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曹操的心胸可以包舉宇內,所以他的詩歌氣勢上雄健豪邁,有一股子的帝王起在里面。
公元207年的秋天,曹操東征烏桓班師回朝的路上經過碣石山,勝利的喜悅和山上的景色激發了他的內心的情感,于是才寫下了這一首名作。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東行來到碣石山,觀賞海的蒼茫。海水寬闊浩蕩,山上島嶼聳立。前面八個字寫這首詩的寫作緣由,后八個字完全概括了當時山上的景色。有人評價說“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八個字讓后來所有寫景的詩詞黯然失色,什么謝靈運、陶淵明、李白、王維加起來都不如曹操這兩句詩。可見這八個字分量之重。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島上樹木花草繁盛茂密,秋風起來之后,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起巨浪。全詩的氣魄開始展現,詩人將這一切看在眼里,用詩句展現了出來,雖然秋風讓人悲傷,但是卷起的波浪依舊氣勢十足,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四句寫出了詩人的胸襟之廣闊。雖然陶淵明被稱為山水詩人的鼻祖,但是曹操這四句詩為山水詩派打下了基礎。沈德潛在古詩源里面說:有吞吐宇宙氣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原來這種詩歌格式的結尾,沒有意義。
曹操的這首詩為步出夏門行的第一首。
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本來的內容是訪仙求道之類的,而曹操卻把自己的情感用這個樂府舊題展現了出來,不僅革新了樂府,更是革新了中國的詩歌。
這首詩的開頭就很有魄力,如果不是曹操根本往下寫不下去。
曹操的建安詩風不僅給當時的詩壇帶來了活力,更是影響了唐代詩壇。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之中的蒼涼雄渾就是承接自魏武大帝的建安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