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開明,孩子越優秀!
前不久,著名演員黃磊關于孩子“早戀”的看法,刷爆網絡。
在大多數中國父母的字典里,
“早戀”是一個比較可怕的詞語,
是父母們希望孩子避而遠之的潛在危險。
然而,黃磊老師卻不以為然。
他說:“早戀這個詞,本身就很混蛋!”
他認為,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她應該有自己思想和生命體驗。
“她有她自己的人生。我想讓她有更好的未來,就要從現在開始,讓她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把這種美好的感情往健康的方向引導。”
在他看來,無秘密,不少女。
作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
在黃磊家,女兒多多可以染發,可以化妝,可以打耳洞。
她不想做的事不會被強求,她特別想做的事也會被理解。
而寬松的教育環境和開明的父母,并沒有像想象中那樣把她“養壞”,
相反,現在的多多長成了一個外語流利,鋼琴驚艷,能翻譯繪本,能出演話劇,可以寫全英文劇本,可以做精美點心的多才多藝的孩子。
任何一個孩子的優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意外,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
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起點。
有格局的父母,
讓孩子有機會在不設限的人生里創造無盡的可能。
他們不用自己的標尺規劃孩子的人生,
更不把孩子當作超越自我的工具。
01
你沒有權利去規定,
另外一朵花怎么開放
訪談節目《教師請回答》有一期邀請了一個來自北京海淀的家庭。
節目中,主持人給大家展示了父母為6歲的女兒小雨點制定的一疊超詳細的計劃表。
嘉賓們傳閱后,忍不住驚呼:
算術,寫字,英語,畫畫,跳繩,美工,舞蹈,
在父母和成堆計劃表的嚴格管控下,小雨點完成打卡的記錄密密麻麻。
就這樣,媽媽還認為自己已經算是海淀媽媽中很“佛系”的了。
節目中,小雨點表現出了超強的“求生欲”,回答每一個問題都小心翼翼,遲疑之中夾雜著些許恐懼。
6歲的孩子,本該活得天真爛漫,而她卻顯得謹小慎微。
6歲的孩子,就深知達不到爸爸的要求、讓爸媽失望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這背后,需要獨自承受多大的壓力!
父母給予她的,與其說是一張計劃表,不如說是一個必須執行的命令。
她從一開始,
就必須在父母的安排和規定下,按照父母的愿望,長成父母期待的樣子。
全球科技創新產業專家王煜全說:我們的父母曾經犯過的錯誤就是,自己沒有完成的,就會寄希望于孩子;自己覺得好的,就會讓孩子去做。
著名的心理學家賀嶺峰曾講過一段他女兒學畫的經歷。
“我女兒小的時候喜歡畫畫,在哪兒弄一支筆就開始到處畫。”
“后來我想,孩子這么喜歡畫畫,去報一個少年班吧。”
但是,當他看到女兒在畫畫班只能按照老師的規定,完成老師指定的任務,而不能有自己的喜好時,他就再也沒讓女兒上過任何美術班。
后來,女兒去日本留學。
實習期間,就憑著與眾不同的畫風,
從開始時完全不起眼的“小透明”,成功逆襲為項目主持。
“我女兒現在在專業方面,是絕對自信的。”
“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的最大的貢獻,就是我從來都沒有限制過她。”
在不規定、不設限的環境中向陽生長,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這不就是教育應該做的事情嗎?
賀嶺峰說:“每一個個體,都承載著他自己的生命。你應該讓他以自己的方式綻放。哪怕你是他的父母,你也沒有權利去規定,另外一朵花怎么開放,另外一棵樹怎么生長。”
好的教育是喚醒,而不是限制。
有格局的父母,
鼓勵你的嘗試,保護你的興趣,
不破壞孩子生長的程序,
不按照自己的標準給孩子的人生猛按快進鍵。
他們從不以愛的名義,
把孩子變成毫無棱角、毫無個性、毫無自我的附屬品。
他們允許孩子在不一樣的經歷中找到自己,成為自己,成就自己。
02
我們只有不再“替”孩子負責,
才是真正地“對”孩子負責
“股神”巴菲特十六歲時就離開了中學,他不想去上大學。
他覺得學校教育給不了他他想要的。
他的父親并沒有因此而阻止他,
而是對他說:“如果你知道你為什要做你正在做的事情,那就足夠了。”
在父親的教育里,
允許他失利,允許他懊惱,允許他一敗涂地,
那是他自己的人生,他需要自己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很多父母,
喜歡用過來人的身份和自以為是的人生經驗,決定孩子的生活;
喜歡打著為孩子好和對孩子負責的旗號,控制孩子的人生。
殊不知,
在孩子學著承擔責任的時候,父母替孩子扛住了一切,
等孩子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又怎能指望他抗住生活?
學霸出身的網紅科普作家嚴伯鈞,
被問及關于自己的教育成功,父母在他的教育里做了什么。
他說,感覺他們好像沒做什么,而且關鍵就是沒做什么。
世間只有一種愛是為了離開,是為了能讓孩子自己能撐起一片天。
父母無法替孩子生活,無法替孩子負責。
只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他才能學會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這才是真正地對孩子負責。
著名的科學家張亞勤在給母親的信《放飛的愛》中說:
世上有一種愛,叫“放飛”。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
母親并不把我束縛在她的身邊, 她總是在一旁微笑著看我經歷。
母親的放手,是對我的信任,
當別的孩子還溺愛在母親的懷抱里時,我卻經歷了許多,也漸漸長大成人。
是母親的放手,讓我一次又一次地高飛。
03
我不一定支持你的夢想,
但我支持有夢想的你
演員大左曾在《奇葩說》里分享過一段自己的經歷:
我跟我媽說:我要去北京。
我媽問我:你認識誰?
我說:我誰都不認識!
出乎意料的是,我媽最后竟然跟我說:你去吧!
我很驚訝,我問她:為什么?
我媽說:
大左去了,他的夢想實現了。
也許,母親并不支持兒子那時看起來有些輕狂的的夢想,
但她卻堅定地支持著有夢想的兒子。
有格局的父母給得了孩子無盡的寵愛,也放得開熾熱的胸懷;
能支持孩子勇敢走出去,也歡迎孩子隨時退回來。
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夫妻二人都是海歸,但是他們的孩子,學習很不好。
就喜歡做菜,十歲就能做一桌好菜,夢想成為一名廚師。
開始他們完全不能接受,
自己都是高智商,又是完全按照教育的規律培養孩子,
可是孩子的成績就是上不來。
后來,他們想通了,
因為如果你用學霸的標準去看他,他就是學渣;
但是你要用一個人的標準去看他,他是個好孩子。
這孩子很善良,非常樂于助人。
他覺得他能夠享受自己的人生,以后就做個好的廚師,為什么不行呢?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支持孩子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
難道不比逼著孩子去找一份有面子的工作更重要嗎?
有格局的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
他們允許孩子去嘗試他們可能并不認可的道路,
他們愿意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分享給孩子,
就算孩子不照著做,也不會被逼迫。
因為他們知道,孩子的思想屬于明天,屬于他們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04
華大基因CEO尹燁在談對教育的看法時舉了一個例子:
世界瞬息萬變,
以前的不務正業,現在變成了體育競技。
以前的鐵飯碗,現在也面臨著被取締的命運。
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中,
喂飽身體的技能很容易就被替代了,
但是,喂飽靈魂的精神之火卻依舊熊熊燃燒。
因此,孩子內心的豐盈,精神的富足才是教育應該追求的終極目標。
《圣經》里面有這樣一段話:
一個杯子里盛滿了水,碰一下灑出來的是水;
一個杯子里盛滿了奶,碰一下灑出來的就是奶。
灑出什么東西來,
并不取決于什么東西碰了你,
而是取決于杯子里原來裝的是什么!
作為父母,
放下眼前的教育焦慮,
不急功近利,不患得患失,
把幸福的種子根植在孩子心中,
用精神的食糧喂飽孩子的靈魂,
這樣,才能讓孩子即使身處于時代變化的沖擊中,
也依然能于生活的不確定性中發現生命的意義,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作者簡介:花花,熱愛生活的中年少女,努力向上的樂天派。讀書,看世界,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