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陵出土的文物
NEWS
最新消息
4月22日,
治世之光——
西漢帝陵考古成果暨致敬考古百年展
調陳完成,
漢文帝霸陵出土的23件(組)精品文物,
首次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向公眾展出。
本次展覽,
由陜西省文物局舉辦,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聯合承辦。
該展回顧西漢帝陵百年考古史,
呈現西漢帝陵百年考古成果。
展出的精品文物百余件,
“透物見人”,
再現漢代社會風貌與物質文明,
籍器物之美彰顯漢家絕代風華,
以帝陵規劃之齊,
詮釋“陵墓若都邑”的國家禮制之嚴。
▲展廳內景
展覽精選西漢帝陵歷年來出土各類精品文物110余件,其中杜陵金箍玉杯、玉舞人、渭陵白玉辟邪、咸陽楊家灣漢墓彩繪兵馬俑、漢長安城南郊禮制建筑遺址四神瓦當等皆為聞名遐邇的漢代代表性文物。
本次展品調整之后文物總量達119件,等級文物占比68%,新增霸陵陵區出土鎏金車馬器、銅印章和各式陶俑等文物,與陽陵及其他西漢帝陵文物關聯極強,而又不乏考古新發現的獨特性,進一步豐富了展覽內容,完善了展覽傳播敘事體系。
▲霸陵出土的陶俑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漢文帝霸陵,位于陜西西安灞橋區東南部的白鹿原上,以帝陵陵園(江村大墓)為核心,竇皇后陵、薄太后南陵及陪葬墓等成拱衛之勢。科學考古工作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先后對南陵、竇皇后陵等區域的外藏坑(外圍陪葬系統)開展勘探發掘,曾有大熊貓、犀牛骸骨等重要發現。
本世紀對江村大墓外藏坑等區域進一步進行保護性發掘,并對陵區全面調查勘探,局部重點揭示與整體掌握相結合,確定了陵區范圍、形制結構及遺存性質。近年有序推進的考古工作,為江村大墓即漢文帝陵提供了極為有力的證據,糾正了長期以來漢文帝霸陵位于白鹿原鳳凰嘴的慣性認知,更是為西漢帝陵制度沿革填補了至關重要的一環。
▲銅漏壺
漢文帝劉恒與陽陵陵主漢景帝劉啟為父子關系,史載他們的治國方略一脈相承,為西漢盛世奠定了堅實經濟基礎。考古發現亦證實,文帝霸陵與景帝陽陵在物質遺存與制度文化層面亦呈現繼承與發展的遞變關系。
在“治世之光”展中詮釋霸陵考古發現、展示霸陵出土文物,有助于彰顯西漢“文景之治”治世背景下的時代脈搏,解讀其在西漢帝陵發展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地位。
▲霸陵考古出土的車馬器飾品。張遠 攝
新增霸陵文物
半塑陶俑:泥質紅陶,人物上身和小腿赤裸,腰圍下裳;整體比例得當,身體勻稱寫實,五官輪廓清晰。頸部戴一刑具“鐵鉗”,與漢景帝陽陵刑徒墓地出土骸骨兩相參照,印證了漢代帝陵修建以服刑之人作為重要勞動力的歷史事實。半裸半塑的做法,很可能是漢初全塑陶俑與景帝陽陵全裸著衣式陶俑之間的發展過渡,彌補了兩類陶俑之間發展演變的缺環,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霸陵出土的頸部戴有刑具的半塑陶俑
鎏金車馬器:薄太后南陵外藏坑出土,包含馬頭飾當盧、承弓器、傘蓋構件及各種車身飾件等,大量運用鎏金技法,紋飾、圖像精美異常;部分構件內尚有木質殘存,說明薄太后南陵以真車隨葬,成為漢代高等級墓葬“外藏”制度的重要物證。車身飾件的動物形象極為生動,是西漢早期皇家審美的重要體現之一。
▲鎏金車馬器
銅漏壺:漢代流行的計時器,在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帝陵陵區均有發現,而文帝陵園出土者尤為完整,是極其珍貴的同類實物。此類漏壺通常由壺身、壺蓋、浮舟、刻箭等部分組成,使用時壺內加水,浮舟浮于水面,上連帶讀數的刻箭;水由壺身下部的滴口逐漸漏出,刻箭下降,由此來在夜晚或陰雨天計量時間。
▲鎏金銀當盧
霸陵考古出土文物
(部分)
▲薄太后南陵出土的彩繪塑衣陶俑一組
▲薄太后南陵K1出土的金飾小件
文|綜合自中國日報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圖|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