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慢慢的讀了一個月,每天睡前翻看幾頁,今天讀到第二十八章“終了”時竟有點不舍,大概是因為用短暫的一個月讀完了蘇東坡一生的故事,就此結束了的原因。我想被人喜歡是比被人尊重更難得的特質,這是蘇東坡身上不同于其他詩人或文人的地方,對于這一點,林語堂先生找到的答案是:蘇東坡身上有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樂觀。我聽到余秋雨先生說過林語堂先生這本《蘇東坡傳》把他的經歷美化了,他的一生其實遭受了比書中描寫更多的苦難,而這更讓他身上傳遞出的喜悅和樂觀透出光芒。所以對于他說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也有了真正的理解,因為那時的他才是,超脫了現實苦難的,自由創作著的,本性自然流露的他。
以下是讀書筆記:
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完全了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樂觀,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一生的經歷,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莫有過于此者也。
作者自由創作時,能自得其樂,讀者閱讀時,也覺愉悅歡喜,文學存在人間,也就大有道理了。
他也喜歡官宦的榮耀,可是每當他混跡于人群之中而無人認識他時,他卻最為快樂。
君子之交淡如水:水沒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遠不會對之生厭。
蘇東坡的長壽良方: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那種特制的把握,則有賴于畫家的眼睛與詩人的想象。
蘇東坡力爭“廣開言路”,他若生在今天,一定會為言論自由而戰,為強大有益的輿論而戰。
蘇東坡現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國的北部到中國的南部。他覺得他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而現在只是在他人生旅程中的另一步。在過去的日子里,不管遇到何等問題,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誠勇敢之態度相向,他愿意把一切付諸天命。
人的生活也就是心靈的生活,這種力量形成人的事業人品,與生而俱來,由生活中之遭遇而顯示其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