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yjdaily.yjrb.com.cn/html/2016-08/08/content_15_1.htm,id:0
□陽江市中醫醫院綜合科副主任副主任中醫師柯明珠
這幾天陳伯沒到酒店喝早茶,熟悉的茶友就在打聽“陳伯怎么了?”一位陳伯的鄰居說道,原來是陳伯的左膝關節這幾天突然又腫又痛,下不了樓。在診所抓了幾天草藥吃,又用草藥煲水洗,還是沒好,后來去醫院,醫生說是骨性關節炎,在膝蓋那里打了一針,就好了很多,但是還沒徹底,還要休息多幾天。聽了陳伯鄰居的解說,茶友們就安心了。接著閑聊的話題轉到了陳伯打的是什么神奇的針?有個阿伯說他有個朋友也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聽說做了手術,原來不會走路了,現在做了手術后可以到處溜達了。那么老年人膝關節腫痛究竟是什么病呢?什么情況可以打針,什么情況要做手術呢?怎樣才能預防這種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們來一一解說:
首先我們來了解,什么是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多發于老年人,以絕經后婦女(尤其是肥胖體型者)及年輕時過度勞累的男性長者多見。該病是由于長期勞累、肥胖等原因,使膝關節負荷過重,周圍軟組織發生炎性充血水腫,引起靜脈回流障礙,導致膝關節骨端內靜脈血流緩慢、淤滯,骨內壓力增高,使膝關節軟骨血供受影響,進而發生變性、壞死和骨質增生等一系列病變。早期可能無癥狀,以后逐漸出現膝關節的疼痛、僵硬,疼痛常伴隨著日常生活中的姿勢發生改變,如下蹲時、轉身時、久坐后站起時、上下樓梯時疼痛較為明顯,其它時候疼痛不明顯。靜止后關節僵硬酸痛,活動片刻后,僵硬和疼痛減輕,但活動劇烈時又感到腿部不適,并有彈響和粗糙的摩擦感、摩擦音。當病情繼續發展到關節軟骨消失、軟骨下骨質裸露時,疼痛發展為持續性,在平地上走路也感到疼痛,晚上睡覺時把腿放到哪里都感到不合適,熟睡后有時還被痛醒,膝關節有紅腫和波動感,這是關節積液的表現。骨性關節炎又叫退行性關節炎,實際并非炎癥,主要為退行性變,屬關節提前老化,特別是關節軟骨的老化。骨性關節炎代表著關節的衰老,故稱之為老年性關節炎。廣義的骨關節炎還包括其他一些無菌性關節炎疾患。
什么原因導致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骨性關節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1)關節損傷及過度使用。(2)肥胖。(3)遺傳:不同種族和人群的發病率不同。(4)雌激素下降。(5)過度運動:人體的膝關節有一定的活動范圍,超過一定限度的運動,可導致損傷并引起骨關節炎。(6)職業:如礦工、教師、芭蕾舞演員長期、反復使用膝關節,可引起骨關節炎。發病年齡多在50歲以上,以老年女性多見。
膝骨性關節炎嚴重嗎?能根治嗎?需要手術嗎?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改變,是正常的生理病理過程,現階段尚未發現理想藥物能夠逆轉這種老化的過程,治療目標就是止痛、消腫、改善膝關節功能、緩解自然病程,但不能徹底根治!該病的保守治療主要依賴中西藥物,西藥通過西樂葆等解熱鎮痛藥緩解關節滑膜炎癥,補充鈣質,調節骨質代謝等藥物,延緩骨關節炎的發展,進而減輕關節疼痛,達到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目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叫“膝痹”,是由于年過半百,腎精虧虛,腎氣不足,又受了風寒或濕熱之邪氣所致,故中醫中藥治療原則上以補肝腎、強筋骨、補益氣血以治其本,祛風散寒勝濕、活血通絡止痛以治其標,標本同治以追求更雋永的療效。
那么陳伯在膝蓋打的針是什么神針呢?其實這種針叫玻璃酸鈉,即透明質酸鈉,為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一線藥物。玻璃酸鈉是關節液及軟骨基質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關節腔內起潤滑作用,減少組織之間的摩擦,同時發揮彈性作用,緩沖應力對關節軟骨的作用,可以延緩軟骨的進一步破壞;緩解或避免因關節摩擦引起的疼痛及滲出,減少關節液;減輕疼痛;修復損傷的關節軟骨。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后能夠明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除注射局部的不適感之外,未見其他不良反應。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絕大部分并不需要手術治療,通過保守治療大部分病人疼痛能夠緩解,通過后續的保健及定期保養可以較長時間地正常生活。只有在骨性關節炎非常嚴重,膝關節嚴重變形,關節間隙明顯變窄,經保守治療后關節疼痛緩解但關節功能不能恢復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手術治療。
骨性關節炎的自我保健方法
1、以中藥熏洗患處或筋骨舒藥酒外擦以舒筋活絡,注意使用外洗藥的方法,先熏后洗,勿燙傷。
2、合理安排休息和工作時間,睡眠充足,注意安全,勿到人多濕滑處行走,做好防寒保暖,戴護膝套,勿受寒涼刺激,適當運動,如散步、游泳等。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心情舒暢。
3、飲食宜滋補肝腎,強筋壯骨之品,多食富含鈣磷食品,如杜仲牛膝豬腳筋湯,胡桃栗子大棗燉龍骨,冬蟲草水魚燉瘦肉,進食小魚、小蝦等。忌食辛辣刺激、燥熱之品,如辣椒、油炸品或肥肉,少吃海鮮。
4、加強股四頭肌收縮鍛煉,進行直腿抬高運動,練習膝關節的屈伸、下蹲、慢行、避免劇烈的體育運動。
5、經系統治療后一般一個月門診復診一次,如出現關節腫脹、疼痛、活動不利時,應及時回院復診。
■文/圖由陽江市中醫醫院提供
來源: 陽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