷就是個很大麻煩,開發商無錢可賺了,自然不會做虧本的買賣。很多人預測今后的高層住宅小區有可能像國外那樣變成“貧民窟”,比喻雖然有些尖刻,但并非沒有可能。而多層、小高層、洋房和別墅,由于樓層低,小區密度低,拆遷相對容易多了,今后自然不愁沒有開發商去拆除。所以,有錢人搬離出高層樓房,轉而搬進這幾種住宅,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