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快把你逼瘋了,爸媽抱怨自己怎么都沒人理,上司是個渾球,伴侶不了解你,好朋友也從來不打電話關心……
你時常感到煩躁、氣餒,甚至常對身邊的人發怒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重要,因為人際關系困擾就是讓人郁郁寡歡的主因。我們會在腦中反覆播放不愉快的談話內容,讓那短暫的瞬間在腦海停留好幾個鐘頭。或者,我們沒有跟好友與愛人聯系感情,最后感到孤單、疏離,覺得沒有人關愛自己。
我們常在心中產生關于他人的錯誤看法,對他人的思想、舉止懷抱可能與事實不符的想像。無論是不是真的,那些想法都讓人痛苦、不知所措。
當然,人際關系中偶爾都存有誤會。但如果我們發現特定的人際互動令你情緒疲憊,就該想辦法改善這段關系,或者將某些人從生命中排除。
想像看看,假如生命中的人都不會令你感到焦慮,內心的負擔能減輕多少? 你能將多少精力投注在有生產力、正向的行動上?
雖然在生活中,有許多重要的人可能對我們的心理造成負擔,可是,長期而言,擁有親密的人際關系仍是快樂的基礎。
好的人際關系能帶來快樂嗎?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這份針對快樂的研究, 過去名叫“格蘭特社會適應研究”(Grant Study in Social Adjustments),這個研究的時間跨度也是史上數一數二的長。一九三七年起,哈佛大學的研究員就在探討一個問題:是什么讓人感到快樂?他們以在一九三〇年代入學的兩百六十八名男學生為研究對象,觀察他們經歷戰爭、工作、婚姻、離婚、為人父母以及祖父母、最終步入老年的整段過程。
哈佛醫學院教授兼精神科醫生羅伯特· 沃丁格(Robert Waldinger),是該研究的現任負責人,他指出,這份長期研究的結果相當明確:“親密的人際關系與社會連結讓人快樂與健康,這就是研究結果。那些較在乎成就、較不注重人際關系的人,也比較不快樂。基本上,人際關系對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人際關系何以既帶來快樂,卻又是心理疲勞的主因?其實,擁有多少人際關系并不是重點,關鍵在于擁有“高品質”的人際關系。無論是戀愛關系、朋友、家人或工作伙伴,一段高品質人際關系都要具備以下因素:
· 對這段關系的重視
· 開放的溝通
· 正向的沖突解決辦法
· 互信互重
· 共同興趣
· 在情緒/認知上達到某種程度的親密
· 接納與原諒
· 肢體接觸(適用于親密關系)
只要主動選擇要跟生活中的哪些人往來,以及如何與他們互動,就能對人生帶來莫大助益。創造、維持以及培養良善的人際關系,對身心健康與內心平和大有幫助。
與其仰賴他人來改變人際關系,不如從自己做起。盡管你的家人、朋友、事業伙伴需要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技巧,你還是可以先改變自己,借此大幅減輕煩躁與痛苦。畢竟,我們無法改變他人,只能控制自己如何跟身邊的人互動,并給予回應。
以下要來介紹四種能夠改善人際關系的方法,替思維帶來直接、正面的影響。
人際關系策略
更專注當下
北卡羅來納大學針對“相對較快樂、不痛苦的伴侶關系”進行研究,發現積極練習正念的伴侶都能讓關系變得更快樂,他們的“關系壓力、抗壓能力與整體壓力”也在合理范圍內。正念練習讓我們跟伴侶一起活在當下,與伴侶相處時比較不至于情緒化,也能更快渡過關系緊繃的時刻。
這項技巧其實并非僅限于情侶或夫妻之間,在其他人際關系中,一樣能練習正念,讓我們更專注投入任何一段關系。
在人際關系中更投入代表什么?
以下是幾項可供練習的策略:
練習主動傾聽
你是否發現,有些人在對話時很少仔細傾聽? 對很多人來說,要集中精神很難,因為腦中塞滿各種思維。別人在說話時, 我們想的卻是生活中的細節、煩惱,以及等一下該說什么。
展現同理心的傾聽方式,稱為主動傾聽(empathic listening),這代表你愿意擺脫不斷被干擾的心緒,以中立的態度來聆聽對方的話語。在聆聽時展現同理心,能令說話者感到安適,覺得自己受到認可和理解。
從傳統觀念來看,主動聆聽并非溝通談話的一環。主動聆聽無關施與受、對話交流或是爭取發言機會,重點在于專注在對方以及他說的話上,例如他說出口的語句、沒有說出來的弦外之音,還有說話時的情緒。
身為主動聆聽者,你必須愿意:
·讓對方主導整場對話以及對話主題。
· 對方說話時,保持專注投入。
· 就算你有重點要補充,也要避免插嘴。
· 拋出開放式的問題,引導對方說更多。
· 避免倉促下定論或提出解決辦法。
· 告訴對方你剛才聽到他說了什么。
乍看之下,主動傾聽只對說話的人有好處,但是,身為聽者的你會處于高度專注的狀態。秉持同理心來傾聽對方時,你就不會陷入思緒的回路中,或是被憂慮與悔恨等感受所干擾。
你可以找伴侶、家人或摯友練習主動傾聽。在下一次人際互動中,花十分鐘運用主動傾聽的技巧,聆聽對方談話,將注意力投注在對方與他所說的話上面。這樣一來,你與心愛的人之間的關系就能更緊密,也能暫時擺脫繁雜的思緒。
專注說話
負面思考有可能會破壞人際關系的品質。如果你說話的內容總是很負面,充滿自我譴責、對他人的詆毀、自憐自艾,就會讓別人認為你是個散發負能量的人。
反過來看,如果你不斷散發正面訊息,就能夠鞏固既有的人際關系。舉例來說,約翰· 高特曼(John Gottman)博士的研究發現,如果希望一段關系能穩定、婚姻能夠長久,正面互動的頻率必須是負面互動的五倍。高特曼的研究結果同樣可以套用在其他人際關系上:沖突與負面情緒只會讓人際關系越來越疏離。
覺察就是改變的第一步。我們建議在與人對談時,注意自己究竟在說什么, 跟伴侶溝通時更要如此。在你的思緒與話語之間架設一臺過濾器,體察自己的話語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具有多大的影響力。
不要只想隨便回應某人的話語或行為。花點時間仔細斟酌用字,用帶有愛、同理心以及尊重的方式,以冷靜、不具侵略性的語調來說話,就算對方正在生氣
或不耐煩也是如此。
當我們更專注說話,周遭的人也會更親切地回應。就算他人的態度沒有改變,我們還是提升了自我控制的力量,讓內心維持平和。
借由專注說話練習,我們不僅能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也會提升內在世界的品質。
慈愛冥想
慈愛冥想的重點在于對他人產生溫暖的感受。我們可以借由慈愛冥想來改善與特定對象的關系,借此消除腦中對他們的負面思維。
這種冥想能讓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需要受到充滿愛和同理心的對待,就算對方難以相處也不例外。
這樣一來不僅能提升我們的身心健康,也能減少人際關系中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