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了攢錢,把消費降到普通人難以想象的程度。
一瓶洗手液可以替代洗面奶、洗發水、洗潔精,兌水使用可以用半年;
要求自己每月花在衣服上的錢不超過100塊……
一般人聽起來無法忍受的低消費、甚至無消費生活,卻有至少幾十萬人樂在其中。
有人為了攢夠大學期間的貸款;
有人為了早點擁有自己的房子;
有人覺得生活總會有變故,錢是唯一可靠的東西。
《和陌生人說話》采訪了被稱為“摳神”的“摳組”資深成員王神愛。
她在大學畢業之前,就通過勤工儉學等積累的錢在一個小城貸款買了套房。
工作后,她和老公能把90%的工資都存下來。
除了內衣類的衣服,其他都可以穿朋友送的;
日用品基本不花錢;
交通費全靠領券……
32歲,她在南京買了自己的第二套房。
有人覺得買買買是快樂,但王神愛的快樂來自于“不買”。
攢錢是她的退路、是她的安全感。
1
主持人陳曉楠說:
“每一個人,每一種生活,都有他的來處。
童年的顛沛,愛的缺失,何處是家的恐懼。
她用攢下來的每一分錢對抗這份記憶,從自卑、缺愛和失控中長大,她想要赤手空拳扼住命運的咽喉。”
王神愛描述,小時候媽媽給她零花錢,從來不會用手遞過來,而是扔在地上讓她撿。
媽媽的用意是讓她知道:
錢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也是最壞的東西,錢是特別特別難掙的,每一分錢都不應該被浪費掉。
畢業的第一份工作,王神愛去了一家廣告公司,她接觸到品牌和商家是怎么調動大家的消費,讓大家認為,必須買什么你才會快樂。
這也深深影響了王神愛的消費觀,她不想成為消費主義的奴隸。
在很多人看來,房價高企,如果不是家底厚、暴富,靠著微薄的工資攢錢是不可能買房的,但王神愛就靠著極度的“摳”,攢出了兩套房。
日本也有這樣一個女孩。
咲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18歲時,她對自己說:
“我要買房,34歲前買下三套房子,然后退休。”
于是,她開始拼命省錢,一天的伙食費只花人民幣10塊左右、食物只要打折的、家具是撿來的、衣服是從親朋好友手里淘來的。
用了九年時間,她存下了1000萬日元,買了第一套房;
四年后,她買下了價值1800萬日元的第二套房子;
再過兩年,她又買下了價值2700萬日元的第三套房。
之后,她辭去工作,開了一家貓咪咖啡館,有人羨慕她自律,有人質疑她不會享受生活,她說:
“把金錢和精力攢起來,用在自己愛的事務上,我覺得這才是對自己負責。”
攢錢的本質,其實是為了將來的生活,約束現在的自己。
2
陳曉楠說,和“摳神”聊完之后感覺自己浪費了一個億。
的確,每個月看信用卡賬單、年末看自己的電子支付賬單,都會有人抱怨:
“我居然花了那么多錢?我的錢都花在哪里了?”
一筆筆小錢,積少成多就是一筆大錢,花錢和攢錢都是如此。
絕大多數人的一生不會經歷暴富,我們看到的財富自由的故事只是幾十萬分之一,更多的普通人,要依靠慢慢累積,一步步讓生活變好。
收入沒有明顯的增加,消費卻越來越高;
雖然努力節省開支,但是似乎一直沒有效果。
怎么控制購買欲、養成存錢的好習慣呢?
有一本書叫《不購買的習慣》,作者提出,不購買,不是逃避花錢,而是一種能讓你的人生和生活變得更加充實的新選擇,只購入真正需要的物品,生活中沒有多余的東西,就能幫你創造一個不被金錢左右的人生。
如果養成不購買的習慣,不知不覺就能攢下錢,能夠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身邊的環境越來越整潔,對生活越來越有掌控感。
一個人的花錢方法,可以反映出這個人的生活態度。
認真對待生活的人,不胡亂買東西,能自己做的東西就自己動手。
生活并不富足,但是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或對社會有益的捐贈活動,他們總是積極地拿出錢來。
他們不會被眼前的得失困擾,心里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能夠控制自己的花錢方法,就能夠控制自己的欲望。
花錢和高品質的生活也沒有必然的關系,很多人花了很多錢,生活卻過得一團混亂。
高品質的生活,應該滿足三點:
一是只購入真正需要的物品,生活中沒有多余的東西。
二是保持身心健康。
三是既不讓自己太空閑,也不讓自己被時間追著跑。
3
世人都認為,人人追求金錢而不得,其實,賺錢要比想象的簡單得多,怎么把手中的財富握緊并延續下去,才是真正困難的事。
所以,能夠把財富代代相傳的人家,必定有自己的家訓哲學。
作者認為:
花錢買東西,很多時候就是讓他人代替自己做一些本該由自己做的事情。
比如在便利店買一個飯團吃,有人把米煮熟、捏成飯團、送到便利店,被我們購買。
我們節省了時間,但是這個時間省出來之后做什么了呢?
也許只是刷手機。
與此同時,我們也失去了制作一個飯團的樂趣。
假如我們選擇“不購買”,而是自己做,你可以選擇更好的原材料,也掌握了必要的生活技能。
一直購買便利店的飯團,只能生活在別人準備好的狹窄世界里,勉強自己將就地活下去。
通過“不購買”來分解這個世界,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重組,才會讓生活回到自己的掌握之中。
養成不購買的習慣,首先可以盤點自己有多富有。
看看房間里凌亂不堪的物品、沒有用過幾次就扔在一邊的物品、讓你不知不覺一直花錢的物品、讓你必須增加收納用品的物品……
原來,你所擁有的,早已超過了你所需要的。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曾說:
幸福不是結果,而是一種能力,最持久的幸福就是面對一切時,你會有“我可以”的感覺。
就像王神愛,她是一個打工族,但她一直在為擁有自己的“窩”而努力。
與攢下的錢和房子相比,她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是更寶貴的東西。
沒有一種消費觀是絕對正確的,正確消費觀的唯一標準,就是能否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持續地讓自己感到快樂。
賺錢是一種快樂,攢錢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