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持續規范線上和線下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輔導,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負擔的意見》,意見中將鄭州作為試點城市,并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用好教材,優化作業設計,以自由發展為導向,培養學生靈動思維。2021年鄭州市中小學秋季復學的第二天,9月23日教育部召開“關于中小學落實雙減工作的新聞發布會”,緊接著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從文件的頻繁出臺可見,讓教育回歸本位,讓“雙減”真正落地,開花,結果,有成效,優化中小學生作業設計迫在眉睫。
在教學中,我們對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做了相關的調查,發現:
1.語文作業設計結構失衡,質量不高,作業價值無法體現。
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多是聽寫任務和閱讀任務,聽寫任務是低段常見形式,中段學生更應該提升層次;閱讀任務雖說是是語文學科必備,但是千篇一律的閱讀打卡已不能滿足多媒體時代帶給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感體驗,當前的閱讀任務應當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巧設。如四年級上冊布置的語文作業:預習《出塞》并嘗試理解詩意。這樣的語文作業對于學困生一定無從下手,但借助觀看《跟著書本去旅行》第41集“英雄與雄關”片段,學困生通過觀看視頻會更真切地理解“秦時明月漢時關”這樣時空流轉的詩句,這樣也有利于縮小與優等生的差距。因此,脫離生活又結構失衡的作業既不利于作業習慣的培養,也未體現語文學科素養,經過分析,我們課題組認為語文作業設計應該結構合理,呈現層次性,讓學困生對語文作業不畏懼,也讓優等生學有余力的同時能有更多自由支配的學習時間。
2.語文作業設計脫離生活,缺乏趣味,學生對其沒興趣。
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多重復、機械、單一,與生活聯系不緊密。例如抄寫類作業,遍數過多,讀背任務機械乏味,既浪費學生自由學習時間,又對提高成績效果甚微,因此,我們課題組認為語文作業設計要貼近生活,在體現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注重動手實踐和學生在實踐中的情感體驗,語文作業設計就要在傳統的聽、說、讀、寫背景下向注重培養語文素養的“大語文”、“大任務”實踐性作業設計轉變,走出傳統模式,注重作業設計走近生活,在真實的、生動的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更利于學生作業習慣的培養和語文學科素養的提高。
二、概念界定
“小學中段語文作業”指小學語文三、四年級的課內、課外作業,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知識、能力,也要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既有單項的也有綜合的;既有教師層面設計,也有學生的創意自選。
“設計的有效性”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是整個課題的靈魂。指教師設計的語文作業基于學科標準又體現分層性、融合性和實踐性,更利于作業評價、更符合學生的個性發展、素養提升。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作業是課堂的延伸,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最佳手段。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學過程最優化:預防學生學業不良的方法》一書中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理論,他強調教師要在規定限度的時間內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學效果,這也要求作業設計應具備高度和效率,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
當前,國內對小學生優化作業設計研究較為深入的參考資料:有王廷雄老師的《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實驗研究》(2021年),提出作業設計要有基礎性、創新性、實踐性。
馮文忠老師的《淺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策略》(2021年),提出作業設計應多樣化、興趣化、層次化。
四、研究目標
1.通過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與作業層次結構的研究,達到作業設計結構合理、有層次性,既能讓優等生吃飽吃好,也能讓學困生在“跳一跳”的過程中體會到作業帶來的樂趣及成就感,從而達到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和價值的目的。
2.通過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與加強生活聯系的研究,達到作業設計貼近生活,讓學生走出文本、走進生活,在實踐探索中培養語用、體驗情感,從而增強作業趣味性、逐步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提升語文學科素養的目的。
五、研究內容
1.小學中段語文分層性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2.小學中段語文實踐性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六、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
做好“雙減”背景下作業優化設計的研究工作,圍繞課題,走進日常教學,走近每一次家庭作業,讓課題研究真正為學生減負,為提高學生自主、自律學習能力助力。
2.調查研究法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及家長對家庭作業的看法;開展案例研究法,分析優秀的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方案,自查自糾、逐步完善。
3.經驗總結法
從作業設計的實踐中,篩選提煉出實用的作業設計策略,理論聯系實踐,概括提煉出真實有效的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七、課題創新點及其研究價值
1.課題創新點
當前多數作業設計課題都著眼于各科作業的綜合性設計研究,本課題的不同之處在于聚焦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的分層和實踐性研究,通過作業設計的分層解決結構失衡問題、作業設計的實踐性研究解決作業無趣問題,從而在持續的作業設計研究中轉變教師的設計理念、提高設計能力。
2.研究價值
豐富教師作業設計理論知識。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理論素養、豐富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野下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利于學生良好作業習慣的培養。經過優化設計的作業,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更吸引學生的作業興趣,讓學生逐步從“被動”完成向“主動”完成轉變,從而讓學生在無形中養成自覺、獨立、認真、高效的良好作業習慣。
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優化設計后的小學中段語文作業,注重分層和實踐,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作業要求和評價標準,通過走進生活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邊動手邊思考,逐步具備勤于學、善于思、敏于行的綜合品質,從而更利于建立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親近自然中收獲知識、培養情感,在“大情境、大任務”中體驗語文學科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八、研究條件與保障措施
1.研究條件
課題負責人張淑萍,中小學高級教師,長期以來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和教研工作,主持多項鄭州市課題,教科研經驗豐富;成員苗彥霞,從事小學中段語文教學工作;成員馬曉麗,長期從事小學中段語文教學工作;成員鄭麗娜,長期從事小學中段語文教學工作;成員劉媛媛,長期從事小學中段語文教學工作。
2.保障措施
組織保障: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教科研工作,學校形成了濃郁的教科研氛圍,人人有課題,人人投身到科研課題的研究之中,積極參與到教學創新之中。
研究資料:學校有相關理論書籍,教師也可以從網絡及時查閱各種研究資料。這些資源都為課題研究的前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我校進行《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是切實可行的。
九、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張淑萍:負責總課題《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工作;
苗彥霞:負責子課題《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分層性作業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工作;
馬曉麗:負責子課題《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分層性作業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工作;
鄭麗娜:負責子課題《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實踐性作業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工作。
劉媛媛:負責子課題《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實踐性作業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工作。
十、課題研究進度與計劃
1.準備階段(2022年3月--4月)
(1)組建課題組,收集相關文獻資料,開展課題選題、方案的論證工作。
(2)組織學習國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及“雙減”文件。根據課題組教師個人特長明確分工,建立課題組規章制度。擬定具體的課題研究計劃。
2.實施階段(2022年5月——2022年12月)
(1)2022年5月,課題組成員系統學習小學中段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理論知識。
(2)2022年5-7月,調查目前小學中段語文教師作業設計情況、學生對語文作業類型、時長、興趣度等反饋情況。
(3)2022年8-12月,課題組成員依據方案,開展作業設計內容、形式等方面的研究。根據研究優化作業設計,并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探索并創新。
(4)建立日備制度,加強每日溝通,通過教研常態化,將設計內容與形式等及時溝通、匯總、篩選、運用,不斷發現問題,優化試驗方案,整理研究中的經驗和心得資料,形成中期階段性研究報告,根據報告調整和修改研究方案。
3.總結階段(2023年1月-2023年3月)
(1)整理試驗資料,對研究中的經驗總結進行篩選,優化整合。
(2)總結試驗成果,撰寫研究報告、設計案例。
(3)總結試驗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后期工作做準備。
十一、預期成果
(一)有形成果
1.研究報告;
2.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的優秀案例。
(二)無形成果:
教師語文作業設計能力有所提升
(課題主持人:張淑萍;課題組成員:苗彥霞 鄭麗娜 馬曉麗 劉媛媛;工作單位:新密市新華路小學。本文圖片由新密市新華路小學副校長張淑萍提供,特此感謝!)
老胡點評:
該課題的開題報告從整體上來說,結構比較完整,內容比較豐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對部分中小學一線教師撰寫開題報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以作為開題報告的范例。
該開題報告也有一些瑕疵需要改進,具體如下:1、概念界定部分,本課題界定的概念應該是“作業設計”,而不是其它概念;2.研究現狀綜述部分:本部分的綜述內容過于簡單了,可以搜索三五篇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作者、文章名稱和研究成果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