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現代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名醫希波克拉底就指出,“陽光、空氣、水和運動,這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這句話明確的表明運動的重要性。
隨著現代康復醫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運動作為一種康復手段也越來越常見、越來越重要。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運動康復對于患者有哪些作用呢?
運動康復,顧名思義,是通過運動進行的一系列康復手段。一般是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過某些運動方式(主動或被動運動等),使患者獲得全身或局部運動功能、感覺功能恢復的訓練方法。
PS:對于中風后遺癥的患者,我們會采取力量康復訓練,以Bobath式握手上舉上肢訓練肩胛帶和肩關節的活動。
由于中風后的患者肌肉力量都較差,加強其三角肌的訓練,可以恢復加強患者肩部的肌肉力量,加快血液循環。這樣就能防止肌肉萎縮,改善中風患者在日常生活的不便之處。
老年人通過運動療法還可以延緩肌肉萎縮衰老,加強肌肉力量,保護骨骼,預防骨質疏松!
改善關節活動
運動康復可以改善關節活動
康復患者由于各種疾病、傷病的原因,關節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問題,如:無法伸直手臂、關節活動度較大時產生疼痛感。
PS:腿部骨折后的康復患者,我們將通過屈膝訓練、屈踝訓練、伸髖屈膝訓練等方式,改善關節活動度,以免產生不良后遺癥。
屈膝訓練:患者俯臥位,治療師用一只手握住患腿的踝部,另一只手放在患腿臀上,屈曲患者膝關節,讓患者出現主動運動。
屈踝訓練:患者取仰臥位,患足置于床上,治療師邊壓其踝關節邊將患者的足和足趾提至背屈。
伸髖屈膝訓練:患者仰臥,治療師托住患足,囑患者屈膝并把患肢放在床邊緣以下,使患者伸髖,再放回原位,以后可過渡到患者主動練習。
而通過適當的運動康復訓練,如被動拉伸、抗阻力訓練、推拿按摩等可以防止關節惡化,改善功能障礙,恢復或保持正常的關節活動度,從而不影響日常的生活活動。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運動康復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態
患者在康復期間,堅持參加適度的鍛煉,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同時可以改善心理狀態。
研究表明,患者在運動康復期間可以抑制不良情緒,提高生活樂趣,提高生活的信心。
如果長期靜養,會導致機體內的潛能和抵抗能力降低,強化患者的衰弱和無力感,并使他們對生命產生懷疑,甚至失去信心,對前途悲觀失望。
除此之外,對于一些較嚴重的康復患者,通過運動療法,可以糾正軀體畸形或功能障礙,更好更快的恢復正常。
PS:有些車禍后的病人,脫離生命危險后,通過一段時間的運動康復,從一開始的只能靜躺,無法正常坐穩,恢復成可以正常行走。
總之,現在運動康復已經是最健康的療法,很多的病人都選擇這種方法作為自己康復的方式。
但是,“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對于康復患者來說,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科學的訓練和治療,必須遵醫囑循序漸進,既不可操之過急,又不能聽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