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創編的《辛酉刀法》,是中國雙手刀技法發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
明代,日本倭寇屢屢侵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當時,倭寇的單兵作戰能力甚強,又兼倭刀鋒利難擋,明軍士兵多有傷亡.戚繼光曾說:“我軍長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兩斷!”這是感同身受之語,里內蘊含著一個愛國軍事家的悲痛與無奈。正因為如此,當時我國不少優秀的軍事將領和民間武藝家,通過各種渠道努力學習日本刀法,一時間,朝野間出現了引進日本刀及其實用技術的熱潮。
據傳,戚繼光于抗倭戰場上,自一倭寇俘虜身上,(一說是自一倭寇尸體身上),得到了一本日本古流劍術傳書 《陰(隱)流之目錄》一卷。戚繼光得此倭刀圖譜之后,即以日本劍術之勢法,經過多年研究,最后,著成了《辛酉刀法》 。
《辛酉刀法》由兩部分組成,前面是用日本文字寫成的《隱流之目錄》及其“習法”,后面是戚氏的演練法。《辛酉刀法》合中日兩國刀法為一譜,在中日劍刀武藝的交流史上不失為珍貴的文獻。
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里,他在軍隊中積極推廣日本刀法,并且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訓練教程,這在他的兵學名著《練兵實紀》中有清晰的記載。在數十之久的戎馬生涯中,在御倭、御韃和萬歷壬辰援朝等戰中,戚繼光訓練出來的軍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顯然,學之于敵又用之于敵,正是戚繼光的過人之處,這是當時許多墨守成規的軍人所做不到的。需要特別指出,戚繼光又是第一個將這種“以雙手執一刀”的刀法定名為“雙手刀”或“雙手長刀”、“長倭刀”的人。顯然,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定名,是一個樸素而貼切的定名,因此自戚氏以后一直被嚴肅的武藝家們所沿用。此外,戚繼光于辛酉軍陣上得到的“隱流刀法”,是當時日本各家刀法中的精品這一,由他傳存下來的《隱流刀譜》,對今天的中日兩國雙手刀研究者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料。
繼而此刀法影響產生了《單刀法選》和《手臂錄》中的長刀、單刀法,并直接影響到后世所傳“苗刀”法與“雙手刀”法等。而日本古武道學者則認為,戚繼光所得的《陰(隱)流之目錄》即為“日本劍道三大源頭”之一的“陰流”流祖愛洲移香齋之子愛洲小七郎于明朝時期游歷中國時所傳的“猿飛陰流”劍術傳書。
可惜的是,目前,在中國的《紀效新書》中,我們所能夠看到的《辛酉刀法》,只有雙手長刀13勢圖譜,而具體的演練方法,則已經失傳,而單純從這雙手長刀13勢圖譜,我們對于《辛酉刀法》的具體刀勢和刀法,根本無法準確理解和演練。
古人云:禮失,而求諸于野。
可喜的是,在中國已經失傳的《辛酉刀法》,最近,有香港武友,中國傳統雙手刀法同好,韋雙翎君,在韓國的古籍中,重新尋獲《辛酉刀法》的具體刀勢、刀法和套路練法,并不吝公布研究成果,與眾武友同好共享,實為吾輩武林同好一大幸事。
據資料研究顯示,在中國明朝中后時期,朝鮮遭日本侵略。朝鮮向宗主國明朝求救。
明朝派李如松將軍率軍支援朝鮮。在對倭戰場上,明軍所表現出來的強悍的戰鬥力,讓朝鮮當局嘆為觀止。朝鮮國君為此,更親自拜訪李如松將軍,並請教原因,才得知是採用了戚繼光《紀效新書》中的訓練方法。之後,朝鮮從明朝成功購得《紀效新書》,但對書中的武藝,不能理解。(朝鮮從明朝所購得的《紀效新書》,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書內容一樣,其中,對于武藝的記載,十分簡單,例如,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辛酉刀法》,只有雙手長刀13勢圖譜,因此,當時的朝鮮人,也和今天的我們一樣,對書中的武藝,不能也無法予以準確理解。——筆者注。)
因此,朝鮮領議政(三公之首,等同相國)柳成龍便派了部下韓嶠「遍質東來將士」,從明軍中學得武藝。及後遊擊將軍許國威(字元真,武進士出身,晉江人)東來,韓嶠以參謀官身份往來帥府,得以向許國威將軍詢問武藝要訣,並於1598年著成《武藝諸譜》。
如此發展了兩百年,經過許多代的傳承,朝鮮國內的武藝已見雜亂,各部隊的訓練內容五花八門,有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