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烏海地區土地沙漠化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這些沙子是從何而來的不惑及其危害進行自然和歷史考察研究,進而提出一些防治對策。
關鍵詞:沙漠化;成因;考究;對策
引言
烏海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地跨鄂爾多斯地塊西緣,處于毛烏素、庫布其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的中間地帶,黃河穿市而過105km。地理座標東徑106°02′25″~107°08′05″,北緯39°02′30″~39°54′55″。風大沙多、氣候干燥、沙漠化嚴重是本市的三大特點。沙進人退、沙進城埋時刻在緊逼著烏海,若不對癥根治,婁蘭國的悲劇將會重演。那么這些沙子到底從何而來?土地沙漠化究竟怎樣形成的?哪些因素在起作用?能否防治和怎樣防治?筆者也曾就上述問題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和歷史探究,拾零如下,拋磚引玉。旨在引起廣大社會和自然科學工作者,特別是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對烏海地區沙漠化的關注,找準原因,科學根治,實現烏海市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烏海地區土地沙漠化探究
筆者自上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分配到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踏入這片土地,就置身于這個沙漠中的城市。因工作的原因,先后在烏海市農牧林水局、農業委員會、水產工作站、礦產資源管理局和國土資源局工作過。幾乎跑遍了烏海的山山水水、溝溝坎坎,也曾無數次深入烏蘭布和沙漠腹地和烏海市的沙漠地域實地考察。于是筆者產生了探究引言中提的問題:為什么烏海市黃沙彌漫、沙丘無數?是什么時候什么原因導致今天的烏海荒漠片片?不惑的我從自然成因和歷史發展進行了考察研究,期間請教過林業治沙專家和社會科學工作者,也借外出的機會閱讀收集了大量有關內蒙古地區的歷史資料。時至今日,很想將自己零零總總的所考、所想總結一下,于是草成本篇,以饗讀者,請專家、學者、同仁批評斧正。
1.1亙古窺烏海
遠在第三紀初,烏海地區還是一個溫暖潮濕地區。那時期,亞洲大陸東部還沒有隆起,西部還淹沒在海洋中。適宜的氣候蘊育了茂密的森林和多樣的生物,當時的烏海山青水秀一片生機勃勃。
從晚中更新世時到第四紀中期,地殼發生了巨大的構造活動。隆起的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和青藏高原變成天然屏障,從而阻止了印度洋、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吹向亞洲中部,也抵擋了蒙古、西伯利亞的干燥空氣氣流向南移動,導致氣候越來越干旱、寒冷,形成了烏海地區一直至今的干旱季風氣候。這樣的氣候條件,對風成沙堆積沙漠化發展極為有利,再加上桌子山的不斷抬升,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地表干燥度增加,從而加速了沙漠化的形成。
1.2 刨根問底找形因
1.2.1沙漠的形因源于沙物質的存在
地質演化而成的土壤是沙漠化形成和發育的物質基礎,直接關系到沙漠化的發生發展。據《烏海市志》記載:“烏海地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華北臺地鄂爾多斯西緣坳陷帶的桌子山褶斷束。成土母質主要有風積物、洪積物、沖積物和湖積物。土壤以灰漠土、棕鈣土、風沙土為主,多為砂土、砂質土、砂壤土,由細砂、粗粉砂組成”。上述土壤面積94557h?評,占全市總土壤面積的97.3%。其土壤含水量極低,結構性差,上部有干而松脆的結皮層,稍有觸動即成碎片。這些土層結構一旦失去,在干旱勁風的生態條件下,很容易被風吹蝕引起沙漠化。其過程是沙隨風而揚,卷入運動的氣流中,為沙漠化的發生提供了沙源。
1.1.2特殊的地形地貌為沙漠化發生發育敞開了通道
烏海市的東邊有桌子山,西面有賀蘭山,兩邊地勢海拔1400~2150m,中間海拔1000m,相對差400~1150m左右。其地勢東面高中間低、南高北低,形成南北向槽形地勢。山勢均呈南北平行走向,當強勁的西北風通過時,受兩邊高山的阻截,只好從峽管式的過道中流過,風速加強,風蝕作用增大,風蝕數為5000~8000t/?詅,屬強度侵蝕區。由于西北方烏蘭布和沙漠的沙丘多為流動性、波狀沙丘,粒級比較細,均為0.05~0.25mm,因此在偏西北風的作用下,沿峽管長驅直入。又因地勢高低不平,峽管寬窄不一,這就造成運動氣流有分有合,經常改組,使沙粒不斷交換、搬運和堆積,埋壓草場,吞噬農田,形成新的沙漠地區。這種現象別良選學者稱之為“峽管效應”。
1.1.3氣候水文植被等諸多自然綜合體直接導致沙漠化
烏海市遠離海洋,地處西北大陸深處,受海洋性氣候影響很小,是顯著的大陸性氣候。大陸度大于70,干燥度4.05,屬于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風沙大是烏海市的主要氣候特點。年平均降水量僅有164mm,而蒸發量高達3496mm,是年平均降水量的21倍還多。全年的相對濕度平均只有43%。境內多山,地貌基巖裸露,幾乎寸草不生,水分涵養極差。多數植被覆蓋率在15-10%以下,植被稀疏,屬于典型的荒漠地區。全市森林資源匱乏,天然林資源很少,總面積僅100h?評,森林覆蓋率僅占0.06%,也只分布在黃河夾心灘及沿岸部分河漫灘上。樹種除少數胡楊外,多數為沙棗、黃白茨灌叢等。人工林面積也只有8233h?評,森林覆蓋率不到5%,多為灌木林和疏林地,防風固沙、調節氣候、保水固土的作用有限。而牧草地,特別是植被少的牧草地比重大,高達74.5%。由于烏海市的地勢是東西高,中間低,南北貫通的槽形地勢,所以無論是北方冷空氣南下,還是低緯度暖空氣北上,都受這種地勢的影響而使風速增大。年平均風速為3.1~4.7m/s,8級以上大風多達52d,揚沙以上的風沙天氣平均為41~52d,最大風速高達28m/s。氣候、水文、植被等構成生態環境的自然綜合體,由于上述諸因素的先天不足,所以直接導致沙漠化。
1.1.4頻繁的自然災害誘發了沙漠化
烏海市地形復雜,溝壑縱橫,植被稀疏,年雨量雖然不大,但雨的強度是很大的,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暴雨、大雨發生,造成山洪,洪水順著干溝傾瀉而下,把上游的泥沙攜帶到下游沿河低地,途中埋壓道路、草場、農田,最后注入黃河。據了解,含沙量在20%左右,對農牧業、交通、對黃河危害極大。冰雹出現的機會雖然不多,年平均不足一天,但強度比較大,一旦出現,破壞性是很嚴重的。冰雹的危害往往是毀滅性的,應證了“春怕冰凍秋怕霜,蛋子打了個凈光”的史料記載。冷熱變化劇烈是烏海市的氣候特點,晝夜、季節或一年中溫度的變化都是很大的。如冬季極端最冷溫度是零下33℃,夏季極端最熱溫度為42℃,冬夏冷熱溫度之差達75℃之多。這樣的溫度劇變對巖石的風化極為有利,給土地沙化準備了物質基礎。
1.3溯古論今話烏海
悠悠歷史,歷史悠悠。人類無度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是加速沙漠化的直接后果。
遠古,這里曾經是狄、匈奴、鮮卑、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游牧狩獵的地區。桌子山巖畫所反映的牛羊等動物圖形和騎馬獵駝等表明這里的古代先民所從事的活動同原始畜牧業有著密切關系。
漢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北擊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收復河南地(轄今海勃灣地區),設置沃野縣,移民數十萬,進行屯墾戎邊,開始了沿黃河兩岸開墾種植糧食作物的農耕時代。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渾邪王降漢后,西漢遷徙農民10萬人口到朔方郡十縣修建水利工程。東漢光帝二十二年(公元46年)烏海地區連年大旱,赤地千里,草木皆枯,人畜饑疫,死者大半。東漢安帝永初三年(公元前后109年)烏海地區又大饑,人相食。這是最早的氣候水文和自然災害的歷史文字記載,氣候變化也是導致今日烏海沙化的前兆和主要自然因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天災引起北方人口南遷,烏海地區的漢人遷徙,農耕無續,家畜家禽飼養割斷。一直到清,只有很少的游牧狩獵者。
至清康36年(公元1697年),烏蘭布和沙漠的東南一帶,紅柳、沙柳、檸條等茂密叢生,不見流沙。黃河兩岸及桌子山區的山澗溝壑是成片的天然森林,生長有山榆、紅柳、怪柳和胡楊之類。過去的寺廟一般都建在森林茂盛、景色宜人的山區,境內的拉僧廟、拉僧仲廟、卡布其廟、千里山廟等先后建成。另據考查,解放初期桌子山西麓一帶野生植物沙蒿、檸條、冬青、紅柴、山杏之類,遍布山野,人畜難行。這說明烏海地區還未沙漠化,有水、有綠,自然是生機勃勃。
新中國的建立,拉開烏海墾荒拓城的序幕,烏海的生態也開始發生著急劇的變化,人們在大開發進程中,加速了沙漠化進程。
1956年,成立了烏蘭木頭農業合作社,烏海只有18戶農民耕地13h?評,大畜20頭。對植被的破壞不大,也未引起沙漠化。
1958年春,伊盟鄂托克旗從朱拉漢、烏蘭吉令、早稍、達拉吐魯等鄉組織3,400余人的黃河水利遠征軍,在長約107km長的黃河東岸安家落戶,開始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年底,成立了水利鄉人民公社,有勞動力1300余人,役畜656頭(匹),牛車200余輛,大小畜4,647頭(只),當年墾荒萬余畝。1959年10月,又組建桌子山礦區國營蔬菜農場,有職工110人,開墾土地1,000h?評,大小畜發展到5821頭(只)。萬畝裸露的農地造成了沙化,并不斷加劇。
1960年,烏達鎮建立國營烏達蔬菜農場。同年,組織6000余人的“烏蘭木頭開荒野戰團”,當年開荒萬余畝。至此兩萬畝的裸露地暴露在勁風之下,風起沙飛,已是黃沙滾滾。
1960年桌子山礦區人民公社與桌子山礦區國營蔬菜農場合并成立地方國營桌子山礦區五一蔬菜農場,1961年改為海勃灣五一蔬菜農場,1970年將其中二大隊分出成立海勃灣市國營東風農場。當時開墾的土地已達3萬多畝,風沙猖肆,烏海遍地是沙,直接威脅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人民的生命財產。
1969年10月和1970年3月內蒙古先后成立四師二十四團和一師八團,5000多名兵團戰士在黃河兩岸的海勃灣興修水利、開荒種地。1976年烏海市正式成立,全市耕地面積增至4,000h?評,大小畜發展到50000頭(只)。當時全市國有、廠礦農牧場多達120個,由于人少地多經營粗放,廢棄地任其風蝕,5萬余畝農地半年以上時間處于裸露狀態,而恰恰這個時令上烏海地區降水稀少、干旱寒冷、大風盛行、風蝕強烈的季節。而這種同步性正是烏海地區年復一年風沙大作、吞噬農田、草場、道路,導致嚴重沙害的經常性因素。這種同步性卻是各級的決策者和廣大開發者始料不及或完全被忽視了的既成為創造文明燭火的功臣,又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的罪人。
包銀鐵路的建成,給人類活動創造了方便條件,也給自然植被和生物群落帶來了災難。從1925年建成到1937年,僅僅12年的時間,就因亂砍濫伐及車輛的輾壓,破壞了天然植被,導致流沙的形成和蔓延,最后吞噬公路,不得不被迫改道。1944年綏遠省公路處重修包寧公路三石段,分東、西兩線,再次破壞了植被,擴大了沙漠化面積。1957年修筑包蘭鐵路以后,由于人口不斷增加(由1958年以前的500余人增加到現在的44萬人),加之后來無度的開荒、開礦、拓城,到處掏挖柴木、藥材等固沙植被,致使沙漠化速度進一步加快。
1.4 沙漠化成因綜述
沙漠是干旱氣候的產物。在自然史上,沙漠的形成總是同地質史上的某一時期內的干旱氣候相聯的。烏海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強烈、冷熱劇變和風大而頻繁等特點。干燥少雨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條件,日照強烈冷熱劇變加速土壤母質的機械風化,為沙漠化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風乃是吹揚、搬運、堆積的動力。前者為后者的前提,后者為前者的繼續。自然地理是內因,人類活動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在而起作用。
按照《烏海市志》記載,烏海周邊地區早自古以來即存在大面積荒漠,其形成于地質時代、歷史時期。有文字記載的始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有史以來雖然以有人類有此活動,但是總的說來先民活動還是比較少的,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還是比較小的。1925年包銀公路的建成,特別是1958年包蘭鐵路通車后,建設者云集烏海,創造烏海繁榮文明的同時,也給自然植被、森林、植物群落、野禽等帶來災難。烏海地區土地沙漠化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作用的影響,一直不斷的演變。從上述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土壤母質、氣候、水文、植被諸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沙物質的存在,是沙漠化能夠得到不斷的補充,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人們生活方式的嬗變,以及無度不合理的開荒、開礦、拓城,過度的放牧,牲畜啃食、踐踏,破壞了原本脆弱的植被和生態環境,是加速沙漠化形成的因素。烏海地區由于長期干旱、風大沙多,又處于烏蘭布和的下風頭,強勁的西北風常常把烏蘭布和流沙和本地的沙土吹揚起來,土地成為“風擁黃沙,草不長”的不毛之地,而引起沙漠化。烏海地區大部分流沙是就地起沙,也有一部分是來自烏蘭布和沙漠。烏海市的沙漠多為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和流動沙丘,其形狀呈新月型沙丘。烏蘭布和沙漠仍以4—7米速度向市區逼近,綠化趕不上沙化。從總體上看,烏海地區沙漠化仍在不斷擴展。
2沙漠化的危害
烏海市地面沙物質豐富,氣候干燥,起沙風多,已被破壞了的下墊面,經風力吹蝕、搬運,不斷的向外擴散,并在障礙物附近堆積,刮風時日,這些堆積物隨風而起,沿馬路、街巷飛揚,對城市建筑、行人、交通造成程度不等的危害,給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了不良的影響。概述如下:
2.1 沙土輸入黃河河床抬高,導致河床左右擺動
烏海市的西北是烏蘭布和沙漠,冬春季節,黃河尚未解凍前,西北風常把烏蘭布和的流沙吹向冰面;夏秋季節,流沙直接傾入黃河,每年約3000?詄,個別地段的黃河已經改道,致使在黃河西岸新建的3座揚水站擱淺在干涸的河灘上。這不僅在經濟上造成損失,而且還影響了農業生產。
2.2沙漠直接威脅交通、通訊線路,導致事故頻繁發生
據呼鐵局烏達工務段不完全統計,僅1977年包蘭鐵路烏海段、烏吉線、海老線、千專線、烏專線就發生沙埋鐵道988次處,造成停車事故254次處,重大脫軌事故6次處。其中包蘭鐵路自接軌通車后發生重大脫軌事故達15次處之多。至于壓埋房屋、農田、礦井,刮毀莊稼、畜棚、通訊線路等災害更是不計其數。
2.3沙漠化加劇,導致農用地生產力下降
歷史上,烏海地區因兵亂戰火及人類活動的頻繁,樹木被砍、植被破壞、生態失調、沙丘迭起。再加上烏海西北、東北、東南有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漠在強風作用下對烏海的侵襲,大片草場被沙埋壓、土地荒蕪、沙漠化面積不斷擴大。其中烏蘭布和沙漠每年以4~7米的速度東移,現已逼近黃河,對烏海市造成極大危害。據蘭州沙漠研究所航片測定表明,烏海市沙漠化土地面積已由50年代的13333h?評,擴大到70年代的80000h?評,占土地總土地面積的34%以上,而且還在不斷擴大。其中:輕度沙漠化土地64333h?評,中度沙漠化土地10667h?評,重度沙漠化土地10000h?評。這些沙漠化土地有的已形成幾米高的沙丘、沙壟、沙丘鏈,甚至十幾米高的沙山,既嚴重影響著農用地生產力,又影響烏海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2.4沙漠化帶來居住環境的惡化,導致人們不良的身體健康
烏海市每年都有20多天的沙塵暴日。每當大風來臨,沙塵四起,天昏地暗,行人尋房避風,交通中斷,學校、機關、工廠的電燈齊明,但仍暗如黃昏,室內外空氣帶土腥味。《烏海市志》這樣記述:“烏海苦不苦,每天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回家補。”另外,風沙使久居烏海的干部、職工、家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沙眼。居住環境不佳,致使人才大量流失,孔雀東南飛。
3沙漠化治理的實踐與對策
3.1治理沙漠化的實踐
治沙是一項宏大的生態建設工程,也是一件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烏海市廣大人民群眾從70年代就開始了治理沙漠化的艱苦斗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烏海市委和人民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廣泛發動群眾,積極開展植樹造林,保護自然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的活動,在沙漠化治理工作中做出了很大成績。截至2003年底,全市人工造林面積近8667h?評,相當于建市初期的18.5倍;森林覆蓋率達到4.9%;以葡萄、蘋果為主的經濟林發展到1129h?評;保護自然植被面積40000h?評,其中網圍欄封育珍稀植物3333h?評。現在烏海市境內黃河兩岸綠樹成蔭,包蘭鐵路、110國道沿線綠化基本完成,從而保護了華北通往西北大動脈的暢通。防風固沙林體系基本形成,有效地阻止了沙漠的南移、東侵;園林式、田園式、綠洲式的家庭、集體小農場、小林場、小果園分布三區,成為烏海市蔬菜、水果、副食品三大商品基地建設的綠色屏障。城市綠化也迅速發展覆蓋率達到9.4%,城市環境明顯改善,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本市沙漠化治理工作不僅取得了較大的生態效益、環境效益,而且對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提高、改革試驗區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2根治沙漠化的對策
3.2.1增強憂患意識,把種樹、種草、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環境的工作真正當成三個文明建設的一項主要任務來抓
烏海市是一個新興工業城市,長遠的發展目標是要建設成內蒙古西部及全國的重要的能源、建材、化工工業基地。圍繞工業基地的建設和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還要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建設蔬菜副食品和葡萄商品生產基地。但是,現在無論是工業基地的建設、城市建設、副食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和交通運輸,都受到沙漠化的嚴重威脅。發展林業生產,搞好治沙工作,不但對保護工業基地建設,保護城市建設,保護鐵路、公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將對烏海市建設成為一個繁榮、富裕、文明美麗生態綠洲型的城市,為子孫后代建設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了持續發展,也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沙漠化是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多種因素綜合作用所造成的。同任何事物一樣具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只要我們正確認識自然規律,各行各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采取正確措施,沙漠化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沙漠也是可以治理的,30多年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3.2.2在生態工程建設中,要把保護恢復現有自然植被放到第一位
烏海市除黃河兩岸沖擊—洪積階地可以利用黃河水或地下水澆灌外,絕大部分地區立地條件比較差,人工種樹、種草困難極大。加強對現有自然植被的保護、培育,尤其對桌子山西麓殘存的適應能力強、世界少有的第三紀殘遺珍稀植物的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必須堅持人工造林與保護現有自然植被相結合,以保護為重點的原則,把保護現有自然植被放到第一位。這是投資少、見效快、加速控制沙漠化的重要途徑。在普遍加強保護管理的基礎上,根據不同類型采取不同措施。其中對桌子山西麓、崗德格爾山周圍殘遺的第三紀殘遺珍稀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綿刺、革苞菊、蒙古扁桃、沙冬青等比較集中的地區,依據林業部頒發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劃為珍稀植物自然保護區。嚴禁砍伐,嚴禁放牧。對現有的人工成片林和天然林列為重點管護區,禁止隨意放牧和采伐。對其他封山、封沙、封灘育林、育草區要設置網圍欄和加強人工看護。在封育期間,禁止放牧、砍伐。
3.2.3發揮工業城市的優勢,多方面籌集資金支持林業生產建設
烏海市工礦企業多,資金潛力比較大,在造林中已經發揮了一定作用。在今后的林業生產建設中,要繼續用好自治區和地方財政林業投資,監督用好礦務局、鐵路、公路、城建等部門的造林綠化經費;地方財政年初財政預算安排10%以上的專項資金;其他工礦企業、事業單位要繼續安排一定比例的綠化經費用于治林造林工作。對煤礦、白灰窯、煉焦廠、磚瓦廠等必須收取一定數量的自然植被保護費和綠化造林經費,并爭取一定數量的貸款發展以葡萄為主的經濟林。各行各業都要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持林業建設。
3.2.4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喬灌草結合治沙造林的方針
烏海市自然環境差,受水利條件的限制。近期造林要以鐵路、公路、黃河防護林和城市防護林為重點,除在黃河兩岸洪積沖積階地和地下水位較高,有灌溉條件的地方積極營造喬木林和經濟林外,要充分利用雨季集中的特點,在雨季種植沙生灌木、半灌木和草,力爭近期見到實效。治一片綠一片,造林成一片。要通過持之以恒實現再造秀美山川。
3.2.5抓好重點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為加快林業生產建設的步伐創造條件
黃河流經全市105多k?評,為全市種樹、種草提供了方便條件。烏達河拐子揚水站工程自1978年建成以后,人工造林保存面積已達1000h?評,對控制烏蘭布和沙漠東移、保護鐵路、公路及城市建設,減少黃河泥沙已經起到了積極作用。下海勃灣揚水工程、頭道坎揚水工程等57座揚水站為烏海市治沙造林亦提供了方便條件,要積極配套開發。這些揚水工程建成配套后,對建設我市“三北”防護林體系四期工程、天然林防護工程、綠色速生林營造工程、草庫侖工程四大防風治沙綠色生態屏障工程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3.2.6推廣應用新技術,加強治沙造林科學管理
科學在不斷進步,林業技術人員的知識需要不斷更新。一要加強技術業務部門建設,穩定健全各級治沙造林專業組織。二要積極引進和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和先進經驗。三要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治沙造林科學研究。四要加強技術培訓使治沙造林科學技術不斷普及、更新提高,促使治沙造林工作科學化管理,努力提高科學技術進步為治沙造林的貢獻率。
3.2.7退牧還林,正確處理林牧矛盾
調整牧業生產結構,實行舍飼圈養、集約化經營和科學管理,讓自然草牧場植被得以恢復。
參考文獻
[1]韓光輝.我國土地沙漠化的歷史考察[J].中國土地,1999(8):34-35.
[2]內蒙古土地[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1.
[3]烏海市志[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4]烏海市農業經濟[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5]李耀軍.防治耕地沙化加快內蒙古農業生態建設步伐[J].內蒙古土地,2004(1):20-2.
[6]別良選.烏海市土地沙漠化概述[J].烏海市地方志資料(3),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