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篆刻觀
篆刻在古代是雕蟲小技,文人余事。雖然,戰國秦漢璽印出自匠人,但主事者自然也是官員文士,以此體現家國典儀,所以,古代官、私印無不莊重典雅,既使秦私印、漢將軍印多出鑿刻,亦有典型在。印章跟書法一樣必須借助文字,在印章中主要是戰國和秦、漢文字,同樣莊重典雅,體現國家威儀。所以,印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印章雖小,卻能顯現國之政體,這是戰國、秦、漢印在體制審美上的基調,同時也決定了要習篆刻必須先識篆并具有一定的書寫能力。
明、清文人篆刻興盛,派別疊出,皖派鄧石如主張:“印從書出”,以書入印,開清篆入印先河;浙派遵漢法,切刀硬入,蒼茫古拙,繼之者趙之謙、吳昌碩融合皖浙,刀法雄渾肆意,文字上兼收秦、漢磚瓦、鏡銘,是此道之集大成者。此時,印章之政治功能完全喪失,純為文人之藝術創作。
本人刻印早于學書,時間雖長,用力卻少,早年學漢印,取工穩一路,由于書法水平低下,眼界狹窄,遂工而致板。入大學后除了完成必要的課程外,都以練字為主,刻得極少。工作后除了對付展覽曾搞過幾次創作,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未曾用心,只是廣收印譜時常翻閱而已,此間接觸到戰國、秦、漢印實物,觸動很大,抱殘守缺收羅了一些,常置案頭把玩,偶爾刻印,多姓名章,取漢人之法,大膽落刀,小心收拾,即此集中之印,雖無什么個人面目,自覺不失典雅,兼有一點點的文氣。所以,印章雖小,也體現刻者的氣度與品位,須以畢生之修為成就之。是為記。
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