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
首頁
分類
免費
排行
我的書架
?
下載掌閱APP,暢讀海量書庫
立即打開
?
版權信息
書名:古本竹書紀年輯校
作者:不題撰人
排版:張晶晶
美編:莫須有
本書由北京掌閱科技有限公司策劃整理,全球范圍內電子版制作與發行。
全一卷
?
王國維校補本原序
汲冢《竹書紀年》佚于兩宋之際。《今本》二卷乃后人搜輯,復雜采《史記》《通鑒外紀》《路史》諸書成之,非汲冢原書。然以世無別本,故三百年來,學人治之甚勤,而臨海洪氏頤煊、棲霞郝氏懿行、閩縣林氏春溥三校本尤為雅馴。最后嘉定朱氏右曾復專輯古書所引《竹書》,為《汲冢紀年存真》二卷。顧其書傳世頗希,余前在上虞羅氏大云書庫假讀之,獨犁然有當于心。丁巳二月,余既作《殷先公先王考》畢,思治此書,乃取《今本紀年》一一條其出處,注于書眉。既又假得朱氏輯本,病其尚未詳備,又諸書異同,亦未盡列,至其去取,亦不能無得失。乃以朱書為本,而以余所校注者補正之,改正若干事。至考證所得,當別為《札記》。又《今本》之偽,當別為《疏證》以明之,將繼是而寫定焉。
閏二月望 海寧王國維
?
朱右曾本原序
秦政燔書,三代事跡泯焉。越五百歲,《古文紀年》出于汲縣冢中,而三代事跡復約略可觀。學者錮于所習,以與《太史公書》及漢世經師傳說乖忤,遂不復研尋,徒資異論。越六百馀歲而是書復亡〔亡于北宋,說詳后〕。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殘文,依附《史記》,規仿紫陽《綱目》,為《今本》之《紀年》。鼠璞溷淆,真贗錯雜,不有別白,安知《真古文》之可信,與《今本》之非是哉!最其大凡,《今本》之可疑者十有二;《真古文》之可信者十有六,請揚榷陳之。《晉書·束嵒傳》言:“《紀年》十三篇。”《隋書·經籍志》:“《紀年》十二卷。”《新》《舊唐書·藝文志》并云:“《紀年》十四卷。”《今本》只四卷。篇目可疑,一也。《束嵒傳》言:“《紀年》紀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晉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杜預亦云:“特記晉國,起自殤叔,以至曲沃莊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今本》自黃帝元年至隱王十六年,大半依據《史記年表》。體例可疑,二也。《古文》全用夏正,杜預之言可據。《今本》“平王五十一年春三月己巳,日有食之”,“桓王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全襲《春秋》。可疑三也。《史記正義》引《紀年》云:“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今本》則云:“武乙三年,自殷遷于河北。十五年,自河北遷于沬。”不知盤庚之徙,已居河北。妄襲《史記》,又杜撰遷沬之文,可疑四也。《史記集解》引《紀年》云:“夏用歲四百七十一年。”《今本》附注云:“起壬子,終壬戌。”若然,則四百三十一年矣。可疑五也。自來簡冊,俱不詳周公薨于何年。《今本》于成王二十一年,書“周文公薨于豐”,而前此成王十三年,書“夏六月,魯大禘于周公廟”。豈有周公尚存,而魯已立廟乎?可疑六也。《書序》云:“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今本》“成王十年,周文公出居于豐。十一年,王命周平公治東都”,顯非事實。可疑七也。宋晁氏、陳氏《書目》皆無此書,而《宋志》有“《竹書》三卷”,是亡而復輯之證,可疑八也。凡《史記注》所引“田侯剡立”,“齊桓公殺其君母”,“梁惠成王會齊威王于平阿”,“齊宣王八年,殺其王后”,“秦惠王薨”,“秦內亂,殺其大后及公子雍、公子壯”。《水經注》所引“鄭筑長城,自亥谷以南”,“鄴師敗邯鄲師于平陽”。諸如此類,確是《紀年》古文,而《今本》俱軼,可疑九也。《紀年》本不講書法,故王季、文王亦加王號,魯隱、邾莊皆舉謚法。《今本》改王季為周公季歷,改文王為西伯,改許文公為許男,改平王為宜臼,可疑十也。《水經注》引“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及我師伐齊”。我者,晉也。“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偃侯若伐我葵;二年,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我者,魏也。《今本》用周王紀年,則我皆為周,文義俱失,可疑十一也。《梁書·沈約傳》不言注《竹書紀年》,《隋》《唐志》亦無《紀年沈約注》。《今本》采取《宋書·符瑞志》而托為休文之注,可疑十二也〔前后四條,洪頤煊說同〕。至于《真古文》之可信,又可得而言焉。黃帝至禹為世三十,則知譜牒所紀,闕漏甚多,而舜妻祖姑,契、稷為堯親弟,舉可旁通,一撤其障,一也。禹都陽城,足證《孟子》“避舜之子”,二也。大康、羿、桀俱居斟抃,即雒汭之抃口,去雒邑不遠,足證《周書·度邑》“因有夏之居”,三也。鳴條在陳留,湯伐桀,桀自斟抃東出御敵,故戰于鳴條,足證《書序》,四也。商世五遷,囂、相、耿、庇、奄,前不數亳,后不連殷,故云:“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五也。周武王十一年,伐殷禽受,故《尚書·泰誓序》言“惟十有一年”,足破《偽古文》“十有三年”之謬,六也。武王陟年五十四,與《周書·度邑》言:“自發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者合。上距克殷只閱六歲,故《中庸》云:“武王末,受命”,足辟漢儒“文王十五生武王,武王八十二生成王”之謬說,七也。共伯干王位,故《左傳》云:“諸侯釋位,以閒王政。”若周、召攝政,不得云諸侯,八也。攜王為王子余臣,以其庶孽,故云奸命。若伯服,則幽王既立為太子,不得言奸命,九也。《莊子》言:“越人三弒其君”,“田成子十二世而有齊國”。稽之《史記》,殊形參錯;證之《真古文》,若合符節,十也。梁惠王改元稱王,故孟子至梁,稱之曰“王”,十一也。惠王六年,徙都大梁,故十八年桂陵之戰,田忌欲直走大梁,十二也。惠王后元十一年,楚敗我襄陵,故惠王告孟子曰:“南辱于楚”,如《史記》則惠王初無南辱之事,十三也。齊威王三十六年薨,當梁惠王后元十五年,而后齊宣王立。《孟子》之書,先梁后齊,本為實錄,《史記》之誤,不辨自明,十四也。燕子之之亂在齊宣王七年,足證《史記》《荀子》以伐齊為湣王,及《通鑒》增年之謬,十五也。《孟子》言:“由周以來七百有余歲”,依《三統歷》則孟子去齊之歲,上距克殷之年已八百余載矣。若依《真古文》推校確是七百有余,十六也。裨經益史,彰彰若此。惜乎,全書之亡軼,而怪向來學者之是丹非素,習焉不察也!仆少讀《孟子》,致疑于伐燕之事。及觀《通鑒》增年求合,又病其鑿空。乃取《史記索隱》所引《紀年》之文,排比類次,而后渙然冰釋,曰:“此非《孟子》之誤,乃史遷之誤,而唐、宋以來儒者讀書之魯莽也。”于是廣搜故冊,掇拾叢殘,錄為一帙,注其所出,考其異同,附以蕪說。名之曰:“汲冢紀年存真。”志古之君子,或亦有取乎是,而教其所不逮乎?
——嘉定朱右曾
?
朱右曾本凡例
一,《古文紀年》散見于古籍所引,皆可信據。標明所出,以便校訂。若彼此共引一事,而文或不同,則注明所異,以待參考。
一,古籍所引或系撮其大意,如重耳出奔,惠公見獲,未知原文何若,則仍錄所引之語,不敢點竄。若其文可知者,則用其書之例書之,而以所引之語分注其下,如“秦敬公卒,次惠公立”之類,是也。
一,《古文》以晉、魏紀年,則列國之年,不應并見。《索隱》引“齊宣公十五年,田莊子卒”。“宣公十五年”五字,系《索隱》參考而得。今以此五字,分注于齊字之下,庶不乖原書體例。
一,據杜預《左傳后序》“晉年起自殤叔”,又據《史記集解》“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云云,知《古文紀年》自宣王以上別為一篇。故今定殤叔三年以后,皆明著晉年,而以墨圈別之;其各籍所引,本有其年者,則無墨圈。
?
五帝
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山海經·海內經注》〕
帝王之崩皆曰“陟”。〔《韓昌黎集·黃陵廟碑》〕
〔國維案:此昌黎隱括本書之語,非原文如是。〕
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太平御覽》七十九引《抱樸子》曰:“汲郡中《竹書》”云云,今《抱樸子》無此文〕
黃帝死七年,其臣左徹乃立顓頊。〔《路史·后紀》六〕
顓頊產伯鯀,是維若陽,居天穆之陽。〔《山海經·大荒西經注》〕
帝堯元年丙子。〔《隋書·律歷志》引“丙”作“景”,避唐諱。《路史·后紀》十《注》引無“帝”字〕
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山海經·海內南經注》。《史記·高祖本紀·正義》引“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五帝本紀·正義》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命咎陶作刑。〔《北堂書鈔》十七〕
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龍生于廟,日夜出,晝日不出。〔《通鑒外紀》一《注》引《隨巢子》、《汲冢紀年》。《路史·后紀》十二《注》云:“《紀年》、《墨子》言:'龍生廣,夏木雨血,地坼及泉,日夜出,晝不見’”,與《后紀》所引小異〕
?
夏后氏
居陽城。〔《漢書·地理志·注》、《續漢書·郡國志·注》〕
黃帝至禹,為世三十。〔《路史·發揮》三〕
國維案:此亦羅長源隱括本書之語,非原文。
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覽》八十二〕
啟曰“會”。〔《路史·后紀》十三:“啟曰會。”《注》:“見《紀年》。”〕
益干啟位,啟殺之。〔《晉書·束鸊傳》。《史通·疑古篇》《雜說篇》兩引“益為后啟所誅”〕
九年,舞《九韶》。〔《路史·后紀》十三《注》引“啟登后九年,舞《九韶》”。《大荒西經·注》引“夏后開舞《九韶》也”〕
二十五年,征西河。〔《北堂書鈔》十三引“啟征西河”四字。《路史·后紀》十三云:“既征西河。”《注》:“《紀年》在二十五年。”〕
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誥》十五。《路史·后紀》十三《注》引作“二十九年,年九十八”〕
〔國維案:《太平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啟升后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鑒外紀》:“皇甫謐曰:'啟在位十年。’”則《世紀》不得有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紀年》而誤題《世紀》也。此與《真誥》所引“啟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既引《紀年》“啟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大康居斟抃。〔《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汲冢古文》:大康居斟抃,羿亦居之。”〕
乃失邦。〔《路史·后紀》十三《注》〕
〔羿居斟尋〕。〔《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
后相即位,居商丘。〔《太平御覽》八十二〕
〔國維案:《通鑒外紀》:“相失國,居商丘,”蓋亦本《紀年》。《通鑒地理通釋》四云:“商丘當作帝丘。”〕
元年,征淮夷、畎夷。〔《后漢書·西羌傳》引“后相即位,乃征畎夷”。《太平御覽》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紀》十三:“征淮、畎。”《注》:“淮夷、畎夷。《紀年》云:'元年。’”〕
二年,征風夷及黃夷。〔《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二年征風、黃夷。”《注》:“并《紀年》。”《后漢書·東夷傳·注》及《通鑒外紀》二均引“二年,征黃夷”〕
七年,于夷來賓。〔《后漢書·東夷傳·注》、《路史·后紀》十三《注》。《通鑒外紀》二“于”作“干”〕
相居斟灌。〔《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路史·后紀》十三引臣瓚所述《汲冢古文》〕
少康即位,方夷來賓。〔《后漢書·東夷傳·注》。《路史·后紀》十三《注》引此,下有“獻其樂舞”四字,疑涉帝發時事而誤〕
帝寧居原,自原遷于老丘。〔《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注》。《御覽》作自遷于老丘,《路史注》“寧”作“予”,“丘”作“王”〕
柏杼子征于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注》。《太平御覽》九百九引“夏伯杼子東征,獲狐九尾”。《路史·后紀》十三:“帝杼五歲,征東海,伐三壽。”《注》:“本作王壽。《紀年》云:'夏伯杼子之東征,獲狐九尾。’”又《國名紀·己》云:“后杼征東海,伐王壽。”〕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后漢書·東夷傳·注》、《太平御覽》七百八十、《通鑒外紀》二、《路史·后紀》十三。《御覽》“芬”作“方”,又此下有“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十九字。郝蘭皋曰:“疑本注文,誤入正文也”〕
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注》〕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圭賓于河,命九東狩于海,獲大鳥。〔《北堂書鈔》八十九。《初學記》十三引“圭”作“璧”,“鳥”作“魚”,無“命九東”三字。《太平御覽》八十二引“荒”作“芒”,“鳥”作“魚”,無“命九”二字。國維案:“九”字下,或奪“夷”字,疑謂后芬時來御之九夷〕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注》引作“后芒陟,年五十八”〕
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后漢書·東夷傳·注》。《通鑒外紀》二引“帝泄二十一年,如畎夷等爵命”。《路史·后紀》十三《注》引下有“繇是服從”四字〕
二十一年,〔陟〕。〔《路史·后紀》十三《注》〕
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注》〕
六十九年,其弟立,是為帝扃。〔《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注》云:“《紀年》云:'六十九。’”〕
帝廑一名胤甲。〔《太平御覽》八十二〕
胤甲即位,居西河。〔《山海經·海外東經·注》、《太平御覽》八十二、《通鑒外紀》二。《開元占經》六引作“胤甲居西河”。《御覽》四引作“胤甲居于河西”〕
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山海經·海外東經·注》、《開元占經》六、《太平御覽》四及八十二引上二句。《山海經·注》無“天”字,《占經》無“妖”、“十”二字。《通鑒外紀》二引“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路史·后紀》十三:“胤甲在位四十歲,后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照于東陽,其年胤甲陟。”《注》云:“以上《紀年》。”案《路史》此條或有增字。又《御覽》四引“十日并出”下,有“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運照無窮”,十三字,則恐是注文也〕
后昊立三年。〔《太平御覽》八十二〕
后發一名后敬,或曰“發惠”。〔《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帝敬發,一曰'惠’。”《注》曰:“見《紀年》”〕
后發即位,元年,諸夷賓于王門,再保庸會于上池,諸夷入舞。〔《北堂書鈔》八十二。《后漢書·東夷傳·注》、《御覽》七百八十引均無“再保庸”以下七字。《通鑒外紀》二、《路史·后紀》十三引亦同。《外紀》末句作“獻其樂舞,”乃改本書句,《路史》仍之〕
其子立為桀。〔《太平御覽》八十二〕
〔居斟抃〕。〔《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
〔畎夷入居豳、岐之間〕。〔《后漢書·西羌傳》。案《西羌傳》三代事多本《汲冢紀年》,而語有增損〕
后桀伐岷山,進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間夏。〔《太平御覽》一百三十五。《藝文類聚》八十三引無末四句。《御覽》八十二引無末二句。“后桀伐岷山”,《御覽》八十二引作“后桀命扁伐山民”。“進女于桀二人”,《類聚》引作“岷山莊王女于桀二女”,《御覽》八十二引作“山民女于桀二人”。“桀受二女”,《御覽》八十二作“桀愛二人”。“琰”,《御覽》引皆作“玉”。“刻其名”,《類聚》及《御覽》八十二引皆作“斫其名”。《北堂書鈔》二十一亦引“斫苕華”三字〕
筑傾宮,飾瑤臺。〔《文選·吳都賦·注》。《文選·東京賦·注》引作“夏桀作瓊宮瑤臺,殫百姓之財”。《太平御覽》八十二引“桀傾宮,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
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為湯所放。〔《太平御覽》八百八十。《路史·后紀》十三《注》引“桀末年,社震裂”,六字〕
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覽》八十二〕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覽》八十二。《文選·六代論·注》引“凡夏自禹至于桀十七王”十字。《史記·夏本紀·集解》引末二句。《通鑒外紀》二引“四百七十一年”六字。《路史·后紀》十三《注》:“《紀年》并窮、寒四百七十二年。”〕
?
商
湯有七名而九征。〔《太平御覽》八十三〕
外丙勝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尚書·咸有一德·疏》、《通鑒外紀》三引《紀年》,《太平御覽》八十三引杜《后序》,均作“其卿士伊尹”〕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尚書·咸有一德·疏》、《通鑒外紀》三。《太平御覽》八十三引《汲冢瑣語》同,但無“于桐”二字,又立下有“四年”二字〕
伊尹即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尚書·咸有一德·疏》、《通鑒外紀》三。《外紀》“放大甲”作“于大甲”。《文選·豪士賦序·注》引“大甲既出自桐,殺伊尹”九字〕
〔十二年,陟〕。〔《史記·魯世家·索隱》:“《紀年》大甲惟得十二年”〕
沃丁絢即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小庚辨即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小甲高即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雍己胄即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仲丁即位,元年,自亳遷于囂。〔《太平御覽》八十三〕
征于藍夷。〔《后漢書·東夷傳·注》、《太平御覽》七百八十〕
外壬居囂。〔《太平御覽》八十三〕
河亶甲整即位,自囂遷于相。〔《太平御覽》八十三〕
征藍夷,再征班方。〔《太平御覽》八十三〕
祖乙滕即位,是為中宗,居庇。〔《太平御覽》八十三。《路史·國名紀·丁》引“滕”作“勝”〕
帝開甲逾即位,居庇。〔《太平御覽》八十三〕
祖丁即位,居庇。〔《太平御覽》八十三〕
南庚更自庇遷于奄。〔《太平御覽》八十三、《路史·國名紀·丁》〕
陽甲即位,居奄。〔《太平御覽》八十三〕
盤庚旬自奄遷于北蒙,曰“殷”。〔《太平御覽》八十三。《水經·洹水注》引無“旬”字。《史記·項羽本紀·索隱》、《殷本紀·正義》均引作“盤庚自奄遷于北冢,曰'殷虛’”。《尚書·盤庚·疏》引“盤庚自奄遷于殷”七字。《路史·國名紀·丁》引“旬”下有“即位”二字〕
殷在鄴南三十里。〔《尚書·盤庚·疏》。《史記·項羽本紀·索隱》引“南去鄴州三十里”。《殷本紀·正義》引“南去鄴四十里”〕
國維案:此七字乃注文。
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記·殷本紀·正義》。案“七百”,朱輯本改作“二百”,又下有“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二十三字,蓋誤以張守節釋《史記》語為《紀年》本文也〕
〔國維案:此亦注文,或張守節隱括本書之語。〕
小辛頌即位,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小乙斂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祖庚曜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帝祖甲載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山海經·大荒北經·注》〕
〔國維案:“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紀年》系之陽甲,乃有“陽甲名和”之說矣。〕
馮辛先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庚丁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武乙即位,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皞,馬八匹。〔《太平御覽》八十三〕
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后漢書·西羌傳·注》。《通鑒外紀》引“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十字〕
大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后漢書·西羌傳·注》。《通鑒外紀》二“周人”作“周公季”〕
三年,洹水一日三絕。〔《太平御覽》八十三〕
四年,周人伐余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后漢書·西羌傳·注》。《文選·典引·注》引“武乙即位,周王季命為殷牧師”,與此異〕
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后漢書·西羌傳·注》〕
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后漢書·西羌傳·注》〕
文丁殺季歷。〔《晉書·束鸊傳》、《史通·疑古篇》《雜說篇》。《北堂書鈔》四十一引《紀年》云:“文丁殺周王云云。”〕
帝乙處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二年,周人伐商。〔《太平御覽》八十三〕
帝辛受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六年,周文王初礿于畢。〔《通鑒前編》。《唐書·歷志》:“紂六祀,周文王初礿于畢。”雖不著所出,當本《紀年》〕
畢西于豐三十里。〔《漢書·劉向傳·注》〕
國維案:此亦注文。
殷紂作瓊室,立玉門。〔《文選·東京賦·注》及《吳都賦·注》〕
天大曀。〔《開元占經》一百一引“帝辛受時,天大曀”〕
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史記·殷本紀·集解》。《文選·六代論·注》引“殷自成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十四字。《通鑒外紀》二引“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十字〕
?
周
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唐書·歷志》〕
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于坶野。〔《水經·清水注》〕
王親禽帝受辛于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水經·淇水注》。《初學記》二十四引“周武王親禽受于南單之臺”十一字〕
武王年五十四。〔《路史·發揮》四〕
康王六年,齊大公望卒。〔《大公呂望墓表》〕
晉侯作宮而美,康王使讓之。〔《北堂書鈔》十八〕
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年不用。〔《文選·賢良詔·注》。《太平御覽》八十四引“十”下有“余”字〕
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初學記》七〕
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初學記》七。《開元占經》一百一、《太平御覽》九百七引無末句〕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反。〔《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四。《路史·發揮》三《注》引“清”作“有”〕
穆王元年,筑祇宮于南鄭。〔《穆天子傳·注》〕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晉書·束鸊傳》〕
穆王以下都于西鄭。〔《漢書·地理志·注》:“臣瓚曰”云云,不言出何書。然其下所云:“鄭桓公滅鄶居鄭”事,皆出《紀年》,則此亦宜然〕
〔國維案:上二條皆束嵒、臣瓚隱括本書之語。據第二條,則《紀年》穆王、共王、懿王元年,均當書“王即位,居西鄭”矣。〕
穆王所居鄭宮、春宮。〔《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三。《初學記》二十四引下四字〕
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騮馬是生綠耳。〔《穆天子傳·注》、《史記·秦本紀·集解》。“騮馬”,《集解》引作“驪馬”〕
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山海經·大荒北經·注》。《穆天子傳·注》引“穆王北征,行積羽千里”,九字〕
〔西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王遂遷戎于太原〕。〔《穆天子傳·注》引“取其五王以東”六字。《后漢書·西羌傳》:“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遂遷戎于太原。”考《西羌傳》前后文皆用《紀年》,此亦當隱括《紀年》語〕
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鳥之所憩。〔《藝文類聚》九十一。《山海經·西次三經·注》引“穆王西征,至于青鳥所解”十字〕
十七年,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鳥谷甹人。”〔《穆天子傳·注》。《藝文類聚》七引至“西王母止之”。《史記·周本紀·集解》、《太平御覽》三十八引至“見西王母”。又二書“西征”下均有“至”字〕
西王母來見,賓于昭宮。〔《山海經·西次三經·注》、《穆天子傳·注》。《山海經·注》引作“穆王五十七年”,然《穆傳·注》引作“其年來見”。其年即承上文“十七年”,則《山海經·注》所引,衍一“五”字〕
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師,東至于九江,叱黿鼉以為梁。〔《文選·恨賦·注》。“三十七年”,《文選·江賦·注》、《藝文類聚》九、《初學記》七、《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二、《通鑒外紀》三引同。《御覽》三百五、《路史·國名紀·己》均引作“四十七年”。《廣韻》二十二“元”引作“十七年”。《御覽》七十三引作“七年”。“伐越”,《北堂書鈔》一百十四引作“伐大越”。《類聚》九、《外紀》三引作“伐楚”。《御覽》三百五引作“伐紂”,《路史·國名紀·己》作“伐紆”。“紂”乃“紆”之訛。“叱”,《類聚》、《初學記》均引作“比”。《書鈔》引作“駕”,《御覽》七十三、三百五均引作“架”。《文選·江賦注》引作“叱”,與此同〕
穆王南征,君子為鶴,小人為飛鴞。〔敦煌唐寫本《修文殿御覽》殘卷〕
穆王東征天下二億二千五百里,西征億有九萬里,南征億有七百三里,北征二億七里。〔《開元占經》四。《穆天子傳·注》引“穆王西征還里天下,億有九萬里”十三字〕
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太平御覽》二、《事類賦注》一。《開元占經》三引“懿王元年,天再啟”〕
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八引《史記》,案《史記》無此事,殆《紀年》文也〕
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賓于河,用介圭。〔《北堂書鈔》三十一、《太平御覽》八十四〕
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太平御覽》八十四。《史記·周本紀·正義》引作“三年,致諸侯,剪齊哀公昴”〕
獵于桂林,得一犀牛。〔《太平御覽》八百九十〕
命虢公率六師,伐大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后漢書·西羌傳·注》:“見《紀年》”〕
七年冬,雨雹,大如礪。〔《初學記》二、《太平御覽》十四〕
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后漢書·東夷傳》。案此條章懷太子《注》不云出《紀年》,然范《史四裔傳》三代事皆用《史記》及《紀年》修之。此條不見《史記》,當出《紀年》也〕
共伯和干王位。〔《史記·周本紀·索隱》。《莊子·讓王篇·釋文》引作“共伯和即于王位”〕
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厲王死,宣王立。〔《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然《史記》無此文,當出《紀年》〕
四年,使秦仲伐戎,為戎所殺。〔《后漢書·西羌傳》〕
秦無歷數,周世陪臣。自秦仲之前,本無年世之紀。〔《廣弘明集》十一〕
〔國維案:此亦注文。〕
王召秦仲子莊公,與兵七千人,伐戎,破之。〔《后漢書·西羌傳》〕
三十年,有兔舞鎬。〔《太平御覽》九百七。《初學記》二十九引作“宣王三年,有兔舞鎬”。《通鑒外紀》三作“三十年,有兔舞于鎬京”〕
〔三十一年,〕王遣兵伐大原戎,不克。〔《后漢書·西羌傳》〕
三十三年,有馬化為狐。〔《開元占經》一百十八。《占經》作“周靈王三十三年”,“宣”、“靈”形相近,字之誤也。《御覽》八百八十七、《廣韻》四十“禡”均引“周宣王時,馬化為狐”。《御覽》九百九引“宣王時,烏化為狐”。“烏”亦字誤〕
〔三十六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后漢書·西羌傳》〕
〔三十八年,〕晉人敗北戎于汾隰。〔《后漢書·西羌傳》〕
戎人滅姜侯之邑。〔《后漢書·西羌傳》〕
〔三十九年,〕王伐申戎,破之。〔《后漢書·西羌傳》〕
?
晉
〔《春秋經傳集解·后序》:“紀年無諸國別,惟特記晉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莊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編年相次,晉國滅,獨記魏事。”案殤叔在位四年,其元年為周宣王四十四年,其四年為幽王元年,然則《竹書》以晉紀年,當自殤叔四年始〕
〔元年,周〕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后漢書·西羌傳》〕
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水經·洧水注》。案“同惠”疑“周厲”之訛。又《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鄭桓公寄奴與賄于虢、會之間,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四年而滅虢。居于鄭父之丘,是以為鄭。”傅瓚親校《竹書》,其言又與《洧水注》所引《紀年》略同,蓋亦本《紀年》。然臣瓚以伐鄶為在幽王既敗二年,《水經注》以為晉文侯二年,未知孰是〕
〔七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以為大子。〔《太平御覽》八十四。《御覽》一百四十七引“幽王”下有“八年”二字。《左傳》昭二十六年《疏》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太子”。“服”作“盤”〕
平王奔西申。〔《左傳》昭二十六年《疏》〕
〔九年,〕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實。〔《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
〔十年,〕伯盤與幽王俱死于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周二王并立。〔《左傳》昭二十六年《疏》〕
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記·周本紀·集解》。《通鑒外紀》三引《汲冢紀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
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左傳》昭二十六年《疏》〕
晉莊伯元年,不雨雪。〔《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案《史記》無此語,又不以莊伯紀元,當出《紀年》也〕
二年,翟人俄伐翼,至于晉郊。〔《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
八年,無云而雷。十月,莊伯以曲沃叛。〔《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史記》〕
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于家谷。〔《水經·澮水注》。《水經注》引此條不系年,然首句與上條《御覽》所引《史記》同,知在是年,又足證《御覽》所引《史記》實《紀年》也〕
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作為文公。〔《水經·澮水注》〕
魯隱公及邾莊公盟于姑蔑。〔《春秋經傳集解·后序》。據《后序》在莊伯十二年正月〕
晉武公元年,尚一軍。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水經·河水注》〕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成于翼,至桐庭乃返。〔《水經·涑水注》〕
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出奔魏。〔《水經·河水注》、《路史·國名紀·戊·注》〕
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水經·河水注》、《路史·國名紀·戊·注》〕
九年,戎人逆芮伯萬于郊。〔《水經·河水注》。《路史·國名紀·戊·注》引作“九年,戎人逆之郊”〕
〔十三年,〕楚及巴伐鄧。〔《路史·國名紀·戊·注》引“桓王十七年”云云〕
〔二十三年,〕齊襄公滅紀、郱、鄑、郚。〔《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
〔三十九年,〕齊人殲于遂。〔《唐書·劉貺傳》〕
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為荀叔。〔《水經·汾水注》、《漢書·地理志·注》。《文選·北征賦·注》引“荀”作“郇”,“原氏黯”作“原點”〕
獻公二年,周惠王居于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為蜮,射人。〔《開元占經》一百二十、《太平御覽》九百五十〕
〔十七年,〕衛懿公及赤翟戰于洞澤。〔《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后序》云:“洞當為泂”〕
鄭棄其師。〔《唐書·劉貺傳》〕
十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丑奔衛。公命瑕父、呂甥邑于虢都。〔《水經·河水注》、《路史·國名紀·己·注》。《春秋后序》引“晉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十一字。“下陽”,《路史注》作“夏陽”〕
〔二十一年,〕重耳出奔。〔《史通·惑經篇》〕
二十五年,正月,狄人伐晉,周有白兔舞于市。〔《水經·涑水注》〕
晉惠公二年,雨金。〔《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記》〕
秦穆公〔十一年取靈丘。〔《古文苑注》一引王順伯《詛楚文跋》〕
六年,秦穆公涉河伐晉。〔《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記》〕
惠公見獲。〔《史通·惑經篇》〕
〔十一月,〕隕石于宋五。〔《史通·惑經篇》〕
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水經·河水注》〕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于秦師。狐毛與先軫御秦,至于廬柳,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于郇,盟于軍。〔《水經·涑水注》〕
〔五年,〕周襄王會諸侯于河陽。〔《春秋經傳集解·后序》〕
文公城荀。〔《漢書·地理志·注》。《文選·北征賦·注》引作“郇”〕
晉襄公六年,洛絕于枿。〔《水經·洛水注》〕
〔十一年,〕齊國佐來獻玉磬、紀公之甗。〔《春秋經傳集解·后序》〕
晉昭公元年,河水赤于龍門三里。〔《水經·河水注》〕
六年十二月,桃杏華。〔《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
晉定公六年,漢不見于天。〔《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五〕
十八年,青虹見。〔《太平御覽》十四〕
淇絕于舊衛。〔《水經·淇水注》〕
〔十九年,燕簡公卒,次孝公立。〕。〔《史記·燕世家·索隱》:“王劭按《紀年》簡公卒,次孝公,無獻公。”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簡公卒在是年〕
二十年,洛絕于周。〔《水經·洛水注》〕
二十五年,西山女子化為丈夫,與之妻,能生子。其年,鄭一女而生四十人。〔《開元占經》一百十三〕
三十一年,城頓丘。〔《水經·淇水注》〕
〔三十五年,〕宋殺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水經·獲水注》〕
晉出公五年,澮絕于梁。〔《水經·澮水注》〕
丹水三日絕,不流。〔《水經·沁水注》〕
六年,齊、鄭伐衛。〔《水經·濟水注》〕
荀瑤城宅陽。〔《水經·濟水注》〕
宅陽一名“北宅”。〔《史記·穰侯列傳·正義》〕
〔國維案:此亦注文。〕
十年十一月,於粵子勾踐卒,是為菼執,次鹿郢立。〔《史記·越世家·索隱》〕
衛悼公卒于越。〔《史記·衛康叔世家》:“悼公五年卒。”《索隱》引《紀年》云:“四年,卒于越。”據《左氏》哀二十六年《傳》,悼公四年,當晉出公十年〕
十二年,河絕于扈。〔《水經·河水注》〕
十三年,智伯瑤城高梁。〔《水經·汾水注》〕
〔十六年,於粵子鹿郢卒,子不壽立〕。〔《史記·越世家·索隱》引《紀年》:“鹿郢立,六年卒”〕
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水經·巨馬水注》、《初學記》八、《太平御覽》六十四〕
十九年,晉韓龐取盧氏城。〔《水經·洛水注》〕
〔燕孝公卒,次成侯載立〕。〔《史記·燕世家》:“孝公十二年,韓、趙、魏滅智伯。十五年,孝公卒。”《索隱》曰:“《紀年》:智伯滅在成公二年。”又曰:“案《紀年》成侯名載。”今據此補〕
〔二十二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智伯,盡并其地〕。〔《史記·晉世家》:“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智伯,盡并其地。”《索隱》:“如《紀年》之說,乃出公二十二年事。”今據補〕
二十三年,出公奔楚,乃立昭公之孫,是為敬公。〔《史記·晉世家·索隱》〕
〔三年,〕於粵子不壽〔立十年〕見殺,是為盲姑,次朱勾立。〔《史記·越世家·索隱》〕
六年,魏文侯初立。〔《史記·晉世家·索隱》引“敬公十八年,魏文侯初立”。案《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由武侯卒年上推之,則文侯初立,當在敬公六年。《索隱》作“十八年”,“十八”二字,乃“六”字誤離為二也〕
〔十一年,〕田莊子卒。〔《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紀年》:“齊宣公十五年,田莊子卒。”案宣公十五年當晉敬公十一年〕
〔十二年,〕田悼子立。〔《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燕成公〔十六年〕卒,燕文公立。〔《史記·晉世家·索隱》〕
幽公三年,魯季孫會晉幽公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水經·濟水注》。《太平寰宇記·曹州乘氏縣》下引作“幽公十三年”〕
七年,大旱,地長生鹽。〔《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六〕
九年,丹水出,相反擊。〔《水經·沁水注》〕
十年九月,桃杏實。〔《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
十二年,無云而雷。〔《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史記》〕
〔十四年,〕於粵子朱勾〔三十四年〕滅滕。〔《史記·越世家·索隱》〕
燕文公〔二十四年〕卒,簡公立。〔《史記·燕世家·索隱》〕
〔十五年,〕於粵子朱勾〔三十五年〕滅郯,〔《史記·越世家·索隱》〕以郯子鴣歸。〔《水經·沂水注》。《水經注》引作“晉烈公四年,於越子朱勾滅郯,以郯子鴣歸”。系年與《索隱》不合〕
〔秦靈公卒〕。〔《史記·秦始皇本紀》:“肅靈公。”《索隱》曰:“《紀年》及《系本》無“肅”字,立十年。”〕
〔十七年,〕於粵子朱勾〔三十七年〕卒。〔《史記·越世家·索隱》〕
十八年,晉夫人秦嬴賊公于高寢之上。〔《史記·晉世家·索隱》〕
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水經·沁水注》〕
韓武子都平陽。〔《水經·汾水注》〕
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于上洛。〔《水經·丹水注》、《路史·國名紀·己》〕
四年,趙城平邑。〔《水經·河水注》、《初學記》八〕
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鄲,圍平邑。〔《水經·河水注》〕
〔國維案:田居思即《戰國策》之田期思,《史記·田敬仲世家》之田臣思〔巨思之訛〕《水經·濟水注》引《紀年》作田期,《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紀年》謂之徐州子期。而據《濟水注》“齊田期伐我東鄙”,在惠成王十七年,距此凡五十三年。且三家尚未分晉,趙不得有邯鄲之稱。疑《河水注》所引“晉烈公五年”,或有誤字也。〕
〔六年,〕秦簡公〔九年〕卒,次敬公立。〔《史記·秦本紀·索隱》〕
〔九年,〕三晉命邑為諸侯。〔《史記·燕世家·索隱》〕
十年,齊田肹及邯鄲韓舉戰于平邑,邯鄲之師敗逋,遂獲韓舉,取平邑、新城。〔《水經·河水注》〕
十一年,田悼子卒,〔次田和立。〕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會以廩丘叛于趙。田布圍廩丘,翟角、趙孔屑、韓師救廩丘,及田布戰于龍澤,田布敗逋。〔《水經·瓠子水注》。《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齊〕宣公五十一年,公孫會以廩丘叛于趙”,十五字。“次田和立”四字,亦據《索隱》補〕
十二月,齊宣公薨。〔《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水經·汶水注》〕
景子名虔。〔《史記·韓世家·索隱》〕
〔國維案:此司馬貞據《紀年》為說,非原文。〕
〔十五年,〕魏文侯〔五十年〕卒。〔《史記·魏世家·索隱》〕
〔十六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十八年,〕秦敬公〔十二年〕卒,乃立惠公。〔《史記·秦本紀·索隱》〕
二十二年,國大風,晝昏,自旦至中。明年,大子喜出奔。〔《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今《史記》無此文,當出《紀年》〕
〔國維案:《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以晉桓公十九年卒”。以武侯卒年推之,則烈公當卒于是年。烈公既卒,明年,大子喜出奔,立桓公,后二十年為三家所遷。是當時以桓公為未成君,故《紀年》用晉紀元,蓋訖烈公。明年,桓公元年,即魏武侯之八年,則以魏紀元矣。《御覽》引晉烈公二十二年,知《紀年》用晉紀元訖于烈公之卒。《史記·索隱》引魏武侯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而無七年以前年數,知《紀年》以魏紀元自武侯八年后始矣。至《魏世家·索隱》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緩”,則惠成王元年之誤也。說見后。〕
?
魏
武侯十一年,城洛陽及安邑、王垣。〔《史記·魏世家·索隱》〕
宋悼公〔十八年〕卒。〔《史記·宋世家·索隱》〕
〔十七年,〕於粵子翳〔三十三年〕遷于吳。〔《史記·越世家·索隱》〕
〔十八年,〕〔齊康公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二十年,〕〔於粵子翳三十六年〕七月,於粵大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粵殺諸咎,粵滑,吳人立子錯枝為君。〔《史記·越世家·索隱》〕
〔二十一年,〕於粵大夫寺區定粵亂,立無余之。〔《史記·越世家·索隱》〕
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國維案:《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紀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又據《索隱》引《紀年》齊宣公薨與公孫會之叛同年,而據《水經·瓠子水注》引,則公孫會之叛在晉烈公十一年。宣公于是年卒,則康公元年當為晉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當為魏武侯十八年。此事又后十年,當為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隱》又引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見〔又案《魏世家·索隱》引“齊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幽公或桓公之訛〕。則桓公〔即田午〕十八年當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當在是年矣。年代參錯,未知孰是?〕
韓滅鄭,哀侯入于鄭。〔《史記·韓世家·索隱》〕
二十二年,晉桓公邑哀侯于鄭。韓山堅賊其君哀侯,而韓若山立。〔《史記·韓世家·索隱》。《晉世家·索隱》引“晉桓公十五年,韓哀侯卒”〕
趙敬侯卒。〔《史記·晉世家·索隱》引“晉桓公十五年,趙敬侯卒”〕
二十六年,武侯卒。〔《史記·魏世家·索隱》〕
燕簡公〔四十五年〕卒。〔《史記·燕世家·索隱》〕
元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于屯留。〔《水經·濁漳水注》《史記·晉世家·索隱》〕
晝晦。〔《開元占經》一百一〕
封公子緩。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趙,圍濁陽。〔《史記·魏世家》:“初武侯卒也,子瑩與公中緩爭為太子。”《索隱》引《紀年》曰:“'武侯元年,封公子緩。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趙,圍濁陽。七年,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云云。”案武侯元年當作惠成王元年,據本文自明。《水經·沁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路史·國名紀·己》引同,惟“葵”作“鄈”。《索隱》引作“蔡”乃字之誤〕
鄴師敗邯鄲之師于平陽。〔《水經·濁漳水注》〕
二年,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觀降。〔《水經·河水注》〕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史記·魏世家·集解》〕
三年,鄭城邢丘。〔《水經·濟水注》〕
秦子向命為藍君。〔《水經·渭水注》。《太平寰宇記·雍州藍田縣》引“惠王命秦子向為藍田君”。《長安志》引作“梁惠成王命太子向為藍田君”〕
四年,河水赤于龍門三日。〔《水經·河水注》〕
五年,公子景賈帥師伐鄭,韓明戰于陽,我師敗逋。〔《水經·濟水注》〕
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水經·渠水注》。《漢書·高帝紀·注》:“臣瓚曰:'《汲郡古文》:惠王之六年,自安邑遷于大梁。’”《史記·魏世家·集解》《孟子正義》皆引“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於粵寺區弟忠弒其君莽安,次無顓立。〔《史記·越世家·索隱》〕
七年,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史記·魏世家·索隱》〕
雨碧于郢。〔《太平御覽》八百九、《廣韻·二十二昔》、《路史·發揮》二《注》〕
地忽長十丈有余,高尺半。〔《太平御覽》八百八十〕
八年,惠成王伐邯鄲,取列人。伐邯鄲,取肥。〔《水經·濁漳水注》〕
雨黍于齊。〔《太平御覽》八百四十二引“惠成王八年雨黍”七字。又八百七十七引全文,作“《史記》”〕
雨骨于赤髀。〔《路史·發揮》二《注》〕
齊桓公〔十一年〕弒其君母。〔《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九年,與邯鄲榆次、陽邑。〔《水經·洞渦水注》〕
晉取泫氏。〔《太平御覽》一百六十三、《太平寰宇記》“澤州高平縣”條、《路史·國名紀·己》〕
王會鄭釐侯于巫沙。〔《水經·濟水注》〕
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水經·渠水注》〕
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青衣水來歸。〔《水經·青衣水注》〕
十一年,鄭釐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戶牖、首垣諸邑及鄭馳道。我取軹道,與鄭鹿。〔《水經·河水注》〕
東周惠公杰薨。〔《史記·六國表·集解》〕
十二年,龍賈帥師筑長城于西邊。〔《水經·濟水注》〕
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水經·河水注》〕
鄭取屯留、尚子、涅。〔《水經·濁漳水注》。《太平寰宇記》潞州長子縣下引“鄭取屯留長子”六字〕
十三年,王及鄭釐侯盟于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釐于鄭。〔《水經·濟水注》〕
齊威王立。〔《史記·魏世家·索隱》引“齊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又《田敬仲世家·索隱》引“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見”。今據補〕
十四年,魯共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釐侯來朝。〔《史記·魏世家·索隱》〕
於粵子無顓〔八年〕薨,是為釐蠋卯。〔《史記·越世家·索隱》〕
十五年,魯共侯來朝。〔《史記·六國表·集解》〕
邯鄲成侯會燕成侯于安邑。〔《史記·六國表·集解》〕
遣將龍賈筑陽池以備秦。〔《太平寰宇記》“鄭州原武縣”下〕
鄭筑長城自亥谷以南。〔《水經·濟水注》:“自亥谷以南,鄭所城矣。《竹書》曰:'梁惠王十五年筑也。’”〕
十六年,秦公子壯帥師伐鄭,圍焦城,不克。〔《水經·渠水注》〕
秦公孫壯帥師城上枳、安陵、山氏。〔《水經·渠水注》〕
邯鄲伐衛,取漆富丘,城之。〔《水經·濟水注》〕
齊師及燕師戰于泃水,齊師遁。〔《水經·鮑丘水注》〕
邯鄲四曀,室壞多死。〔《開元占經》一百一引作“周顯王十四年”〕
十七年,宋景騑、衛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水經·淮水注》〕
齊田期伐我東鄙,戰于桂陽,我師敗逋。〔《水經·濟水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索隱》:“王劭案《紀年》:'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我桂陵’”,與此文異。又《田敬仲世家》:“田臣思。”《索隱》:“《戰國策》作田期思,《紀年》謂之徐州子期”〕
東周與鄭高都、利。〔《水經·伊水注》〕
鄭釐侯來朝中陽。〔《水經·渠水注》〕
有一鶴三翔于郢市。〔《敦煌唐寫本·修文殿御覽殘卷》〕
十八年,王以韓師敗諸侯師于襄陵。〔《水經·淮水注》〕
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水經·淮水注》〕
王會齊、宋之圍。〔《水經·淮水注》〕
趙敗魏桂陵。〔《史記·魏世家·索隱》〕
十九年,晉取玄武、濩澤。〔《水經·沁水注》〕
二十年,齊筑防以為長城。〔《水經·汶水注》。《史記·蘇秦傳·正義》引“齊”下有“湣王”二字〕
〔二十四年,〕楚伐徐州。〔《史記·越世家·索隱》〕
二十五年,絳中地坼,西絕于汾。〔《水經·汾水注》〕
二十六年,敗韓馬陵。〔《史記·魏世家·索隱》〕
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頒敗梁馬陵。〔《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索隱》。案《魏世家·索隱》引“二十八年,與田頒戰于馬陵”。二十七年十二月,在周正為二十八年二月,是《魏世家·索隱》已改算為周正也。《田敬仲世家·索隱》引“齊威王十四年,田頒伐梁,戰馬陵”。考《紀年》齊威王以梁惠王十三年立,至此正得十四年〕
二十八年,穰苴帥師及鄭孔夜戰于梁赫,鄭師敗逋。〔《水經·渠水注》〕
二十九年五月,齊田頒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水經·泗水注》。《史記·魏世家·索隱》引作“二十九年五月,齊田頒伐我東鄙”〕
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史記·魏世家·索隱》。《商君列傳·索隱》引無月〕
十月,邯鄲伐我北鄙。〔《史記·魏世家·索隱》〕
王攻衛鞅,我師敗績。〔《史記·魏世家·索隱》〕
〔秦孝公會諸侯于〕逢澤。〔《史記·六國表》:“惠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年會諸侯于澤。”徐廣曰:“《紀年》作逢澤”。《水經·渠水注》引徐說略同〕
三十年,城濟陽。〔《水經·濟水注》〕
秦封衛鞅于鄔,改名曰“商”。〔《水經·濁漳水注》《路史·國名紀·己》。《后漢書·光武帝紀·注》引作“衛鞅封于鄡”〕
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經·渠水注》〕
邳遷于薛,改名徐州。〔《水經·泗水注》。《史記·魯世家·索隱》引“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遷于薛”。《孟嘗君列傳·正義》引“梁惠王三十年,邳遷于薛,改名徐州”。“三十”下奪“一”字〕
〔三十二年,〕與秦戰岸門。〔《史記·秦本紀·索隱》。此系年據《史記·六國表》補〕
三十六年。〔《春秋經傳集解·后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
一年。〔《春秋經傳集解·后序》〕
〔二年,〕鄭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史記·韓世家·索隱》〕
〔九年,鄭〕威侯〔七年〕與邯鄲圍襄陵。五月,梁惠王會威侯于巫沙。十月,鄭宣王朝梁。〔《史記·韓世家·索隱》〕
〔十年,〕齊田頒及邯鄲韓舉戰于平邑,邯鄲之師敗逋,獲韓舉,取平邑、新城。〔《水經·河水注》〕
〔朱氏右曾曰:“此事《水經注》引作晉烈公十年。《索隱》云:'《紀年》敗韓舉當韓威王八年’,計相距七十八歲,不應有兩田頒,兩韓舉。考《趙世家》云:'肅侯二十三年,韓舉與齊、魏戰,死于桑丘。’肅侯元年當梁惠王二十二年,下逮后元十年,為肅侯之二十五年。蓋《趙世家》誤五為三,《水經注》誤惠成后元十年為晉烈公十年也。至《韓世家》以韓舉為韓將,則更舛矣。”〕
十一年,〔會韓威侯、齊威王于〕平阿。〔《史記·孟嘗君列傳》:“田嬰與韓昭侯、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盟而去。”《索隱》曰:“《紀年》當惠王之后元十一年,作平阿。但齊之威、宣二王,文舛互不同也。”案韓昭侯,《紀年》亦當作“韓威侯”〕
十三年,會齊威王于甄。〔《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四月,齊威王封田嬰于薛。十月,齊城薛。〔《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嬰初封彭城。〔《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國維案:此司馬貞據《紀年》為說,非本文。〕
十四年,薛子嬰來朝。〔《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十五年,齊威王薨。〔《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十六年,惠成王卒。〔《春秋經傳集解·后序》〕
〔四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為河雝,向為高平。〔《水經·濟水注》引無年。《史記·趙世家·集解》:“徐廣曰:'《紀年》云:魏襄王四年,改河陽曰河雍,向曰高平。’”據此補。又《秦本紀·集解》:“徐廣曰:'《汲冢紀年》云:魏哀王二十四年,改宜陽曰河雍,向曰高平。’”案《紀年》終于今王二十年,不得有二十四年,“二十”字衍〕
碧陽君之諸御產二龍。〔《開元占經》一百十三〕
〔五年,〕燕子之殺公子平。〔《史記·燕世家·索隱》〕
齊人禽子之而醢其身。〔《史記·燕世家·索隱》〕
趙立燕公子職。〔《史記·六國表·集解》。《趙世家》:“趙召燕公子職于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集解》:“徐廣曰:'〔《紀年》亦云爾’”〕
六年,秦取我焦。〔《路史·國名紀·戊·注》〕
齊地暴長,長丈余,高一尺。〔《太平御覽》八百八十引作“周隱王二年”〕
七年,韓明帥師伐襄丘。〔《水經·濟水注》〕
秦王來見于蒲坂關。〔《水經·河水注》〕
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水經·河水注》〕
齊宣王〔八年〕殺其王后。〔《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楚景翠圍雍氏。〔《史記·韓世家·集解》〕
秦助韓,共敗楚屈丐。〔《史記·韓世家·集解》〕
韓宣王卒。〔《史記·韓世家·集解》〕
齊、宋圍煮棗。〔《史記·韓世家·集解》〕
八年,翟章伐衛。〔《史記·魏世家·索隱》〕
秦褚里疾圍蒲不克,而秦惠王薨。〔《史記·樗里子列傳·索隱》。本不系年以秦惠王薨年考之,列此〕
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經·洛水注》〕
五月,張儀卒。〔《史記·韓世家》及《張儀傳·索隱》〕
楚庶章帥師來會我,次于襄丘。〔《水經·濟水注》〕
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溢酸棗郛。〔《水經·濟水注》〕
十二年,秦公孫爰帥師伐我,圍皮氏,翟章帥師救皮氏圍。疾西風。〔《水經·汾水注》〕
十三年,城皮氏。〔《水經·汾水注》〕
〔十四年,〕秦內亂,殺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壯。〔《史記·穰侯傳·索隱》〕
〔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晉陽、封谷。〔《史記·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陽晉、封陵。”《索隱》曰:“《紀年》作晉陽、封谷。”〕
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水經·河水注》〕
十九年,薛侯來,會王于釜丘。〔《水經·濟水注》〕
楚入雍氏,楚人敗。〔《史記·韓世家·集解》〕
二十年。〔《春秋經傳集解·后序》:“今王終二十年”〕
〔附:無年世可系者〕
洛伯用與河伯馮夷斗。〔《水經·洛水注》〕
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山海經·大荒東經·注》〕
河伯仆牛。〔《山海經·大荒東經·注》:“河伯、仆牛皆人姓名,見《汲郡竹書》”〕
不窋之晜孫。〔《爾雅·釋親·注》〕
應。〔《水經·滍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汲冢古文》殷時已有應國”〕
留昆。〔《穆天子傳注》:“留昆國見《紀年》”〕
盟于大室。〔《北堂書鈔》二十一〕
執我行人。〔《史通·惑經篇》〕
楚共王會宋平公于湖陽。〔《水經·泚水注》〕
宋大水,丹水壅不流。〔《水經·獲水注》〕
子南彌牟。〔《史記·周本紀·集解》、《水經·汝水注》、《漢書·武帝紀·注》皆引臣瓚曰:“《汲冢古文》謂衛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
子南勁朝于衛,后惠成王如衛,命子南為侯。〔《史記·周本紀·集解》、《水經·汝水注》、《漢書·武帝紀·注》〕
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左傳》哀十四年《疏》。《漢書·地理志·注》引“廢”作“發”〕
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張城、南鄭。〔《水經·涑水注》〕
秦師伐鄭,次于懷,城殷。〔《水經·沁水注》、《路史·國名紀·丁·注》。《太平寰宇記》懷州下引“秦師伐鄭,至于懷、殷”〕
宋桓侯璧兵。〔《史記·宋世家》:“辟公辟兵。”《索隱》曰:“《紀年》作桓侯璧兵”〕
宋剔成肝廢其君璧而自立。〔《史記·宋世家·索隱》〕
紡子。〔《太平寰宇記》趙州高邑縣下:“《史記》云:'趙敬肅侯救燕,燕與中山公戰于房。惠文王四年,城之’,是也。《竹書紀年》作'紡子’”〕
衛孝襄侯。〔《史記·衛康叔世家·索隱》:“樂資據《紀年》以嗣君即孝襄侯。”〕
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水經·滱水注》〕
燕人伐趙,圍濁鹿。趙武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于勺梁。〔《水經·滱水注》〕
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戶郛。〔《水經·丹水注》〕
孫何取 ? 陽。〔《水經·潁水注》〕
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取綸氏。〔《水經·潁水注》《后漢書·黃瓊傳·注》《路史·后紀》十三《注》〕
秦蘇胡帥師伐鄭,韓襄敗秦蘇胡于酸水。〔《水經·濟水注》〕
翟章救鄭,次于南屈。〔《水經·河水注》、《漢書·地理志·注》〕
魏章帥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水經·汝水注》〕
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水經·渠水注》、《左傳·定九年·疏》〕
魏救山,塞集胥口。〔《史記·蘇秦傳·集解》〕
更多好書盡在掌閱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