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一句話,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可見,習慣的重要性。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說的就是小時候養成的行為習慣,就像與生俱來的一樣,長大了都不會輕易改變。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習慣養成考慮,實施班級精細化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基礎,需要不斷加強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使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班級管理之中,繼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來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對于一年級小學生來說,好習慣的培養比什么都重要。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所看、所做、所思、所悟來談談對學生課堂行為習慣的培養。
1.教室門口測溫。學生要站立自然而有氣質、有精神。先摘帽然后向老師問好,測溫完畢,說謝謝老師,然后走進教室。
2.放凳子。早上進教室后,先來的學生要把教室課桌上所有的凳子放下來,這樣有三個好處:首先,后來的學生不會因為再放凳子而過多打擾鄰桌學生,第二,班主任老師也不必擔心后來的學生因為背著沉甸甸的書包艱難放凳子而給同桌或鄰桌同學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第三,教室里會因為桌面上沒有凳子而顯得很寬敞、很整潔。 3.課前準備。上課前,把不屬于本節課的學習用品整理好,放書包里;同時準備好上本節課需要的課本、練習本、練習冊、筆和橡皮、直尺等。 4.上課。要有起立、互相問好的環節,這里的問好有兩個意思:一是表達尊重;二是告訴學生現在已經上課而不是在課間。 6.聽課。讀書姿勢:讀書時,要求學生把課本立起來,一般課本和眼睛成90度角。回答問題:放課桌上舉右手,發言時眼睛直視老師或同學等提問的對象,站立時雙手自然下垂,不摸東西,立正姿態,聲音要洪亮,動作大氣、不扭捏。
7.下課。下課問好,學生離開座位前,收拾本節課的學習用品,準備下節課的學習用品,離開教室前把凳子放在課桌下面。8.收交、發放作業。收交作業形式各異,可以等學生全部寫完后,從最后一名學生往前傳作業,最前面一名學生數本列學生作業本數,并報數量;發作業時,也可以由最前面一名學生往后傳作業。這樣的收發很有秩序,但這種形式會對一些特殊情況有制約,比如,你在批改作業后,發現有7、8名學生作業出現問題,找這些學生訂正后,沒有及時放到原來按序排列的小組中,就會出現學生在傳作業過程中斷層的現象。學生又不認識姓名,我們該怎么辦?這種情況我在后面會說到。9.請提醒學生每晚做到“六個一”,提前準備好以下六項:帶帽子、紅領巾、校服,檢查老師布置的作業、對照第二天的課表整理書包、和桌布,另外,疫情期間,提醒學生戴口罩。今天再次提醒,從下周開始,如果再有忘記帶的情況,不允許家長再送學校門口。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有規劃、有擔當的社會責任感。 1.學生進校后,教師教育學生不要在校園內追逐打鬧,要及時組織學生測溫、進班,進行早讀或午讀,早上可以安排學生領讀課文內容或小兒歌、背誦優美篇章或古詩詞等,數學上可安排口算或計算比賽等,讓學生有具體的事情可做。 2.紀律。學生紀律,紀律是成績的保證。首先,課堂上要有紀律,比如:不亂講話、要說普通話、說文明用語;第二,不交頭接耳,搖頭晃腦,更不能隨意走動等做一些非正常動作。衛生紀律,我們長江東路小學這么美麗的校園,需要大家共同的呵護,首先我們要有不隨手扔撿垃圾的好習慣,并要求學生做到,這是第一層次;第二層次是別人扔的垃圾自己主動撿起來,而不是視作不見;第三個層次是制止別人隨手亂丟垃圾。相信我們率先做好,并嚴格要求學生做到,我們長東的校園的風景將會更靚麗! 3.教師指令。教師給學生的所有指令一定要清晰、準確、有效。不能在學生亂作一團的時候發放指令,即使你的聲音很大,喊破喉嚨,沒用,要用自己的智慧讓學生親近你、信任你,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有的老師聲音不大,學生卻很聽老師的話,有很強的向師性。
4.培養小組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要善于利用小組長的資源,在和學生相處中,你會發現哪些孩子出類拔萃,知識面比較廣,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強,就培養這些孩子當小組長,前兩周,一個組長可以先認識4-6個學生的姓名,在今后的集體相處和學習中,學生的識字能力會飛速發展,識字能力也會加強。同時培養小組長的班級管理能力。這樣,在收發作業時就能成為你的小助手。
讓我們從小事入手、從細節入手、精細化的理解工作,精細化的推進工作,大格局的開展工作,切實地行動起來并且堅持不懈地摒棄不良習慣,讓教育無非服務真正落實在我們的行動中,把良好的習慣抓下去,讓服務成為一種教育信仰,在陪伴中不斷提升我們的服務水平、服務能力和服務品質,在服務中慢慢體驗“悅納教育”的溫度、美感、個性和力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