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總醫院神經精神專業主任醫師
劉紅巾教授
頸性眩暈有兩大認識誤區,一是一暈就認為是頸椎病,二是否認頸性眩暈的存在,兩者都是片面的認識。眩暈是頸椎病患者的常見癥狀之一,在椎動脈型頸椎病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中均可出現,這種眩暈常見于落枕及迅速轉頭而突然發病,臨床上許多頸性眩暈患者的頸椎易出現異常旋轉。
表現
①與頭頸部活動相關的發作性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癥狀,如頭痛、眩暈、視覺障礙、耳鳴,轉頸試驗陽性;
②頸部癥狀,頸部肌肉痙攣、僵硬疼痛、活動受限、壓 痛,有時出現上肢麻痛,牽拉試驗陽性;
③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惡心、嘔吐、出汗、胸悶、心悸;
④嚴重者可出現發作性 猝倒,一般在頭后仰、側屈或旋轉時發生,倒地時一般無意識喪 失,因體位改變,隨著頸部位置的復位而緩解;
⑤伴發癥狀,可同時伴有一系列腦于缺血的癥狀和體征;
⑥X線表現,常見寰樞 和寰齒關節兩側不對稱、椎體棘突偏歪、椎體增生、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變形、韌帶鈣化、骨橋形成等。
原因
多數學者認同引起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種:①鉤椎關節對椎動脈的刺激,鉤椎關節的外側為橫突孔,位于橫突平面的鉤突與 椎動脈之間的距離不超過1cm,因此,鉤椎關節的增生極易壓 迫、刺激椎動脈;②周圍軟組織對椎動脈的刺激,由于頸椎反復受到急慢性損傷,椎間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炎癥長期存在,形 成瘢痕,與椎動脈粘連對其牽拉、壓迫,而且椎動脈與神經根被附著于鉤椎關節的纖維韌帶包裹,當鉤椎關節發生相對位移時, 椎動脈被動牽拉;③椎動脈周圍神經對椎動脈的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發出大量的吻合支,大部分行于椎動脈表面,交感神經深交通支,裸露于鉤椎關節外,周圍組織的壓迫、炎癥,極易刺激交感神經引起椎動脈痙攣;④椎動脈自身的因素,椎動脈因硬化相對變長,易產生屈曲,使血流變慢,影響腦部供血。 與椎動脈密切相關的解剖結構是橫突孔,頸椎旋轉時橫突 孔間的相對位置移動可能牽拉、壓迫椎動脈,頸椎無旋轉時,各 頸椎橫突孔并非在一條直線上,有正常的錯位,最明顯的是第l 頸椎相對于第2頸椎位于外側,這是正常椎動脈出第2頸椎橫 突孔后向外彎曲繞行的解剖學基礎。在頸椎旋轉時,第1頸椎橫突孔相對于第2頸椎橫突孔有明顯的移位。第2頸椎橫突孔 相對于第3頸椎橫突孔有較輕度的移位,范圍最多不大于 7 mm。第3~7頸椎橫突孔移位程度很小。在頸椎旋轉時,寰椎相對樞椎不但旋轉幅度大,而且必然會有雙側寰樞外側關節的脫位,在頸部盡力旋轉時脫位可達42.4%~85.7%。眾所周知,頸總動脈緊貼于第6頸椎橫突上的頸動 脈結節前面向上走行,交感干也通過結締組織連于頸總動脈和 第6頸椎橫突間走行,且椎動脈又是從這里起開始行走于頸椎椎體的橫突孔,所以只要第6頸椎有輕微的旋轉就可以引起頸總動脈或(和)椎動脈的血流減少,并且通過結締組織刺激交感 干,引起椎動脈痙攣,最終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眩暈等缺血癥狀。
處理
首先是貫徹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長期固定不良姿勢,避免頸部受寒受涼。堅持鍛煉。
手法復位旋轉椎體可以有效地糾正頸椎關節紊亂,特別是 椎體輕微的側方移位引起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位置改變,甚至可使后縱韌帶和纖維環的緊張程度發生非均勻改變,輕度改變 突出物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旋轉復位法和側旋提推復位法可以 有效緩解頸椎周圍軟組織痙攣,松解粘連組織,解除對椎動脈及周圍神經的機械性壓迫,恢復大腦供血,從而改善頸部及大腦缺 血癥狀。還可用其他方式理療,相關藥物對癥治療,嚴重者也可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