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姚修杰: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生態學意蘊
userphoto

2022.12.21 內蒙古

關注

每日精選

文章來源:《學術交流》2022年第10期;

作者簡介:姚修杰,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Marxist Theory Studies

精彩

「內容提要」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已經嚴重侵蝕到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馬克思看來,這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產生斷裂導致的結果。這一結果不僅使人脫離了自然,同時也使人在產品交換的過程中脫離了正常的交換關系,進而在資本追逐利潤的刺激下加倍地對自然進行掠奪。我們把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歸結為近代以來的主體性膨脹以及以此為基礎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私有制。生態危機的出現和人之勞動的異化都根本性地指向這一制度。顯然,要想根本性地克服這一問題,就必須從資本主義的資本私有制走向共產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即從主觀性走向客觀性。生產資料公有制所提供的客觀性維度不僅消解了主體性的膨脹所帶來的任意性和自私性,還能夠使人獲得勞動解放的同時達至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如此一來,生態危機的解決就與人的解放達到了統一。

關鍵詞」主體;異化;新陳代謝;私有制;公有制;

一些前沿的生態學家看來,馬克思的思想中蘊含著系統的生態學的理論建構。事實的確如此:在《資本論》和晚期的一些“人類學筆記”中,馬克思已從一種更宏闊的視野,即從社會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反思資本主義社會的何去何從,從城市與農村關系的角度來反思自然的殘缺形式以及自然與社會的雙重異化,并從根本上給出了一種生態學路徑的最終解決指向。(公眾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或許我們暫時還不能直接把馬克思的思想從根本上把握為生態學式的,但其所從事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文化形態批判卻可以在生態學的視野下進行理解,而且這種視野的確也賦予了馬克思哲學一種整體性的品格。這種品格使馬克思的形象產生了變化:一向以人之自由本性為追求目標的形式讓位于一種自然與社會之和諧統一的形式。而且,對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批判以及在此批判基礎上所確立的新型生態社會建構都是在這個和諧統一中內在包含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馬克思提供了一種優于當代資本主義學者所提供的“綠色資本化”和“技術改良主義”的方案,并能在此基礎上為建構合理的生態社會主義提供準備。

一、主體性的膨脹:從自然到對象

生態危機的出現,包括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歸根結底源于人與自然之關系的不對稱發展。從人的思維層面上看,根據哲學史所提供的思路,這種不對稱的發展離不開近代的主體性轉向。此轉向明確指出:一切事物的確立皆以主體作為最后的根據,以主體作為所有立法的最后準繩。笛卡爾開創了這一做法的先河:他認為一切認之為真的東西只有在“我思”中被確立起來時,才是確定為真的;否則,就是獨斷的或虛假的。笛卡爾的這一做法在當時的語境下確實為哲學的建構提供了堅實的根基,然而它卻突破了人與自然的對等關系,唯獨使主體挺立了起來,成為構造自然的最終基礎。自然完全失去了文藝復興時期被賦予的耀眼的靈光,最終成為黯然無光的僵死之物。自然成為無生命的東西,其存在論的基礎完全在于主體的表象??档峦ㄟ^對笛卡爾哲學的推進,把這一做法最終確立為:人為自然界立法。在這一結構中,自然既然失去了其真實的面目,它便成了主體的附庸,成為以主體的方式確立的東西。自然以主體的方式確立則被稱之為“對象(object)”,(公眾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對象只是與主體相對立的那一物,沒有主體,這一物便無法作為對象而存在。由此可見,對象之存在的意義僅是主體所賦予的,它是有待被給予的東西。自然演化為對象與人類之整體意識的覺醒有著實質性的關聯,因為當人沒有達到自我意識時,他還看不到對象,看不到自己相對于自然的獨立;只有自我意識覺醒了,它才能看到對象并把對象的意義歸結到自身之中來。我們并非否認人之意識的覺醒是一件錯事,因為人類的成長根本性地需要這一事件。問題是:隨著這一事件的到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被打破了,人成為主導者。整個世界都被人所主導,人成為世界的核心。
對于明確提出這一說法的康德哲學來說,它首先把自然歸結為對象,這一對象不是別的,只是“現象的總和”。雖說現象不是主體自身生產出來的,而是受外物刺激并在意識中確立的感覺與材料,但它終歸是內在于意識并在意識中被構成的東西;也就是說,自然只是被意識到的自然,而不是自身獨立的自然。進一步說,自然總是被各種規律所支配,但自然本身卻無法生成這些規律,規律的來源只能源自與其相對立的主體,是主體所提供的范疇形式賦予了現象事物必然性的關聯。如康德所說:“范疇是一些給現象、因而給作為一切現象的總和的自然界(natura materialiter spectata)頒布先天法則的概念?!闭侵黧w所提供的這些范疇使現象界之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能夠有客觀的規律可以遵循,從而使自然世界能夠以一個統一的形態呈現出來,否則它便是支離破碎的??档聦ψ匀坏母脑祗w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自然轉化為與意識相對立的對象,并被規定為現象,現象是在意識中被構成的東西;二是自然世界的法則源于主體所提供的思想形式或范疇,這些范疇為自然提供了法則,使它們處于客觀的規律之下并被這些規律所支配;三是自然以這種方式呈現為一種統一性的形態,而不單純是“這一個”“那一個”的具體存在物。如此一來,自然便完全成為主體的支配物。
如果沿著這一思路往下思考,當能發現:自然既然受制于主體,主體為自然界立法,主體便是能動的,它能自我決定并從自身開始去施行或開始某種行為;相反,自然作為對象則不能實現這一點。就二者的關系來說,主體便能夠作為目的而存在,自然就成為主體實現自身之目的的工具。用目的-工具的模式來界定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正是“人為自然界立法”的直接拓展和延伸,它表明了整個世界的具體構成不僅是人所賦予的,而且它們還要圍繞著人而旋轉。人具有能動性,同時還能把這種能動性施加于自然之上,(公眾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從而實現人的利益需求。如此一來,自然便成了各種原料的聚集地,用來供給滿足自身需要的人類。當人類的自我意識不斷地發展,其自身的機能也在不斷地升級,這一切都是為了不斷地滿足人類開采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一個新的模式產生了:人為了自身的欲望之滿足完全把自然作為工具來使用,已經徹底忘記了人曾經也是自然孕育出來的。這種扭曲的關系充分體現了主體性的膨脹和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私,人類并沒有善待孕育自身的母親,而是不知疲倦地去征服和索取,掏空自然,使自然成為一個抽象的空殼。
針對這一情況,馬克思曾指出:“人靠自然界來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边@就明確賦予自然以實在性的規定,并充分揭示了自然對于人之存在的優先性,從而使自然位于其原始的位置。當然,僅僅把人看作主體這一做法卻也有其致命的缺陷:首先,它誤解了自然的存在論基礎,且為了凸顯人的地位而把這一基礎立足于主體之上,殊不知自然有其自在的存在之基礎;其次,主體的存在論基礎始終是懸而未決的,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這就使人孤立地挺立于世界之上,像君王一樣俯瞰著整個世界。哲學家們只是意識到了自我所具有的強大的構造性,卻沒有反思它的存在論基礎。事實往往相反:一方面,人的存在并不是無根的,它正源出于自然;另一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原始的共生關系,而不是主體統治和支配自然,使自然作為工具服從于主體的利益需求。馬克思曾把勞動揭示為人與自然之和諧統一的中介。當然,此時的勞動并非異化的勞動,而是釋放自由的勞動。通過這一中介,自然與人各安其位、各守其道,和諧共處。但人地位的凸顯卻使主體愈發得不可收拾,人行走在自然之上,遠遠地超出于自然,并把自然甩在自身之后。
現代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就是主體性膨脹的極端體現。人只是在自己塑造的文化符號中生活,并以此作為最后的滿足。正如盧梭所揭示的,一旦擺脫自然邁入文明,人類便把主體性原則置于至高的位置,由此必然出現的個體性差異就會成為左右人等級的核心要素。按照人之天然素質的區別,一部分人把自己謀劃成了資產階級,另一部分人則成了無產階級。然而,在自然中沒有任何的等級差異和階級區分。我們也知道,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區分正是人相對于自然本身的異化所直接導致的結果。(公眾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由于社會資源和財富被資本家所把控,為了更多地謀求利益,他們會制造更多的符號去牽制無產者,使他們被制造出來的幻覺所控制。人不斷地處于消費、享受和追逐之中,無暇顧及自身的存在之根基,從而成為無根的人。人在大地上漂浮得越遠,它便脫離自身的存在越遠。因此,自然作為“人的有機身體”是鑲嵌在人之存在上的一個奠基性的構成要素,缺失這一要素,人必然會導致異化,而這種異化的典型形態就是當前的資本主義社會所塑造的政治文化制度形式。從這一角度來說,馬克思把資本主義作為“人之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進行批判,也是對人之主體性膨脹的批判,同時也是對人與自然之原始關系的反思。

二、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及其斷裂

這種反思在馬克思的“人類學筆記”中所提到的關于人與自然之“新陳代謝(Stoffwechsel)”的觀點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既然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對象,而是人的存在基礎,那么人在其初始階段便是與自然共存的。人與自然的共存樣態類似于一個有機體與其周遭環境的共存樣態。任何有機體在與其周遭環境共存時,都會發生一種所謂的物質或資源交換,正是這種均衡的交換關系決定了機體和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而有機體和環境之和諧關系的中介環節便是馬克思所提到的新陳代謝或物質交換。當然,這種保證有機體之運送和生成的觀點并非馬克思的獨創,它來源于生理學家、化學家和農學家在解釋身體與呼吸之關系,或者在農業生產中有機界和無機界之關系時所采取的觀點。研究者們普遍認為,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很大程度上得自德國化學農學家李比希,他在《動物化學》一書中廣泛使用了這一概念。他從有機物與土壤之新陳代謝的循環關系來論證資本主義文明社會對自然的戕害。土壤的貧瘠與否取決于其中的物質元素,這些元素并非土地自生的,而來源于與有機體的共生所直接產生的效果。由于立足于土地之基礎上的植物或動物是依靠土地所提供的產物得以生存的,然而土地為有機物(人)所提供的養料,即那些物質元素,則又來自有機物向土地本身的反饋,正如動物和人所提供的排泄物又足以使土地的養分得以維持一樣。這就是土地和有機物之間的新陳代謝或物質變換,也是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中介形式。李比希認為,由于資本主義大生產致使大量的勞動力永久地離開了土地,從而使其無法維持原有新陳代謝的平衡,由此造成了土地的貧瘠,使自然資源遭到了毀壞,也就是說,自然在這種形式下被異化了。
這種從農業化學的角度對土地貧瘠的原因進行的揭示或許只是一個對農業自然的解釋和維護,但對馬克思來說,其意義卻是重大的。因為,其一,人與自然的有機平衡一直是馬克思所提倡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在有機物和土地之間的新陳代謝關系中以直接性的方式體現出來;其二,人對自然的疏離,或者說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正是馬克思所批判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所帶來的結果。如此一來,這種本屬農業的機體之維護和繁殖的視角就被馬克思納入到一種新型的政治經濟批判之中了,而且這種批判也僅是生態政治的一個層面。由于馬克思主張人與自然的原始共存,我們也知道這種共存持續發展的平臺是新陳代謝,一旦資本主義大生產開始運作,大量棲居于土地之上的人群就會被從土地上連根拔起,并按照資本主義社會的分工要求去從事生產,這些人被捆綁在資本運作的空間,被置入城市文明的廠房之中。如此一來,農業運作的新陳代謝便失去了平衡:一方面,為土地發展提供反饋的再循環機制被割斷了,因為大量的人群離開了土地,(公眾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土地失去了有機物(人)所提供的排泄物作為新養料的來源,必然變得越來越貧瘠;另一方面,大量人口涌向了城市,他們把這些排泄物推給了并不需要這些養料的城市空間,從而造成了城市的污染,同時也使得城市變得越發的擁擠。這就產生了人與自然交換關系的斷裂。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匯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這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歸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痹隈R克思看來,新陳代謝之間關系的斷裂造成了雙重異化,即自然的異化和人之社會精神生活的異化。當然,這種異化發生于生態政治的一個整體視域之中。
問題不止于此,這種斷裂同樣發生于社會交換之中。按正常的生產交換機制來理解,勞動者依靠自身的勞動從土地上獲取產品,以滿足自身的物質需求。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全方位地生產其衣食住行的所有產品,這就需要分工和合作,以使每個人能把自身生產的多余產品通過交換的途徑去換取自身所需要的東西。貨幣就是在這種交換過程中孕育而生的,它遵循交換的自然過程充當了媒介的作用使不同種類的產品能夠獲得統一的量的估價。我們可以把蘊含于社會中的自然交換看作社會交換過程中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它根本上來源于人與自然的原始和諧關系。也就是說,當人與自然的關系保持著一種正常的新陳代謝時,社會生活中的產品交換也是自然的和正常的。一旦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關系發生斷裂,那么社會交換中的“新陳代謝”便會隨之斷裂。在上述交換關系中,如果有人提供的只是勞動,卻無法獲得與其相匹配的產品,或者說他獲得的產品遠遠低于其付出的勞動量本該獲得的產品,也就意味著這種交換關系出現了問題。(公眾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在馬克思看來,這種問題正廣泛地發生于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因為,資本家正是通過其特有的方式使勞動者無法獲得相應的產品,他通過榨取勞動剩余價值的方式使產品交換的平衡方式產生了斷裂。勞動者正像土地一樣,依靠其勞動來產出,然而勞動者畢竟也需要產品的回饋以使他能持續地運作下去,如果切斷了為其提供生活養料的來源,他也會像土地一樣貧瘠下去。這正是勞動者的異化,也是勞動本身的異化。相反,資本家完全掌控了可供勞動者使用的產品,但并非把這些產品合理地分配給勞動者,而是使其完全脫離了勞動者,正如人群大量地離開土地使土地失去了再循環的養料一樣。在經濟危機時期,資本家寧愿倒掉大量的物資、商品,也不愿意將勞動果實分給勞動者,而這些勞動果實本就應歸屬于勞動者,使大量的勞動者食不果腹、餓死街頭。這完全是資本的異化,它已經失去了正常的表現功能,也即是說,它本來作為交換循環的中介,卻使這一循環產生了斷裂。產品交換的過程本來也是個自然的發生過程,它也是按照交換之有機循環和正常新陳代謝的方式進行的,由于資本家對資本的聚斂使得這一循環發生了人為的斷裂。
不難看出,在馬克思這里存在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雙重的新陳代謝關系,當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奠基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因為,只有人與自然保持著新陳代謝的平衡,勞動者才不會被從土地上連根拔起,才不至于無家可歸,成為剩余價值生產的附庸。只要資本家掌握了控制勞動力的絕對權力,商品正常交換的途徑便被就此堵塞了,但資本家所獲得的這種權力正是使得大量勞動者從原始土地上離開,并進入城市進行商品生產的權力。只有人與自然之關系保持和諧,并維持著正常合理的物質交換,資本對人的異化才會有所緩和,否則便會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馬克思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關系的雙重異化,究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資本私有制所導致的結果。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與盧梭相一致,他們都認為在私有制的條件下會出現貧富差距,(公眾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出現一部分人剝削奴役另一部分人的狀況。但馬克思顯然比盧梭走得更遠,他從社會交換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勞動者被資本家所奴役的過程,這一過程立足于資本主義的資本私有制及其生產方式。實際說來,資本主義的資本私有制就是人為自然界立法的直接后果。我們往往只是看到資本主義的資本私有制的表現形式,卻意識不到這只是主體性膨脹的極端后果。在資本主義的資本私有制之下,資本家需要完成兩件事情:一是把財產權的歸屬立足于個人之上;二是借助于算計和謀劃為個人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資本家也需要施展個體的能動性,只不過這種能動性的施展是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的。否則,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不會單單出現在資本主義社會。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允諾下,資本家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百Y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里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首先,資產階級通過暴力、立法等形式,使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相分離,并使得自由的一無所有的勞動者投身于資本的再生產之中,如此一來,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關系便被打斷了,雇傭工人以這種強制的方式形成了;其次,資產階級通過暴力掠奪,對國內人民大肆搜刮,對殖民地強行征服,以完成其資本的積累。有了大量金錢資本與勞動力,資本主義獨特的生產方式便確立起來了。這一過程正是放任個體性所直接導致的結果,因為任何個體的膨脹都是以犧牲另一些個體的權利為代價的。這種犧牲卻正是對土地或自然的剝離,使自然失去了其永久的養料來源。雇傭工人被鎖閉在城市的廠房中,永遠失去了其勞動的活力和本真意義,就像一架被資本所捆綁住的機器一樣。人與自然之關系的破壞所直接帶來的后果就是人與社會之關系的破壞(異化)。資本家在完成原始積累后,必然要在交換關系中把這種狀況維持下去,甚至進一步擴大這種關系,那么那種立足于自然生產基礎上的交換關系便被打斷了。因為,資本家關注的根本不是使用價值,而是交換價值。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都是立足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顯然,要想修復人與自然之關系的斷裂只能摧毀這種私有制及其生產方式,邁向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共產主義社會。不難看出,共產主義社會從根本上就是生態學式的。

三、人與自然關系的重建:從資本私有制走向生產資料公有制

在資本主義社會,既然出現了人與自然新陳代謝關系的斷裂,而且這種斷裂出現根本上源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生產方式,那么這種斷裂的消除便肩負著雙重任務:其一,使人與自然達到有機的和諧統一;其二,使每一勞動者都消除異化,獲得解放。實際上,這兩重任務是內在統一的,即只要廢除資本主義資本私有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勞動者也就獲得了解放;反過來說,只要勞動者獲得了解放,人與自然便也達到了和諧統一。如此一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就是肩負著生態使命的,其批判的根本目的主要還是想讓人真正地從城市工廠中釋放出來,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我們甚至可以從這一角度把馬克思的政治關懷稱之為生態政治。所謂生態政治,就是賦予政治以批判的意義,并通過其批判使人徹底獲得自由,并使人詩意地扎根于大地之上。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公眾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馬克思便描述了人的這種生存樣態:“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笨梢?,共產主義社會不僅實現了人的解放,使人從各種受限制和受束縛的狀態中解脫出來,而且也使人自由地立足于大地之上,能夠詩意地勞作、思考。當然,這一切只有在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才能達到。
消除資本主義私有制非一朝一夕之事,且不說它在當下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擴展力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因此,我們首先能夠談到的是保持自然之最低限度的存有,使自然或土地能夠在其異化的存在樣態下維持住,不至于消散殆盡。在此,馬克思提到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們應當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福斯特認為,馬克思提出了一種“較為寬泛的生態可持續概念”,即人們需要“世世代代”的族類繁衍去“維持住土地的效力”,因為土地是“人類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財產”。無疑,這為土地的保持提供了最低的限度,也就是說,在我們以無限的方式消耗土地時,切勿忘記,要為子孫后代的延續留下一些最基本的依靠,它們是“不能出讓的生存條件和再生產條件”,要對這些土地進行妥善的經營。能夠做到這些,便是維持住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然而,要想使可持續發展維持下去,并有所擴大和突破,就不能僅是保持住可供維持生命的土地,必須突破土地私有制的限制,從資本主義的資本私有制走向共產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且,馬克思也認為,無產階級勞動者通過革命斗爭也一定能夠實現這一點。當然,任何處于資本主義社會之中的改良方案和措施都無法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也無法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所以,要想消除生態關系的異化或新陳代謝之關系的斷裂,只有從根基處著手,徹底鏟除資本主義的資本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馬克思在晚年確也提出過一種按照公有制的要求,大規模地組織起來的農業耕作制度。由于這種制度采取公有制的形式,(公眾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個體利益的需求便不會凌駕于土地之上,也就不會出現以“圈地運動”的方式把勞動者從土地上趕出的狀態,那么勞動者便是與土地自然地融為一體的存在者,他的勞動只是為他自身,而不是為了任何的資本家。資本家這一誕生于近代的主體,就像無端地從自然上生長起來的畸形物一旦被去除以后,人與自然便恢復了其正常的存在樣態。所以,對資本私有制的克服也是對個體性或主體性原則的克服,更是對“人為自然界立法”的倒轉。資本私有制與生產資料公有制的關系并非主體性與交互主體性的關系,而是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系。這里的客觀性是超越于自然和人之上的一種審視態度,不是指對自然的單純依賴。單純地依賴自然,人的自由沒有突顯客觀性。所謂克服并不是完全拋棄掉主體的原則,主體性強調人的能動性,這固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但任由這一原則發展,必然會走向人與自然的雙重異化。因此,我們并不能用交互主體性來取代主體性,那最多也只是一種多數的主體性,而是以客觀性來揚棄主體性,使主體性能夠在客觀性的維度下從事勞動與實踐。這就是共產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意義之所在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主張客觀性,在這種制度下,人們都受客觀性約束,從而在發揮能動性的過程中保有普遍性的維度。這才是人與自然之和諧關系的有機形式,而不是以極端的視角來審視自然、壓制自然的形式。生產資料公有制既然是客觀的和普遍的,它便符合科學的要求,而不僅僅是一種詩意的模糊的想象。鑒于此,我們認可馬克思所從事的這項偉大的事業是謀求人類解放的科學事業。
在馬克思這里,人之詩意的棲居與科學的建構是一體之兩面:一方面,公有制并非像盧梭所說的“眾意”那樣只是眾多個體性的疊加,而是像其所提出的“公意”一樣是自身客觀的,且只有立足于這一客觀性,人的主體性才不至于產生膨脹,個體的私利才不至于凌駕于他人之上,自然也才不至于受到戕害;另一方面,當我們以公有制之客觀性為基礎,才能獲得人與自然的和諧,人才能切實地扎根于土地,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因此,馬克思是以科學的方式實現人之審美的生存境界。立足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人與社會(在社會中發生的產品之間的交換關系)之間的關系才能走向常態。既然,人與自然之新陳代謝的斷裂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及其生產方式,而克服斷裂的唯一途徑又只能是消除私有制走向公有制,那么人與自然之關系的統一最基礎的要求便是限制主體性和主觀性,(公眾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力求獲得客觀性。無產階級統治之所以不會走向異化,就是因為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客觀性確立起來的。如果不以某種客觀的維度對人進行限制,重新掌權的無產階級也難免不會落入主觀性之中。所以,我們必須以馬克思給出的這一方案為立足點來思考人與自然之關系的斷裂,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所走向的雙重異化。以此為基礎,才有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上述諸問題。當然,我們也能發現,一旦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社會建設的根本性制度,情況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一)所有的生產者就會聯合起來,在一種整體性視域中從事生產,其生產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以交換為指向,而是以使用為旨趣;(二)相應地,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絕不是異于自身的,而是從自身自然流溢出來的,即一種自由的勞動,而不是受奴役的勞動,如此勞動者才能徹底獲得解放;(三)生產勞動都是在一種整體籌劃中逐步展開的,市場也是在計劃中有序運行的,要預防市場本身的極端化趨勢。當然,這些變化并非水到渠成,而要在對人性的控制中逐步推進,如此才能實現目標。
因此,針對新陳代謝斷裂的克服,我們主要立足于對人的內在本性的思考,資本主義的產生固然是因為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不能適應它的生產力發展要求所導致的,但是,反觀西方思想的發展史,只有在近代的主體性轉向之后,資本主義才隨之到來,也可以說資本主義的產生就是主體性之極端膨脹的產物。顯然,要想根本性地消除它,只能克服和揚棄這種畸化了的主體性,代之以客觀性。從社會建制的角度來說,就是從資本主義的資本私有制走向共產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如此一來,共產主義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成了解決一切分裂、克服一切異化問題的根本途徑。我們之所以認為馬克思確立的這一方案是科學,而不是任何的任意性假定,就是因為它在根本上符合對人之本性的內在洞見,當然這一洞見與盧梭、黑格爾是有一致之處的。以公有制為基礎,并非完全否棄人的主觀能動性,正如以客觀性來克服主觀性也不是完全拋棄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是使其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不至于走向極端。畢竟,生產資料公有制也需要人的籌劃和能動性的發揮,沒有這些,再好的社會制度也形同虛設。可見,馬克思的生態學思想與其哲學的革命是內在一致的:只有走向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才能真正解決當前的生態危機,也才能使人與自然的關系永遠保持在和諧狀態;同樣,當下的生態問題一旦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并使人能夠自由地棲居于大地之上,這也隱含著我們已必然處于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社會之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齊承水|走向技術正義:一個馬克思“現實生活”的視角
劉道一 許衛岳:“自然權利”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悖謬——馬克思論證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切入點和基本環節
在馬克思頭腦中的,或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中的消滅私有制、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區別是什么
《共產黨宣言》是怎樣論述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  ——兼論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社會主義的發...
淺議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第5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息烽县| 襄城县| 平阴县| 兴化市| 延寿县| 永嘉县| 灵山县| 扬中市| 安图县| 深水埗区| 晋中市| 普宁市| 鹿泉市| 邵阳县| 定兴县| 衡阳县| 贵德县| 南昌市| 定结县| 彰化县| 繁峙县| 青阳县| 遵义市| 云龙县| 和硕县| 深州市| 长宁县| 阿合奇县| 呼伦贝尔市| 佳木斯市| 奉新县| 鄂尔多斯市| SHOW| 肥乡县| 芮城县| 鄂托克前旗| 福安市| 邵东县| 洪泽县| 全南县| 扎鲁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