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的常發病,位于大小腿之間的連接部位。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也是我們身上少數只能往一個方向運動的關節。膝關節又是人體最大的承重關節,正常人的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左右。躺下來的時候,膝蓋的負重幾乎是0;站起來和走路的時候,膝蓋的負重大約是體重的1-2倍;上下坡或上下階梯的時候,膝蓋的負重大約是體重的3-4倍;跑步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體重的4倍;打球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體重的6倍;蹲和跪時,膝蓋的負重大約是體重的8倍。
膝關節屬于鉸鏈關節,它承受的重量越多,關節軟骨磨損的機率也越大,肌腱也越容易受傷,關節退化也就越快。
膝的主要內部組成結構為半月板以及四條韌帶。半月板為膝內部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之間的接連處所墊的一塊新月形的纖維軟骨組織,作用是緩沖膝關節的震動,以及避免兩塊骨頭的直接摩擦。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關節腔中缺少了粘性的滑液(關節液),導致原本應該充當骨關節中作為軟墊的軟骨不正常磨擦,造成破壞與退化。當軟骨退化后,便無法保護骨頭表面,在行走或站立時,身體重量使軟骨退化的關節更加痛苦。
軟骨從磨損到退化,這就是膝關節炎(屬于骨關節炎的一種)。也叫退行性關節炎,疼痛、僵硬就開始伴隨患者。人的組成是極其復雜的,軟骨一旦開始磨損,就不能自己再生。包括傳統藥物也只能是緩解疼痛。此病由于不能治愈,也被稱為“不死的癌癥”,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時間越久,軟骨退化就會越多。前面的無法治愈,后面又有人陸續患上此病。現在全中國累加有1.5億膝關節炎患者。
傳統的保守治療只適合初發病情較輕的病例,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但不能徹底消除骨性關節炎,且見效慢,療效不鞏固。
另一種治療就是開刀手術進行更換,但是費用較高,且手術難度大,有一定的危險性,創傷大。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究竟有什么方法能徹底根治膝關節炎(骨關節炎)呢?現在,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已經有一種新的治愈方法——PRP+MSCs療法,可以讓磨損的軟骨恢復自愈,并徹底康復。當前這種療法在上海、重慶等多個省市試點以來,臨床成功率99.97%,在全世界已有數十萬例患者徹底走出疼痛,并有望成為代替關節置換手術的最佳方案。此療法的優勢在于,軟骨再生治療,全過程不依賴任何藥物和手術,只需要一次治療,10周左右就可以再生完成。
由于是新興應用,在中國此臨床療法還沒有大面積進入醫院,只是在部分城市試點,受益者已有大約1、2千人。雖然只能是自費,但比置換手術費用低了一大半。
2001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一項規模宏大,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工作框架圖的繪制宣告完成,同時繪制出人類基因的圖譜。然后各國在圖譜的基礎上,繼續研究,逐步開始攻克人類各個疾病,干細胞(英語:Stem cell)是原始且未特化的細胞,它是未充分分化、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的潛在功能的一類細胞。醫學研究者認為干細胞研究(也稱為再生醫學)用于修復特定的組織或生長器官,采用精準治療,可以更徹底的改變人類疾病的應對方法。
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采用最新技術治愈人類無法根治的傳統疾病會越來越多,造福到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