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可能在大家的潛意識里,猝死這樣的事只會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然而,近來的一系列案例的發生,讓我們不得不對年輕人猝死提高警惕。
6月29日,天涯論壇副主編金波疑似突發腦溢血在地鐵站內猝死,年僅34歲;9月21日凌晨,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楊明,被發現猝死家中,年僅45歲;10月6日,“春雨醫生”創始人、中國移動醫療行業開拓者張銳突發心肌梗塞去世,年僅44歲;11月20日,湖南省株洲市一名的快遞員猝死,年僅39歲,倒下之前最后一句話是“好累”……年輕人猝死的新聞屢見諸媒體……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猝死人數達55萬,這意味著每天約有1000人猝死。更殘酷的現實是,發生猝死的搶救成功率不到1%。
為何猝死事件頻發,且猝死人群呈現年輕化?
猝死呈現年輕化,內外誘因同作用
近幾年,我們接診的猝死人群中,中青年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其中以男性居多。在我接診過的猝死病例中,最年輕的才20幾歲。以往猝死病例都是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而如今中青年已漸成猝死的高危人群。
經過多年臨床經驗總結和對病例分析,我們發現中青年猝死可分為內外兩方面誘因。外因上與年輕人的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內因方面也是因為病患本身有隱秘性的疾病,如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等。
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對全國3萬余名職場人士的調查顯示,職場人平均日工作時間為8.66小時,平均每天睡眠7.33小時,每周休閑時間為20.5小時。大部分職場人每周鍛煉身體的時間甚至不到一小時。
過勞,已經成為職場人的通病,也是誘發年輕人猝死的重要因素。過度劇烈或持久的體力勞動導致過度勞累、長時間腦力勞動、睡眠嚴重不足、精神過度緊張等,都會致使冠心病患者病情突然惡化,引發猝死。
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生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自己時常很焦慮,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會擔心資金鏈斷裂了怎么辦,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勵自己說,自己的產品解決了那么多人的痛苦,這么有價值,一定會拿到錢,只是緣分未到。精神上的壓力很快反饋給身體,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他兩邊的鬢角全白了。從醫多年的父親跟他說,這是植物神經紊亂。而睡眠不好、煩躁、胸悶、心慌,如果沒有器質性病變,都屬于植物神經紊亂的表現,是焦慮障礙的一種表現形態。焦慮情緒確實會誘發心血管事件。
猝死突發,無跡可循?
可能在很多患者或者家屬眼里,心臟猝死往往讓人猝不及防,沒有前兆。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絕大多數心臟猝死在發生前是“有跡可循”,只不過這些癥狀大多隱匿且看似與心臟無關,令人難以察覺從而錯過搶救最佳時間。
一提起心臟病,馬上就會想起一個名稱:“心絞痛”。在大家眼里,可能只有出現“心絞痛”才會引起注意。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認識誤區。
“心絞痛”這個詞本身就帶有很多誤導性,這只是一個譯名,可以說是一個錯誤的譯名。”從字面上來,很多人會認為心絞痛是一種“絞痛”,即“擰著勁的疼”,其實,心臟病發病的癥狀是一種“憋漲感”、“窒息感”,甚至是一種“瀕死感”。
這種癥狀的特點是一般持續時間不長,短的只有十幾分鐘,長的也不會超過幾十分鐘。幾秒鐘的絞痛,或者是幾個小時的絞痛,都不會是心臟病發作的癥狀。正因為這些癥狀很多短暫,同時也很容易消失,就造成很多人的忽視,結果一旦發病就令人猝不及防。
事實上,這一現象不止是老百姓容易忽視,就連醫生群體也很容易忽視。此前某醫院檢驗科醫生曾外出參加學術會議,在火車上突然感覺胸悶但過了十幾分鐘后癥狀消失,該醫生以為是勞累所致并未到醫院就診,最后發生心臟猝死。
所以說,心臟猝死并非突發情況,此前一定是有跡可循的。患者一旦發現癥狀后,一定要盡快就醫,6小時內采取措施病人基本能夠恢復到與正常人一樣。
心臟猝死的黃金搶救時間
猝死,僅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是指“貌似健康或病情基本穩定的患者在發病后6小時內,發生突然、意外、自然的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約占80%以上,在發病后1小時內就死亡。
“發病后6小時內”是我國的規定,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規定相同,其他國家或地區還有規定為12小時、24小時的。時間不是絕對的,僅作為參考。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先生從上午開始發病,感到后背疼痛,直到下午6點多死亡,時間早超過6小時了,更不用說1小時了,但他依然是心源性猝死,而我們業內的人都認可這種判斷,并沒有為此而爭論。
臨床上,猝死可分為兩大類,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所謂心源性猝死,也稱為心臟性猝死,指由于心臟原因導致患者突然死亡。患者以前可能患有心臟病,也可能并無心臟病史,但從發病到死亡可在1小時內瞬間斃命,這類患者在所有猝死患者中所占比例最大。
挽救生命的黃金時間往往就在數分鐘之內,這就要求急救人員要及時到達現場,快速準確地進行判斷和施救。搶救猝死患者,充分體現了“時間就是生命”的急救醫學原則。
同時,我也誠摯的建議大家應該學一些急救常識和心肺復蘇技術,關鍵時刻能救家人和朋友。如果身邊人發生心跳驟停倒下了,只是單純等待急救車到來,很可能兇多吉少。
“心肺復蘇術”應該普及,在歐美地區,列為中學的必修課。有統計表明,美國普及了心肺復蘇,使得每年約有 20 萬人能夠挽回生命。而我國在這一方面還需努力,因為急救車能在‘鉆石 4 分鐘’之內趕到現場的可能性不大,何況一些大城市交通擁堵現象嚴重。心臟驟停 4~6 分鐘就會導致不可逆的損傷甚至腦死亡。若從心跳驟停發生開始就及時進行胸外按壓,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開始越早希望越大。搶救每延誤 1 分鐘,成功率就會降低10%。
還記得此前感動萬千網友的“求求你千萬別掛電話,我害怕”那個熱門話題嗎?今年國慶期間,家住武漢百步亭社區43歲的彭先生突發心肌梗死倒在家中,妻子撥打120求救。當班接線員劉清沉著冷靜,連續26分鐘電話指導其妻進行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將彭先生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直到急救醫生趕到。彭先生被送往了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心跳已停近一小時,這種發生在醫院外的心跳驟停,停跳時間長達近1個小時,能被救過來的幾率不到1%!彭太太在接線員的指導下,抓住黃金時間為丈夫贏得了最寶貴的搶救時間。
而這一事件也再次引起了社會對于“心肺復蘇”救命技能的討論和學習的欲望。
心臟猝死預防 保護血管最重要
心臟猝死也是可以預防的,這其中將血管保護好最重要。采取有規律運動方式例如太極拳、游泳、散步等都會對血管產生好處。尤其是老年人多打打簡式太極拳,對于血管和神經都有益處。
此外,預防心臟猝死措施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不要精神過度緊張,因為精神緊張會引起血壓升高,加重心臟的負擔,出現心律失常,如果是老人,情緒激動很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腦梗塞,腦出血等,選擇合適的精神放松方式,通過聽音樂、靜坐等合理方式學會讓自己神經放松,避免壓力過大。
2.不要過度疲勞,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活著是前提,很多猝死的例子都是過度勞累所致,保持情緒的穩定和心情舒暢也是非常重要的。
3.定期去醫院檢查,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做到預防第一,普通的心電圖檢查都可以發現潛在的引起猝死的危險信號。
4.飲食方面,多吃植物纖維多的蔬菜和粗糧,要少喝酒、少抽煙甚至戒煙,過量飲酒與吸煙有害于身體健康,要盡量避免。
心臟猝死急救小錦囊
1.撥打120急救電話。
2.安靜休息,采取舒適體位,躺著或坐著。
3.不要自行駕車去醫院;可由家人朋友在盡量減少活動的原則下開車送往醫院。
4.如果沒有阿司匹林過敏史或近期胃腸道出血等其他禁忌,可咀嚼并吞服300毫克阿司匹林。最好詢問途中的急救人員,是否可服用阿司匹林。
5.測量血壓,如果血壓不低、心率不慢,沒有青光眼及48小時內服用偉哥等藥物,可咨詢途中的急救人員,考慮含服1-2片硝酸甘油片。如無效,不要服用更多。
6.對心臟驟停者給予心肺復蘇。
若遇到患者心臟病發作,繼之失去反應且無呼吸或僅有瀕死喘息,即為心臟驟停。應先呼叫120急救電話,并在急救人員指導下給予心肺復蘇(從胸外按壓開始,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比為30:2)。
如果你沒有接受過心肺復蘇培訓,可以單純給予患者胸外按壓(每分鐘100-120次),省略人工呼吸步驟。直到急救人員到達。
如果附近有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你應該快速取得AED,給無反應無呼吸或僅有瀕死喘息者貼上電極貼片,讓AED分析患者是否有室顫。如為室顫,除顫器會自動充電,并建議你按下電擊按鈕,給患者除顫。
心臟驟停最有效的急救方法是心肺復蘇和除顫。兩者聯合將大大提高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率。
以下是心肺復蘇技術,學會它關鍵時刻可以救你身邊人一命:
1
2
3
4
5
6
7
8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