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指導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 ●主辦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新聞出版局 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廳 內蒙古自治區(qū)廣播電影電視局 內蒙古日報社 ●承辦單位北方新報社 文/劉建祿 “駱駝——蒼天的神羔,生命的恩澤”——蒙古族詩歌 在我國北疆和西北茫茫草原、浩瀚沙海戈壁,生活著一種不畏艱險、吃苦耐勞而又充滿靈性的家畜,古人稱為“塞外奇畜”,今人譽之為“沙漠之舟”,遠古游牧民族視之為“天賜神物”,蒙古族更是贊之為“蒼天的神羔,生命的恩澤”。它就是駱駝,古代又稱橐駝。 據(jù)考證,駱駝的祖先由距今約5000萬年前的北美洲野駱駝進化而來,大約在300萬年前開始進入歐亞大陸。來到我國后,依其習性特征,自然定居在蒙古高原和西北內陸。大量史料證明,至少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父系氏族社會,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經把駱駝訓化。在遠古巖畫中,有許多雙峰駝、單峰駝的形象。先秦古籍《逸周書》記載:“伊尹為縣令,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匈奴、樓煩、月氏諸國,以駱駝、野馬……為獻”。伊尹為商王朝開國大臣,這表明在商代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就將駱駝視為珍稀動物向中原王朝進獻。《史記·匈奴列傳》也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駝”。 駱駝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為適應風大沙多、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的荒漠條件,在機體構造、器官功能、生活習性諸方面,形成了與其他家畜明顯不同的特點。它的駝峰、肌肉和血液都有極強的儲存營養(yǎng)水分能力,因而有持久的耐力。 駱駝毛色多為紫中帶紅帶黃,故又稱紫駝、紅駝或金駝。白色駝十分稀少,被奉為上品。駱駝的壽命長達三四十年,母駝懷胎13個月,三四歲即可成年。作為騎乘,那高聳的雙峰,就是天然的保護屏障;用來駝運貨物,可駝載三四百斤,日行百里,一周不給水草仍行動自如。 駱駝在忠實地為人類役用的同時,還出產毛、絨、奶等。駱駝一年能剪毛7~8斤,駝毛駝絨是相對稀缺的動物纖維。駝奶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母駝產奶期14個月,日產2~3斤。據(jù)蒙醫(yī)典記載,駝奶還具有治療腹脹、腹腫、蟲疾、水腫、痔瘡等療效。元詩有“六月椒香駝貢乳,九月雷隱菌收釘”的詩句(馬祖常《上京翰苑抒懷》)。 駝肉是低脂肪、高蛋白的天然綠色產品,高產個體可出肉800斤以上,尤以駝峰味美。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有“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麗人行》)的詩句,說明在唐代駝峰就是上層社會的名食,以后也歷來是宴席上的“八珍”之一。至于駝掌,因其肉質異常細膩柔軟富有彈性,加上極為稀缺,歷來與熊掌、燕窩、猴頭蘑齊名,是久負盛名的佳肴。元詩中也有“醺人惟馬湩、勸客有駝蹄”的描寫(柳貫《上都詩》)。 “遙遠的海市蜃樓,駝隊就像移動的山” ——《蒼天般的阿拉善》歌詞 在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的古代,是駱駝,走出了絲綢之路、瓷器之路、茶葉之路,使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相互交融,使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相互傳播。 西漢末年,昭君出塞后與匈奴首領和親的隊伍中,就有珍貴的白駝。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在《寨兒令·題<昭君出塞圖>》寫道:“翠車前白橐駝,雕籠內錦鸚哥。”北朝長篇敘事民歌《木蘭詩》中有“愿借明駝千金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特別是唐代,“無數(shù)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張籍《涼州詞》),形象地反映了駝隊的壯觀和繁忙。宋金遼時期,北方的養(yǎng)駝業(yè)仍在發(fā)展。南宋詩人嚴羽在《塞下曲》中,描寫了“渺渺云沙散橐駝,西風黃葉渡黃河”的塞外景象。 元朝疆城的空前廣闊,元上都、大都通往國內各地和西亞、歐洲驛路、驛站的開辟,促進了養(yǎng)駝和駝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白馬如云向西北,紫駝銀甕賜諸王”(薩都制《上京即事》),反映了元朝皇帝在上都將駱駝作為禮品賞賜王公貴族的習俗;“雨過草肥金絡馬,月明山轉紫駝車”(胡助《送閣學士赴上都》),描寫了為皇室和官員拉運輜重的華貴駝車。下面幾首詩,則分別反映了駝運人的艱辛,駝路的四通八達和駝運繁忙: 雜沓氈車百輛多,五更沖雪渡灤河。 當轅老嫗行程慣,倚岸敲冰飲橐駝。 ——乃集《塞上五曲(二)》 椎髻使來交趾國,橐駝車宿李陵臺。 遙聞徹夜鈴聲過,知是六宮瓜果回。 ——貢師泰《灤水曲》 波斯老賈度流沙,夜聽駝鈴識路賒。 采玉河邊青石子,收來東國易桑麻。 ——馬祖常《河湟書事》 在清朝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中,征用大批駝隊為軍隊運送糧食、槍械等多種軍用物資。著名商號“大盛魁”的創(chuàng)始人,就是在清軍中服雜役、拉駱駝后才起家的。當年的歸化城(呼和浩特舊城),很快發(fā)展成商賈如云、店鋪林立的重要商埠。其中駱駝逾16萬峰,時人稱之為“萬駝之城”。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來歸化城巡幸時,曾寫下“森森萬騎歷駝城,沙塞風清磧路平”的詩句(《出塞詩》)。清代有許多詩歌,反映了當時的養(yǎng)駝、駝運和商貿情況: 掣馬驅駝半婦人,白羊黃犢亦隨身。 ——錢良擇《途遇喀爾喀南徒者》 大漠秋空百草肥,牛羊騰趠駝馬威。 ——盧菘《秋塞吟》 驅駝市馬語嘩然,乞布求茶列帳前。 ——錢良擇《竹枝詞》 白日鼯鼪跳客路,斜陽駝馬走荒城。 ——寶琳《花馬池口外》 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駱駝仍然有著用武之地。在草原、沙漠、戈壁的深處,牧民們輔助性的短途運輸和日常生活,仍離不開駱駝…… “尊貴高尚的駱駝神,帶來佑護和吉祥” ——蒙古族祭駝祝詞 從古至今,駱駝始終被人們視作吉祥和深情的象征,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遠古時期的游牧民族,就把最好的駱駝挑選出來,敬獻給天地、山神、樹神,不使用不宰殺,終生供養(yǎng)。從漢代開始,從宮廷到民間,開始有擺供駱駝雕象的習俗。到了唐代,一些皇親國戚、達官顯貴,還將駱駝俑作為隨葬品入葬。從西安墓中出土的騎駝陶俑,駱駝臥地,胡人騎在雙峰間,服飾色彩絢麗,姿式生動傳神。唐宋以后,供奉的駝像由陶制品發(fā)展到瓷、石、木、玉、銅、金、銀等多種制品,牧民們更是將駝像世代相傳,擺供家中,焚香祈禱。 阿拉善地區(qū)因養(yǎng)駝數(shù)量多、質量好而被譽為“大漠駝鄉(xiāng)”。蒙古族牧民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還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歌舞、體育、娛樂、祭祀等活動,形成了民族特色濃郁、地區(qū)特色鮮明的駱駝文化。 役使駱駝同役使其他家畜一樣,也要整備相應的器具。蒙古族發(fā)明制作了一整套樣式獨特、別具一格的駝具。其原料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木材為主,主要分為繩類、駝鞍和駝架。駝鞍是專供騎人用的鞍具,由鞍片、鞍屜、駝蹬、肚帶等組成。其中用料考究、裝飾精美的駝鞍,是價值極高的民族工藝品。駝架包括鞍扇子、架桿和捆綁它們的橫檔繩等,是長途重載不可缺少的用具。 為了頌揚駱駝的功績,并希冀駝群繁殖增收,蒙古族牧民創(chuàng)作了索爾吉納舞,即公駝舞或金駝舞。每逢秋季分駝群時,男女老幼拉手成排,邊唱贊駝之歌邊踏步起舞。其中有兩人分別扮演公母駱駝,模仿駱駝昂首顛跑,相互在隊形中穿插追逐嬉戲。待“公駝”將“母駝”捉住后,換人表演。循環(huán)反復,盡興而散。 賽駱駝,是內蒙古草原上許多地方那達慕盛會上不可缺少的娛樂競技活動。它分為近程賽和遠程賽兩種,近程賽3~5公里,遠程賽5公里以上,以10公里居多。比賽前,一般要舉行隆重的“喚風”儀式,騎手們驅駝繞燃燒的香火三圈,并接過送行人敬獻的銀碗美酒一飲而盡,然后到起跑線上等待比賽。比賽時,群駝你追我趕,爭先恐后,最高時速可達80公里,連駿馬也難以匹敵。賽事結束后,還要重新類似“喚風”儀式的“接風”儀式,并當場發(fā)獎,有的地方萬米駝賽的獎品是一峰駱駝。 駝球比賽,更是一項具有濃郁草原特色的賽事。它的比賽規(guī)則與馬球類似,每隊4~6人,駝球場地長150米,寬100米,球門寬4米。每場分上下半場,各10分鐘,中場休息10分鐘,以擊入對方球門球數(shù)多者為勝。若平局,進行10分鐘的加時賽,如仍未決出勝負,就進行“點球大戰(zhàn)”。 蒙古族牧民在與駱駝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對駱駝的崇拜也發(fā)展到極致。佛教傳入后,他們除了將最好的駱駝敬獻給山神外,同時另選一峰敬獻給佛,作為佛之騎乘,也是不使用不宰殺,終生供養(yǎng)。此外,對駝群中為全家作出巨大貢獻的駱駝視為“功臣”駝,退役后不宰殺不轉售,終生供養(yǎng)。在一些養(yǎng)駝區(qū),還盛行著將駱駝作為實體祭祀的習俗。這種祭駝活動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祭兒駝(種公駝)、祭母駝、祭駝群等。 祭兒駝分為家祭和公祭。有首小詩描繪了牧民家庭祭兒駝的情況: 大年三十夜,各家祭兒駝。 天地同迎春,人畜呈吉祥。 廟祭又稱公祭,一般在農歷二月十五種公駝發(fā)情期間,牧民們趕著駝群從四面八方來到幾駝廟共同祭祀。儀式上,牧民們在廟內的駱駝神前擺放供品,主持人手捧哈達,面對駱駝神朗誦祝詞,大意是: 尊貴高尚的駱駝神啊, 請給你的駝群, 帶來佑護和吉祥吧! 讓你的母胎全部懷胎, 讓你的子孫具有雄偉的身材, 讓你的種群壯大和發(fā)展! 祭母駝日期是在祭兒駝結束后,母駝產羔前一個月內,以祭火神的形式,由各牧戶依次在各自家中進行。祭駝群則是在每年駝群膘肥體壯的秋季,由各牧戶各自舉行,并邀請眾多親朋好友參加,共享豐收喜悅。各牧戶都盡量找回自己所有的駱駝,其中獻給山神、佛主和自家的功臣駝必須找回,如果其中一種出現(xiàn)空缺,則在儀式上重新選定繼承者,確保永續(xù)不斷。 蒙古族的駱駝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一朵奇葩。近些年來,阿拉善、巴彥淖爾、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等盟市的許多養(yǎng)駝區(qū),每年還舉辦專門的駱駝文化節(jié)。額濟納旗早在2000年就舉辦了首屆駱駝節(jié),阿拉善盟現(xiàn)有駱駝10萬余峰,今年11月舉辦首屆萬峰駱駝文化節(jié)。在活動項目上,既有駝運技能、駝具制作、駱駝駕馭等表演,又有賽駝、駝球、駱駝選美等賽事,同時穿插其他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經貿等活動。通過舉辦駱駝文化節(jié),進一步弘揚了崇尚自然、與人為善、知恩圖報、棄惡揚善等樸素理念,豐富了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進一步增強了人們保護駱駝的意識。 “駱駝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邊有綠洲,二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充滿希望的綠色” ——一位哲人的話 駱駝精神,始終是推動時代前進的偉大動力。 有一首蒙古族詩歌,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贊美了駱駝精神: 駱駝,草原民族的神圣騎乘, 駱駝,堅韌不拔的大地精靈。 她那高大的身影, 賜予我信心和力量。 在那高聳入云的山峰間, 有牧人的孩子成長的歲月, 他們向往比駝峰還高的天空, 長大以后成為大漠的脊梁。 我區(qū)著名詞作家火華,在一首《金色的駱駝》歌詞中抒情詠志: 駱駝啊駱駝,金色的駱駝, 你駝我走過浩瀚的沙漠。 在那干渴的旅途上, 領我走到粼粼碧波。 在那暴風雨襲來的時候, 你用身體溫暖了我。 啊,駱駝,有你引路, 我知道應該怎樣生活。
駱駝啊駱駝,金色的駱駝, 你是一座行走的山坡。 風沙漫漫你昂首天外, 烈日炎炎決不退縮。 沒有嘆息,沒有哀怨, 永遠是一支奮進的歌。 啊,駱駝,有你引路, 我知道怎樣開拓。 歷史上,人們就用駱駝來比喻那些肯于吃苦、勇于進取者。胡適先生就曾將徽商稱為“徽駱駝”。人們把那些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也譽之為“駱駝”。葉劍英元帥曾這樣評價任弼時:“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的艱苦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任何的個人計較。他是杰出的共產主義者,是我們黨最好的黨員,是我們的模范。”這既是對任弼時同志駱駝精神的高度贊揚,也是對駱駝精神的最好概括。 郭沫若也寫過一首《駱駝》的詩歌。詩中更是用駱駝來象征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領袖,團結帶領中國各族人民戰(zhàn)勝各種困難,從黑暗走向黎明,并永不停步地進行新的長征: 駱駝,你,沙漠的船,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你昂頭天外, 導引著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線。 暴風雨來時,旅行者緊緊依靠著你, 渡過了艱難。 …… 看啊,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際彌漫, 長征不會有歇腳的一天。 縱使走到天盡頭, 天外也還有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