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白穴
【部位】手背面,食指與中指叉骨間距指骨與掌骨結合處下5分。
【解剖】肺與心細分支神經交錯
【主治】眼角發紅,坐骨神經痛、胸下(心側)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與掌骨結合處下5分,食指骨與中指骨之間是穴白分 。
【操作】1寸針。針3~5分深。
【臨床運用及說明】上白穴作用特性:具有疏風瀉火、滋陰明目的作用特性。
1.本穴能治療眼疾,在董師原著中能治療眼角發紅,繼后以本穴用于治療眼睛發癢、眼痛之癥被廣泛運用,楊維杰醫師和賴金雄醫師均言本穴對眼癢療效滿意,賴金雄醫師有用本穴配上三黃治療眼睛暴癢謂之特效。胡文智醫師對此擴展到了各類眼疾的治療,并言之有特效的作用,在針刺時并主張眼睛閉之,直到取針之后才能睜開眼睛,方能發揮更好的療效。筆者對此也多次嘗試治療眼疾,確在某些眼疾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筆者治療眼疾主要以外眼病和內眼病辨證治療,外眼病主要指的是迎風流淚、目赤腫痛、眼睛干澀等疾病,多從肝經論治,以木穴、上三黃、二角明、火主、火硬穴為主。內眼病以指目視不明、視力減退、眼睛昏花、視神經萎縮等眼疾,這類疾病主要從腎經論治,如腎關、光明、上三黃等,并配用傳統針灸局部相關穴位、如睛明穴、攢竹穴、球后穴、承泣穴等,通過臨床長期運用療效看,治療眼疾局部穴位極為重要,效果確實,這符合針灸臨床中頭面部的穴位善治療局部病的基本特點。
2.賴金雄醫師用本穴治療膽經(丘墟穴處)所處的踝關節扭傷有特效(雙側取穴),筆者用傳統針灸取穴多以對應取穴法的思維來選穴,董氏針灸以小節穴最為常用;楊維杰醫師用本穴治療腰連背痛(腰背痛)的經驗,還有腕橈側扭傷之經驗。
3.筆者用本治療西醫中梨狀綜合征療效滿意,筆者以此穴為主穴治療7例相關患者,取效均滿意,臨床尚待同道進一步觀察總結。
中白穴
【部位】手背,當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結合處下s分是穴。
【解剖】腎分支神經。
【主治】腎臟病之腰痛、腰酸、背痛、頭暈、眼散光、疲勞、腎臟性之坐骨神經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腫(脊椎骨痛、腿骨骨骼脹大)。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結合處5分是穴。
【操作】針深3~5分。
下白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結合處1.5寸。【解剖】腎肝分支交錯神經。
【主治】牙齒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癥、近視、腰酸痛。
【取穴】拳手取穴,當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1.5寸(即中白穴后1寸)是穴。
【操作】針深3~5分。
【臨床運用及說明】中白穴、下白穴作用特性:具有補中益氣、功專補腎之作用特性
1.此二穴若從傳統針灸經絡來看,二穴完全處于手少陽三焦經脈上,中白穴近于中渚,在董氏針灸中其功效主要作用于腎,臨床實際所用主要以三焦經脈的特點辨證與作用于腎的特性取用。一是根據三焦經脈的特性理論取用本穴:三焦有通行諸氣的作用,所以可用本穴組調理三焦之氣不通而致的肢體疼痛,正如傳統針灸的支溝,有通行諸氣的功效;二是根據同名經同氣相求的作用:用于足少膽經的病證,尤其是足少陽膽經伴有腎氣虧虛的坐骨神經痛有特效的作用;三是根據別通經的理論:用于腎氣虧虛的患者,因為三焦與腎相別通,三焦的關系與腎經有密切的聯系,用本穴組則有補腎氣的作用,如腎氣虧虛性腰痛(特別是起坐性腰痛),腎虛性耳鳴、耳聾(三焦經脈與耳的關系最密切,其支者,上項,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因此在《足臂十一脈灸經》中,本經脈稱之為耳脈,用本穴組治療耳鳴、耳聾虛實皆可,皆有較好的療效。
三焦經脈有通行水液的作用,與水的運行關系密切,水就是腎也,三焦來完成腎對水液代謝作用,因此二者關系密切。三焦經脈的穴位也均與水有關,如關沖、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等,無不與水相應。可見三焦與腎之關系的密切性,這也完全符合了楊維杰醫師所提出的腎與三焦相別通的理論。董師所用就是以此為核心理論發揮運用,其解剖也為腎之神經,以補腎氣為用。其功效是以腎臟之虛損而致的相關疾病。筆者在臨床就是以此為用,凡腎氣虛損性疾病均可取用,可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2.賴金雄醫師用中白穴治療腸風下血獲效滿意,并言痔疾出血,先委中刺血,再針刺本穴之經驗,筆者在臨床治療痔疾出血用孔最療效更滿意;并以中白、下白合用治療足三里至足外踝痛或麻。靈骨、大白、中白、上白合用治一切下肢痛,這一組穴的配伍運用適宜于下肢疼痛部位較為廣泛的患者中白雙取治療前額痛有殊效。這些功用的作用原理依然以腎氣虛為治療前提。否則療效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