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穴術之(一)
一般所說的點穴術即為中醫針灸及點穴療法,源自華夏中醫。也是技擊實戰、克敵制勝之法寶。雖然近代傳奇文學一級影視資料上對此過分夸張,給其蒙上一層神秘面紗,但其卻為中醫的常用手段之一。
“點穴容易識穴難”。點穴之法主要在于熟知全身各穴,不但能言其所在,而且能瞑目撫之。否則,如盲人看馬。識穴必須認真準確,絲毫誤差。具體練法是:
習點穴之法,必須明確十二經之穴名,再熟悉各穴之位置,經絡與臟腑的關系,其具體的練法是:
取較硬的木材,刨光,制一木人,身上先繪標出某經絡的諸穴,循其經絡點其穴位,每日3—5次,每次3—6回。熟悉之后,改為夜晚點之,繼續月余。若能在暗處點中,初藝則成,可另換一經,依上法習之,依次增加。將人全身部位熟悉后,可合并通練,練到能在暗處準確地點中全身諸經百穴,功則已就。
習點穴之法,無論制人或救人皆身須有真功,手有高技。否則,制敵人反而被敵所制,救人反而貽誤人。
古人云:
點者出手暴客殘 應指倒地一剎那
我若失技反被擒 他借我力殺人便
制人必先學救法 誤傷良君可復原
能制無解非真功 還須從頭把功練
習點穴法,切要“識透穴里”。凡穴者必須細心體會,隨時習練,不拘形式,如床頭、桌前、地邊、途中等均可練。經常摸索點穴之理,依理推之,逐穴求之,必有所得。如氣血之頭在某時應在何穴,在某時經流何穴,始自何時幾刻,又終止于何時等,皆須精推細摸,了如指掌。
習點穴之法,還須深知氣血循行,行之某經是逆行還是順行,是向上還是向下,是向左還是向右等等,都必須辯其明,知其詳,方能得心應手,點之即中。若其前后,或誤其左右、上下,則都不能奏效。
習點穴法,還應知人體諸經的血液循環軌道及其變化,血液循環在何時經何經絡,注入何穴,順逆凝滯,緩急多少等。
點穴之妙,在于選中穴位,擊中要害,靈在眼疾手快,視其準,點其速,力之準,無不妙也。百點百中,點中要害。若無真功,皆會點偏穴位,著手是空,不僅不制于對方,反而給對方開了一個缺口,被對方擊中。空穴之意另有一說,即“氣未到,血已過”。換句話說,就是未點在氣血頭上,任你指頭很有功夫,也難奏效。因氣血之循行和氣血之頭所注入各經血的時刻、路線,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所以習點穴之法應深知氣血循行的路線及氣血循行之頭,方可點之即效,致于敵人。
先師云:
氣血頭者五枝也,上下兩枝,正中前一枝”。以正中一枝諸穴者,最為要害。出手點時,應視準而力猛,中者必應。氣血還有正頭和直沖之說,氣血正頭為猛,氣血直頭為沖。其實都是指正中前一枝諸穴而言,僅說法不一而矣。
歌訣云:
點穴之妙在穴頭 何時點打須追求
何時正頭注何處 何時氣血經血流
五枝血頭須詳辯 絲毫偏誤不可有
更考時辰多幻變 悉知五枝血注頭
切記交手搶直頭 若是良機命要休
勸君切莫忘練氣 點穴無氣功白丟
習點穴法,應將實效,其密法有三:一則精悉經絡、穴道和氣血循行之理;二則深知氣血流注于五行、天時的關系;三則熟悉并牢記先師所著的點穴諸訣。
習點穴法,還必須采用考問法、來驗證自己所學之法,何者正,何者誤,何者優。正者持之,誤者改之,優者揚之。其考問之法有四:
1、考問穴位
制一木人,繪出人體全部穴位,用手指或教尺指點木人諸穴,學者一一答之。教者可先問致命穴,次問大穴,最后問小穴。也可先考問經穴,次考問經外奇穴,或任意考問。
2、考問經絡
乃似木人考之。在木人體表繪出經絡和奇脈,教者考學者:傷人者點何經絡?此經絡引連何臟?被點者當時有何癥象?救治者用何手法、何藥?效果如何?等等,逐經、逐穴、逐日考問。
3、考問人體氣血、諸穴于臟腑之關系
習點穴之法,必須深考人體的氣血循行、肢體百穴與五臟六腑的密切關系。對氣血某時循行流注何穴、路線,某穴與某臟腑的生理關系,都必須了如指掌,對答如流,方能于出手點打時,選中要穴,百發百中。
4、考問才德
歷代名師在授徒時都嚴行法規,慎重行事。凡對隨徒未經十年之考和不具備高尚德行的門徒,概不傳授點穴技法,免暴徒得技,損國害民。另對只有德而無真才的門徒,也不傳藝,扶值成才。
良師教徒要嚴守三則:
其一,平日與人交手不可亂點要害穴位;其二,遇到死穴,點時要有分寸,不可冒點;其三,持之以恒,刻苦研練,不可半途而廢,困難再大也要堅持到最后成功。
三十六穴
江考卿在《江氏傷科穴》中提出:“凡人周身,一百零八穴,小穴七十二處,大穴三十六,打中小穴,重也無妨,打中大穴雖輕也死”。這種致命大穴的理論也是繼承前輩而來。公元1770年(清代乾隆三十五年),朝廷頌布《檢骨圖格》總結歷代檢骨驗傷的經驗,確認致命的部位共二十四處,用硃點標出,基本上包括在三十六大穴之內,三十六穴位除個別穴位之外,主要是在人體的顱腦及重要臟器所在處,如受重傷則可危及生命,故稱之為三十六要穴,應予重視。三十六大穴分屬頭面部四個穴名七個穴位,胸腹部十四個穴名,二十個穴位;背部六個穴名九個穴位。除兩涌泉穴在足底心外,其余均在頭、面、驅干部,茲參照針灸學俞穴結合現代解剖學知識分述如下:
頭面部重要穴位
一、眉mei心穴
在兩眉中間,針灸穴稱為印堂穴,屬經外奇穴。位于額骨與鼻骨交界處,其深面為篩骨,它是一含氣骨,故質地脆弱,重損者易造成骨折,發生眼眶,鼻腔出血。
二、太陽穴(二仙傳道)
左、右位于頭額二側頸部。針灸學與其同名。屬經外奇穴。其深面為腦膜中動脈行走處,并且又是額骨,骨、頂骨,蝶骨四骨交界處,故受重打擊,很容易發生骨折,造成腦膜中動脈破裂,而大量出血。
三、頭額前屬心經
位于額骨前方正中。相當于針灸學中上星穴下方。此處為額骨水平位的眶部,此部較薄,外傷后也易發生骨折,影響腦組織。
四、腦后屬枕骨穴、厥陰穴,藏血穴
分別位枕骨粗隆上方,其右側為藏血穴,左側為厥jue陰穴。相當于針灸學中強間穴及其二側。此內面是腦膜靜脈竇dou溝所在。若外傷骨折后,可發生大量出血,壓迫腦組織。此外,在頭部的頂部尚有百會穴(五大要穴,屬死穴),其左右各一寸處有四神聰,兩耳下半分處為聽會穴,當這些部位發生骨折時均可影響腦組織,發生嚴重后果。故亦應重視。
胸腹部重要穴位:
一、華蓋穴(正心穴)
心口上,屬心經,針灸學的華蓋穴是為于胸骨正中線傷,屬任脈,平第一肋間。膻shan中穴的總稱。其深部為主動脈,肺動脈和心底部。故此部受到重傷者,可影響重要血管和心臟功能及血液運行。輕者胸悶不適。重者可一厥不振而死亡。
二、黑虎偷心穴(鳩尾穴)
位于心口中,屬心經。他相當于針灸學中的鳩jiu尾穴處。其深部為橫膈ge,食管,心尖部和肝左葉上部。因此重打者可造成肝臟破裂。肝藏血,其質柔軟,一旦破裂,可引起大量出穴,發生上腹疼痛,面色蒼白,脈細數,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三、巨闕que穴
心下一寸五分,與針灸學上同名。此深部為下腔靜脈,肝左葉下方,胃體等重要臟器。此部受重打者,可發生心窩部疼痛,吐血不食,冷汗不干,夜間煩躁等重癥。其預后常較嚴重。
四、膺ying窗穴(左、右)
左乳上一寸六分,屬肝經。右乳上一寸六分,屬肺經。《江氏傷科方書》列有左乳上一寸三分的上氣血,右乳上一寸三分的上血海穴,針灸學中與之同名,其位于鎖骨中線第3—4肋間。深部為二肺門處,內有支氣管、血管、淋巴、神經等組織。肺朝百脈,主氣,司呼吸。打重者,肺部受損,可出現胸悶,氣虛、咳血等癥狀。
五、乳根穴(左氣穴、右血穴)
位于左乳下一寸六分,旁開一寸,屬肺經。《江氏傷科方書》列出左乳下一寸四分為下氣穴,右乳下一寸四分為血海穴。針灸學上,左乳頭直下第5—6肋間骨間有與之同名的穴位。其深部為二肺中下部,左下方為脾臟,右下方為肝臟。脾統血,肝藏血,此部受重傷者可有胸悶?氣急,呼吸不利,上腹疼痛,當發生肝、脾破裂時,可致大量出血休克而死亡。
六、幽門穴(左、右)
位于心下巨厥穴兩旁各旁開五分,左屬肝,右屬肺,與針灸學中同名,其深部為二肺下部。左右側為凈脈,肝右葉上部。左側為肺左葉部,重傷者可致肺、肝受損傷。
七、期門穴(左、右)
左乳下一寸六分,旁開一寸,屬肝經,右乳下一寸六分,旁開一寸為肺經。針灸學上與之同名。深部右側穴位下為肝臟,左側穴位下為脾臟,肝臟質地柔軟,脾臟脆弱。重傷者,易發生肝、脾破裂,出血不止而死亡。
八、水分穴
位于臍上方,屬小腸、胃二經。針灸學中臍上一寸,有同名穴。《跌損妙方》列有肚臍和聽宮穴。其深部為腹主動脈,總動脈,十二指腸等臟器。受傷者可發生腹痛,吐瀉,汗下如雨,兩肢麻木,兩氣不接等。
九、氣海穴
位于臍下一寸五分。針灸學中有與其同名穴。《救傷秘者續刻》列有丹田穴。其深部為乙狀結腸,直腸。故傷者可有腹痛,拒按,便血等。
十、商曲穴
位于左、右肋近臍處,左為穴門,右為氣門。針灸學中有其同名穴。其深部為腹主動脈,十二指腸。該部受傷,如發生主動脈破裂,可因大出穴而休克,甚至死亡。
十一、章門穴
左、右位于肋骨處軟肉邊。針灸學中有與其同名穴。其深部為二腎下極,左右為結腸,左為肋下神經,重傷者可引起二下腹部疼痛,嚴重者可引起腎挫傷。
十二、關元穴
位于臍下三寸,針灸學中有同名穴。其深部為膀胱,故受傷者,輕者僅有少腹痛,重者可因膀胱破裂,發生料液外滲,小便不利,腹腔感染等。
十三、中極穴
位于臍下四寸,針灸學中有同名穴。其深部為膀胱。重傷者也可造成膀胱破裂。
十四、腹結穴(左、右)
位于二肋梢shao骨下一分。左為血囊,右為氣囊,針灸學中有與其同名。其深部為回腸,結腸。輕傷者僅有腹部疼痛,重者可因腸穿孔,使其內容物外流,污染腹腔,引起嚴重并發癥。
背部重要穴
一、命門穴:(小腰穴)
位于第二三腰椎zhui間。與針灸學同名。其深部有脊髓,腹主動脈等,二側有左右腎臟。傷重者可致脊髓損傷,發生截癱等重癥。
二、腎俞穴(左右)
位于命門穴旁開一寸五分。與針灸學中同名。其深部為二腎下極,輸尿管等。故重傷者可造成腎挫傷,輸尿管斷裂,發生血尿,小便不利,尿液外外滲等。
三、志室穴(左、、右)
位于命門旁三寸處。與針灸學中同名。其深部為腎下極。重傷傷者亦可發生腎挫傷。
四、氣海穴(左、右)
位于腎俞穴下兩旁,與針灸學中同名。深部為腎下極。
五、鸛guan口穴
位于尾骨下兩腿骨盡處中間,相當于針灸學中會陰穴與腰俞穴之間。其深部為直腸和尿道。重損者,可引起尿道損傷。
六、前后陰中間海底穴
位于糞門前,陰囊后。相當于針灸學中會陰穴。該處皮下組織較薄,深部為尿道,故受重傷者可使尿道破裂,尿液溢入會陰淺袋處,導致局部感染。
點穴指要
習武點穴,必須熟知氣血經行之途徑,及按時流注入處。以上所論,僅十二經穴及十二時辰氣血循行流注線,不及于全身各穴。凡練點穴者,應知某時流注于某經,其經之主穴又屬何處,依時辰相距之長短,不難推想而知其所在,此也如遠行者記行程也。習點穴者,若單憑歌訣而 或刻于腦而不靈其意識,不下苦恒之功探討研究,則一無所知,難以成才也,所以練習此功者,不僅要熟知各經、各穴之部位,而且要對周身氣血循行之理亦作深奧之探討,然后合并而揣摸之,方能豁然貫通,無論何時何地出手點穴,發無不中,百戰百勝。
取穴尺寸折算法
取穴歌訣:
點法必先通其取骨度分寸皆適應
局部定寸若干份長寬一份亦一寸
無分老幼或男女骨度分寸取穴存
一二節間定一寸指中橫寬亦寸半
拇指首節定一寸皆用男女定全身
悉知要害點穴位百擊百中功夫真
要想獲得點打或治療的好效果,取穴準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了解十四經循引路線及走向后,還必須懂得并且一定要記熟下述取穴方法。
一、 按古法折算
1、頭部
前發際至后發際折作12節,定為1尺2寸。若發前際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3寸;后發際不明者,取大椎穴上行3寸。前后發際俱不明者,折作1尺8寸。頭部尺寸以此法取之。眼內眥角至外眥角定為1寸,頭部橫寸依次取之。
2、背部
大椎穴至尾骶骨穴,共計21椎折作30寸。上7椎,每椎穴1寸4分1厘;中7椎,每椎定1寸6分一厘;下7椎,每椎定1寸2分6厘。依次作背部直寸量取之。背部橫寸,依被量人的食、中兩指的并攏寬度,定為1寸5分;依食、中無名、小指,4指并攏的寬度,定為3寸。依次作為背部橫寸量取之。
3、腹部
以兩乳之間的寬度,定為8寸。依次作為橫寸取之。劍突骨下緣至臍中心定為6寸;臍下至毛際橫骨,定位5寸;天突穴至膻中穴,定位8寸。依次為腹脅部的直寸取之。
4、手足部并背部
橫寸,用中指同身寸法取之。其法是男左女右,以中指向內勾屈,取中指中節6橫紋間距為1寸。
以上諸部所折合的尺寸,均為被量者的肢體取算,盡量作到準確,靈活運用,但切不可亂用估計法,大意任作。
二、按現代取穴法折算
1、自然標志取穴:
自然標志指人體本身所具有的固定和活動兩種。固定標志指五官、毛發、乳頭、臍、骨節特征(為凹凸)及手指、橫紋等。為兩眉之間取印堂穴、臍中取神闕穴等。活動標志指人體各器官通過相應活動才出現的可取標志,如張口取耳門、聽宮、,屈肘取曲池等。
2、手指同身寸取穴:
手指同身寸法是依據被取穴者自己的手指為標準,進行穴位定位,一般一拇指關節的寬度為1寸,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橫量為3寸,除食指外,其余三指橫量為2寸,食指、中指為1.5寸。
3、簡便取穴:
這種辦法是一種利用習慣動作、自然動作定位的簡便易行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風
市,兩虎口自然交叉,在食指端到達處取列缺,兩大拇指橫紋交叉,指尖指到處為合谷等。
穴頭行走穴道歌:
周身之穴有一頭日夜行走不停留
遇時遇穴若傷損一七不治命要休
子時走在心坎上丑時需向泉井求
井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心巳風頭
午時卻與中原會左右蟾宮在未流
風尾屬申屈井酉丹腎俱成戍時位
六宮直等亥時來不教亂搏斯為貴
十二時辰氣血所注之穴
子時注人中丑時注天庭
寅時注齊空卯時注大杼(zhu)
申時注丹田酉時注四海
戍時注下陰亥時注涌泉
辰時注太陽巳時注上倉
午時注脈腕未時注七坎
十二時辰氣血流注歌
寅時氣血注于肺卯時大腸辰時胃
巳脾午心未小腸膀胱申注酉腎注
戍時包絡亥三焦子膽丑肝各定位
會穴歌
府會中脘 臟會章門
筋會陽陵 髓會絕骨
血會膈俞 骨會大杼
脈會太淵 氣會膻中
五臟募(mu)穴歌
中府肺之募 巨闕心募栓
期門肝募然 章門脾募關
京門為腎募 五募主命弦
十二時辰與現代時間對應換算
子時:23 時—1點時 走膽經
丑時:1 時— 3時 走肝經
寅時:3 時— 5時 走肺經
卯時:5 時— 7時 走大腸經
辰時:7 時— 9時 走胃經
巳時:9 時—11時 走脾經
午時:11 時—13時 走心經下午1時
未時: 13 時—15 時 走小腸經類推
申時:15 時—17時 走膀胱經
酉時:17 時—19時 走腎經
戍時:19 時—21時 走心包經
亥時:21 時—23時 走三焦經
十二時辰應點之穴位
子時:(23—1點)氣血流注于足少陽膽經。
應點穴位:鳳池、肩井、還跳、風市、懸鐘(肩井為要穴)。
丑時:(1—3點)氣血流注于足厥陰肝經。
應點穴位:中封、五里、章門、期門(章門、期門為要穴)。
寅時:(3—5點)氣血流注于足手太陰肺經。
應點穴位:云門、尺澤、列缺、太淵(太淵為要穴)。
卯時:(5—7點)氣血流注于手陽明大腸經。
應點穴位:合谷、手三里、曲池(曲車穴)、巨骨(此經無要穴)。
辰時:7—9點),氣血流注于足陽明胃經。
應點穴位:人迎、乳根、乳中、伏兔、陰市、足三里(乳根、乳中、人迎、足三里
為要穴)。
巳時:(9—11點)氣血流注于足太陽脾經。
應點穴位:公孫、三陰經、血海、腹結(三陰交為要穴)。
午時:(11—13點)氣血流注于少陰心經。
應點穴位:少海、神門、靈道、極泉(此經無要穴)
未時:(13—15點)氣血流注于手太陽小腸經。
應點穴位:少澤、陽谷、肩貞(此經無要穴)
申時:(15—17點)氣血流注于太陽膀胱經。
應點穴位:玉枕、天柱、委中、心俞、晴明、肺俞、厥陰俞、腎俞、志室、氣海俞(其
中心俞、晴明、肺俞、厥陰俞、腎俞、志室、氣海俞為要穴)
酉時:(17—19點氣血流注于足少陽腎經。
應點穴位:涌泉、筑賓、神封、商曲、(涌泉、商曲為要穴)。
戍時:(19—21點)氣血流注于厥陰心包經經。
應點穴位:曲澤、內關、中沖(此經無要穴)。
亥時:(21—23點)氣血流注于手少陽三焦經。
應點穴位:外關、四瀆、耳門(耳門為要穴)。
此外還有不按時辰點穴的有任、督兩脈的穴位和少數奇穴,這些穴位是:百會、氣海、啞門、太陽、(奇穴)、命門、尾閭lv、人中、關元、巨闕、巨骨、鳩尾、膻中、中級、神闕、神庭、(任、督兩脈所經的穴位一般都是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