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在線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基于鄭州xx中智慧校園校本資源庫建設》課題中期報告
一、研究工作的主要進展
1.學校教學資源庫現狀調查
“互聯網+教育”大背景下,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為特征的智慧型校園的建設已在很多中小學校廣泛開展。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加快探索數字教育資源服務供給模式,有效提升數字教育資源服務水平與能力”。建設校本資源庫,已經成為當前各中小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突出重點。
前期針對我校教學資源傳統匯總方式進行調查,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從途徑上看,各備課組的教學資源通常以月為單位上交教務處郵箱進行匯總,往往出現上交不及時、或者再修改未上交的現象出現,此外各年級之間也無法有效的互相分享,只能借助微信、QQ等工具。之后為方便分享,學校構建校園局域網ftp://10.24.16.9,可進行上傳與分享,但局限性在于只能用校園網,同時學生也無法獲取。
(2)從種類上看,平臺和技術的限制,早期的教學資源大多只包括教案、PPT、試題及網絡上的音視頻,而隨著學校硬件設施的提升,智慧課堂的引入,自制微課、校內比賽時的視頻錄制,校本課程的開發,越來越豐富的資源種類需要整理分類,發揮作用。
(3)從質量上看,以往上交教務處郵箱的資源與往年有所重復,然而在教學資源的選擇中,部分素材來源于網絡搜索、課本教材,屬于“復制”的教學資源,不僅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也忽視了教學工作的實際。在使用前,未經層層審核、集體修改,質量不高。這是長期存在于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問題。
以上問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優質的教學資源對于教學質量提升的良性循環,因此學校需要加速構建師生共享校本資源庫的云平臺。
2.搭建智慧校園校本資源庫平臺
學校與科大訊飛進行合作,經過對學校教學實際的分析,制定方案,初步構建起線上校本資源庫平臺,分類如下:
(1)學科資源
目錄分類至章節 教學資源包括文本、課件、動畫、視頻、音頻、圖片、微課及其他
(2)專題資源
(3)師生如何使用
對于教師來說,既可以通過平板也可以通過電腦端查看校本資源庫。對于學生來說,在校期間可通過平板班級資料(班級空間)查閱資料,但是僅限于本班老師分享的資料。在校外可通過網絡登錄學校校本資源庫。
二、智慧課堂校本資源庫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及措施
1.資源上傳數量有待提升
造成此結果的主要有以下原因:方案出臺后,正值新冠疫情期間,釘釘成為線上課堂的主要平臺,復學復課以來,學校經歷重大變革,教務處更名為課程建設與教師發展中心、教研組更名為學科發展中心,并進行學科中心主任(原教研組長的換屆),工作交接等問題造成資源庫建設發生擱置。審核評價機制不完善,分工不明確造成教師積極性不高,且上傳資源不認真,如未按照目錄分類上傳等問題。
其次是由于教師的思想未發生轉變,通過訪談發現,雖然方案及操作手冊已經提前公布給教研組長,但是有些學科組未及時傳達并進行上傳。同時中間未進行階段性監督,備課組往往會忘記資料的上傳,而教師之間也更加習慣用微信等工具之間共享資料。
但是進一步分析發現,任課教師在使用平板教學時,習慣直接將教學資源分享給任教班級,而忘記點擊“校本資源庫”,經數據統計,目前資源分享如下(高二年級無平板)
(高一年級剛接觸平板教學,過渡期間傳統教學與智慧課堂相結合,資源分享次數相對高三少一些,根據數據顯示,圖片、文本與課件資源相對較多,視頻(包括微課)相對較少,學科間差異較大。針對上傳數量,語文學科組貢獻量相對較多,針對資源形式,化學組上傳的微課視頻更受關注.)
(數據顯示,同樣是視頻,音美課視頻資源的觀看人數多于學科類知識點講解微課,而后者多于題目講解視頻。其次,個別視頻存在命名不規范等問題。)
針對以上現實問題,進一步完善評價監督機制,以學科組為單位,建立備課組長-學科組長-課程建設與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層層審核機制,以月為時間節點,進行統計與公示,評價與獎勵。同時學校為各學科組配備專門教研場地,逐步配備電腦等硬件設施,建立教研觀摩評估機制,督促各組集體教研,集體備課,提高教學資源質量。先將學科資源中各章節目錄對應資源上傳完整,后期再進行不斷完善與替換。
2.專題資源不完善
學校推進年級扁平化管理以來,不同層級的測試由不同部門管理。如周測、月測試題資源保管在各年級而期中、期末測試保管在教務處。因此對于卷庫資源,將采取分工上傳,并要求注明出卷人、審核人,保證試題質量。
教學模板庫的建設旨在發掘教學一線中的示范案例,將優秀教學經驗進行分享。比如每年很多教師也都會參加教育局、教研室和學校等部門組織的優質課、基本功之類的比賽,他們都會花大量精力進行準備,經過幾任位教師甚至是學校內所有同學科教師共同打磨而成的。這些優秀的資源往往被教師存放在電腦深處,或者被組織者收集后當作資料保存下來,而不能真正運用到更多的教學中去。
基于學校智慧課堂建設實際情況,目前正積極推進以學科組為單位的新授課、復習課、講評課基本模式的構建,現正對初稿進行進一步的打磨。此外,為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將以名師工作室為依托,首先進行如一師一優課、信息融合課、優質課等獲獎教師課程資源以及校內智慧課堂賽課優秀案例的的上傳與分享。
學校校本課程資源豐富,目前準備將較為成熟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剪紙課程與詩經苑課程進行上傳。
三、階段性成果及主要創新點
(1)目前,我校智慧課堂校本資源庫處于邊建設邊使用的過程中,服務于日常教學。
對于學生來說,可從平板“班級資料”板塊逐一查看本班任課教師分享的各類教學資源,教師也可以實時統計每個資源學習的情況或者提交情況。學生也可以通過平板與教師進行交流。通過調查發現,學生更傾向于微課等視頻資源,并且美術課堂上學生作品的分享也十分受歡迎。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教師分享的資源只能按照學科進行分類,在某一學科中各類資料按照時間先后排列,不方便進行搜索,針對此問題,將進行技術研究。
對于教師來說,既可以通過校本資源庫網站進行資源的下載,也可以通過pc端暢言智慧課堂備課軟件進行備課。除了學校的校本資源庫,同時包括智學網平臺的資源庫以及國家中小學網絡平臺資源庫以及虛擬實驗室等資源可借鑒與使用。
(近一個月教師分享資源、引用資源、使用資源庫備課時長情況統計)
通過前期平臺的構建與準備,第6屆智慧課堂賽課活動將以同課異構為主題,結合資源庫進一步開展移動教學,促進智慧課堂深度發展。引導學生利用移動終端自主學習,通過校本資源庫平臺自學實現課堂的翻轉,讓學生的課前學習有目的性、方向性,這樣才會讓移動平板教學更有生命力。
進一步研究發展希望實現依據大數據分析結果,對學生薄弱知識點進行相應電子資源的菜單定制,實現數字化課程資源的錄像視頻、微課學習的點播、在線測試、作業發布與提交、遠程討論等教學任務一體化,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夠延伸到課堂以外,讓學生能夠隨時利用零散“碎片時間”進行學習,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
(2)釘釘平臺資源的整合
疫情期間,采取線上形式進行教學,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匯總后分為以下幾類:學科課程資源(課堂實錄)、德育課程資源(班會、升旗)、校本課程資源(各學科抗疫融合課程及活動),下階段需要進行質量審核并上傳,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線上“一師一優課”的資源。
四、下階段主要措施及預計成果
1.評價與監督,分工與合作雙管齊下加快資源上傳,豐富資源庫,做到各版塊各目錄下資源完整。
2.以智慧課堂賽課為契機,轉變教師思想,加強校本資源庫的應用,整理各學科三種課型模式。
3.開展師生問卷調查,對資源庫進行修改與完善。
4.線上校本資源庫是否有效服務于教學,通過數據進行分析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