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rSpirit·行思 20161113
昨日隨手拿起書翻閱,發現《玉井奧訣》中注釋的人元司事比較有意思:“俗言四立以前土旺十八日,此儒者大易之論,非陰陽家乘除實理也。甲丙庚壬各三十五日,乙丁辛癸各三十日,戊己各五十日,共計三百六十日”。之后是天干排列,我將此做成了表:
[寅] 立春雨水 己土七日、 丙火五日、 甲木十八日。
[卯] 驚蟄春分 甲木九日、 癸水三日、 乙木十八日。
[辰] 清明谷雨 乙木九日、 壬水三日、 戊土十八日。
[巳] 立夏小滿 戊土七日、 庚金五日、 丙火十八日。
[午] 芒種夏至 丙火九日、 己土三日、 丁火十八日。
[未] 小暑大暑 丁火七日、 乙木五日、 己土十八日。
[申] 立秋處暑 己土七日、 戊土三日、 壬水三日、 庚金十七日。
[酉] 白鷺秋分 庚金七日、 丁火三日、 辛金二十日。
[戌] 寒露霜降 辛金七日、 丁火五日、 戊土十八日。
[亥] 立冬小雪 戊土七日、 甲木五日、 壬水十八日。
[子] 大雪冬至 壬水九日、 辛金三日、 癸水十八日。
[丑] 小寒大寒 癸水七日、 辛金五日、 己土十八日。
是不是很工整?與其他歌訣對比,發現其他歌訣有所缺漏,這個表中的排布意圖更加明顯。《三命通會》中也提及過這個表,可信度應當不低。
《三命通會》是談完一個不一樣的表后,接著說“再考玉井……”然后附上此表。也并沒提出兩者不同哪個對哪個錯,也可能都對,醉醒子就談過司事表并非只有一種。醉醒子《節氣問答》中可見:“客曰:愚觀《淵海》、《淵源》之書各有三五七日之說,于子何以獨無?曰:是,不然《淵海》之書異于《淵源》,《淵源》之書未必不異于古籍。予才誦古人之書,乃知四季配五行之用”。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就好理解為什么《御定子平··石田山人命理微言》中卻談人元司事取用,而且其中所論述其他技法,相比同時期的書有些已經舍棄,只能在更早期的書中看到。
現摘錄其中重要部分。論乘氣:“人元用事之神,宅之定向也……其權全在于乘氣。乘氣者,每月中每日司令之神也……一命到手,必須先提用神。用神既明,必須看乘氣照應不照應,照應則吉,不照應則兇。但乘氣在內,用神在外,用神能生克乘氣,而乘氣不克制用神,內不足以制外也。生扶則有力焉,旺氣自內而出也。至于日元之強弱,用神之得失,全系乎乘氣相關之一脈焉……”,論四庫雜氣:“‘辰戌丑未為四庫,干頭透出格為真’,此言四季月與八宮乘氣不同也。八宮中雖透出,一字不論,只以乘氣為主。若丑未兩庫,無透出者,專看乘氣……或透一字在月干之上,只以透出者論,而不看每日司令之氣矣……而透在年與時干上者,又不論。或丑月生人透兩癸字,又不作透論。至于辰戌兩庫,唯戊字能透出干上,而乙癸辛丁,俱不透……辰透甲,戌透庚,而乙辛司令者,以甲庚為主。丑未透不出壬丙,故不同。八宮中已透丁,亥透癸者,亦然。寅申亦透不出乙辛也。”
可見其取用并不簡單,特別是雜氣月令。可能也正是因為取用方式復雜,并沒完整流傳,導致后人妄憑司權就為用神。也可能是司權爭議多,而后被舍棄,像是如上醉醒子所言。故有后面的“然主有納客之數,客無勝主之理,但主氣之司權,自有初中末三氣之淺深,用之者特宜其較量輕重言耳,又可以日為限哉”即是說雖主氣為重,但深淺依然有別,用之司權,需要看四柱較量輕重。
輕重較量,說的是寅月木旺,即是木旺,即使丙火司權,也不能論丙火旺。若是木為食生、火為財,并非僅能取食傷為用,若是要丙火為用,就要在四柱內輕重較量,但論旺衰依火處于長生狀態,不能看作火比木旺。
聯系上取用,就是非主氣用神需要在四柱中輕重較量一下。透出四柱又同類者扶持,則可取用。或許就是如此邏輯,才在之后有《滴天髓》那樣注重透出,而其后受《滴天髓》影響頗大的陳素庵、任鐵樵,都在各自書中按自己理解闡發了透出的用法。
司權是如上表或者類似上表的話,那藏干又怎么回事呢?行思在《也談用神 由節氣深淺到用神之用》有提及,人元司事與地支藏干是同源的東西,但是到藏干的時候,為什么會缺那么多東西呢?再來看看醉醒子另一段論述:
“時行物生天道之常,一歲之中而有進有退,四時之內本無重輕,故以金木水火分旺四時,各得七十二日,土旺四季各十八日,共三百六十日乃成歲焉。且立春之后則用陽木三十六日、艮土分野、丙戊長生。驚蟄后六日則用陰木三十六日、癸水寄生。清明后十二日則用戊土十八日、陽水歸庫、陰水返魂,夏秋冬亦如此。客曰:立春之后己土余氣幾日、艮土分野幾日、丙戊長生孰先孰后,各得幾日。辰月陽水歸庫、陰水返魂,亦各幾日。醉醒子曰:丑月之用既足,春后又何余哉。分野者,聚一方之旺氣。長生者,歸母成孕。先后者,蓋有寅而后生丙,有丙而后戊生。寄生者,徒有虛名,乃無實位。歸庫者,絕其生氣而收藏。返魂者,續其死氣而變化。此五行死生進退之玄機,豈可以幾日為限哉。且春之用木,秋之用金,固一定之理也。若雜揉寓處之神占用幾日,則本宮主氣之數未嘗不缺而虧矣,則何以見春木、夏火一氣流行,各旺七十二日之說耶”。
很明顯此段即是在論述藏干,“先后者,蓋有寅而后生丙,有丙而后戊生”即是寅藏甲丙戊。“寄生者,徒有虛名,乃無實位”即卯藏乙。“歸庫者,絕其生氣而收藏。返魂者,續其死氣而變化”即辰藏癸戊,加之辰前幾日還是它干,即是乙癸戊(“清明后十二日則用戊土十八日”而前十二日即是用乙木,也可印證之前行思博文《子平術中的五行》中的論述)。至此可見藏干確實從人元司事所來,只是其中取舍道理如今難以見到。
還有一些東西,在文中穿插著說顯得混亂,在末尾單獨提一提。
在《寶法第一》“是西山易鑒參透玄機十八格內取六格為重,用相生定格合局。仍用年日下以推輕重淺深,萬無一失”、《論命口訣》“十八格內,取六格為重,用相生定格合局,卻用年日時下,以推輕重淺深”兩者并非以月令推深淺,令行思感到困惑,《三命通會》中論人元司事中,自己也提人元司事只在月令中用,此處深淺又是什么呢?而按前文思路,可解為月令取用,推月令用神在四柱中的輕重深淺。
“庫物混雜,若年時別入它格,只依它格斷之。須看天干何物透氣,及節氣何物用事,方可定用神”這段話出自《子平玄珠》其他書籍也有類似論述。此處的“節氣何物用事”原先不解,其他日不提用人元司事,難道雜氣月單獨要用?現在便好理解,司權與藏干不是兩立的,這段重點在雜氣月令前幾日并非土氣、也非庫氣,所以先要看節氣深淺何物用事。
而雜氣月份不僅僅藏干比較雜,五行旺衰也是比較頭疼的。像是,雜氣有三合、六合,未月木休,但亥卯未會局則不休。像是,未月初丁火余氣,按《三命通會》說法,若是未月未時則可作木旺論,春生作木、夏生作火、秋生作土。而其他地方提及“辰戌丑未,各有三分余氣。如行午運至未,有三分火氣,行子至丑,有三分水氣之例,不可全作土論”可見旺衰并不易論。
最后也是以前在博文中提過的東西。《神峰》所言財官為用也并非萬能,不能死執,《神峰》提出的方案是需明病藥之論再兼以財官中和論之。萬明英也有同樣看法,在《蘭臺妙選》的評注中提到“格局架空玄虛,不若子平論財官印綬、旺相休囚、生克制化、其理切實。然至尊大貴,子平不能盡,須論格局,二者相參,庶不差誤”,他的方法是以子平前身祿命法相參。
行思一邊看書,一邊盡量拎出一部分重點、閱讀心得寫成博文分享。或許有一二與舊博文會有相異的地方,有的是因為找到新證據觀念變了,有的是因為書籍時代不同,技法已經自成說法不應與此前混為一談,所以另有一說。但總之,光看博文無法盡述,最終都需要自己深入原文,才有更多的體會。
上文中所錄的幾段古文,《玉井奧訣》部分來自星易出版的《兩家注解玉井奧訣》,隨手翻閱此書時論述的節氣引起行思注意,之后才返回《三命通會》更好的理解論述。醉醒子一段的摘錄來自莊師輯佚的《醉醒集輯佚》,也是在閱讀中翻到此段,與之前的東西聯系起來,才有了以上的推斷。
古人的許多邏輯因為資料的缺失只能猜測,然后留著慢慢等資料浮現以便印證。可見學習術數,除了下苦功夫,還需要一定的機遇與緣分。否則,要么抱著無法解釋的古論,繼續呆板使用而無法應變,要么舍棄龐雜無法梳理的理論,自己總結邏輯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