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結束,一則“飛機上所有孩子都在補作業”的話題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10月7日,在一趟吐魯番飛廣州的航班上,大部分乘客都很疲累,昏昏欲睡。
航班上的學齡兒童卻個個精神抖擻,奮筆疾書,趕寫作業。
就像網友評論說:開學是驚悚片,還沒寫完作業是恐怖片,對家長來說,是災難片。
網上流傳一個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的剪輯視頻。在視頻里,那個父親的短短幾句話,道出了所有家長的辛酸。
畫面里,那位父親跟孩子控訴:
“你以為我愿意給你重復那么多遍嗎?”
“你以為我愿意天天跟你嘮叨讓你認認真真的寫題?”
“你以為我愿意?。课覠┑牟坏昧?,我天天還有我的事呢!”
感覺那位家長都快哭了,孩子寫的哪是作業,是家長的兩行淚啊!
孩子愛拖延,家長恨鐵不成鋼,這并非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孩子的狀態往往跟家長平時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
家長教育方法得當,孩子才會自覺。
學會當孩子的陪伴者, 而不是監工
作家劉墉教育子女非常成功。
兒子劉軒和女兒劉倚帆,先后被他送進了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
相比較哥哥劉軒,女兒則更加的聰明和獨立,自律性更高。
這是因為女兒出生后,他們全家在美國的生活已經穩定下來,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女兒要學畫畫,劉墉手把手的引導她,畫畫成了父女一起共度的幸福時光。
女兒要學小提琴,媽媽每次送到她去上課時,也會陪著一起學。
劉墉認為,對一個孩子來說,成長比成績更重要。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當孩子成長的時候,父母也要一起成長。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不僅是一種愛的表達,也是一種變相的身教。
而這種身教,它所帶來的教育效果是遠遠勝于言傳的。
在《我們仨》中,楊絳說她和錢鐘書都很愛讀書,有了女兒錢瑗之后,生活變忙碌了,讀書的習慣卻沒有改。
在女兒幾個月大時,他們就為女兒買來了一大本《丁尼生全集》。
每當他們讀書,就把女兒放在凳子上,給她攤開書本,讓她在書本上手抓鉛筆亂畫一氣。
楊絳說:“我們看書,她安安靜靜的自己一個人畫書玩?!?/span>
在他們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女兒十一周歲,就讀完了《西游記》《水滸》等小說。
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就是孩子學習的動力。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不是陪伴,是父母把自己當成了“監工”。
寫作業被“盯死”,一出錯就挨打,挨罵,有哪個孩子喜歡這樣寫作業。
教育學家尹建莉說:“把學習這這件事和一種令人不舒適的苦的感覺聯系到一起,它會使孩子想到學習時,就有微微的不快,有誰喜歡苦呢?”
父母需要做的是調整好自己的角色,陪孩子一起發現問題,協助孩子解決問題。自己解決不了的,就和老師商議,尋求解決方案。
這才是家長陪伴孩子寫作業的真正意義。
學會引導孩子,而不是說教
通常主動性比較高的孩子都比較有責任心,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
在孩子還不懂承擔責任的年紀,父母的行動,是最好的引導。
鄭淵潔在他的《鄭淵潔家庭教育課》書中分享過一段經歷。
他說,監督孩子寫作業是很多家長的老大難,他的兒子卻從來不用監督。
因為鄭淵潔有早起的習慣,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兒子好奇地問他,為什么起那么早?
鄭淵潔就抓住教育的機會,借機引導兒子說,因為每天把重要的事做完了,才能更踏實的干別的事。
從那以后,他兒子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寫作業,再也不用催了。
鄭淵潔說,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請閉上您的嘴,抬起您的腿,走您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除了以身作則以外,和孩子達成協議也可以引導孩子,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
美國斯特娜夫人是一位著名的早期教育家。
有一次,女兒問她,可以去同學家玩嗎?她說,可以,但必須12點半以前回來。
結果,孩子晚了20分鐘才回家,她并沒有責怪孩子,只是指了指墻上的鐘。
吃完飯后,孩子趕緊換衣服,那天是她們每周例行看電影的日子。
斯特娜夫人卻看了看墻上的鐘說,今天的時間來不及了,戲和電影是看不成了。
通過一件小事讓孩子明白了責任的重要性,不遵守協議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心理學上說,孩子和成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還不具備自我約束和自我引導能力。
孩子有缺點并不可怕,可怕是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引導方法。
最好最省力的教育就是把自己當孩子的領路人,身體力行引導孩子,讓他們獨立完成該做的事。
可以牽孩子的手,但不能抓緊他們。
學會當孩子的教練,而不是裁判
居里夫人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女兒還不到一歲,居里夫人就開始對她進行“幼兒智力體操”訓練。
讓孩子廣泛的接觸陌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與貓玩,去公園看各色的植物,到水中拍水等,借此訓練孩子的感知能力。
等孩子大一點,居里夫人有開始了一種帶藝術色彩的“智力體操”。
教孩子唱歌,講童話,再大一點,就訓練她做手工,識別字畫,彈琴,還讓她在庭院里種樹,種花。
每天的工作很忙,她仍然每天抽出時間與孩子散步,給她們講植物和動物的趣事,種子是怎么發芽開花,小老鼠是怎么打洞的等等。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雕刻刀就在每一位家長的手中。
有一位母親去參加家長會,老師對她說,數學考試,你兒子全班倒數第二,我們感覺孩子智力方面是不是有問題,你最好帶他去看一下。
那位母親說,你們不了解我的孩子,他非常聰明,你們不懂得教育,我自己來教他。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當碰到問題,那位母親卻從來不會直接給出孩子答案,而是和兒子一起去查百科全書,或者一起思考,做實驗,去大自然中尋求答案。
這位母親就是愛迪生的母親。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人生教練。
因為沒有人比家長更了解孩子,更利于因材施教。
但是很多家長就是一不小心就做了孩子的“裁判”,而忘了他們其實是“教練”。
在拿到孩子的成績單時,裁判型的父母會說,成績這么差,你怎么那么笨?
教練型的父母會說,不錯嘛,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們來找找看從哪里開始補?
沒有完美的孩子,只有在家長的協助訓練下,不斷進步的孩子。
教育家卡特說:“教孩子學走路,學說話的方法,是人世間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自律的孩子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和引導。但是,陪伴不是控制,引導不是填鴨式的給予。
哈佛的校風是,給學生提供最好的條件,讓學生自行去學習,去發揮。
父母的責任是幫孩子建立起自信心,責任感,制定基本規范,提供一個讓可以孩子輕松學習,勇敢創造,不斷試錯的氛圍。
讓孩子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解決問題中提升能力和自控力。
作者簡介:喵在裙邊 筆名:月上海棠 主修心理學 醉心文字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編者刪除
精彩原創:
心理美文| 15歲女孩告白72歲爸爸:哪個瞬間爸媽的愛讓你突然覺得特感動?
熱點關注丨北大“學神”涉嫌弒母被抓:培養孩子具備這個能力,世界才有希望
心理美文丨92歲老人探望70歲兒子迷路:他可能忘了全世界,卻唯獨沒有忘記愛你
婚戀情感丨秦沛婚姻觀引網友大贊:低質量的婚姻不如高質量的單身
點一下在看,就多了一份被看見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