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名篇】原文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2、注釋
1、幽州臺:即薊北樓。
2、愴然:悲傷凄涼
3、鑒賞
萬歲通天元年(696),武則天派武攸宜征伐契丹,陳子昂任右拾遺參謀軍事。攸宜不懂軍事,也不肯聽從陳子昂的計策,陳子昂流著淚寫下此詩。幽州臺是古代的建筑物,戰國時燕昭王在此筵請天下名士。陳子昂的時代距燕昭王已很遙遠,但燕昭王禮賢下士的情景依然讓他懷念。他引吭高歌:像燕昭王這樣的賢君,我來不及見到;未來的明君,我現在也見不著;眼前唯見空曠的天地。人生短暫,個人對于天地而言是多么渺小!詩人為明君難逢泫然流淚,為懷才不遇痛苦不已。此詩意境開闊,給人留下廣闊的情感空間。4、作者簡介:陳子昂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青年時代任俠使氣好游獵賭博,后來發憤讀書,遍覽群書。睿宗文明元年(684)中進士,因上《諫靈駕入京書》,得到武則天的賞識,在金鑾殷被召見,并任為麟臺(即秘書省)正字,后遷右拾遺。圣歷元年(698)聽說父親被縣令段簡污辱,便辭官還鄉,后被段簡害死在獄中。陳子昂文學才華橫溢,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初唐詩風浮艷綺靡步六朝后塵。
他在《修竹篇序》中大聲疾呼,主張恢復“建安風骨”,力挽東晉以來的浮艷文風,對推動唐代文學的健康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韓愈在《薦土》中稱贊他“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其代表作是《感遇詩》38首和《登幽州臺歌》。有《陳拾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