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來就重視家庭教育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所涉及的范圍很廣,把家庭教育置于首位,重視早期教育,提倡愛教結合,重視家長對子女的榜樣作用,重視環境對幼兒成長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一種最初始、最真誠、最實在、最持久的教育。顏之推說:“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他認為,人們通常對自己親近和欽佩的人更為信任,更為愿意按照他們的要求做事,家庭教育對于人的成長具有特殊意義,可以說是學校及其他偉人圣哲的教育作用所不能代替的。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做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基本上是起決定作用的,其他的那些教育形式只是補充。今天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本文主要就其中關于顏之推積極方面的家庭教育思想略加分析,以供當今家庭教育之借鑒。
1、 家庭教育要及早進行
顏之推認為在人一生的發展過程中, 幼年時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人一生發展的奠基階段。他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提出了較系統的早期教育主張,認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庭教育要盡早進行,越早越好。母親懷孕期間就要開始進行胎教。“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對懷孕期間的母親做出了要求,即要求孕婦懷子三月以后,要注意居住的環境,還應在舉止行動、聲音滋味上,遵循禮節習慣,不可失度。在今天胎教也日益受到了人的重視。很多母親在懷孕期間,會特別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注意保持樂觀積極和開心幸福心情,家庭成員也會為其營造溫馨的氛圍。孕婦還會聽音樂,讀名著和童話,與孩子說話交流等等。
在幼兒時期,顏之推則注重“子生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強調對幼兒進行合適的早期教育, 學習孝仁禮義,教給孩子做人的道理。之所以要對幼兒進行早期教育,是因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 固須早教, 勿失機也”。他認為人在幼年時,性情純潔,未染惡習,對父母教誨易于接受,如能及早養成良好習慣,可以事半功倍,“若少成天性,習慣如自然” 。
朱熹在《童蒙須知》中也提到“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行步趨,次及灑掃損潔,次及讀書寫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知”。要求從孩子懂事開始,家長就要讓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否則,錯過時機,一但養成惡習,就很難糾正。另一方面,幼兒時期由于“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這時候學到的東西最不容易忘記。“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所以必須“早教”,勿失時機。
現今的很多家長忙于上班,忙于掙錢,很早將孩子教育托付與學校,缺少家庭教育,很多副作用也隨之而來。這一現象值得每一位家長謹慎對待。對于孩子的教育家長時刻都不能放松,早教要做好,家長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教育,要了解孩子具體狀況,正確的指導和評價孩子的行動,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當然家長還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要注意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發展需要,及時與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個性傾向、興趣志向,促使其健康成長。
2、注重愛教結合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 顏之推提倡愛教結合的養教原則。父母要做到威嚴和慈愛相結合, 把愛子和教子結合起來,“母威嚴而有慈, 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當今社會,很多家長在愛孩子與教孩子方面,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些是“無教而有愛”,凡是孩子的要求都有求必應或是很少反對,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不去教育制止,聽之任之,甚至不認為自己的做法有何不對,認為這才是對孩子愛的表現。這極容易使得孩子驕縱成性,自私自利,為我獨行,而在安逸舒適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經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影響孩子的成長。父母要把愛與教結合起來,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度。“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教育子女應嚴而有慈,不因寵而失教,子女對待父母自會尊敬孝順。
一些家長愛教失當,對孩子過分嚴厲,一味苛責,動則棍棒相加,容易使孩子對家長形成懼怕心理,影響家庭關系,造成親情缺失,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顏之推就舉例說:“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踰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這顯然是錯誤的,家長對孩子要嚴格要求,但也應注意嚴而有度。要加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了解孩子的具體狀況,要根據孩子不同生長階段的不同的心理和身體發展需要,對孩子提出適當可行的要求,不能要求過高,也不能操之過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多與孩子交流玩耍,活躍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愛的氛圍中成長學習。
3、重視環境對子女成長的作用
顏之推認為環境對人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兒童在成長階段的思想可塑性極強,因而良好的學習環境有助于規范孩子的行為舉止, 陶冶情操, 提高教育功效。良好的家庭和周圍社會環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庭環境的影響。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雖然夸大了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但其影響之大不難看出。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在比較民主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般比較,有主見, 心理健康, 而在家長專制或離異家庭長大的孩子一般脾氣比較偏激或者比較懦弱,容易產生極端化的行為。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很多的問題兒童,其家庭在其中起了很大影響。
電視教育類節目《變形記》交換山區貧困家庭的優秀孩子與城市問題少年的學習與生活環境,通過切身感受現身說法,開闊山區孩子的眼界,幫助問題少年感受親情與友情。也從側面體現了家庭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父母良好的情感氣息,家庭和睦的生活氛圍,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環境基礎。”父母應該首先營造和睦、溫馨,民主的家庭氣氛,使孩子幸福快樂。
親人之間互親互愛,父母多與孩子互動,提供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比如讀書、旅游、體育鍛煉等活動,鍛煉孩子身體,增長知識, 培養孩子的興趣, 讓孩子體驗到生活的樂趣, 學會積極樂觀的做人做事態度; 同時父母要防止獨斷專行,重視傾聽孩子的意見, 了解孩子的想法,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和選擇,給與孩子正確的指導,對孩子的合理意見要積極對待, 不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給孩子創造自由成長的空間,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主意識和責任心,提高其自信心、自尊心。其次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建立良好家風,樹立家長在孩子心中的榜樣作用。顏之推認為在家庭教育中, 要注重長輩的示范作用, 即“風化”, 他說“夫風化者, 自長而行于下者也, 自先而施于后者也”。他還認為“夫同言而信, 信其所親, 同命而行, 行其所服”,家長要“以身立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
周圍環境的影響。父母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與優秀的孩子做朋友,甚至有的父母會禁止其與他們認為的壞孩子交往。雖然這樣做不合理,但無可否認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一定道理的。“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孟母三遷”也是同樣的道理。完善的教學設備,好的學校氛圍、學習環境,良好的學習風氣,優秀教學成果等都是父母為孩子選擇學校所考慮的。現今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上好學校,上重點學校,不惜到處跑關系,下血本。良好的社會環境也很重要,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不能離開社會而存在,我們作為社會的各個存在,也應當注意我們的一言一行對社會、對孩子的影響。
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成為封建社會家庭教育的重要材料,更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有很多精辟見解,對于今天的人們仍有啟迪作用,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學習借鑒。
孔子帶給我們的家庭教育啟示:喚醒、成長和擔當!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被尊為“萬世師表”。
孔子能在教育事業上取得偉大成功,形成了很具有啟迪意義的教育思想,兩千多年來,可以說無出其右者。認真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對探究家庭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
孔子能帶給我們很多關于家庭教育、人生意義的思考。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包含著一個人對自己人生意義的思考,不管是積極的思考還是消極的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喚醒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
孔子并不認為自己什么都懂,相反,他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是無知的。他自己說:“我有知識嗎?我沒有太多知識。如果有莊稼人問我問題,我一點兒也答不上來。我的辦法是從別人所提問題的正反兩方面來追問,一步步問到底,得到答案后盡量告訴他。”
孔子是通過一步步追問,明白別人問的問題,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再告訴他。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孔子問詢的過程中,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其實就在問問題的人心中,只是還沒有清晰地呈現出來,孔子是在幫他做分析,使答案呈現出來。
這就啟示我們教育不是家長把一個現成的答案塞給孩子,而是啟發孩子自己找出答案。不是家長有一個寶藏,強行塞給孩子,而是發掘出孩子自己內在的寶藏。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甚至認為,學習就是回憶,家長的任務就是啟發出本來就藏于孩子內心的知識。家長教給孩子很多知識,最終還是要孩子自己理解領悟,并能靈活應用。我們告訴孩子很多做人的道理,最終也得靠孩子自己在生活實踐中去體會、去提升。
所以,教育首先要喚醒孩子的求知欲,喚醒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這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花園,要根據孩子的特性去施肥澆水。要像孔家長那樣,看到每個孩子的潛質,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鼓勵發展其各方面才能。教育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它需要用心去做,用愛去做。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時要孝順父母,出門了要友愛兄弟,謹慎而且誠實守信,廣泛地關愛他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如果還有余力,就應當學習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