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BBC發布了跟拍14個孩子童年的紀錄片的結果——富家子弟對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安德魯從小想上查特豪斯中學,再進入劍橋,長大成為律師。
后來,他一路讀完名校,28歲時成為事務所律師,35歲時已經是一名事務所合伙人。
其他大部分富家子弟也順利進入劍橋牛津,復制著父輩的精英之路,壟斷社會的優質資源。而大多數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依然重蹈父輩命運,西蒙做了搬運工,杰姬靠領取救濟金生存,琳恩經歷了失業,她的孩子也早早輟學。
看到這,網友紛紛感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原生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孩子的出路。”
但是,其中有一個叫尼克的孩子,在鄉村長大,卻在21歲考上牛津大學,28歲時已經移民到美國做核電研究,成功打破了階層壁壘!
也許在富裕家庭長大的孩子出生起點就很高,成功概率比較大,而身在底層的孩子就一定會重蹈父輩的命運嗎?打破階層壁壘到底有多難?
中國有部紀錄片叫《出路》,導演也跟拍了不同階層孩子的成長。
來自山里的馬百娟從小熱愛學習,夢想著到北京上學。她的父母卻說女孩子都是別人家的,書不用讀太多,夠用就行。
小鎮青年徐佳是個高考復讀生,復讀了三次,父母仍把高考當做是唯一的出路,因為沒文化,他們在城市打工受了很多屈辱,就算爬著也要讓孩子有書讀。
在北京出生的袁晗寒從小上最好的學校,17歲便退了學,開酒吧,在性用品店賣東西,她對未來沒有規劃,只要不餓死就行。父母則支持她發展一切愛好。
3年后,馬百娟早已退學,過了幾年,嫁給了自己的表哥,和其他同齡人一樣早早懷孕,重復著父母的生活軌跡。
徐佳后來實現父母的愿望,考上湖北理工大學,幾經周轉,才找到工作、結婚、買了房,從此在武漢站穩了腳跟。
袁晗寒則在出國留學歸來后開了一家公司,生活依然優越富足。
從哪里來的,又回到哪里去。
命運似乎早就按照出生的階層給每個人安排好了歸屬的位置。
想要打破階層壁壘真的很難很難。
但在這個過程中,卻有人成功逆襲,他的父母到底是做了什么呢?
闖進北大的女孩王心儀說:“我來自一個普通但對教育知識充滿執念的家庭。母親說過,這是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從那時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從小來自貧窮的農村家庭,身處高考競爭在全國首屈一指的河北省,面對清華、北大在農村及貧困地區極低的錄取率,王心儀堅信母親的話,通過讀書,從“寒門”成功躍進“龍門”。璀璨的未來大門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身在底層,躍入龍門,要沖破多少藩籬枷鎖,卻有不少人像王心儀一樣脫穎而出。
這讓我不禁感慨:
人生正如一條漫長的跑道,原生家庭的不同,決定了每個人的起點就不一樣,但一時的領先不代表著永遠的勝利,一時的落后并不意味著毫無希望,奮起直追,說不定你就是那個笑到最后的人!
宋慶齡曾經說過,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社會成了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卻是家庭。
沒錯,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但身處底層,家庭條件不好,怎樣才能助力孩子的教育呢?
教育界有一項研究表明:家長參與和兒童學業成就之間存在著顯著的關系。也就是說父母越關注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學習越有進步和提高。
有一次考試,班里有個小男孩成績不合格,讓我出乎意料。
他平時做的作業準確又及時,到了考試卻一答三不知,當我詢問家長是否了解過孩子作業情況時,對方回答:“當然有啊,我光送他去輔導班就花了不少錢呢!”
還有些孩子每次拿到考試成績后,沒有給爸爸媽媽看過一眼試卷,而是拿給自己的輔導老師簽名。因為家長沒空過目,就讓輔導老師代為簽名,這一幕令人惋惜。
父母誤以為在投“錢”上狠下功夫,就是重視教育,把了解孩子學習情況的機會都給了別人,孩子的學習依然效果沒改善。
他們往往忽略了,只投錢的家庭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對于成長中的孩子,還要投入大量的“關注”。
著名情感節目主持王芳年要拍1000期節目,還要管理100多人的公司,常常忙得不可開交。
她在女兒7歲時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班里成了倒數。
當她靜下心分析原因,發現是自己忙于工作,忽略了對孩子學習方面的關注。
于是,她開始想方設法,堅持每天早點回家,陪孩子寫作業,再坐車回臺里工作。
女兒的數學不好,她就教女兒發現運算竅門,她還編了“清代皇帝小歌謠”、“中國陸地鄰國小歌謠”等很多歌謠和游戲幫助女兒巧學活用。
現在,女兒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自學能力也大大提高。
關注孩子的學習,更能使孩子進步。
得到父母真心關注的孩子,會把學習當做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去認真對待,學習態度更加積極、明確。
即便孩子暫時沒有領先,卻披上了一件堅硬的鎧甲,更容易沖破學習障礙,打破自身壁壘。
投入教育,關注孩子,便是父母現在能給孩子插上的最好翅膀。
網上曾流傳著一組令人意味深長的算式:
努力的孩子 + 努力的家長 = 成功的孩子
不努力的孩子 + 努力的家長 =成功的但是費點勁的孩子
不努力的孩子 + 不努力的家長=完蛋的孩子
優秀的孩子 + 不著調的家長 =可惜的孩子
無論怎樣,努力的家長栽培出來的孩子不會差到哪里去。
莫言說過,其實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式的教育,要比學校和老師深刻而直觀的多。 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用心的父母。
做用心努力的父母,首先是做好孩子成長背后的監督者。
周杰倫在做客謝霆鋒的一次節目當中提到,他從4歲開始就學彈鋼琴,還被媽媽要求每天至少練2個小時。小時候的他非常好動,根本坐不住。媽媽就會拿著藤條,坐在一旁督促他練琴。當時的他覺得很痛苦,無法理解媽媽。長大了才知道,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喜歡玩樂,害怕拘束、責罰是孩子的天性,但這不意味著父母要放松對孩子的要求。
愛是嚴的基礎,嚴是愛的體現,給孩子必要的監督,才能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做用心努力的家長,還要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領者。
今年考入北大的河南中牟學子閆甲祥來自一個貧窮的家庭。
父母親都已年過半百,僅靠種地為生。
家里雖有一處安置房,卻沒有像樣的家電,連地磚也沒有貼``````
因為窮,他一星期只花20元,買得最貴的只是一個饃夾菜;因為窮,有人當著他爸媽的面嘲笑,讓兒子上大學畢業還不如去富士康打工!
閆甲祥的父母雖然沒有文化,卻不想阻斷孩子成才的機會,始終堅定地支持孩子讀書。
而他最終以649分的高考成績為父母痛痛快快爭了口氣。
閆甲祥的成功,靠的不僅是自己的勤奮努力,更是和父母的支持、重視分不開。
這對父母雖然沒法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卻能立足高遠,支持孩子,引領孩子,最終幫助孩子打破階層壁壘。
他們,是胸懷格局的父母。
胸懷格局的父母,三觀正,眼光長,他們能透過現實的井底,放眼未來的長空,在思想上為孩子的成長燃起希望之光!
心理咨詢師林信潔說:“處于方寸之地,也要將眼光看向方寸之外更廣的地方;平臺再小,也要放大你的格局。”
做胸懷格局的父母,即使身居陋室,也能在精神上為孩子建立一座宏偉的王國,讓孩子走向更廣闊的的世界!
原生家庭的起點如何,我們無法決定,但是未來的終點到達何方,父母和孩子可以從這一刻開始努力。
愿孩子們攀著父母用心鋪設的階梯,在未來的路覽盡山河、風光無數。
作者簡介:貓耳朵 90后姑娘,一手教書育人,一手寫作提升。努力養成閱讀、運動、旅行的三大好習慣,體驗多彩人生。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編者刪除
精彩原創:
心理美文| 15歲女孩告白72歲爸爸:哪個瞬間爸媽的愛讓你突然覺得特感動?
熱點關注丨北大“學神”涉嫌弒母被抓:培養孩子具備這個能力,世界才有希望
心理美文丨92歲老人探望70歲兒子迷路:他可能忘了全世界,卻唯獨沒有忘記愛你
婚戀情感丨秦沛婚姻觀引網友大贊: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
點一下在看,就多了一份被看見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