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為諸藝之本源。”太極劍是在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者有共性,即太極劍的演練要領與太極拳基本相同,在演練過程中都必須遵循楊澄甫大師所述“太極拳說十要”的原則。太極劍也有其個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太極劍運動量較大。太極劍演練較太極拳速度、節奏快,運動方位變化大,縱跳、旋轉動作多,尤其突出的腰的作用,在難度上習劍較練拳更加一籌,故古今“精拳者云云,精劍高手頗為罕見”。
2、太極劍藝術性和美感更強。劍同拳相比更具藝術性。劍術是武與舞完美結合給觀者精神生活美感的享受。劍術演練古稱為“舞劍”,武術諺語有“劍如飛鳳,又似游龍”以示其美。在我國戲曲舞臺上舞劍也是一種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如《鴻門宴》、《白蛇傳》、《霸王別姬》這此經典劇目中均有舞劍的場景,藝術大師梅蘭芳也曾拜過幾位武術家學習太極拳、太極劍和推手,他的“虞姬舞劍”就吸了太極劍的技法、氣韻,增加了在舞臺上的藝術表現手法,極為突出地表現出人物的性格,增強了戲曲藝術的表現力及劇目內容的感染力。
3、太極劍修煉趣味更濃。太極拳美,有詩詞的韻質、書畫的態勢、戲曲的情趣、音樂的節奏、舞蹈的語匯。太極劍兼而有之又更具靈性,習練太極劍是一種醇美的享受、執著的陶醉。太極劍將太極拳之手、眼、身、法、步融于其間,是對我國古代劍術的繼承和發展,是對太極拳技藝的延伸和創新,長期習練太極劍可強身健體、陶冶性情、祛除疾病,增加練者的興趣也是高雅的享受,與太極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然欲受益,欲得上乘,必須遵尋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只有在認真學好太極拳拳理拳法、盤好拳架的基礎上孜孜以求,才能得其要義,學有所成。
學習太極劍,應把握住以下三個清楚。
1、攻防含義清楚。太極拳、劍套路編排的每一個動作都有具體的攻防含義。《十三勢行功要訣》云:“因敵變化示神奇。”“示神奇”就是要逼真,要打出英雄氣,顯示出無堅不摧之勢。欲示神奇,意念中面前要有“敵變化”,與對手相搏“無人似有人”,只有這樣才能“精神提得起”,刻刻存心,蓄神在身,做到“形如搏免之鶻,神似捕鼠之貓”。
2、行劍力點清楚。劍法的用力是指運劍中操劍者肌體貫注于劍器的勁力。劍是技擊格斗的器械,在運用中由于攻防內容、動作不同,使用劍法有異,勁力表現亦有別,大致為劈、崩、點、刺、抽、帶、提、撩、攪、壓、擊、截、抹等十余種。各種劍法的運用應注意握劍的手法、力點的方向及劍器的著力部位等方面的區別和變化。筆者認為,即使是同一種劍法,由于步法不同,在持劍手法、力度上也應有變。以楊式太極劍迎風撣塵為例,指南針后連續做三個迎風撣塵,即左迎風撣塵、右迎風撣塵、左迎風撣塵, 三個撣塵用法同(迎擊、劈腹、點膝)、握劍手法同(正手立劍)、劍器著力部位同(劍下刃),但由于左、右迎風撣塵步法不同,其操劍右手力度有虛實之別。左迎風撣塵,左弓步,左腿為實,相應右手劍為實;右迎風撣塵,右弓步,右腿為實,同側右手劍為虛。如此在左手劍指的配合下,才能保證自身平衡,做到立身平穩、虛實分明、陰陽互補,方現太極韻味,體現陽剛之美。
3、運劍路線清楚。運劍路線亦稱劍跡,即劍的運行軌跡。太極拳是圓的運動,拳經云“立如平準、活似車輪”,要求向圓處運化。太極劍亦然,除刺劍動作外也多為圓的運動,劍的運行軌跡含大小圓,多為橢圓、卵圓、半扇形圓、弧形。太極劍圓形運化是操劍者在意念引導下,以腰為軸,全身各部關節如珠圓動的外在表現,故劍跡清晣以腰運身求之。劍道云:“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身運劍。”這句話道明了意、氣、身、械的相互關系。氣不可強求,初學者應在以身運劍方面多多體會。 劍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悠久的歷史。劍不僅是“武”的象征,它也孕育著中國古文明史的發展。
編輯:駿馬奔騰
微信名:中國太極大學
微信號:ZGTJDX