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元御醫聊一聊關于脾胃的話題,很多朋友會問我脾胃怎么調理、脾虛怎么辦等等,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因為中醫講究的是辨證論治和以人為本,同樣是脾濕,原因可能不同,可能是相火的問題,也可能是腎水的問題,所以需要通過辯證找到脾濕最根本的原因,才能解決問題,內經所謂治病必求于本。
《內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何謂倉廩?倉廩即儲藏米谷之所,谷藏曰倉,米藏曰廩。胃為脾之腑,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五味出焉,辛酸甘苦咸五味各入五臟,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咸入腎。水谷在體內如何運行呢?《靈樞》:人氣受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簡單說就是水谷先到胃中,由脾運化,水谷之精微部分上注于肺,由肺傳輸到五臟六腑,水谷之糟粕部分,谷滓由大腸小腸而下,就是所謂的大便,水滓由三焦膀胱而下,就是所謂的小便。
關于脾,聽到最多的無非是脾虛、脾濕,脾虛絕大多數還是是脾陽虛,脾陽虛還是會導致脾濕,說到脾濕,不得不提到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里有太陰濕土,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人為脾。脾之濕為本氣,胃之燥為子氣,所以胃之燥不敵脾之濕,病則土燥者少,土濕者多。什么是濕呢?《子華子》:陰陽交,則生濕。濕者,水火之中氣。中醫里脾屬土,居中位,心屬火,居上位,腎屬水,居下位。脾主升,則腎水上升濟心火,火不至于太熱,胃主降,則心火下降溫腎水,水不至于太寒。若脾濕太盛,則不能升,上濕則化火而為熱,下濕則化水而為寒,典型的就是有些人臉上會起痘,面赤心煩,上面熱,手足冷,腰痛泄瀉,下面寒。
這里提一下中醫里面的一種觀念,內經里有陽貴陰賤,說明陽氣的重要性。陰易盛而陽易衰,故濕氣恒長而燥氣恒消。陰盛則病,陽絕則死。所以我們輕易不要吃一些滋陰的方子,尤其是身體本來就偏寒,不然就是雪上加霜,說中藥沒有副作用純屬無稽之談。
最后說一下如何調理脾胃,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統一標準,因為還是得辯證。我說三點:一可以練一些導引,比如易筋經、太極拳,不用懷疑效果,說導引可以治百病一點不夸張,道理不贅述;二可以飯后揉肚子,其實不僅限于飯后,早晚都可以,古人所謂腹宜常摩;三可以艾灸,穴位可以取食竇、足三里、中脘,中脘夏天最好不要用,其中原理隨時歡迎大家來問我。一元御醫今天就寫到這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