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時間簡史》出版距今已近20年,《果殼中的宇宙》也已經面世10年了,霍金的粉絲們這些年一次次溫習著這些作品。在人們沮喪地以為這位非同尋常的物理學家不會再給我們帶來新著時,他卻再次用生命創造了奇跡,打造出了一本行文簡潔、觀點驚人、圖文并茂的宇宙探索指南——《大設計》。
《大設計》,[英]斯蒂芬·霍金、[英]列納德·蒙洛迪諾著,吳忠超譯,湖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定價:48.00元
宇宙何時并如何起始?我們為何在此?為何是有非無?何為實在本性?為何自然定律被這么精細地調諧至讓我們這樣的生命存在?宇宙和生命本源的本質性問題曾只是哲學的一個分支,而現在卻成了科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都很關注的研究領域。
在《大設計》一書中,史蒂芬·霍金和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列納德·蒙洛迪諾為我們解密:設計這個世界的不是上帝而是另有“他人”,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 了一個可能性——“宇宙并不是一個單一存在體,多個宇宙并行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很大”。此外,他們還對“全能理論”——M理論作了妙趣橫生的總結,認為 “全能理論”是人類自身和人類所處宇宙的運行法則,是目前除“萬物理論”外唯一可行的備選理論。他們寫道:如果得到確認,“全能理論”將成為愛因斯坦苦苦追尋的統一理論,并代表著人類理性的終極勝利。
“《大設計》這本書的主題是理解生命、萬物和宇宙的存在。”該書譯者吳忠超在序言中表示。它凝結了作者自《時間簡史》出版之后20年間,對科學和哲學的探索成果,以及對這些學科的未來展望。
用生命刻寫的書
《大設計》這本僅有100多頁、開本不大的小冊子,卻承載了史蒂芬·霍金近20年的研究成果,是近10年嘔心瀝血的果實。“《大設計》是霍金在《時間簡史》之后的最重要的著作。”在譯者序中,吳忠超如是說。
早在2001年,史蒂芬·霍金設想要再寫一本書。次年,湖南科技出版社便簽訂了該書的中文版權。而這本書從落筆到成書出版,幾乎走過10個春秋,直到2010年原著才正式面世。
考慮到此前國內出版的大多數霍金作品都是經由浙江工業大學吳忠超教授之手,他是一位相對論專家,也曾是霍金的博士生,多年來一直與霍金保持著密切的交 往,與霍金合作發表過宇宙創生的論文,為在中國宣傳霍金的事跡和成就作出了貢獻,湖南科技出版社依舊邀請吳忠超挑起翻譯重任。吳忠超的翻譯稿幾乎是與霍金 的書稿同步的,這也保證了該書中文版與英文版的同步推出。
眾所周知,霍金的病情一直在惡化,寫書變得越來越艱難。吳忠超在接受本報記 者采訪時說:“到2010年時,他的交流速度只有每分鐘一個詞,所以加州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科普作家蒙洛迪諾的協助是重要的。”值得慶幸的是,霍金克服 重重困難,在蒙洛迪諾的協助下堅持完成了這部著作。在《大設計》中文版面世的同時,上海交通大學江曉原教授更是猜測這本《大設計》可以看成是霍金的學術遺 囑。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非常值得重視,可能比霍金以前所有的著作都值得重視。
“在國內,這本書的出版對霍金的粉絲、圖書界、出版界影響都很大。”湖南科技出版社編輯孫桂鈞說,這么多年來,像這樣真正好的作品還是不多的,在科普這個方面,霍金直接給我們送來了一個很好的禮物和一些好的借鑒,對我們科普創作者和讀者都是非常有用處的。
主角并非上帝
“宇宙創造過程中,上帝沒有位置。沒有必要借助上帝來為宇宙按下啟動鍵”、“由于存在萬有引力等定律,因此宇宙能夠,而且將是從無到有自己創造了自己。自然發生說是有物而非無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類存在的原因。沒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藍色導火線,讓宇宙誕生”……
在《大設計》中,霍金的這些指向明確的結論,讓國內外的媒體都將鏡頭聚焦于此,媒體人、書評人對其品頭論足,仿佛拿著放大鏡企圖從中找出些紕漏。
可實際上,霍金之意卻并非如此。“這本書剛問世時,很多報道都對書中一些上帝和宗教的相關內容炒作。”清華大學劉兵教授說,可看完中文版后,發現霍金所 談的重點、興奮點與當時媒體炒作的不太一樣。吳忠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有關上帝的問題,實際上在《時間簡史》已經闡述明白了,倘若沒看懂《時間 簡史》,當然會認為這是新書的焦點。
“霍金是說,上帝在宇宙創生場景中無所作為,但他并沒說上帝不存在。空洞地講上帝是沒有意義 的。”吳忠超說,關鍵問題是,上帝如何界定?如果上帝是人格化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我們從霍金的學說可得出結論,上帝不存在;如果上帝指的是宇宙的秩 序和規律,那么上帝是存在的。這種觀念符合斯賓諾莎和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情緒,所有嚴肅的科學家都應擁有這種情懷。
如果霍金筆墨重點并沒有落在“上帝”的問題上,那究竟他在關注什么?劉兵說,本書重點更多在第三章的《何為實在》中。
在《何為實在》篇章里,霍金講述了金魚缸里的物理學。眾所周知,金魚在彎曲、弧形的魚缸里看到的實景是歪曲的。霍金就這一現象提出一系列的質疑,“我們 何以得知我們擁有真正的被歪曲的實在圖像?難道我們自己不也可能處于某個大魚缸之內,一個巨大的透鏡扭曲我們的美景?金魚的實在圖像和我們的不同,然而我 們能肯定它比我們的更不真實嗎?”
埋好伏筆后,霍金順勢列出了歷史上有過的例子,托勒密以地球為中心、哥白尼以太陽為中心而提出的兩 種截然不同的宇宙模型,甚至以科幻影片《黑客帝國》中不同類型的另類實在為例,論證了“不存在于圖像或理論無關的實在概念”這一結論。接著進一步提出了 “依賴模型的實在論”,即一個物理理論和世界圖像是一個模型以及一組將這個模型的元素和觀測連接的規則思想。
這深奧晦澀的“依賴模型的實在論”應該如何去理解?劉兵解釋說,霍金所說的“依賴模型的實在論”,實際上就是指物理學家認知世界的時候都是取決于建造的模型,而模型是什么樣就決定了實在是什么樣。
霍金稱這個“實在論”非常重要,提供了一個用以解釋現代科學的框架。的確如此,“實在論”讓我們明白:被喻為萬物終極理論的候選者M理論中的時空是什么 模樣,“我們的宇宙不是僅有的宇宙。相反地,M理論預言,眾多的宇宙從無中創生。它們的創生不需要某種超自然的存在或上帝的干預。毋寧說,這些多重宇宙從 物理定律自然地發生”。
而更有趣的是,霍金告訴我們,這個“實在論”不僅適用于科學模型,還適用于我們所有人為了解釋并理解日常世界而創造的有意識和下意識的心理模型。或許在認識這個“實在論”后,我們對這個世界會有新的認識。而這就是霍金要帶給我們的最大禮物。
哲學陣營里站了一次隊
《時間簡史》自1988年出版以來至今,一直雄踞暢銷書榜。而隨后《果殼中的宇宙》再次創造科普暢銷書的奇跡。這次十年磨一劍的《大設計》更是讓霍金的忠實粉絲翹盼已久。
從《時間簡史》到《果殼中的宇宙》,再到如今的《大設計》,不難發現,霍金筆下的科學從未與哲學分離過,盡管霍金認為“哲學已死。哲學跟不上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現代發展的步伐”。
雖說這三本書風格大致相同,但《大設計》也有著與前兩本書截然不同的地方。孫桂鈞說:“從科普的角度講,這本書與之前的兩本書的不同之處在于,雖然霍金 在《大設計》中還是介紹了天體物理學領域研究的一些新進展,但并不僅僅是停留在他天體理論專業思想上面,更多的是闡述了哲學與人文科學等交叉科學理論。” 如霍金用M理論為我們解答宇宙是如何創生的問題;以哲學家約翰·W·卡羅爾將“所有金球的直徑小于1英里”的陳述和“所有鈾235球直徑小于1英里”的陳 述比較,來讓我們理解這個哲學家們長期爭論的議題——“自然定律”;還通過神經科學實驗來討論了人是否擁有意志的問題……
在贊同“霍 金在這本書中講哲學更多”這一觀點的同時,劉兵指出,雖然講的是哲學,但霍金作為科學家,所講的哲學并不是他自己的哲學,而更多的是已有的哲學,以霍金自 己的話說就是“站了一次隊而已”。如“依賴模型的實在論”這本身也不是一個很新很特別的哲學,以往的哲學家們也闡述過很多類似的觀點,而只是他以這種更質 樸的物理學家的身份重新表述了理論。
江曉原也在《〈大設計〉:一個科學之神的晚年站隊》一文中表示,霍金在《大設計》一書中只是完成 了戰隊,并沒有提供新的立場。但是考慮到霍金“當代科學之神”的傳奇身份和影響,他的站隊就和千千萬萬平常人的站隊不可同日而語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 說,霍金在“宇宙是否由上帝創造”、“我們要不要和外星文明交往”兩個問題上“用老生常談作出了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