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了《如何訓練意守命門》,今天接著講思維在“意守”中的運用。
人的意識就像永不間斷的河流,奔流不息;所以,腦電波總是在活動的,即便是處于睡眠狀態,仍然會有夢境出現;大腦是個“黑箱”之謎;意識可以分為很多層次:有淺表意識、有下意識、有深層次的潛意識;當然,如果研究透了的話,還可以再分。
思維,就是意識表現的一個過程;意守,就是如何運用思維來達到操控自我的目的,實現與身心交流對話的狀態;常人的思維,有時候是雜亂無章的,我們有沒有認真的去思考過:人的思維(即想法、念頭、包括產生構思的靈感),到底從哪里來的?如果不能控制思維,也就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這里面中醫講得很清楚,”五臟藏神“(神、魂、魄、意、志),七情跟五臟都有很大的關系;現代也認為,人的心理和生理可以互為影響;當然,如果再研究習慣、性格、遺傳,這就牽扯更多了。
有一句話叫:”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是《道德經》里面的內容;如何使自己的私欲雜念少之有少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這是《大學》里面的內容;佛家講究“悟空”,空而能定、定能生慧,然后“明心見性”。
所以,為了調控自己的思維,“系心猿,鎖意馬”,自古以來的修行法門里運用了各種方法,淺白的說就是“以一念代萬念”,具體的講比如:觀想、止觀、聽息、數息、隨息。。。。。。等等,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要定住自己的念頭,把思維集中于一個點上,然后才會有質的變化;這就是我們主張人為的、有意識的進行”意守“的重要性。
有的說,入靜就是什么也不想,然后大腦就空了,也就能”入定“了;其實,什么也不想是不可能的,你制造的”什么也不想“的念頭,本身就是想法;聽起來有點拗口是吧?比如,有人跟你說別想我啊,這句話本身就給你暗示的作用了,不說還好;而且,你大腦想“空”,你制造的這個“空”本身就是一個念頭,前人早有告誡,“空”不是我們的目的,如果執于“空”容易造成“玩空”,等于把自己的神識局限于這種境界,“畫地為牢”,不能靈動,也就難以產生慧力。
所以,我們講的“意守”,即要“守”,還要靈活的運用思維,用主動的、良好的意識來引導自己的思維,進而改造自我,實現身心的和諧與健康。還是拿“意守命門”作為切入要點來詳解思維如何運用:
第一講:情境轉換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