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經辨證
太陽太陰寒濕,水飲,痰濕夾雜血虛證(寒,飲,痰,濕,虛)。
五、辨證要點:
1、有明顯外感或是伏邪(長期身體僵硬,疼痛,怕冷,水腫等), 2、腹脹、納差、腹瀉、腸鳴,咳嗽、多痰、白帶多、腰冷、手足冷,面部痤瘡、脈沉滑或沉緊等。
3、舌質白、舌苔白、舌苔白膩,有水飲重。
六、臨床加減
1、生麻黃、桂枝、白芷、炙甘草解太陽表實。寒氣重桂枝,陽虛用肉桂,表邪重去干姜(里虛寒重不能去干姜,或是干姜生姜一起用),加生姜,蔥白,紫蘇葉(加紫蘇葉等于加入半夏厚樸湯,不但加強解表還可以治療咽喉癢;如果表實不重,擔心出汗過多去桂枝,只用用麻黃、白芷、生姜、蔥白,淡豆豉就可以,這是我臨床運用最多的。
2、如果以太陽表虛為主,去麻黃、白芷,干姜換成生姜(還原桂枝湯),蒼術換成白術(減少發(fā)汗),變成太陽表虛證加太陰寒濕證。
3、寒濕重脈沉加附子,等于加入四逆湯治療痹證疼痛。
4、有喘者加細辛、五味子(小青龍湯之義)。
5、咽喉痛:五積散本來含有,桔梗甘草,半夏湯及散可以治療寒性咽喉痛,咽喉化膿加生姜大棗就有排膿湯及排膿散之義;咽喉癢咳嗽加蘇葉,等于加入半夏厚樸湯
6、人疲倦,氣色不好,納差,腹脹,吃冷的胃脘痛,胃脘部有振水音,加人參構成理中湯,四君子湯;同時構成干姜半夏人參丸加強治療頑固的惡心嘔吐。
7、臉上痘瘡一般加入白蘞,漏蘆。
8、閉經加入桃仁,丹皮。
七、臨床運用
1、治療腰冷、腰沉重。
2、治療黑斑。
3、治療體質壯實不愛出汗同時有太陰痰濕的痤瘡,痘瘡。
4、痹癥,四肢關節(jié)疼痛,冰冷、
5、婦人痛經,白帶多,下肢腫。
6、治療寒濕水飲所致的肥胖。
7、治療咳嗽,咳喘。
8、治療胃腸虛冷,腸鳴,頑固惡心,納差
9、空調病,夏天胃腸型感冒。
10、外感發(fā)熱,發(fā)燒,外感太陽表邪合并太陰寒濕痰陰者。
11、寒濕的婦科閉經。
八、臨床運用心得
1、本方表里雙解,可以解除腹瀉,能治療很多頑固病
2、本方不單純化飲除濕,還可以解表,很多化飲除濕的不能解表;同時本方可以除寒積,濕積,氣積,飲積,血積,這五種積是很多疾病的元兇,尤其是現(xiàn)代人,尤其是婦科病,婦科病的疾病病機病理與這五種積非常符合,所以本方在婦科病中運用很多,皮膚病中運用也很多。
九、方歌:
五積太陽太陰管,麻桂蔥芷生姜汗,
二陳平胃腎著全,四物去地桔梗殼。
十、醫(yī)案
五積散加減治愈痤瘡
王某,女,14歲,四川綿陽涪城區(qū)人,2019年8月3日初診。
主訴:額頭上長紅色痤瘡前來就診。
體征:中等個子,體瘦,面白,額頭長有紅色的痤瘡,時消失時發(fā),月經前后增加,疲倦無力,舌質白,舌苔淡嫩,多津,口不干,口不苦,納差,月經正常,二便正常,脈沉細微滑。
辨證:太陰寒濕痰飲氣虛證。
處方:升陽益胃湯。
方藥:黨參15克,茯苓30克,炒白術20克,炙甘草10克,法半夏12克,橘皮12克,防風10克,澤瀉10克,柴胡10克,炒白芍12克,漏盧10克,白芷15克。3劑,一劑浸泡一個小時,煮開四十分鐘,分4次喝完。
8月10日,二診,諸癥未見明顯好轉。現(xiàn)癥:出汗,皮膚油膩,舌質淡白,舌苔有齒痕,脈滑細,其它同一診。月經前后加重證明有伏邪,有表證,愛出汗,五積散去麻黃;同時皮膚油膩,舌苔白有齒痕,脈滑,有太陰水飲,五積散里面有化痰去水飲的方子。
辨證:太陽表虛太陰水飲證。
處方:五積散加減。
方藥: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5克,大棗6克,荊芥12克,防風10克,炒白術15克,厚樸12克,橘皮15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白蘞10克。3劑,煎煮法同一診,荊芥、防風后下。
8月17日三診,痤瘡全部消失,令我和患者家屬都感到不可思議,二診處方四劑善后。
選自鄧文斌《補遺經方方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