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雍正皇帝的骨子里是一位藝術家,有無窮的好奇心和滿足欲。
他在玩的方面興趣廣泛,飼養動物、嗜好眼鏡、迷戀鐘表、改造文玩……故宮存世大量的《行樂圖》中,他扮演各種角色,甚至穿西服、戴假發,充滿娛樂精神。
雍正像
那皇帝大人在吃的方面呢? 咱們的雍正帝吃飯,那可是區區幾個“大長今”伺候不了的。最高的伙食標準、高大上的餐具,必須得有一支高水平且龐大的御膳房團隊。
說起“御膳房”沒人不知道,史書里、影視劇里沒少聽這詞兒。但清朝的“御房”和清朝皇帝的一日三餐究竟吃什么,每頓吃多少道菜這是大有講究的。
“御膳房”顧名思義是給皇帝做飯的地方,其實就是現在的廚房,只不過是專為他一人服務的而已。
【清帝御膳內容】
按規矩,清帝每日的伙食標準是: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19斤,大蘿卜、水蘿卜和胡蘿卜共60個,包瓜、冬瓜各1個,苤藍、干閉蕹菜各5個(每個6斤),蔥6斤,玉泉酒4兩,甜醬和清醬各3斤,醋2斤。
早、晚隨膳餑餑8盤,每盤30個,另外御茶房為皇帝準備的例用乳牛50頭,每頭牛每天交乳2斤,共100斤;每天用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雍正帝加“牛肉二斤八兩”做狗糧。
在“分例”之外,皇帝還常常要“加料”,比如雍正四年十月
十七日,萬歲分例以外,添鵝一只、鴨五只、雞三只、筍雞二只一次。賞信郡王飯桌,添豬肉十六斤、小豬一口、鵝一只、鴨四只、雞三只、筍雞二只、文蹄二個一次。四阿哥、五阿哥往海子里去,添豬肉二斤、五十斤豬半口一次。跟隨太監三十三名,添豬肉十六斤八兩一次。亥日,減萬歲分例之內,減五十斤豬一口一次。
御膳食單
【清帝用膳習慣及時間】
清皇室源起于東北滿族,因此在飲食上沿襲了東北滿族的飲食習慣,每天只吃兩頓正餐,稱為早膳和晚膳。
早膳一般在早上六點至八點半進行,晚膳在十二點至下午兩點進行,夏秋兩季則提早一個小時。兩頓正餐之后,各加一頓小吃,時間不固定,如果皇帝臨時想吃什么,就隨時傳人送上。
【清帝御膳房團隊】
按照清宮規制,宮中的膳食機構內務府和光祿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內務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負責,官廚役370人;御茶房和清茶房120多人,兩處太監共一百五六十人。
御茶膳房下設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和飯局。各種宴會則由光祿寺的禮部和禮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辦。
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設總領三人,承應長二人,承應人十五人,庖長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
此外還有太監一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員開列出膳單,經內務府主管大臣審閱、備案后,才能烹飪制作,真是復雜。
【皇帝御膳餐具】
皇帝的餐具也是有講究的,以金銀器為主,即使是陶瓷制品,也是上好的質地。其中,金質碗、碟、盤等器皿最能顯示皇家的氣派,故而皇家都喜歡“金
飯碗兒”。但實際上,對金的使用,還是有限度的。
但實際上,清帝對金的使用,還是有限度的。
清順治皇帝御制《端敬皇后行狀》中透露了當初廢掉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情況,原因之一就是她“癖嗜奢侈”,“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悅”。
黃釉陶瓷餐具也是重要宮廷用具,有的是全黃,有的只有一點黃。
在清代,黃釉的多少標志著使用者身份的高低,由全黃釉到以黃釉為地,再到黃釉作彩,及至沒有黃色,等級規定非常嚴明,不得僭越。
【皇帝御膳飲品】
喝茶是清代皇帝們都喜歡的。據說,乾隆一天早中晚要喝三趟茶,定時定量,從不間斷。
而乾隆之子嘉慶皇帝也是一個愛茶的主,嘉慶用的蓋碗上還有他親自題的詩。
清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令花卉紋杯
清代皇宮中的茶托多是金、銀、銅胎燒制的,制成圓形、荷葉形、蓮瓣形、元寶形等。
清乾隆 銅胎掐絲琺瑯茶托
慈禧太后用茶具到了極致,她飲茶視季節選用蓋碗,冬季飲茉莉花茶時,用黃地白里萬壽無疆瓷蓋碗。
到了夏季,慈禧太后喜歡用白玉金蓋碗泡金銀花茶,碗以羊脂白玉琢成,蓋為黃金四層塔狀,淡淡的茶湯與白玉、黃金相互映襯,顯得清爽宜人。
清乾隆 御制痕都斯坦和闐白玉錯金嵌寶石茶碗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 華豫之門官方 資料整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古玩元素網,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