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就是說沒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長久地處于貧困。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可以守住本心,即使遭遇窮困,他也可以守住本心,安貧樂道。沒有仁德之心的人就不同了,窮困太久了,他要么獻媚,要么偷雞摸狗,不安本分,結果越來越墮落。不僅如此,不仁德的人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實行仁德,心安,所以能長久地保持心境的安樂,而不仁者,不實行仁德,心不安,所以無法長久地快樂,即使高興也是短暫的,如過眼云煙。“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利”當“求”字講,這是說仁德的人安于仁,智者則追求仁。智者認識到仁的境界很好,他就要去追求,他還在追求,就說明他還沒有達到仁,他還不是仁者。仁者就不同了,他已經具備仁德,所以就安于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好人”,“好”讀hào,“惡人”,“惡”讀wù。好是喜好、稱贊、贊賞的意思,惡是厭惡的意思。只有仁者才能夠真正地贊揚人與厭惡人。意思就是說,只有仁者才能夠公正地評判人,分辨人的好壞。不少人評判是非是以一己之私心為標準,不是以仁德之公心。比如,某個人一天到晚給我提意見,我就認為他太壞了,那個人經常給我小恩小惠,天天給我送點小東西,我就覺得這個人太好了——不是根據對方的品行來作出評價。當然這是夸張了,但我們一般人通常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來評判事物:對我好的就是好,對我不好的就是壞。而真正的仁者是以公心來對待事物,他的標準是看這個事物是不是符合天道,而不是看它是不是對我有利。這就是天理人欲之別,小人講人欲,君子講天理。同時,這句話也是對仁者的注解,仁者是一種什么樣的人:是能夠好人,能夠惡人的人,是可以長處約的人,是可以長處樂的人,是安仁的人。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茍”就是如果的意思,“志”就是立志。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立志求仁德,他就不會做惡事了。“惡”讀è,表示壞。立志求仁的人雖然他也可能犯錯誤,但是他不會存心去做惡事、壞事。他當然會有一些過失——可能事情沒做好,或者好心辦壞事,但他不會去做惡事,不會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