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孩子需要藝術,但更需真誠。積極健康的評價會讓孩子更樂觀,消極悲觀的評價會讓孩子更自卑。老師和家長都希望通過積極的評價影響孩子的行為,但有些貌似褒義的評價結果卻適得其反。
一、很籠統地夸孩子聰明
“聰明”是個褒義詞,人人都喜歡被贊聰明。可是,有很多不夠智慧的老師常常當著家長的面這樣評價孩子:“這孩子非常聰明,就是不好好學習。”老師的潛臺詞是:“孩子不好好學習,所以學習不好。”可惜,很多家長和孩子都只喜歡前半句話,對后半句充耳不聞,覺得這句話是表揚孩子呢:“瞧,孩子多聰明!”至于因不好好學習而導致的學習不好完全可以被諒解——這么聰明的孩子,即使不好好學也不是什么過錯。殊不知這種評價毀了多少孩子——不努力,卻被夸贊“聰明”。于是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有些孩子想用功讀書卻不去用功,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努力卻得到了一個相對不是太糟糕的成績——即被夸贊聰明!反倒是那些勤奮努力的孩子視無端扣上“不聰明”的帽子。如果真為孩子好,就不要輕易用“聰明”評價孩子了,畢竟,智商再高,如果不夠勤奮努力,最終也只是傷仲庸而已。
二、孩子年齡小
很多家長喜歡這樣說:“還是孩子年齡太小的原因……”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孩子之所以某方面不如人,都是因為年齡太小之故”。很多人忽視了,這話有致命的硬傷:它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成敗歸因。如果孩子成功了,他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因為自己年齡這么小就取得了這么好的成績。如果孩子失敗了,他會覺得理直氣壯——我年齡這么小,失敗也沒什么。于是,孩子上幼兒園時不會讀“a、o、e”,上小學時不會做應用題,上中學時不會解多元方程,上大學時不會談戀愛,大學畢業后找不到好工作……全都歸因為年齡小。殊不知,在他因“年齡小”這個借口而屢屢敗績時,有多少勤奮的人屢屢把他超越!
如果真的愛孩子,評價孩子時就請多多用能調動孩子主觀能動性的語言和詞匯,比如勤奮、認真、好學、負責任……讓孩子意識到只有夠勤奮、夠認真、夠努力,才能收獲成功、收獲智慧、收獲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