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演員胡可發微博稱自己因為要陪娃上課,連睡懶覺都成了奢侈,只好喝咖啡提神。
這讓我想起之前樓道里啃面包等孩子下課的沙溢,期間還不忘調侃自己上了熱搜。
黑眼圈、啃面包,像極了每一個奔波的中年父母陪娃學習時的“不如狗”。
即便如此,這兩口子在培養娃成才的路上默契異常。
前幾天有網友發自己六歲的女兒正在練琴,爸爸戴著鬼怪面具坐在一旁監督。爸爸表示“小孩子練琴東張西望,不逼一下哪有成果”。話糙理不糙,作為孩兒他媽,我極為贊同。
《新周刊》曾經有過一個關于“堅持”的專題,有句話我記憶尤深:
“任何一個人,在一個領域內堅持十年,它都將成為那個領域內專家級的人物?!?/span>
堅持,看似簡單。
堅持,實則很難。
況且是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和自控力的孩子,即使是再喜歡的東西也難堅持。畏難是本能,正因如此,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鞭策和監督。
在適當的時候,學會逼孩子一把也是一種遠見。
一:父母的堅持 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
近日熱播的家庭綜藝節目《幸福三重奏》中,作為世界級的鋼琴家郎朗備受矚目。
他是國際上第一次拿兩項大獎的中國選手,是第一位受聘于世界頂級的柏林愛樂樂團和美國五大交響樂團的中國鋼琴家,獲得古典音樂類多項權威獎項。
眾多優秀的獲獎成績離不開他的父親“郎國任”在他學習道路上的堅持陪伴和鞭策敲打??梢哉f郎朗是被父親逼成世界級的鋼琴家。
郎朗三歲時,父親發現兒子音樂方面的天賦,找人測試郎朗的鋼琴天賦后,便開始用心栽培這顆幼苗。
郎國任不僅會用孩子喜歡的各種東西鼓勵郎朗練琴,在他懈怠不想練琴的時候,也會打他,罵他,逼他!
就這樣,郎朗習慣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練琴,就算生病發燒,也不會中斷。
成功后的郎朗說“如果沒有我爸,肯定沒有今天的我”。
所有孩子的堅持,其實都是家長的堅持。
而父母的堅持,不是無理逼迫,而是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歌手周杰倫曾在謝霆鋒的美食節目中《鋒味》中說起自己小時候不愛練琴,是媽媽不想讓他的天分被埋沒,所以從四歲開始就被要求每天練琴幾小時。
他回憶到:“小時候都很羨慕,就為什么大家在外面玩,然后我在里面很痛苦。就是為什么我要學鋼琴?”他也想跑到戶外和小朋友們玩,但都會被媽媽嚴厲阻止。
“所以媽媽拿著條藤一邊監督?!?/span>
雖然他的童年沒有像其他小孩那樣有那么多時間玩耍,但要不是媽媽從小的監督,現在的華語樂壇也不會有巨星周杰倫。
放棄很容易,堅持最難。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害怕困難是其本能。面對枯燥的學習,孩子很難明白這些對未來會有什么樣的影響。而父母不僅要幫助孩子學會堅持,也要陪伴孩子一起堅持,讓孩子明白,做好一件事的恒心和直面困難的勇氣就是堅持的意義。
父母的堅守,會成為孩子遠行的力量。這便是成長最好的禮物。
蔡康永說過: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很難,放棄學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是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天賦也有時間限制,錯過學習的最佳時間同樣也錯過了學習習慣的養成的關鍵期。
劉歡有次談到自己的女兒,說到:“我女兒音樂品味挺高的,我有點后悔小時候沒有強迫她學音樂,因為她的音樂感悟力特別好,有時候還會給我們挑刺”。
女兒喜歡彈琴但不喜歡練琴,父母為了讓孩子有個快樂童年,選擇“尊重”孩子,
那時候作為父親的劉歡說“孩子覺得練琴很累,不快樂,那就不練了”。
正因如此讓空有音樂才華的女兒,由于技能不過硬,到現在還是資質平平。
生活中經常有孩子不想學舞蹈了,父母同意了;孩子不想學畫畫了,父母同意了;孩子不想練習寫字了,父母同意了。
有的家長說,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強迫他做不喜歡的事。然而,尊重孩子的選擇,絕不是一味地遵從孩子的退縮。
教育專家說:“小孩子會任性,但是大人不可以放棄督促的責任?!?/span>
很多父母經常因為孩子一句:我不喜歡了,我不想學。就任由孩子輕易放棄。
可是,放棄的真的只是孩子嗎?
殊不知,孩子的不堅持,多數是因為父母的不堅持,甚至孩子剛想要退縮時,父母就先退縮了。
美國教育專家經過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堅持。而讓孩子遇事能堅持,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陪著他一起堅持。
別讓當初偷的懶成為今天失去機會時的遺憾。在孩子慵懶想放棄的時候,真的需要父母逼一把,才能減少遺憾。
“任何一種興趣都包含著天性中有傾向性的呼聲,也許還包含著一種處在原始狀態中的天才閃光?!?/span>
興趣是最好的的學習動力,每個孩子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會眼睛放光。作為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興趣,就是在挖掘孩子的天分,培養孩子的特長。
在美國紀錄片《起點》里講述了一群備戰國際青少年芭蕾舞大賽的學員們是如何突破層層考驗,于萬人中脫穎而出。
12歲的女孩MIKO說芭蕾舞讓她變得開朗和快樂,“我感到自己就像剛出籠的小鳥”。
還有一個16歲的哥倫比亞男孩強,說自己在練習的過程中覺得很辛苦,無數次想過放棄,但是每次上完課后“會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會覺得自己真的很想拼下去”。
能讓這些孩子堅持下來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感興趣”。
讓孩子做自己擅長的、喜歡的事,才能獲得更多的自信,感受到更多的樂趣。
所以讓孩子學會堅持的第一步,是發現孩子的興趣。
這次考試成績排名前三,就給你買。。。
只要把作業做完,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你是否對孩子說過這話?
尹建莉老師說:“學習和探索是孩子的天性,而父母正在把孩子對待事物的積極性,建立在外部利益的驅動上。這種方式短期看似快速有效,但從長遠看來卻是在給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做減法”。
節目《向往的生活》中,關于學習拉小提琴的過程劉憲華說:“小時候不愿意學,但后來拿過一次獎后就喜歡了”。
美國心理學家說到“人如果持續有動機做一件事情,必須滿足一種心理訴求就是“勝任感”。”
不論是得獎還是被夸獎,每一次的肯定都會讓孩子獲得“勝任感”,這就成為一種源自自身的內驅力,這樣的堅持才顯得更持久更有價值。
何為堅持?
堅持的學名叫“毅力”,在心理學上叫“意志力”,也就是一個人克服一切困難達到預定目標的意志品質。
作為成年人,我們深知堅持有多難,同時,我們也知道從小培養孩子“堅持”的品質非常重要。
堅持這件事,可貴的就是堅持本身。
堅持,不是一開始的豪言壯語,熱情高漲,而是在過程中遇到困難,感到枯燥乏味時仍能不放棄,用平和的心態長期熱愛。
父母其實比孩子更容易先放棄。在批評孩子沒能堅持時,不如先問問我們自己:到今天為止,自己堅持了些什么?在孩子有想要放棄的念頭時,你是否也默許了?
主持人董卿說過一句話:“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span>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作為父母,有責任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
讓孩子知道,無論遇到什么情況,我們都會帶他找到突破困境的勇氣和堅持的力量。
人生路漫漫,我們必須用正確的方法教會孩子面對未知的世界,愿每個孩子能堅持自己所愛,不忘初心,行走江湖。
作者簡介: 沐芽 家有萌娃,一個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大孩子。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編者刪除
點一下在看,就多了一份被看見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